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拉基米洛夫(中國名字曰孫平)的《延安日記》是上個世紀蘇聯的觀察員的一本類似回憶錄的作品,在它出版后一度成為人們研究延安時期中共內幕活動的一項文獻參考資料,特別是近年來這本書更加受到黨史研究者的關注,網際網路上的一些人很以擁有此書或者通讀此書為榮,四處宣講、言必稱之。然而,令他們失望的是,這本喧囂一時的《日記》系出偽造,偽造者就是弗拉基米洛夫的兒子和蘇共中央國際部。
實際上從《日記》出版那天起,中共正牌黨史研究者就沒有斷了對它的質疑,很多黨史專家和研究論者紛紛撰文指責這本日記的荒誕和無知,任弼時的秘書師哲曾經指出「孫平,一個老黨員,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只有偽君子、兩面派、沒有良心的人才寫得出。」(師哲著《在歷史巨人身邊》)《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22卷第3期高向遠著文《弗拉基米洛夫和「延安日記」》認為「此書既然不是弗拉基米洛夫當年的著述,它的嚴肅性和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但是,類似這樣的指責因為只是立足中共自己的立場,越到近期越是容易引起一部分人心中的逆反心理的泡沫,在當今這個「言必稱希臘」的時代中,似乎美國人、日本人甚至香港人、台灣人說的都要比我們中國人自己說的動聽,那麼,好吧,就讓我們看看原偽造者是怎麼陳述這麼一本《日記》的出台真相的吧。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這本書是根據孫平延安來電和當年的筆記,以日記文體寫成的,至於是否偽造,要進蘇聯的檔案館查過檔案才知道,所謂的「中共正牌黨史研究者」看不到原始檔案,只能憑空質疑,毫無價值。其實,包括師哲在內,誰也不能否定書中提及的內容,僅僅是懷疑是否孫平本人手筆。
作者: 晨颯 發布日期: 2006-4-15
哈哈,如果這本什麼日記是偽造的,那些動不動就引用這本書內容,並且堅信內容為實的專家學者們情何以堪,反正大概不會因為是假的就改變自己的思想吧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事實上,早在弗拉基米洛夫日記出台後的幾年中,國際上就已經有一些比較了解中共歷史的外國人士表達了對這本日記的異議,美國人約翰·謝偉思就曾經在同貝爾納德·格維茨曼的談話中指出這本日記是「主要是為反華而偽造的」,這番談話載於《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1976年2月13日。此外,《東歐》雜誌1991年第一期發表的Peter M.Kuhfus的文章《重新看待弗拉基米洛夫的日記》一文也對日記提出了較於當初一邊倒的不同看法。
然而,在蘇聯解體之前、在蘇聯有關檔案解密之前,這些個異議還不能受到冷戰氣氛的敬畏,相反準備群毆中共的國際反華勢力對日記的吹捧也達到頂峰。
1990年作為弗拉基米洛夫的兒子尤里·弗拉索夫開始道出這本日記的偽造的前後工作中的點滴,他在《論據與事實》雜誌1990年第18期撰文《關於父親的真相》,和在雜誌《遠東問題》1990年第六期、1991年第一期的文章《關於父親的故事》中對《延安日記》炮製的全過程做了追憶。適時,蘇聯的政治空氣早就對這些東西開始淡化,而取證類似的史料也不再是什麼難上加難的事情。
作為弗拉基米洛夫日記的主要編造者的尤里·弗拉索夫,他說,這本日記的另一個編撰者或者說指導者就是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副部長奧列格·拉赫曼寧(一作蘇共中央國際部)。日記的資料來源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弗拉基米洛夫用密碼發給莫斯科的無線電電報。
2.蘇聯情報部門提供的其他信息資料。
3.和弗拉基米洛夫一起住在延安的另外兩個人的提供的信息資料。
4.弗拉基米洛夫在1948年到1953年和尤里·弗拉索夫的談話。
(註:來自迪特該書31頁、32頁)
(未完待續)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從上述四個來源我們可以看到,弗拉基米洛夫本人並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如果說這些個資料都是來自於弗拉基米洛夫一人所為然後再以日記體的形式出版或許可以理解,但是,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尤里·弗拉索夫披露的一些史實在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的39號全宗、1號目錄、31號案卷中的電報來往中得到了足夠的證實。(也就是人們一直懸疑的弗拉基米洛夫之死的謎團)而參閱過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檔案館的德國著名學者、德國聯邦東方學與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兼亞洲部主任的迪特·海茵茨希博士也在他的專著《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中對於弗拉索夫取證的原始資料給予肯定。
尤里·弗拉索夫承認,這本日記形成的過程中受到了拉赫曼寧來自蘇共中央的有關指示,加入了相當部分的杜撰和修飾,對於弗拉索夫的坦誠的披露當時蘇聯黨史學界就有積極的回應,著名漢學家康斯坦丁·謝維列夫、傑柳辛等人都曾以訪談或者撰文的方式詳細的談了這樣一個過程,其中傑柳辛的《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過去》發表在《論據與事實》1990年第五期。
(未完待續)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上面我提到的關於弗拉基米洛夫日記的資料的四個來源除了尤里·弗拉索夫的提供披露外,德國學者迪特也在他的書中給予交待,(該書32頁)這本《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是新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發行的,此書屬於內部發行,在書的扉頁上明確寫著這樣一行小字說明(內部發行,限省部級以上),但是,這本書在我們香港的辦事機構的內部圖書館中就可以借閱到,看來並非難事,如果有興趣對這本日記的偽造與否做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看,這本書從29頁到36頁都在集中介紹這本日記的真偽,迪特認為「只有通過其他材料或證據證實后,或者從總的歷史關係看是可信的,書中的有關陳述才能被使用。」(該書33頁),我們認為迪特的這個觀點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該書由張文武、李丹琳等同志編譯,文字通俗、閱讀起來不比其他外著那麼生澀。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不用講的那麼玄,我這裡就將海茵茨希《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中的原話引上來,海茵茨希說:「根據幾位能進入蘇共檔案館閱讀弗拉索夫來電的蘇聯漢學家稱,《日記》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迪特列舉的俄羅斯總統檔案館39號全宗一事還可以見列多夫斯基《米高揚對中國的秘密訪問》,載於《遠東問題》雜誌1995年第二期99頁。
在書中迪特引述了這段阿洛夫給斯大林的電文旨在說明最後尤里·弗拉索夫判斷的弗拉基米洛夫死於蘇聯元帥、情報機關總頭目貝利亞之手的另一可能。
參見迪特該書36頁注引。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6樓fdger於2006-04-15 09:59發表的「」:
不用講的那麼玄,我這裡就將海茵茨希《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中的原話引上來,供你那些枉稱偽造的正牌研究者學習。海茵茨希說:「根據幾位能進入蘇共檔案館閱讀弗拉索夫來電的蘇聯漢學家稱,《日記》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
請你記住,在溫相專欄中可以有不同觀點的爭鳴,但是,涉及人身攻擊和譏諷的話一旦出現立予刪除。
既然你能引到這本書,那真是很好,你有沒有看到該書34頁上迪特是這樣寫的呢?
迪特寫道:「儘管人們可以認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但這些內容也只能謹慎的使用。」
該書33頁中還寫到:「只要它還沒有被驗證,這本書就必須小心對待,就只能有選擇的作為資料來源使用。」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我再給你引用一段迪特的文字出來,在該書31頁上迪特這麼寫道:
「正如1990年以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發表的並不是一本真正的日記,而是彼得·弗拉索夫的兒子尤里的偽造,後來尤里也承認『與製造同中國的緊張關係相聯繫」。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我們再來看迪特轉引的尤里·弗拉索夫的話是這麼說的,該書31頁:「並鑒於烏蘇里江事件之後的軍事衝突的威脅,受蘇共中央書記處委託,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6樓fdger於2006-04-15 09:59發表的「」:
不用講的那麼玄,
你既然能夠看到該書,應該能夠看到該書扉頁上的那段小字(內部發行,限省部級以上),這是我編的玄呢?還是原書如此呢?
而且我在後面的文字中也提到在我們單位香港的辦事處的內部閱覽室中就可以看到,這又有何玄之有呢?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8樓溫相於2006-04-15 10:07發表的「」:
請你記住,在溫相專欄中可以有不同觀點的爭鳴,但是,涉及人身攻擊和譏諷的話一旦出現立予刪除。 既然你能引到這本書,那真是很好,你有沒有看到該書34頁上迪特是這樣寫的呢? 迪特寫道:「儘管人們可以認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但這些內容也只能謹慎的使用。」 該書33頁中還寫到:「只要它還沒有被驗證,這本書就必須小心對待,就只能有選擇的作為資料來源使用。」
.......
好的,我不再用「正牌」二字,以免令人不安。海茵茨希說「謹慎地使用」,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孫平的好惡是以蘇聯利益為立場的;其二書中內容需要通過檔案和歷史見證人的驗證。
你以海茵茨希佐證「偽造」說,顯然找錯對象。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12樓fdger於2006-04-15 10:22發表的「Re:【原創】《延安日記》系偽造」:
你以海茵茨希佐證「偽造」說,顯然找錯對象。
願聞其詳。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海茵茨希說到自己對待《日記》的態度,「本作者在隨後的行文中將不加評論地援引《日記》中某些陳述,但只是在上面提到的意思下,在作者認為可信和合適的情況下才加以引用」。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13樓溫相於2006-04-15 10:24發表的「Re:Re:【原創】《延安日記》系偽造」:
願聞其詳。
你可以去看看海茵茨希自己的說法。在該書32頁註釋上,他說謝偉斯的偽造說是「有點誇大的」。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顯而易見,海茵茨希所說的「偽造」,是指《日記》並非孫平本人的日記,而是後人根據孫平來電和其他材料編撰的,對於這一點,編者並不否認,而且是主動說出的,根本不值多討論。關鍵問題在於內容的真偽,而海茵茨希也認為「《日記》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可見並非偽造,而且他自己也在著作中加以引用。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4樓溫相於2006-04-15 09:46發表的「」:
尤里·弗拉索夫披露的一些史實在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的39號全宗、1號目錄、31號案卷中的電報來往中得到了足夠的證實。(也就是人們一直懸疑的弗拉基米洛夫之死的謎團)而參閱過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檔案館的德國著名學者、德國聯邦東方學與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兼亞洲部主任的迪特·海茵茨希博士也在他的專著《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中對於弗拉索夫取證的原始資料給予肯定。
.......
攔主請注意,海茵茨希的註釋中只是說阿洛夫的電報在「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的39號全宗、1號目錄、31號案卷中」,並非孫平來電。海茵茨希並未見過孫平來電,只是聽俄羅斯學者轉述過。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7樓溫相於2006-04-15 10:03發表的「備註與說明」:
迪特列舉的俄羅斯總統檔案館39號全宗一事還可以見列多夫斯基《米高揚對中國的秘密訪問》,載於《遠東問題》雜誌1995年第二期99頁。
在書中迪特引述了這段阿洛夫給斯大林的電文旨在說明最後尤里·弗拉索夫判斷的弗拉基米洛夫死於蘇聯元帥、情報機關總頭目貝利亞之手的另一可能。
參見迪特該書36頁注引。
攔主又在開玩笑。海茵茨希的書中並未引用阿洛夫1948年7月14日給莫斯科的電報,你的「旨在說明」來自何方?你若不知道阿洛夫這份電報的內容,我可以告訴你。想知道嗎?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3樓溫相於2006-04-15 09:30發表的「」:
《東歐》雜誌1991年第一期發表的Peter M.Kuhfus的文章《重新看待弗拉基米洛夫的日記》一文也對日記提出了較於當初一邊倒的不同看法。
.......
請溫相談談,這本《東歐》雜誌和大名叫Peter M.Kuhfus的先生的文章,究竟對《日記》表述了何種不同凡響的看法?拭目以待。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14樓fdger於2006-04-15 10:32發表的「」:
海茵茨希說到自己對待《日記》的態度,「本作者在隨後的行文中將不加評論地援引《日記》中某些陳述,但只是在上面提到的意思下,在作者認為可信和合適的情況下才加以引用」。
在該書的34頁上,迪特如是說:「迪特寫道:「儘管人們可以認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但這些內容也只能謹慎的使用。」
該書33頁中還寫到:「只要它還沒有被驗證,這本書就必須小心對待,就只能有選擇的作為資料來源使用。」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15樓fdger於2006-04-15 10:36發表的「Re:Re:Re:【原創】《延安日記》系偽造」:
你可以去看看海茵茨希自己的說法。在該書32頁註釋上,他說謝偉斯的偽造說是「有點誇大的」。
迪特自己也認為
「正如1990年以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發表的並不是一本真正的日記,而是彼得·弗拉索夫的兒子尤里的偽造,後來尤里也承認『與製造同中國的緊張關係相聯繫』」。(該書31頁)
至於迪特對於謝偉思的談話,他的原注是這麼寫的「作為當時中共黨人的敬佩者之一的謝偉思列舉了一些事實,他甚至有點誇大的認為,這部日記『主要是為反華而偽造的』
這才是迪特的原話,請注意這裡迪特的行文,他首先肯定謝偉思列舉了一些事實,然後再說」有點誇大」的指明了這部日記的原目的,而非指稱謝偉思說日記偽造系誇大。
因為迪特自己就認為這本日記本身就是偽造。前面已經列舉了迪特自己的看法,此不贅。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16樓fdger於2006-04-15 10:48發表的「」:
顯而易見,海茵茨希所說的「偽造」,是指《日記》並非孫平本人的日記,而是後人根據孫平來電和其他材料編撰的,對於這一點,編者並不否認,而且是主動說出的,根本不值多討論。關鍵問題在於內容的真偽,而海茵茨希也認為「《日記》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可見並非偽造,而且他自己也在著作中加以引用。
迪特寫道:「儘管人們可以認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但這些內容也只能謹慎的使用。」
該書33頁中還寫到:「只要它還沒有被驗證,這本書就必須小心對待,就只能有選擇的作為資料來源使用。」
迪特認為「只有通過其他材料或證據證實后,或者從總的歷史關係看是可信的,書中的有關陳述才能被使用。」(該書33頁)
還需要多次重複這些迪特的原話嗎?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前面已經說過,海茵茨希所說的「偽造」,是指《日記》並非孫平本人的日記,而是後人根據孫平來電和其他材料編撰的,對於這一點,編者並不否認,而且是主動說出的,並非是海茵茨希發現了什麼新大陸。
至於書的內容,海茵茨希並未認為偽造,而是認為「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因此他才會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
我前面說過,要想證偽,需要到蘇聯檔案館去看檔案,否則就沒有資格稱其為偽造。難道溫相連這點道理也不懂嗎?對於書中涉及的內容,就連師哲也沒提出任何異議,你能提出什麼,不妨羅列出來,讓大家看看。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23樓fdger於2006-04-15 22:28發表的「」:
前面已經說過,海茵茨希所說的「偽造」,是指《日記》並非孫平本人的日記,而是後人根據孫平來電和其他材料編撰的,對於這一點,編者並不否認,而且是主動說出的,並非是海茵茨希發現了什麼新大陸。
至於書的內容,海茵茨希並未認為偽造,而是認為「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因此他才會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
我前面說過,要想證偽,需要到蘇聯檔案館去看檔案,否則就沒有資格稱其為偽造。難道溫相連這點道理也不懂嗎?對於書中涉及的內容,就連師哲也沒提出任何異議,你能提出什麼,不妨羅列出來,讓大家看看。
在該書31頁上迪特這麼寫道:
「正如1990年以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發表的並不是一本真正的日記,而是彼得·弗拉索夫的兒子尤里的偽造,後來尤里也承認『與製造同中國的緊張關係相聯繫」。
這段引文想來你能看清楚吧?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在弗拉基米洛夫逝世20年後,莫斯科出版了署名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俄文版《中國特區(1942—1945)》一書。此書立即在國際出版界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1975年,美國紐約的德布爾戴公司出版了根據莫斯新聞出版社提供的英譯本,署名《弗拉基米洛夫日記》。1976年,台灣國聯出版社出版了由周新據英文本翻譯成中文版的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1980年,北京現代史資料編刊社據德布爾戴公司英譯本由呂文鏡、吳名祺、唐秀蘭、石菊英等翻譯,內部出版了中文本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由於中國共產黨在1946年12月下旬蔣介石揚言進攻延安時,將同「遠方」(即共產國際)通訊往來的電稿材料全部毀掉了[2](P202),前蘇聯將共產國際和蘇聯同中共關係的檔案尚未完全解密。這樣,以前共產國際駐中共區聯絡員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名義發表的這本書,不僅蘇聯和歐美學者當作研究共產國際與蘇聯同中共關係的第一手資料,包括港台在內的中國學者的論文和專著中,也經常能看到引用此書的觀點或材料。不過,我認為,對於《中國特區(1942—1945)》(即《延安日記》)這本書,尚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應謹慎對待。
從此書的出版背景來看,它是前蘇聯反華政治需要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后,中蘇兩黨和兩國政府曾經進行了親密合作。但從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兩黨逐漸在許多重大的政治和理論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兩國關係不斷降溫。進入六七十年代,隨著激烈的政治論爭和嚴重的邊境衝突,兩黨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中國加強備戰,反蘇防修;蘇聯陳兵邊境,掀起反華惡浪。為適應同中國論戰的需要,給蘇中分歧的產生尋找到根源, 1968年,蘇共中央將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兒子尤里·弗拉索夫(一位蘇聯人民代表、作家)召來整理其父檔案,蘇共中央書記處準備用公開的情報資料和弗拉基米洛夫當年從延安發回莫斯科的電報為基礎,要尤里·弗拉索夫去編撰一書。5年之後,這本由尤里·弗拉索夫編撰,署名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的《中國特區(1942—1945)》(俄文版)就正式在莫斯科出版了。事實上,正是這種反華的背景和需要,人們對書中隨處可見的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歪曲、誹謗,甚至極端惡意的攻擊,也就不難想象和理解了。書中存在的前後不一致之處,可能加進的新的「說明」材料,如德布爾戴公司在出版說明中提醒讀者的那樣,這本書既可以作為一個歷史文獻,也可以作為一個現代文獻來讀。
此書既然不是弗拉基米洛夫當年的著述,它的嚴肅性和真實性就值得懷疑。莫斯科出版這本書,損害了中蘇兩黨的關係,也損害了弗拉基米洛夫這位前共產國際聯絡員的形象。書中表露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惡意攻擊,使得中國有學者認為,弗拉基米洛夫「這個蘇聯人由於自己的右傾投降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思想,竟然墮落到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一鼻孔出氣的可悲可笑的地步。」[4]在延安給弗拉基米洛夫作翻譯,與他接觸頻繁的師哲說,這本書以孫平(即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形式公布的大量「材料」,嚴重歪曲事實,造謠、任意中傷、誹謗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這些內容同弗拉基米洛夫當年在延安和自己講的話完全不一樣,「孫平,一個老黨員,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只有偽君子、兩面派、沒有良心的人才寫得出。」[2](P222)曾任蘇聯東方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室主任的前蘇聯學者羅維奇·傑留辛嚴肅指出:《中國特區(1942—1945)》這本書是以弗拉基米洛夫日記形式編撰的。書中許多地方,作者一會使用英文資料,一會使用中文資料;同一人名和地名,有的按英文音譯,有的按中文音譯。不難看出這本書是根據各種不同來源的資料拼湊而成。他進一步認為,在延安當時的環境中,「弗拉基米洛夫很難寫出這種竭力批評中共領導人的『日記』」[5]。事實上,該書的實際編撰者尤里·弗拉索夫在後來的一篇講話也承認,《中國特區(1942—1945)》是當時奉蘇共中央之命,為適應反華需要而作。書中所用材料系公開的情報資料和他父親從中國發回的電報。他的任務是說明蘇中產生分歧的根源。[2](P223)由此我們可以肯定,《中國特區(1942—1945)》這本中文翻譯為《延安日記》的書,並非當年擔任共產國際聯絡員和蘇軍情報員、塔斯社記者的弗拉基米洛夫親自著述,書中材料也並非都來自於弗拉基米洛夫當時發回的電報資料。對弗拉基米洛夫這個人物,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對《延安日記》這本書,我們應當保持審慎的態度。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海茵茨希如此寫道:
「《日記》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來電的觀點」、
「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
「本作者在隨後的行文中將不加評論地援引」,
這幾句話溫相難道看不清楚嗎?還需要去看東歐》雜誌Peter M.Kuhfus先生的文章?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迪特在該書32頁中說:「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有些部分顯然是根據拉赫曼寧的指示杜撰的修飾的」
杜撰是什麼意思呢?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在該書31頁上迪特這麼寫道:
「正如1990年以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發表的並不是一本真正的日記,而是彼得·弗拉索夫的兒子尤里的偽造,後來尤里也承認『與製造同中國的緊張關係相聯繫」。
迪特寫道:「儘管人們可以認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弗拉索夫當時發回的報告寫的,但這些內容也只能謹慎的使用。」
該書33頁中還寫到:「只要它還沒有被驗證,這本書就必須小心對待,就只能有選擇的作為資料來源使用。」
作者: fdger 發布日期: 2006-4-15
你這位延安的高向遠即不正牌,也不權威,更談不上去莫斯科查閱檔案,他有什麼資格對孫平這位了解中共核心機密的人物說三道四,他舉師哲的話為據,可是師哲何曾對書中內容做過反駁,他找得到嗎?說什麼「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實在讓人恥笑,難道毛澤東當年是向「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獻殷勤、一鼻孔出氣?讓這位延安先生看看海茵茨希的話,他就該啞口無言了。
作者: 溫相 發布日期: 2006-4-15
QUOTE:
引用第29樓fdger於2006-04-15 23:06發表的「」:
你這位延安的高向遠即不正牌,也不權威,更談不上去莫斯科查閱檔案,他有什麼資格對孫平這位了解中共核心機密的人物說三道四,他舉師哲的話為據,可是師哲何曾對書中內容做過反駁,他找得到嗎?說什麼「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實在讓人恥笑,難道毛澤東當年是向「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獻殷勤、一鼻孔出氣?讓這位延安先生看看海茵茨希的話,他就該啞口無言了。
您老平素和別人說話也是這副嘴臉嗎?是不是嘴巴裡面不吐出幾個譏諷別人的字眼,您老就難受的睡不好啊?
高向遠提出自己的質疑,至於行文中某些固定的用詞,那也不是他的發明,動輒就給人扣上什麼帽子,是不是如此才能顯出您老的力度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