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成唯識論我執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09-1-11 0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國的唯識宗,創始自唐代玄奘、窺基二位大師。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三藏西渡流沙,周遊五印度十有七年,於中印度那爛陀寺,依護法論師的弟子戒賢,學《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奧義,復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等論典二年。於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印度攜回梵典六百五十餘部。歸國后廣譯經典,先後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餘卷,其中關於法相唯識一系的,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五蘊論》《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等多種。其中特別是《成唯識論》一書,系以十大論師的釋論百卷,揉譯為識論十卷。為我國唯識宗的基本論典。
但是法相唯識之學,是一門極為艱深,極為繁瑣的學問。唯識經論,可說是『文如鉤鎖,義如連環』;亦可說是『字包千訓,言含萬象。』以現代人的語文訓練,不要說不了解它的意義,甚至於讀不通它的句子。特別是十卷《成唯識論》,它一方面字字珠璣,是發堀唯識妙理的寶藏;但另一方面,它揉集十家之說,破斥多家外道及小乘異說,所以在行文之時,有如枝上岔枝,葉旁長葉,順著枝葉走下去很難再回到原點。據說清末狀元夏同和語人,他初讀《成唯識論》,自謂有如月下看花;再讀《成唯識論述記》,直似墮如五里霧中,由此可見唯識之學,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


論文十九: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后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講解,總說只有兩種,一種叫做俱生我執,一種叫做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是過去無始以來,由於虛妄熏習的內在因力,不需要外道邪師的說教及自己的邪分別,就自然的轉起,所以叫做俱生我執。俱生我執又分兩種,第一種是常相續的執著,這是第七末那識的見分,去緣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時,在七、八兩識的見分上所變出了一個相分,第七識即執之以為真實之我。二是有間斷的執著,就是第六意識,緣第八識所變的五蘊相分,或在五蘊的總相上執以為我,或取五蘊任一執以為我,其實這都是第六識產生的幻像,而執著為常、一、有主宰的實我。這兩種我執微細隱密,要在修道位上一再修行我空觀才能滅除。(注一:修道位,是佛教修行的過程,與見道、無學道合稱三道。注二: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為欲、貪稱為取,蘊能生取,或蘊從取生,所以稱五取蘊。)



論文二十: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滅除。



講解:分別我執,雖有過去無明熏習的內因,還要加上現在外面的助緣才能夠生起。這種我執不是與生俱有,是由後來受到邪師說教的影響,和自己內心的不合正法的分別思維,然後才會生起,所以叫分別我執。這二種分別我執,行相粗猛,比隱微細密的俱生我執容易斷些。在最初入見道(大乘初地入心,二乘預流向果)時,大乘觀一切法空,二乘觀一切生空,所悟真如之理,便能滅除。

1

主題

156

帖子

57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1
沙發
WilliamFord 發表於 2009-1-12 21:4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已收藏。謝謝!佛教關鍵在於實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