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基督的影響力發揮之前,生活是殘酷的,照顧「一無是處」的病患並不是人們優先的工作。例如,羅馬自我主義學派的哲學家普勞圖斯(Plautus)說:「當人們面對陌生人時,就會像匹狼一樣地兇猛。」作家戴維斯(John Jefferson Davis)在評論有關基督徒個人慈善工作時亦提到,就照顧病患而言,在耶穌來到之前,那真是一個殘忍的世代:
賓州大學歷史社會學教授羅森柏格(Charles E. Rosenberg)的著作《照顧陌生人:美國醫院制度的興起》(The Care of Strangers :The Rise of America's Hospital System)精彩地記錄了美國醫院的創辦歷史。羅森柏格說,美國早期醫院的建立「起因」並「架構」於「基督徒管理經營的責任感」。毫無疑問地,救濟院細菌叢生,必是人們的最後選擇,亦是別無選擇的窮人之唯一去處;它們比較像中古世紀的醫院,和今日的現代醫院差異極大。救濟院收容的人往往一待就直到死亡之日。
護理已經成為保健工作的重要一環,而基督教是護理工作的創始者。出於對基督的愛,婦女加入了修道院,成為今日護士的先驅。「遣使會」(Daughters of Charity)是著名的護理團體之一,瓊斯稱之為「最重要的護士姊妹團體」。天主教改革者聖味增爵(St. Vincent de Paul, 1581-1660)和聖路意斯(St. Louise de Marrilac)是「遣使會」的共同創始者。聖味增爵告訴婦女們「你們必須去尋找窮苦病患,照著主所做的來行,祂走遍各鄉鎮,醫治祂所遇見的人們。」瓊斯記載了「遣使會」的重要性:
1895年他有事拜訪在義大利索爾費里諾的拿破崙三世,鄧南特親眼目睹義大利為統一而引發的可怕戰爭。戰後好幾個星期,他衣不解帶地做義工,照料安頓在教堂里的傷者。他知道如果有最基本的事先準備,那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死亡。他把自己的感人經驗記錄下來,在1862年出版成書,名為《索爾費里諾回憶錄》(Memory of Solferino)。在書中他描述自己如何從這些經驗中明白神的呼召(乃是要他協助防止這些無謂的死亡)。
在屬靈方面有所委身,對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更是有益。這並不是講道者的意見,而是許多科學研究的結論。最近,精神病醫師大衛拉森(David Larson)——他是政府的資深研究員,在國立心理健康中心(NIMH)工作近十年——將一些實驗資料編篡起來,所得的結論是:上教堂對你的健康是有益的!馬克哈特威博士(Mark Hartwig)在「愛家雜誌」(Focus on the Family Citizen)里對拉森的研究做了總結,他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