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新思路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14 2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提交者:中國網評 加帖在 中間地帶 【凱迪網路】 http://www.

我覺得,目前中國的政治改革,可以先回顧和學習中共歷史上曾經倡導過的「三三制」政權模式。

這麼模式更有利於匹配目前中國日新月異不斷發展的經濟和社會。

而且很現實的是,這個模式曾經在抗戰時期為中共成功使用過。中共自己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把中國傳統的鄉賢士紳自治傳統,與西方的政黨政治、NGO社會組織政治揉合在一起。這種不同文化揉合在一起共和的做法,在抗戰時代的中國能成功,我想現在也可以嘗試。

是一種有效的中國模式。

所以,我呼籲從各個市縣一級以及市縣以下,開始嘗試一下「三三制」,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我想效果要遠遠好過縣委書記一個人說了算

三分之一:黨員幹部 (由組織部委任)

三分之一:無黨派幹部(由公開的考試選出)

三分之一:開明士紳(由充分自治的各個行業組織提名推薦)

各位認為呢?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即「三三制」政權。「三三制」政權在組織形式上,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派及其他分子佔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嚴格貫徹和體現了「三三制」原則。1941年11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9名常駐議員,其中共產黨員3名。選舉18名邊區政府委員,其中共產黨員7名,略超過1/3。共產黨員徐特立當即申請退出,經大會通過,以黨外人士遞補。開明紳士李鼎銘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毛澤東在會上的講話,批評了黨內狹隘的關門主義或宗派主義作風,強調「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力。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三三制」的原則在其他根據地也得到了很好的執行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其實質就是為了反對在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實行更廣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個包容性更強、代表性更加廣泛的政權,以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三三制"的實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邊區各級政權有了廣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團結抗戰的積極性。一些跑到敵占區的地主開始回鄉,鄉紳富商也有了在根據地投資經營的積極性。華中根據地實行"三三制"以後,原地方精英與新四軍和抗日政權出現了少見的融洽氣氛,特別是一些被選進或者聘任為參議員和區代表的鄉紳,表現出空前的抗日熱情。鄉紳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減租減息的阻力也相應地減小了。另外,"三三制"也使邊區政權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大大加強,提高了邊區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效率。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14 22:31 | 只看該作者

鄧小平對「以黨治國」思想的批判

葉銘葆

  1941年4月15日,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師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黨的生活》第35期上,發表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的文章(見《鄧小平文選》第一卷)。文章從理順黨政關係,建設民主政權入手,旗幟鮮明地提出「反對『以黨治國』的觀念」。今天重溫這篇文章,對於我們正確認識黨的領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黨治國」思想的主要表現

  抗日戰爭中期,在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在組織形式上,無論行政機關或民意機關,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或少於三分之一,進步勢力佔三分之一,中間勢力佔三分之一。」鄧小平認為,「三三制政權的實質是民主」,「這不僅是今天敵後抗戰的最好政權形式,而且是將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應採取的政權形式。」在這個政權形式中,共產黨處於領導地位,也可以說是執政黨。由於對黨的領導缺乏正確的認識,因而在一些人中產生了「以黨治國」的思想。鄧小平指出,「黨提出三三制的政策之後,在我們晉冀豫區,曾遭受到黨內一部分人的抵抗,這也是忽視民主和『以黨治國』的觀念在作怪。最近雖有不少轉變,但徹底糾正這種錯誤觀念,還需要一個教育與鬥爭的過程。」「幾年來,『以黨治國』的思想曾統治了某些區域,甚至有些區域的領導同志還長期存在著這種頑固的思想。」其主要表現是:

  1.在黨與人民的關係上,實行包辦代替。「這些同志尚簡單避複雜,主要是他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主張正確,怕見人,怕通不過,以為一切問題只要黨員佔多數,一舉手皆迎刃而解。殊不知這是麻痹黨腐化黨的使黨脫離群眾的最好辦法。」「這些同志誤解了黨的優勢,以為黨員包辦就是絕對優勢,不了解真正的優勢要表現在群眾擁護上。把優勢建築在權力上是靠不住的。『一二九』北平學生運動時,宋哲元用了自己的權力——軍隊、監獄、警察、大刀、水龍去對付革命的學生,試問我們能說當時的優勢是在宋哲元手上嗎?這當然是說不通的。過去我們有些高唱優勢的同志,以為共產黨員佔多數了,天下是我們的了,因而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許多過左的錯誤由之而生,中間分子對我不滿,進步分子非常不安,群眾對黨的輿論也不好。除了阿Q主義者,誰能說黨已經有了優勢!」

  2.在黨與政府的關係上,「黨權高於一切」。「這些同志誤解了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解釋為『黨權高於一切』,遇事干涉政府工作,隨便改變上級政府法令;不經過行政手續,隨便調動在政權中工作的幹部;有些地方沒有黨的通知,政府法令行不通,形成政權系統中的混亂現象。」「結果非黨幹部稱黨為『最高當局』(這是最嚴酷的諷刺,不幸竟有人聞之沾沾自喜!),有的消極不敢講話,有的脫離我們以至反對我們,進步分子則反為我憂慮。結果群眾認為政府是不中用的,一切要決定於共產黨。於是要錢的是共產黨,要糧的是共產黨,政府一切法令都是共產黨的法令,政府一切錯誤都是共產黨的錯誤,政府沒有威信,黨也脫離了群眾。這實在是最大的蠢笨!」

  3.在黨員與群眾的關係上,「黨員高於一切」。「黨員可以為非作歹,黨員犯法可以寬恕。」由於奉行「黨權高於一切」,「結果黨的各級指導機關日趨麻木,不細心地去研究政策,忙於事務上的干涉政權,放鬆了政治領導。結果黨員『因黨而驕』,在政權中工作的黨員自高自大,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看不起非黨員,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權的紀律和秩序。甚有少數黨員自成一幫,消極怠工,貪污腐化,互相包庇。於是投機分子混入黨內,從各方面來破壞黨。」

    三、黨對政權的領導主要是指導與監督

  鄧小平反對「以黨治國」的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認為治國不需要政黨。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作為執政黨,黨可以領導政權和國家,問題是如何領導。圍繞執政黨如何執政的問題,鄧小平從正面作出了回答。他指出:「然則黨對抗日民主政權的正確領導原則是什麼呢?是指導與監督政策。這就是說,黨對政權要實現指導的責任,使黨的主張能夠經過政權去實行,黨對政權要實現監督的責任,使政權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統一戰線的原則。黨的領導責任是放在政治原則上,而不是包辦,不是遇事干涉,不是黨權高於一切。這是與『以黨治國』完全相反的政策。」

  鄧小平關於正確處理黨政關係的思想,來自他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與他對東西方政黨政治成敗得失的研究有關。他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提出的基本思想,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鄧小平就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指示,重申反對以黨代政,強調實行黨政分開,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著名論點。今天,我們要完成好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非常有必要深入學習研究鄧小平關於黨政關係的重要思想,結合新的實際,加以繼承和發展。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大業不斷推向前進。

  (2008年5月30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9: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