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萬衛:能把百家講壇打敗的只有它自己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1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百家講壇合影



  —— 百家講壇製片人回應「衰落」傳言

  「我的感覺是,大家都已經認定我們死了,我已經不用辯解我們是不是真死了,只需要解釋死因。」萬衛苦笑著說, 「就像我還沒死,但已經看到開追悼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特約撰稿王菲宇、李孝樂|北京報道

  《百家講壇》欄目組設在一座看上去可以稱為「破敗」的四層紅牆小樓里,一樓開了間「瀟湘甲魚館」,樓上是招待所,萬衛的辦公室租用了其中的一間。

  「我們的收視率從沒下滑。」萬衛說自己十幾天里不斷接到各種採訪電話,請他談談「《百家講壇》的衰敗」,「我的感覺是,大家都已經認定我們死了。我已經不用辯解我們是不是真死了,只需要解釋死因。」萬衛苦笑著說,「就像我還沒死,但已經看到開追悼會。」

  「說我們可能被淘汰都是假新聞」

  「今年發生了多少事啊?我們為什麼要去跟震災、奧運搶焦點?2008年在我們的計劃中就是要平穩過渡,在深度上提升品牌的價值。」  

  採訪一開始,萬衛向本刊記者展示了一本央視內部下發的小冊子:《2008第三季度收視分析報告暨節目綜合評價結果》。其中列出每個欄目今年第三季度在其相應頻道的排名,依據則是參考了收視率、時段權重、類別權重、領導分、預算成本等因素后算出的綜合指標。

  根據這樣計算出的綜合分數,《百家講壇》今年第三季度在央視十套排名第一,前兩個季度分別排名第三、第一。

  《瞭望東方周刊》:《百家講壇》的收視率到底有沒有下滑?

  萬衛:我們的收視率常年保持在0.15~0.20,第三季度的平均收視率是0.17,屬於正常範疇,沒有下滑。而且台里對節目進行評估用的都是這個綜合指標——我們稱之為「綠色收視率」——這也是實行節目淘汰制度的標準。所以說我們可能被淘汰都是假新聞,我們的綜合排名一直在前三名。中央台怎麼可能把它自己一個名牌欄目拿掉?

  有些報道說「排名在十名開外」很可能說的是單純收視率排名。但這個不說明問題。《百家講壇》的首播時間是在中午12:45,跟那些在晚上黃金時間播出的節目根本沒法比。如果單純按照這個排名,我們一直都是排在十幾名。

  《瞭望東方周刊》:可《百家講壇》確實沉寂了一段時間吧?好像自於丹之後就沒再那麼火爆了。

  萬衛:今年發生了多少事啊?我們為什麼要去跟震災、奧運搶焦點?2008年在我們的計劃中就是要平穩過渡,在深度上提升品牌的價值。我們並不想追求轟動效應,追求表面的火爆,現在最需要的是給觀眾一個安靜的課堂。其實老百姓並不受所謂「影響力」的影響,我們最火爆的時候,比如2006年,收視率也還是在0.15~0.20這個範圍內。  

  《瞭望東方周刊》:《百家講壇》的定位是否有所變化?比如今年開始講現代史,長征、紅旗渠等內容,又有梁祝、孟姜女的傳說故事。

  萬衛:我們的定位就是立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這點從來沒變過,將來也不會變。我們是中央電視台為數不多的定位在這一點的欄目,為什麼要變?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的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向外放射,做一些新的內容。完全立足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做一些比如四大文明古國、同時期或同類型的中西文化對比等等放射性的內容。

  梁祝也是這樣的一种放射方向的嘗試,傳說也是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傳說可以流傳上千年,必定有它獨特的生命力,但現代人又了解多少呢?至於現代史,明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肯定還會做這部分的內容。

  「李敖自己還想來我們欄目呢」

  「我們傳播的不是學術觀點,而是面對最普通的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啟蒙和普及。現在觀眾的平均水平,我說初中水平都定高了」

  「學術娛樂化」一直是百家講壇最被詬病的一點。對於《百家講壇》常常宣講的「權謀鬥爭、帝王軼事」方面的內容,有評論者認為這是在捨棄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取其糟粕,而類似於丹的「《論語》心得」則被很多論者指為「濫用經典對大眾進行按摩的心靈雞湯」。

  除去內容,《百家講壇》在形式上也遭到諸多批判。台灣學者李敖在《于丹批判》中指出:《百家講壇》「用娛樂界包裝影視明星的手法來打造學術明星」,是一種「媚俗行徑」。

  《瞭望東方周刊》:批評《百家講壇》「學術娛樂化」的聲音一直沒停過。

  萬衛:這是大家還不了解我們的定位。我們傳播的不是學術觀點,而是面對最普通的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啟蒙和普及。現在觀眾的平均水平,我說初中水平都定高了。

  所以我們提倡的是「潤物細無聲」,通過故事來講中國歷史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諸子百家」,就是講每個人的命運故事,講他們在人生的什麼階段提出什麼觀點。故事只是載體,我們會要求在必要的時候插入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符合傳播規律的,這種講法放在學術討論上當然毫無意義——真正的學術討論直接講觀點就行了。但我們面對的是在家裡休閑的大眾,要知道我們這個節目在播出的時候,別的頻道還在娛樂著呢,你怎麼才能讓觀眾不換台?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麼看待《百家講壇》在講述歷史時出現的一些戲說傾向……

  萬衛:我們沒有任何一點戲說。誰這麼說,請他舉出例子來。

  《瞭望東方周刊》:但比如閻崇年講清代皇帝,還有劉心武講《紅樓夢》,都引起過很多爭議。

  萬衛:閻老師講得是正史,沒有一點是戲說;《紅樓夢》是一部文學作品,對一部文學作品的探討和觀點怎麼能稱為戲說?我本人從來沒有接到任何一個電話、一封信甚至一封E-mail向我指出這件事的。

  《瞭望東方周刊》:李敖曾寫《于丹批判》批判你們欄目的形式,你怎麼看?

  萬衛:李敖自己還想來我們欄目呢。曾經有台灣方面的人帶話來表達過這個意願。

  「想借《百家講壇》發財出名的太多了」

  「我們也不要求學者全出來,總有來的。有些學者不喜歡電視,比如李零老師,他很支持我們欄目,也提了很多建議,但他認為自己講得不如寫得好,不願來。」

  曾有媒體報道這樣描述《百家講壇》「海選」主講人的盛況:「(2006)年初,央視到國內各所大學海選主講人,河南這一站,他們到了河南大學,當時王立群正好在北京,學院致電要求他火速趕回開封面試。每個人被要求自擬題材講一個人物,一遍就過,當天一共來了40多人。」

  《百家講壇》對於主講人海量而「殘酷」的遴選,編導過程中對主講人講述內容的限制,以及其後通過播出、出書等環節給主講人帶來的巨大聲名與財源,亦成為《百家講壇》屢遭批判的地方。有論者認為這種赤裸的商業化給學界帶來了不小的誤導和誘惑。

  《瞭望東方周刊》:學界一直有人認為你們通過對講課內容的引導「降低了學術品位」,並且給學界帶來了浮躁的風氣。

  萬衛:媒體一直說學界有爭議,但我們並沒感覺這麼強烈。我們到各高校去招人的時候從沒碰到什麼阻力,一般學校都會給我們推薦老師,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學校都覺得是很光榮的事情,地方上也會介紹說這是本地第x個上過《百家講壇》的老師。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想來《百家講壇》的人很多吧?有沒有一些想藉此發財出名的?

  萬衛:太多了。試講通不過的就托關係,找台里領導。這類人我們一概不要,除非你真有本事,那先把課講好再說。

  《瞭望東方周刊》:但也有很多學者大概是抵觸電視這種媒體的。

  萬衛:那當然,所以我們也不要求學者全出來,總有來的。有些學者不喜歡電視,比如李零老師,他很支持我們欄目,也提了很多建議,但他認為自己講得不如寫得好,不願來。還有人認為自己現在的研究階段不宜張揚,種種原因吧。

  《瞭望東方周刊》:你們的選題一般是怎麼定的?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

  萬衛:選題就是在找到合適的主講人之後,編導跟他商議,結合主講人的專業方向找到適合電視傳播的話題,然後欄目組集體開會討論。不能講的話題包括離觀眾太遠、大眾完全不了解的話題和人物,還有不好講的題目——比如《易經》,我們討論過很多次了,但最後還是覺得沒把握。另外就是涉及近現代歷史人物的話題要很謹慎,即使講也要找人把關。  

  「罵聲里也有值得借鑒的東西」

  現在選擇這個「諸子百家」系列,是想讓長期收看《百家講壇》的觀眾獲得知識含量更高的內容,同時也是在摸索大眾承受能力的限度

  學術界和觀眾對於《百家講壇》的評價往往趨於相反的兩極,最為學者們批判的宮廷秘史、歷史傳奇類題材常常是節目收視率最高的,而專業水準較高的節目,如葉嘉瑩講詩詞、楊振寧講物理學、周汝昌評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觀眾叫好。

  《百家講壇》的熱議一方面引發了對其節目本身的討論,另一方面也令人思考:中國觀眾到底喜歡接受什麼樣的歷史文化內容。

  《瞭望東方周刊》:為什麼易中天的「諸子百家」很受學界好評,但遠不如「品三國」收視率高?

  萬衛:這種現象很正常,也是我們早就料到的。「諸子百家」是易老師最想說的內容,但一開始我們認為時機不對,選擇了「品三國」。現在選擇這個系列,是想讓長期收看《百家講壇》的觀眾獲得知識含量更高的內容,同時也是在摸索大眾承受能力的限度。

  其實要想收視率高很容易,比如現在去講健康話題,收視率肯定高。但我們畢竟是要堅守定位的,不能一味追求高收視。

  《瞭望東方周刊》:那麼在你們的定位里,你覺得觀眾最喜愛的是什麼內容。

  萬衛:歷史人物。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生活,以及能從他們的生活中吸取什麼。另一大重頭就是經典,比如四大名著、《論語》、《莊子》等等,觀眾對這些興趣都很大,不過講好這些不容易。明年我們的重頭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還有 「新說《水滸》」。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播出的系列里,收視率比較高和比較低的分別是哪些?

  萬衛:撇開主講人的因素單說內容,受歡迎的是「秦始皇」和「康熙」兩個系列,收視率較低的是「道光與鴉片戰爭 」。其實這裡面就看出中國人的心態來了:想要確認自己,所以更喜歡看歷史上輝煌的時刻,不喜歡看自己失敗。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麼看學界和觀眾對你們的兩極評價?

  萬衛:有爭議是好事,就怕沒人爭議。我每天早上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百度新聞,輸入「百家講壇」四個字,看看又出了什麼新聞。其實罵聲里也有值得借鑒的東西,以前我在別的欄目工作時,知道找人提意見是很難的,開研討會,請人,還得給錢。現在有那麼多人給我們提意見,有些問題是我們死活也想不到的。所以我很珍惜現在的輿論環境。有文章說能把《百家講壇》打敗的就是它自己,正是這樣。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1-1 2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3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3
3
顏回子 發表於 2009-1-5 14:18 | 只看該作者
支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6: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