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杜平:中國外交應少些情緒、多些理性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1-17 0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1月16日 12:13中新網

中新網1月1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6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當代中國外交似乎有念舊傳統,凡是和中國有較多往來的外國政要,無論他們是否把中國人當朋友,中國通常都把他們稱為「老朋友」。重義輕利是中國傳統社會規範人際關係的道德標準,但在現代國與國交往中卻是不合時宜的一大缺陷。在過去三十年對美外交中,中國獲得了很多利益,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對外政策的形成過程比過去更冷靜、理性、務實和有效。在向世界大國地位持續攀升過程中,這是中國外交日臻成熟的重要標誌。

文章摘錄如下:

當代中國外交似乎有念舊的傳統,凡是和中國有較多往來的外國政要,無論他們是否把中國人當朋友,北京領導人通常都把他們稱為「老朋友」。在爾虞我詐和冷酷無情的國際關係中,如此重義、有時甚至輕利的外交風格實屬罕見。重義輕利是中國傳統社會規範人際關係的道德標準,但在現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卻是不合時宜的一大缺陷。

今年1月是中美建交三十周年,中國政府為此舉辦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甚至邀請美國前政要專程赴華參加紀念活動,包括前總統卡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等人。這些曾經的風雲人物在中國受到尊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他們時,用「喝水不忘掘井人」這句俗語來表達敬意,足見中國人的有情有義。

利益需求驅使兩國建交

中美三十年前的建交舉動,乃至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和1972年尼克松訪華,都使中美雙方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同時也使世界安全形勢和大國實力均勢為之一變。以基辛格當年的話來說,中美兩國打破相互隔絕的狀態,其意義可以與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劃」以及北約成立相提並論。而就當前的國際格局和日益重要的中美關係而言,我們也許還可以對其意義給予更高的評價。

但是,中美兩國當初走到一起,是因為受到各自利益需求的驅使,是兩相情願的選擇,而非一方對另一方的施捨。藉助尼克松的訪華以及中美建交,中國逐步擺脫了國際孤立處境,其大國地位也獲得了世界的承認;同樣,藉助於中國的合作,美國得以早日脫離越南戰爭的陷阱,並在冷戰中對蘇聯構成了更大的優勢。因此,假若美國也有飲水思源的傳統,那麼,尼克松和卡特之後的歷任政府,包括即將上任的奧巴馬政府在內,都應該常常想到那一段歷史及其延續至今的現實意義。

可是,事實非如此。美國的黨派政治、兩黨輪流執政和利益集團的相互牽制,加上白宮領導人對中美關係的認知和態度因人而異,導致美國對華政策一直不夠連貫和穩定。其結果是,每隔四年或八年,中美兩國都不得不重新認識對方,從頭再折騰和磨合一次。從美國的角度看,這種磨合過程的起點,不是追溯和緬懷歷史,更不是著眼於友誼、義氣和溫情,而是為赤裸裸的現實利益進行的鬥智斗勇。這既是美國文化和政治體制使然,更是其利益至上主義所決定。

少一些情緒,多一些理性

在過去三十年對美外交中,中國不僅獲得了很多利益,而且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汲取了一些教訓,使得對外政策的形成過程變得比過去更加冷靜、理性、務實和有效。在向世界大國地位持續攀升的過程中,這是中國在外交上日臻成熟的重要標誌。

但也毋庸諱言,由於歷史的慣性作用,中國在與美國和其它國家交往時,在理性和感性之間還有分寸拿捏不當的缺陷。尤其是面對突發事件時,或者在雙邊交往中發生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事態時,感性的反應依然容易多於理性的應對。

在國際交往中,一個國家經常認為感情受到傷害,部分原因可能是決策過程中摻入了情感或情緒的雜質,對某個國家或某位「老朋友」存有一廂情願的看法和期待。一旦事態的發展不如所願,政府和民眾就容易變得沮喪、錯愕和憤怒。假若決策過程從一開始就是現實的、務實、理性的,甚至是冷冰冰的,那麼,結果即便令人失望,也不至於引發情緒化。

在中美建交三十年之際,筆者且把上述感想作為一種另類的紀念。(杜平)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7: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