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方勘界隊員死也寸土不讓!法卡山劃歸越南!(圖文)

[複製鏈接]

70

主題

300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嘆 發表於 2009-1-12 05: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方勘界隊員死也寸土不讓!法卡山劃歸越南!(圖文)
本文由倍可親網友[ 張行行 ] 於 2009-1-10 02:04 上貼
原文網址: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737740


    2001年12月27日,中越舉行兩國陸地邊界第一塊新界碑揭幕儀式。圖為中越邊界談判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左)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張文學為中方第一塊新界碑揭幕。本報記者 陳瑞華 攝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李懷岩 何豐倫 發自昆明、靖西(廣西)
  為了採訪來自中越勘界一線的故事,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實地走訪了中越邊境的廣西靖西、雲南馬關等地。可以說,中越勘界之所以成功,需要感謝在一線的勘界隊員們,聯合勘界第四組組長蔡碧凌為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還有涉險的女隊員們,劉建雲、田麗華、袁自葵、廖維敏,她們都是最好的代表;更要感謝那些無名英雄們,年逾七旬的嚮導黃世邦就是其中一位,一個多月里他竟磨破了4雙解放鞋
  勘界隊員蔡碧凌:用腳步丈量國界線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終於完成了。」
  站在中越國境線上,中越陸地聯合勘界第四組勘界隊員劉建雲對記者說:「看著一塊塊豎立的界碑,我們對英靈多了一份敬重。」
  劉建雲所提及的英靈,包括中越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也包括之後的和平年代喪生於雷區的那些普通村民們,當然還包括獻身於勘界這項偉大事業的同事。
  中越陸地聯合勘界第四組的工作在勘界整體工作中具有代表性。他們的工作段地形複雜、水急河深、山高坡陡,並且佔有中越邊界雲南段爭議地區中的五分之一。由於爭議地區多、劃出面積多、軍事設施多,在勘界中經歷了十分艱難的與越方博弈談判的過程。中方勘界隊員在這裡付出了艱辛的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
  2006年8月10日晨6時左右,蔡碧凌在都龍茅坪準備上界勘界時,不幸因病倒在了潮濕的宿舍內,1個小時后,蔡碧凌帶著對未盡工作的深深遺憾,在前往金廠鎮衛生院的路上永遠離開了人世。
  「馬關30多萬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這件事,而我遇上了。我能代表國家簽字,是歷史賦予我的光榮史命,值得我一生為之驕傲和自豪。」蔡碧凌經常這樣說。
  蔡碧凌是2000年6月從坡腳鄉調入馬關縣外事辦任主任的,2002年他被委派了重要的任務——做好中越陸地邊界內部勘界工作。從此,他開始了用步子丈量138公里長的國界線的艱難行程。地圖上的每一個點,他都一步一步走過來。無論是荒無人煙,還是溝壑縱生,他憑著一根自製的手杖,一步步地攀爬過來了。
  「只要屬於我國的領土,死也不能讓你一寸。」蔡碧凌經常說的這句話是所有勘界隊員的心聲。
  為取得談判成功,不讓越方佔到便宜,蔡碧凌每天從山野回來就在看條約和附圖。針對條約中所述內容逐條逐句地與隊員商討,對某句話、某個詞語越方可能咬住不放,就某個爭執點越方可能不會讓步等提出多套應對方案,同時將第二天談判需要的成語事先告訴翻譯丁雷華,讓他有個準備,以便于越方充分理解他的意思。
  在談判中雙方的鬥爭相當激烈的,既需要有外交家的風範,又要以條約、附圖為盡度,既要照顧好雙方的感情,又要代表國家利益。蔡碧凌始終以一種「 歷史的思維」,站在國家的角度,以一種外交家的風度與之周旋。多次談判中,蔡碧凌有理、有利、有據,致使談判對手多次出現冷戰、僵局,甚至拂手而去。每每遇到這種情況,蔡碧凌就平心靜氣地等談判對手心平氣和再談判。
  勘界嚮導黃世邦:1個月磨破4雙解放鞋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中越邊境靖西縣龍邦口岸,沒有誰比年逾七旬,生於斯,長於斯的黃世邦更了解口岸大大小小的山嶺地勢情形了。這種了如指掌的程度恰恰使得他成為中越陸地邊界勘定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2005年10月,黃世邦家裡來了兩位自稱是地質勘查局的陌生人,仔細詢問了他在中越戰爭期間擔任民兵後勤隊長的情況,還反覆問到是否熟悉周圍山嶺的情況,包括山脊、溝渠、谷底、水道、植被……
  老黃一邊回憶,一邊仔細地解釋每一塊山嶺的由來。兩位客人做了詳細的筆記。臨走時,這兩位同志反覆叮囑:「我們到訪的情況一定不能輕易告訴別人。您所了解的情況也不要輕易透露給別人。」
  2006年初,這兩位曾經拜訪過老黃的同志再次來到他家中。邀請老黃前往實地勘察,核心是把過去的界碑一一找出來。這一跑就是一個多月。白天上山,晚上繪圖。這是老黃記憶最深刻的工作狀態。他說:「我磨破了4雙解放鞋。」
  凡有界碑的地方,他們都留下了大量的照片,同時還用隨身攜帶的「望遠鏡」記錄數據。黃世邦說的「望遠鏡」其實是測繪專用的勘測工具。
  「好些地方都是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們解放軍守著的山頭,不少地方山嶺上還有貓耳洞、戰壕……」站在龍邦口岸的山頭上,幾乎可以俯瞰整個山嶺周圍。上世紀的中越戰爭中,「法卡山」上的「英雄連」被譽為保家衛國的楷模。     
               如今,法卡山已經全部劃歸越南方面。

  「地雷就沒有了,這幾年大排雷把大部分地雷都挖了出來,現在翻山越嶺都挺放心的。」老黃用手指著周圍的崇山峻岭跟記者說。
  祖籍靖西的桂林空軍學院一位教官則告訴記者,前幾年有報道說中越邊境大排雷,每天都能清理出上百萬地雷的說法並不可靠。實際上,中國軍隊早在 1992-1994年就開始組織大排雷。「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對於曾經有邊境糾紛引發戰事的兩國而言,如果雷區沒有徹底清除乾淨,是無法進行邊境勘查工作的。」
  老黃的兒子,黃岐輝也曾經在中越戰爭中擔任民兵,他告訴記者,龍邦一帶埋設的地雷種類有壓發雷、跳雷、拋撒雷等20多種,它們中有美製地雷、蘇制地雷、越制地雷及中國研製的地雷。
  「發現地雷難,排雷更難,由於埋藏時間長達十多年,很多地雷非常敏感,一些雖然已經失效,但危險依然存在,一些埋設精巧的『詭雷』,被埋在石縫、山旮旯、樹杈等地方,而且多是兩三顆串連在一起,人稱『連環雷』、『母子雷』、『陰陽雷』,讓人防不勝防。」黃岐輝說。
  排除地雷之後,龍邦、東興、寧明這些地方的邊境小道,成了地地道道的「親戚路」、「致富路」。
  女勘界隊員:美女們的野外生存法則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中越勘界隊員中,有一些特別能吃苦的勘界女人,她們在漫長的邊界線上演繹著女性報效祖國的壯舉和赤膽忠心。
  她們和男隊員一樣行走在茫茫大山、原始森林和崎嶇小路,還要經常面臨各種突發的情況,毒蛇、野獸,攀懸崖、過獨木橋。因為沒有公路,很多時候都需要徒步,在類似麻栗坡縣文金弄地區的原始森林中穿行,到處荊棘,加之沒有山路,邊走邊用刀在前面開道。潮濕的氣候使地上、石頭上都長滿了青苔,稍不留意就會栽跟頭。在懸崖峭壁上,得手腳並用,爬著走、蹲著走。在山上被螞蟥叮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此外,個頭特別大的蚊子、毛毛蟲和一些不知名的動物的「襲擊 」也是常事,偶爾還會碰到黑熊等一些大點的野獸。「開始的時候還嚇得跑到男同志後面藏起來或者尖叫,後來逐漸就習以為常了。」女隊員廖維敏笑笑說。
  女隊員田麗華告訴記者,有一次在山上搭完帳篷出去砍柴回來,就發現一條色彩鮮艷的蛇已經睡在被子里了。這也是為什麼劉建雲一年四季不管多熱都要穿兩條褲子,因為長到膝蓋高的草叢裡不知道會有什麼東西。
  在第四勘界組,還有一位被稱為「三姐」的女隊員袁自葵,她說,大家每到一個新的勘界點,先要四處尋找水源。她們都有過要喝牛棚里的水的經歷,而旁邊就是牛的糞便。「這種水我在城裡生活時,可能沖廁所都嫌臟,但是在野外沒辦法,為了節約往返時間,我們儘可能選擇靠近界碑測量處住,什麼水都得喝。由於在野外時間長,很多隊員的肚子都已經習慣了生水,喝純凈水反而難受。
  「勘界結束了,我現在才有時間陪自己的小兒子。勘界的時候,『媽媽過幾天就回來』的謊言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廖維敏說,「既然國家交給自己這樣一個神聖的使命,就必須捨棄小家。若干年後,每一位隊員都會為曾經參加過中越勘界工作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中越陸地勘界時間表
  1999年12月30日,中越雙方經過16輪談判,最終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在所有雙方有爭議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113平方公里劃歸越南,114平方公里劃歸中國。
  2000年8月和11月,中越雙方在河內和北京舉行兩次會議,宣布中越聯合勘界委員會正式成立。根據中越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將在中越邊界全線埋設1537座界碑,並在邊界實地勘定1347公裡邊界線。當年12月,中越雙方完成勘界工作用圖的測制工作。
  隨後,中越聯合勘界委員會成立了勘界立碑技術專家小組及12個下屬聯合小組,以開展勘界立碑和清障排雷工作。經過2年的準備,中越陸地邊界野外勘界工作於2001年下半年全面展開。2001年12月27日,中越陸地邊界的第一塊花崗岩界碑在越南芒街立下。歷時8年的中越陸地堪界立碑工作正式展開。
  從2002年10月開始,雙方在兩國邊界全線開展勘界立碑工作。為了加快勘界立碑進程,中越雙方一致同意採取先易后難的原則。
  2005年是中越陸地邊界勘界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1月至10月底確定基本界碑位225個,增設輔助碑位50個,豎立界碑359塊,測定界碑點位189個,確定邊界線約170.858公里,勘界進度明顯加快。10月31日,中越陸地邊界雲南段共確定296塊基本界碑位置,佔總預設基本界碑 564塊大約一半。增設45塊輔助界碑,豎立了258塊界碑(含輔碑7塊),勘定了294公裡邊界線。
  2005年11月,中越兩國領導人就中越陸地邊界勘界進程達成共識:最遲於2008年完成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
  2006年6月,中越邊界全線已確認、豎立和精確測定界碑800餘座,勘定界線700多公里,勘界測繪保障工作已完成總任務量的50%以上。
  2007年初,雙方完成了70%的勘界立碑。12個小組的測繪技術人員擴大為14個小組,40餘名專業測繪人員與雲南和廣西兩省區外辦組織的勘界人員一道,兩國勘界測繪小組的談判開始每個月進行一次。2007年底,完成勘界野外作業任務量的88%。當年12月30日,雲南省與接壤的越南老街省邊界劃分和豎立界碑工作完成。
  2008年12月31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同越南外交部副部長武勇在河內就中越陸地邊界勘界剩餘問題達成一致,如期實現了兩國領導人確定的年內完成陸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的目標。(根據《中國測繪年鑒》、國家測繪局網站和新華社報道等整理)


  .這叫寸土不讓?那世上還有什麼叫不要臉?

當年白折騰了?????現在我們決定不折騰了!!!!!!

[ 本帖最後由 空嘆 於 2009-1-12 08:35 編輯 ]
不畏浮雲遮望眼。

70

主題

300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沙發
 樓主| 空嘆 發表於 2009-1-12 05:17 | 只看該作者
中越勘界耗時8年解決300處爭議 越南稱很滿意
 中越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會晤2008年12月28日至31日在河內舉行。雙方就解決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全部剩餘問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一致,並發表共同聲明。按照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中越雙方如期完成了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



  中越陸地邊界勘界耗時近8年,解決300處爭議、然而,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稱,越南勘界立碑工作中可能受到中方的壓力並向中方「出讓土地」。對此,越南副外長、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武勇強調,越中邊界被認為是「設立界碑最密集及最清晰的陸地邊界線 」,越南邊境7個省民眾對此非常滿意。

八年勘界前松后緊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有著1300多公里的陸地邊界線。1999年12月30日,中越兩國政府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兩國開始在中越邊境進行勘界立碑和清障排雷工作。

  2000年8月和11月,中越聯合勘界委員會正式成立,並開始起草勘界有關法律文件。根據中越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將在中越邊界全線埋設1537座界碑。

  但是堪界的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當然是要解決雙方的分歧。按照國際慣例,陸地邊界談判的第一步,就是兩國各自提出邊界主張線。在最初的邊界主張線提出來后,兩國專家組比對發現,中越主張線存在近300處爭議。但是雙方在詳細談判協商后,確定真正有爭議的地方只有164處,共計227平方公里。

  廣西測繪局一位姓梁的勘測人員透露:「有爭議地區有幾十處是雙方都沒有畫出來的空白地塊,最大的一塊空白地塊將近2平方公里。有的爭議是因為條約的文字表述與地圖不一致。」

  對於參與實際工作的勘界隊員們來說「解決勘測中的爭議是非常頭疼的事情」。一塊界碑往往要勘察好幾次。如在龍邦口岸附近的山嶺上的界碑,就前後花了近2年8個月的時間才最終確定。

  常年研究中越邊境問題的專家鄭維寬指出:「邊境勘界涉及國家利益,是談判,是鬥爭,是妥協,更是友誼。」他認為,中越勘界明顯呈現出前松后緊的態勢。從2001到2006年的五年間,勘界工作只完成了總任務量的50%。而2006到2008年勘界工作則進展迅速。鄭維寬指出,這表明中越兩國之間已經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7和2008年間,越南很早就遭到了國際遊資的衝擊,外匯儲備匱乏的越南方面不得不請求中國援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步履艱難的邊境勘界談判難題,迅速迎刃而解。

惡劣自然條件阻礙進度

  除了分歧,自然條件的險惡也給堪界工作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一些勘界立碑工作組人員必須爬山涉水,穿越三四天叢林才能到達邊界線,而且一些地方還有地雷遺留,工作人員流血受傷是常有的事情,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所以,在勘界過程中往往需要當地嚮導來協助勘測。

  界碑還分為單立界碑、雙立界碑和三立界碑等幾種。「有的地方只需要立一塊界碑就能明確邊界走向,這叫單立界碑。有的地方地形比較複雜,出現山坡、山谷、河流、峽谷等立了主碑之後,還需要立一塊附碑來標明邊界走向。為了確定河流主航道中心線,需要在河的兩岸各立一塊界碑,這叫同號雙立。」中國國家測繪局中越測繪辦主任武曉淦表示。

  正因為情況的複雜性,中越邊界上原來預計界碑編號達到1373號,總計大約1534塊,但從最終的情況來看,為清晰地表明走向,新增了400多塊界碑,界碑總數達到近2000塊。

  雖然中越雙方在2008年最後一天宣布,如期完成了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但據武曉淦透露,目前,中越邊境勘界還有少數界碑尚未完全立起,計劃在2009年春節前完成野外立碑,相當於中越邊境勘界的野外工作宣告結束。隨後,將進入議定書、附圖等內部文件的簽署階段,這一階段預計在2009年內全部完成。屆時,中越兩國還將簽署相關文件。

  有趣的是,在已經立起來的界碑中,中方的界碑與越方界碑還有著鮮明的對比。

  來來往往的憑祥友誼關口,中國大型界碑身高1.6米,基座高達40厘米,正面碑身鑲有直徑30厘米的金屬國徽。中型界碑有1.2米高,底座也是 40厘米,而小型界碑的底座只有20厘米,碑身只有1米高。中型界碑立在邊界上比較普通的位置,小型界碑則往往立在人跡罕至的偏僻地方。

  憑祥邊境立碑人員張力高表示:「越方所立的雙號界碑也分成大中小3種型號,尺寸與中方相當,但湊近一看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越方的界碑是空心的,中方的界碑都是實心的,而且幾乎都是整塊的花崗岩。」

  根據國際慣例,中國所立的中越單號界碑分成大中小3種類型。確定立哪一種型號的界碑,需要通知對方。在交通通道、口岸等邊境來往頻繁的地區,一般會設立大型界碑。界碑由一塊完整的花崗石刻成,預計使用壽命至少100年。

  武曉淦說,從技術上說,中越邊境很早就開始動用高科技的控制系統來確定邊界,高精度的衛星定位系統使得界碑和邊界走向達到了厘米級別。

「最清晰的邊界線」

  在歷時8年的勘界立碑工作中,中越兩國政府代表團始終根據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依據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實施勘界工作,實現了互利共贏。

  越南主流媒體也對中越如期完成陸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報道,指出越中全線完成勘界立碑工作是中越關係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越中友誼的共同勝利,是兩國領導人達成的越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生動體現。

  然而,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稱,越南在中越邊界劃分及勘界立碑工作中可能受到中方的壓力並向中方「出讓土地」。對此,越南副外長、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武勇日前在接受越共中央機關報《人民報》的專訪時重申,「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在邊境上一些居民過境或越境居住地區,越中兩國談判代表團在平等、相互尊重、合情合理、利益大體均衡的基礎一致同意進行靈活的調整,因此,不可能出現如某些外國傳媒所稱的越南向這個或那個國家『割讓土地』的事情。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這些媒體要麼『消息不靈通』,要麼『別有用心』。」

  武勇強調,越中邊界被認為是「設立界碑最密集及最清晰的陸地邊界線」,是按照現代的方法劃定並確保其真實性及永久性。越南邊境7個省民眾對此非常滿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0

主題

300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3
 樓主| 空嘆 發表於 2009-1-12 05:18 | 只看該作者
中越勘界八年幕後故事:勘界員1月磨破4雙鞋
  中越勘界工作進行了近八年時間,一線的勘界隊員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聯合勘界第四組組長蔡碧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還有涉險的女隊員們,劉建雲、田麗華、袁自葵、廖維敏等;更有那些無名英雄們,年逾七旬的嚮導黃世邦就是其中一位,一個多月里他竟磨破了4雙解放鞋。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站在中越國境線上,中越陸地聯合勘界第四組勘界隊員劉建雲說:「看著一塊塊豎立的界碑,我們對英靈多了一份敬重。」劉建雲所提及的英靈,包括中越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也包括之後的和平年代喪生於雷區的那些普通村民們,當然還包括獻身於勘界這項偉大事業的同事。

  中越陸地聯合勘界第四組的工作在勘界整體工作中具有代表性。他們的工作段地形複雜、水急河深、山高坡陡,並且佔有中越邊界雲南段爭議地區中的五分之一。由於爭議地區多、劃出面積多、軍事設施多,在勘界中經歷了十分艱難的與越方博弈談判的過程。中方勘界隊員在這裡付出了艱辛的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

蔡碧凌:中國領土死也不讓

  2006年8月10日晨6時左右,蔡碧凌在都龍茅坪準備上界勘界時,不幸因病倒在了潮濕的宿舍內,1個小時后,蔡碧凌帶著對未盡工作的深深遺憾,在前往金廠鎮衛生院的路上永遠離開了人世。

  蔡碧凌是2000年6月從坡腳鄉調入馬關縣外事辦任主任的,2002年他被委派了重要的任務——做好中越陸地邊界內部勘界工作。從此,他開始了用步子丈量138公里長的國界線的艱難行程。地圖上的每一個點,他都一步一步走過來。無論是荒無人煙,還是溝壑縱生,他憑著一根自製的手杖,一步步地攀爬過來了。

  「只要屬於我國的領土,死也不能讓你一寸。」蔡碧凌經常說的這句話是所有勘界隊員的心聲。

  為取得談判成功,不讓越方佔到便宜,蔡碧凌每天從山野回來就在看條約和附圖。針對條約中所述內容逐條逐句地與隊員商討,對某句話、某個詞語越方可能咬住不放,就某個爭執點越方可能不會讓步等提出多套應對方案,同時將第二天談判需要的成語事先告訴翻譯丁雷華,讓他有個準備,以便于越方充分理解他的意思。

  在談判中雙方的鬥爭相當激烈的,既需要有外交家的風範,又要以條約、附圖為盡度,既要照顧好雙方的感情,又要代表國家利益。蔡碧凌始終以一種「歷史的思維」,站在國家的角度,以一種外交家的風度與之周旋。多次談判中,蔡碧凌有理、有利、有據,致使談判對手多次出現冷戰、僵局,甚至拂手而去。每每遇到這種情況,蔡碧凌就平心靜氣地等談判對手心平氣和再談判。

黃世邦:1個月磨破4雙解放鞋

  在中越邊境靖西縣龍邦口岸,沒有誰比年逾七旬,生於斯,長於斯的黃世邦更了解口岸大大小小的山嶺地勢情形了。這種了如指掌的程度恰恰使得他成為中越陸地邊界勘定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2005年10月,黃世邦家裡來了兩位自稱是地質勘查局的陌生人,仔細詢問了他在中越戰爭期間擔任民兵後勤隊長的情況,還反覆問到是否熟悉周圍山嶺的情況,包括山脊、溝渠、谷底、水道、植被……

  老黃一邊回憶,一邊仔細地解釋每一塊山嶺的由來。兩位客人做了詳細的筆記。臨走時,這兩人反覆叮囑:「我們到訪的情況一定不能輕易告訴別人。您所了解的情況也不要輕易透露給別人。」

  2006年初,這兩位曾經拜訪過老黃的人再次來到他家中。邀請老黃前往實地勘察,核心是把過去的界碑一一找出來。這一跑就是一個多月。白天上山,晚上繪圖。這是老黃記憶最深刻的工作狀態。他說:「我磨破了4雙解放鞋。」

  凡有界碑的地方,他們都留下了大量的照片,同時還用隨身攜帶的「望遠鏡」記錄數據。黃世邦說的「望遠鏡」其實是測繪專用的勘測工具。

  「好些地方都是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們解放軍守著的山頭,不少地方山嶺上還有貓耳洞、戰壕……」站在龍邦口岸的山頭上,幾乎可以俯瞰整個山嶺周圍。上世紀的中越戰爭中,「法卡山」上的「英雄連」被譽為保家衛國的楷模。如今,法卡山已經全部劃歸越南方面。

  「地雷就沒有了,這幾年大排雷把大部分地雷都挖了出來,現在翻山越嶺都挺放心的。」老黃用手指著周圍的崇山峻岭說。

  祖籍靖西的桂林空軍學院一位教官則表示,前幾年有報道說中越邊境大排雷,每天都能清理出上百萬地雷的說法並不可靠。實際上,中國軍隊早在 1992-1994年就開始組織大排雷。「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對於曾經有邊境糾紛引發戰事的兩國而言,如果雷區沒有徹底清除乾淨,是無法進行邊境勘查工作的。」

  老黃的兒子,黃岐輝也曾經在中越戰爭中擔任民兵,他說,龍邦一帶埋設的地雷種類有壓發雷、跳雷、拋撒雷等20多種,它們中有美製地雷、蘇制地雷、越制地雷及中國研製的地雷。

  「發現地雷難,排雷更難,由於埋藏時間長達十多年,很多地雷非常敏感,一些雖然已經失效,但危險依然存在,一些埋設精巧的『詭雷』,被埋在石縫、山旮旯、樹杈等地方,而且多是兩三顆串連在一起,人稱『連環雷』、『母子雷』、『陰陽雷』,讓人防不勝防。」黃岐輝說。

  排除地雷之後,龍邦、東興、寧明這些地方的邊境小道,成了地地道道的「親戚路」、「致富路」。

女勘界隊員:美女們的野外生存法則

  在中越勘界隊員中,有一些特別能吃苦的勘界女人,她們在漫長的邊界線上演繹著女性報效祖國的壯舉和赤膽忠心。

  她們和男隊員一樣行走在茫茫大山、原始森林和崎嶇小路,還要經常面臨各種突發的情況,毒蛇、野獸,攀懸崖、過獨木橋。因為沒有公路,很多時候都需要徒步,在類似麻栗坡縣文金弄地區的原始森林中穿行,到處荊棘,加之沒有山路,邊走邊用刀在前面開道。潮濕的氣候使地上、石頭上都長滿了青苔,稍不留意就會栽跟頭。在懸崖峭壁上,得手腳並用,爬著走、蹲著走。在山上被螞蟥叮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此外,個頭特別大的蚊子、毛毛蟲和一些不知名的動物的「襲擊 」也是常事,偶爾還會碰到黑熊等一些大點的野獸。「開始的時候還嚇得跑到男同志後面藏起來或者尖叫,後來逐漸就習以為常了。」女隊員廖維敏笑笑說。

  女隊員田麗華說,有一次在山上搭完帳篷出去砍柴回來,就發現一條色彩鮮艷的蛇已經睡在被子里了。這也是為什麼劉建雲一年四季不管多熱都要穿兩條褲子,因為長到膝蓋高的草叢裡不知道會有什麼東西。

  在第四勘界組,還有一位被稱為「三姐」的女隊員袁自葵,她說,大家每到一個新的勘界點,先要四處尋找水源。她們都有過要喝牛棚里的水的經歷,而旁邊就是牛的糞便。「這種水我在城裡生活時,可能沖廁所都嫌臟,但是在野外沒辦法,為了節約往返時間,我們儘可能選擇靠近界碑測量處住,什麼水都得喝。由於在野外時間長,很多隊員的肚子都已經習慣了生水,喝純凈水反而難受。

  「勘界結束了,我現在才有時間陪自己的小兒子。勘界的時候,『媽媽過幾天就回來』的謊言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廖維敏說,「既然國家交給自己這樣一個神聖的使命,就必須捨棄小家。若干年後,每一位隊員都會為曾經參加過中越勘界工作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不畏浮雲遮望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4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9-1-12 05:20 | 只看該作者
月黑風高的時候往南挪挪就是了,一次10厘米,細水長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0

主題

300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5
 樓主| 空嘆 發表於 2009-1-12 07:49 | 只看該作者
樓上的貼何嘗不是拿來掩蓋事實真相的?
到底是誰真誰假,比較就知道了。
不畏浮雲遮望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0

主題

300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6
 樓主| 空嘆 發表於 2009-1-12 08:40 | 只看該作者
你以為《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是亂說的!
那些記者良心在,雖不敢大聲張揚,只有一句話收在字裡行間,但告訴了我們的真相!名義是讚揚的實際是貶的!
不畏浮雲遮望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5: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