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輸不起的「最後戰爭」:世界戰略資源爭奪戰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3064

帖子

841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魚中魚~~

Rank: 3Rank: 3

積分
8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arbee82 發表於 2009-1-5 0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輸不起的「最後戰爭」:世界戰略資源爭奪戰
新聞來源: 時寒冰 於January 04, 2009 18:31:55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觀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美國前國務卿黑格1980 年指出,「資源戰爭的時代已經開始……僅鉻鐵礦(的供應)危機就會使美國100 萬人失業,冷戰實質上是一場資源戰。」礦物資源過去一直是,今後仍將是世界各國採用政治的、經濟的甚至軍事的手段爭奪和控制的對象。

對礦物資源控制權的的爭奪,從歷史上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美國、歐盟、日本的對外行動從來都是受利益驅動的,從來不是道義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 ~1928 年間,美國和英國控制著當時世界已知煤蘊藏量的53%,鐵礦石蘊藏量的48%,石油蘊藏量的 76%,銅蘊藏量的79%,鋁蘊藏量的81%,鉛蘊藏量的74%。還有數不清的勢力範圍和殖民地。控制著地球大部分資源。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了與歐美列強爭奪礦物資源控制權,拓展生存空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工業國間利用軍事力量爭奪資源不是好的方法。加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民族獨立運動興起。二次大戰之後,需要一種新國際貿易秩序進行全球資源再分配。

1944年7月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由工業強國建議成立國際貿易組織,來調節世界經貿關係。並把它命名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從1996年1月1日起,由世界貿易組織WTO 取代關貿總協定。在這個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實際商品交換時,由於生產技術壟斷,第三世界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換嚴重不平等,在一國沒有技術生產一種必須商品時,必然被對手攫取超額利潤。美國和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控制著飛機、輪船、汽車、鐵路及各種主要家用電器、計算機、攝象機、通訊、機械、新材料,能源、醫療設備、航空航天、等全部先進技術,掌握商品與礦物資源定價權。他們對第三世界資源擁有國一致大肆吹噓經濟全球化、市場能合理配置資源等理論,以獲得全球礦產資源的穩定、安全、廉價供應市場。

但美國和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均對本國礦物資源均實行最嚴格的計劃經濟。並都建立了戰略資源儲備制度,禁止、限制開採本國資源。並在獲取他國資源上煞費苦心,不惜血本。

1980 年,美國《物資和礦物原料國家政策、調查和開採法》規定:必須為保護國家安全、人民福利和工業生產水平提供足夠的礦物原料。

1982 年,美國總統里根強調了礦物原料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對維護美國居民高生活水平的決定性意義,里根政府制定的《國家物資和礦物方案》寫道:「美國必須執行物資和礦物政策計劃,以便保證,一旦爆發戰爭和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美國派 出和支持戰鬥部隊的能力,不會因為缺乏關鍵性原料而受到削弱」。

戰略儲備確保資源安全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礦產資源大國,其鉬、硼、天然鹼、煤等儲量居世界第1 位,銅、鉛、鋅、金、銀、鉑族金屬、稀土、硫、磷酸鹽、重晶石等的儲量居世界前3 位,鐵礦石、鎢、釩、鋰、鋯等居前5 位。但美國對於即使是本國能夠自給的礦物,也在增加儲存量,例如鈾,美國是世界上最大 的產鈾國,但長期以來,它仍從國外大量購買鈾,用作儲備。美國在阿拉斯加州發現有豐富的石油,但卻不急於開採,而是圈定起來作為戰略儲備。1977年,美國政府決定加強石油儲備。把從墨西哥購買的石油注入美國的拱形鹽礦 井。1981年下半年,里根政府決定撥出1億美元作為購買戰略資源(其中包括62種礦物、金屬和其他原料)之用。1982年4月5日,又決定撥款125億美元購買戰略資源,規定這筆款項專門用於購買鉻、鑽、鎢、鐵礬土等戰略資源。到1985年儲備的戰略資源就達到63類93種,包括稀有金屬、石油、橡膠、銅、鋁、黃金等。

日本於1983年10月,開始時儲備稀有金屬中的鎳、鉻、鈷、鎢、鉬、釩、錳,後來逐步擴展到稀土原料,甚至煤炭和鐵砂石。除了石油和天然氣之外,核電的鈾原料也是日本重點儲備能源。日本制定了一個進口25.25萬噸天然鈾的龐大計劃,同時還計劃在澳大利亞自主開採5.16萬噸,總量將達到30.41萬噸。這項計劃全部實施之後,基本上可供日本全國使用20年。日本許多企業從國外進口很多優質煤並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儲備。日本國內也有部分煤炭資源,但已經關閉,不再開採。日本耕地面積只有504萬公頃,農業生產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40%,。因此,日本還將大米、小麥、大豆等糧食儲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並用法律的形式將其納入戰略儲備物資的行列。

美國實施全球礦產戰略的具體作法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礦產消費國, 1999 年美國消費量佔世界第1 位的礦種有:石油、天然氣、銅、鉛、鋅、鋁、錫、硫、磷酸鹽等;此外,美國煤炭和鎳的消費量居世界第2 位,鐵礦石等居世界第3 位。正是通過耗用大量的資源,美國的現代化生活水平才得以維持、因此美國對爭奪全球資源十分重視。

美國除將拉美和加拿大作為後院外,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掀起了海外擴張高潮,其勢力從大西洋發展到太平洋,成為兩洋國家。其擴張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對資源的控制權。當時美國對中國的鎢等礦種就十分感興趣。 二戰期間,有一部分美援就是換取中國的鎢砂的。

1952 年美國礦物原料委員會提交的著名的佩利報告就明確指出,美國礦產的安全供應將可能會出現問題,必須從全球角度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緊對戰略礦物原料的爭奪和控制,擴大在海外的戰略控制,擴大儲備。

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義大利戰敗和英國、法國等受到嚴重削弱之機,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和策劃建議北約組織,確立了對西歐的影響力和控制權。使美國資本進一步加強了對全球礦物原料的勘查、開發、控制和佔有。

1982 年美國戰略礦物原料特別工作組以里根總統的名義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長達33 頁的報告。報告指出,為了加強美國安全,促進經濟繁榮,創造就業機會,減少礦產供應的脆弱性,必須採取行動。所採取的行動中,除加強儲備、著力強調開拓海外,立足於全球。

美國置聯合國不顧先後於1953 和1980 年頒布了「外大陸架土地法「和「深海底固體礦產開發法「,單方面建立開發海底礦產資源的法律法規,鼓勵美國礦業公司積極從事海洋礦產的勘查開發。其中 1980 年的深海底固體礦產開發法規定,對採礦區的申請面積,不加限制,不徵收租金和權利金。並與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等簽訂互惠條約,相互承認對方搶佔的公海採礦權益。

   1983 年裡根總統又發表專屬經濟區法,以此法建立的專屬經濟區,比美國本土面積還大70%。里根總統公開說,建立專屬經濟區是在礦產資源方面採取的關鍵一招。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已於1994 年11 月生效。美國一直拒絕簽字。美國總統里根還說「這一進程是一個愚蠢「,鼓勵美國公司按照美國法律自由採礦。為了開發太平洋東部錳結核最富地區,美國成立了四家國際財團(肯奈科特、斯契爾、因科、洛奇德)。投資5 億多美元,搶佔的海底區域蘊藏有數10 億噸錳結核。

冷戰結束后,在礦物原料的戰略供應方面,美國加強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控制,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協議規定由加拿大供應美國鈾、鎳、鈦、鐵礦石、鉑族金屬和鉀鹽等,由墨西哥向美國供應石油、銀、銅等礦產;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行動促使南非(鉻鐵礦、錳、鉑族金屬、金、金剛石等重要礦產的資源國)重新 「回到自由世界懷抱「;滲透俄羅斯、中亞(特別是哈薩克)及其他新獨立的原蘇聯國家(也包括越南、蒙古、東歐等轉軌國家),搶佔礦物原料控制權。

1991 年,布希總統公布了美國新的國家資源戰略,強調資源供應來源的多元化。其中除傳統的拉美和中東地區外,還點到了北非、中亞以及各海域。

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以推進「反恐戰爭」為名,批准美軍在2008年9月底之前組建非洲司令部,以便「更好地協調美軍在非洲的行動」。非洲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反恐是理由,目的是掠奪能源;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副國務卿沃爾特坦言,「非洲石油對我們來說是國家戰略利益,並將隨著我們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美國官方最新統計數字,2006年非洲對美原油日出口量約為223萬桶。這是非洲21年來首次超過中東地區,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地。美國宣稱,非洲原油品質上乘、易精鍊,探明石油儲量約為800億~1000億桶。建立美軍非洲司令部,在軍事上可控制整個非洲大陸,在經濟上可監控非洲資源及運輸通道。

日本實施全球礦產戰略的具體作法

「變他國資源為自己資源」是日本的一貫國策。

日本目前參與利用海外礦產資源主要有三種方式,勘查礦、股本礦和購買礦。勘查礦系指在國外通過勘查開發活動而生產出礦產品,風險大,但安全性和保障程度高;股本礦系向某些國家的礦山建設提供貸款甚至援助,受援國以一定比例的礦石償付貸款;購買礦系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易操作,但不可靠。

對在海外探礦的日本公司,日本政府提供優惠貸款(主要由金屬礦業事業團和海外經濟合作基金會實施)。貸款額為所需總資金數的50%,特殊需要時可達70%,償還期限15 年(寬限期5 年)。若項目失敗或遇天災、戰爭等事故,可減免貸款本金。

日本在海外進行的基礎地質調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稱為「海外地質調查「,完全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用日本政府的錢進行、以旅遊、探險、經援、經濟開發、學術交流等名譽調查他國資源;另一種方式稱為「海外聯合地質調查「,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與資源國聯合進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資助。這相當於在海外從事前期勘查的風險,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擔了。

日本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在其他方面,採取綁在美國戰車上的策略,為美國的相應行動出錢、出力。

通過政府、事業和企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使得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在國際礦業界樹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迄今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已在40 多個國家開展了140 個以上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等方面的技術和經濟援助項目。為日本企業下一步的勘查開發鋪平了道路。

美國、歐盟國家、日本是世界最大礦產消費國。佔全世界人口不到1/4 的發達國家,消耗著全球3/4 的礦產資源。當前國際礦產資源市場態勢是:發達國家通過國家政策支持和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以跨國公司為載體,實現礦業企業的跨國經營,加緊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控制了大部分優質資源,這就是當前全球礦產資源配置的總體格局。 [url][/url]

中國

礦產資源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國家安全的保證。我國只有鎢、稀土等少數幾種礦能滿足國內需求,絕大部分礦產資源相對貧乏、像石油、富鐵礦、銅礦、鉻鐵礦、鋁、富錳、鉀鹽、等大宗用量的支柱性礦產則嚴重短缺。無法滿足我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加入WTO, 由於資源危機意識薄弱、缺乏戰略層面的規劃和調控,一些人受政府應只考慮稅收增長,只要在中國當地政府繳稅就是中國企業的錯誤思想引導下,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過度強調出口創匯,盲目招商引資。使我國礦產資源嚴重流失。

專家估算照目前的開採速度,金礦還可支撐開採15年,銀礦20年,在有二十年,江西的稀土資源礦將消失,世界儲備量最大的鎢礦資源也將消失,在有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礦的包頭白雲鄂博礦藏將消失。銅礦31年,鎳礦46年,石油30年,而其餘大部分礦物資源也都在百年以內開採完畢。以後,我們拿什麼留給後人。

2008年12月30日,紀念有色金屬工業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強調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不動搖,堅持不斷地深化改革,調整體制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國際合作的層次、規模和水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黨委書記康義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成功實現了從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早在2000年9月28日,國土資源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外經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六部門頒布意見,提出進一步開放非油氣資源探礦權、採礦權市場,允許外商獨資進行勘查,允許外商購買國有企業的探礦權、採礦權,並可以依法轉讓。

此後不久,國務院制定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雲南、四川、陝西等重要西部礦業省份,還制定了具體的甚至是更為優惠的外商投資勘查開採礦產資源的地方法規。同時,我國黃金產業的「十五」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到,要引進外資開發國內黃金資源。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爛泥溝金礦、遼寧營口市蓋縣的貓嶺金礦、雲南東川播卡金礦,這三大金礦目前已探明儲量均超過100噸,遠景儲量分別為150 噸、300噸、400噸,被國土資源部稱為「世界級金礦」。現三大金礦分別為澳大利亞的澳華黃金、加拿大的曼德羅礦業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資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別高達85%、79%、90%。這三大金礦外資控股的方式比較相似,多是中方相關地質勘查部門以採礦許可證和勘查許可證等為合作條件出資,對方以資金出資。如雲南播卡金礦是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與核工業西南地質209大隊合作,在昆明成立中外合作企業雲南金山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投資總額401 萬美元,註冊資金301萬美元,209地質大隊以礦權為條件入股,西南資源公司以301萬美元為條件。

加拿大的AFCAN公司間接控制了青海灘澗山金礦,它通過其全資子公司TJS有限公司持有大柴旦礦業有限公司85%的股份,中方合作方為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金礦和青海第一地質勘查大隊。該金礦項目第二期也已開工,建設規模為年處理礦石80萬噸,年產黃金3噸多。

全球第三大黃金公司南非安格魯阿山帝黃金有限公司與四川省地礦局在成都簽署協議,計劃未來五年投入約兩億元人民幣(外方將在5年勘查合作期中分年度投入資金約2600萬美元)在四川平武地區進行風險勘探,尋找金礦。據介紹,這將是繼四川省地礦局與世界500強企業南非英美資源集糰子公司英鉑公司簽定中南鉑鎳礦資源風險勘探合同后,中國和南非在四川的又一重要合作項目。

2007安邦集團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正當中國為能源、礦產資源短缺等問題大傷腦筋之時,越來越多的韓國人的身影出現在中國的各處礦山上,他們瞄準了各種礦產,包括稀土等中國特有的戰略資源。據悉,為了重點開發中國的礦產資源,在過去幾年裡,韓國人和為他們提供合作的中國勘探人員一起,已經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甚至編出了讓專家吃驚的700頁的中國西部7省礦業資料。除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之外,韓國最大的幾家財團,如SK、三星、LG等,也先後加入開發中國資源的「角斗場」。其實早在2004年,三星物產就在礦業公社的鼓勵下投資2800萬美元與青海西部礦業合作開發礦產項目。今年以來,韓國SK集團收購了山西北方銅業公司的銅礦峪礦山及冶鍊廠45%股份,三星正與中石油及法國道達爾共同開發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蘇南里格氣田項目。與此同時,韓國還制訂了投資中國四大礦種的戰略,即在陝西、山東、內蒙古等地重點投資煙煤;在湖南、雲南、青海等地投資鋅礦;韓國礦業振興公社將開展熒光粉、研磨劑和永磁的投資工作,主要在內蒙古、陝西;韓國對菱鎂礦、黑鉛、磷礦石等非金屬的大眾進口依賴度加深,有必要投資建設當地加工工廠,主要將在遼寧、山東、湖北、河北等地投資。

有色金屬

1、根據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5月6日報道,貴州爛泥溝金礦以及雲南播卡金礦都是儲量在100噸以上的世界級金礦。被外資以低價圈佔,同時,外資公司在當地開採金礦能享受西部免稅優惠政策,國家光稅費一塊就要損失1.2億元。而且它們的開採還對當地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

2、鎢礦資源是中國的國寶,抗日戰爭初期,德國為了獲得中國的鎢礦,不肯支持結盟的日本侵華,竭力在中日之間調停,二戰時期,由於從土耳其進口鉬礦的渠道被切斷,從中國進口鎢礦的渠道被切斷,納粹德國軍事工業受到嚴重影響。無力支撐大規模裝甲作戰。希特勒曾哀嘆:「要是再給我一萬噸鎢砂,就可以征服俄羅斯」。因為沒有鎢就無法進行戰爭。鎢的化學性能非常穩定,,熔點高達3400℃,居所有金屬之首,沸點5555℃,密度為19.3克/厘米3。為鋼的2.5倍與黃金相當。鎢的硬度極高、鎢耐蝕性好,在室溫下與任何濃度的酸和鹼都不起作用。加入鎢后鋼的硬度會有極大的提高,在金屬加工領域的刀具材料高速鋼就是含鎢的合金。沒有鎢的話,直接導致金屬加工能力癱瘓,由於鎢能耐高溫,宇航工業用作燃氣輪機,火箭噴嘴,噴管,離子火箭發動機的熱離解器;核子工程用鎢作盛液態金屬的容器,熱離子交換器等.武器工業中,比如槍、炮的發射管及穿甲彈的彈丸中都會用到鎢的合金。鎢合金的機械性能與貧鈾相差無幾, 且沒有放射性,世界鎢工業所消耗的80%至90%的鎢資源都是來自中國。

由於長期過度濫采,管理混亂,中國的鎢礦資源已瀕臨枯竭。據鎢業界人士分析,原有色金屬總公司直屬的18個大中型礦山,其中生產服務年限10年以下的有9個。這9個礦山年產鎢精礦1萬t以上,預計七八年後即將消失。現有10個大型黑鎢礦山,是鎢資源優勢的骨幹礦山,其中8個礦山已開採了幾十年進入到中晚期,還有兩個黑鎢礦山儲量雖大,但開採品位低,難以堪當後備基地。我國白鎢礦雖然儲量多,但貧礦多,達不到礦山保本的最低品位,難以開發利用。

3、金屬鉬具有高強度、高熔點、耐腐蝕、耐磨研等優點,鉬作為生產各種合金鋼的添加劑,含鉬合金鋼用來製造運輸裝置、機車、工業機械,以及各種儀器。鉬和鎳、鉻的合金用於製造飛機的金屬構件、機車和汽車上的耐蝕零件。鉬和鎢、鉻、釩的合金用於製造軍艦、坦克、槍炮、火箭、衛星的合金構件和零部件。

鉬是植物生長和發育中所需七種微量營養元素中的一種,沒有它,植物就無法生存。我國鉬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佔全球供應量的24%.

4、銦在地殼中含量非常低,全世界銦的地質儲量僅為1.6萬噸,約為黃金儲量的1/6。

銦在電子電信、光電領域、航空航太、國防、通訊等領域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銦廣泛用於製造液晶電視、計算機和手機顯示器。生產高靈敏導彈導引頭,世界晶元巨頭英特爾已經發布了運算速度將提升50%的下一代標準半導體晶體管——銻化銦晶體管。目前,日本、韓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正在加緊對銦的戰略儲備。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產銦國和出口國,原生銦產量佔全球60%以上。80%都出口給日韓,定價權也在他們手裡。2005年5月,世界上第一個銦金屬交易中心在柳州成立。柳州市的想法是:樹立以資源換技術的新觀念,創新招商模式,主動與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對銦下游產業先進發達國家的對接,打開國內對銦下游產業的應用市場。

5稀土金屬元素,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鈧、釔、鑭系17種元素的總稱,人們常把不溶於水的固體氧化物稱為土,又很稀少,因而得名為稀土。稀土金屬已廣泛應用於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輕工、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

由於稀土具有的巨大價值,加上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低廉,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大量進口我國稀土產品加以囤積。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國家實行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轉而從我國進口作為戰略儲備。日本從我國進口的稀土礦產占其總進口量的比例高達83%。由於境內外資企業在我國購買稀土原料、初級產品不受出口配額限制,日本等國近年來在我國稀土資源區(內蒙古包頭)大規模投資設廠,實質是變相獲取我國稀土原料。內蒙古包頭市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產區,外國合資公司超過10家,其中包括日本昭和、三德和美國OEC等外企。

中國許多稀有金屬以佔世界20%的儲備供應著全球80%的消耗。照此速度,20年後,一些具有戰略意義和關係到國防安全的稀有金屬將在中國消失。

希望

近幾年,搞地質出身的溫家寶當上總理后,我國對礦產資源加強宏觀調控,對全國礦產資源加強管理。但是,外資控制的我國世界級金礦問題如何解決?外資控制的我國其他資源問題如何解決?沒有資源,我們的未來又在那裡?

2009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的重要文章:《努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

文章指出,一些地方安全事故頻發,甚至存在單純追求增長速度、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增長的現象。

個人認為各級政府都應以對民族,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努力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一文,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再也不能搞過去那種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增長。這就要大力依靠科學,發展知識經濟。

臣本布衣xyj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沙發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5 09:07 | 只看該作者

最後還是要靠戰爭、外交和正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主題

3064

帖子

841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魚中魚~~

Rank: 3Rank: 3

積分
841
3
 樓主| bearbee82 發表於 2009-1-5 12: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zhousx18 於 2009-1-4 20:07 發表 [中國輸不起的「最後戰爭」:世界戰略資源爭奪戰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在這之前,要有身家才可以有穩贏的把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