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道藏---------道法會元篇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1-5 14: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網上應該很難找到道法會元的文本版,我會試著發一些我整理、校訂過的章節。希望有道之士可以一同研究


                                                            道 法 會 元 卷

  原不題編撰者。約成書於元末明初。全書凡二百六十八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書為一部大型道法彙編,共收入宋元時期道教各派法術著作一百五十餘篇, 以南方清微、靈寶、正一、淨明諸派道法為主。其內容龐雜,涉及雷法、煉度、章奏、符篆、咒訣等各種道法。"會萬法以歸元",故名《道法會元》。諸道法中又 以雷法為主,有《道法九要》、《雷霆綱目說》、《雷霆玄論》、《雷說》、《先天雷晶隱書》等雷法理淪書;有《清微灌斗五雷符法》、《神捷五雷祈禱大法》、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等各派雷法。另有敍述各派源流及其戒律科儀等篇章。書中署名之作者近百人。其著名者有王文卿、林靈素、甯全真、金允中、林靈 真、薩守堅、白玉蟾、陳楠、莫月鼎、徐必大、劉五、張繼先、趙宜真、王玄真、張雨等人,皆為宋元著名道士。是為研究宋元道教之重要資料。

道法會元卷之一

清微道法樞紐

法序

雷法其來尚矣。未有如是至簡至易至驗者也。我祖師紫虛元君,敷弘道妙,發露玄微;陳乾坤造化之源,開雷霆機緘之妙;包羅萬彙,總統眾靈;泄八卦之幽微,顯五 行之妙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氣融。如陽燧取火,方諸召水,磁石吸鐵,琥珀拾芥。以氣相 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豈力爲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機而中,不神而靈者,誠也。凡氣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 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名之機,在此不在彼。人皆神其神,惟聖人則不神所以神,故偈云: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莫起一切念。

道 者,靈通之至真;法者,變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則變化無窮矣。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 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如是,當知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雷霆者,彰天之威,發道之用者也。明其體用,而究其動靜,靜也得太極之體;動也得太極之 用。寂然不動,卽道之體,感而遂通,卽法之用。如有按圖索駿者,孰若不心其心,不跡其跡,無思無爲,泰宇既定,真光自發。是故,天不言而善應。生生化化之 機運於自然中,實常形體謂之天,主宰謂之帝,功用謂之鬼神。雷霆者,乃天之功用也。且夫人身與天地合其體,太極合其變。天地五雷,人本均有。是性無不備 矣。

道法樞紐
師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萬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吒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訣、念咒、書符,外此則皆術數。

師曰:大道無言,可以神會;妙法無傳,可以心受。善行持者,行道不行法;善求師者,師心不師人。又曰:先天而生,生而無形;後天而感,感而有情。寂而感,感而寂。非至人,孰能與於此哉。
或問:法有先天、後天之說者,何耶?師曰:若說先天一也無。道亦強名之耳,何有於法?況一念纔動,便屬後天,符圖咒訣,抑又末耳。

師 曰:法無存想,存想非真法;無造作,造作爲妖法;無叱喝,叱喝爲狂法;無祝讚,祝讚爲巫。妙合乎陰陽,動靜、方圓是也。道貫乎三才,天地人物是也。水、 火、木、金、土,應之五行;東、南、中、西、北,運之以五方。天、地、水、火、風、雷、山、澤,配之以八卦。彼泥於術數者,凡書符時,以某事作用某竅,如 是而按造化,如是而應生剋,如此起筆,如此衝發,鬼神之機我得之矣。然不知太極未判之先,孰爲陰陽?孰爲三才?孰爲五行?孰爲五方?孰爲八卦?故有道之 士,撒手行持,不拘符篆。

師曰:古云: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於紙上作用,以爲符竅。殊不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爲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當於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能知此竅,卽可與言道矣,豈徒法哉。

太上心法序要云:收爲胎息用爲竅,道法之中真要妙。漏泄此語,子其味之。
師曰: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紙筆。吾獨謂:一點靈光,通天徹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虛空,可水火,可瓦礫,可草木,可飲食,可有可無,可通可變。夫是謂之道法。

師曰: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

師曰:素問云:虛無恬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生?人之有病,或寒或熱,或輕或重,皆失調攝,嗜欲不節,故六氣之邪得以乘之。治病以符。符,朱墨耳,豈能自靈?其所以靈者,我之真氣也。故曰:符無正形,以氣而靈。知此說者,物物可以寓氣,泥丸莎草,亦可濟人矣。

師 曰:道貫三才爲一氣耳,天以氣而運行,地以氣而發生,陰陽以氣而慘舒,風雷以氣而動盪,人身以氣而呼吸,道法以氣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氣,氣由神,外 想不入,內想不出,一氣沖和,歸根復命,行住坐卧,綿綿若存。所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氣,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爲雲雨,嘻爲雷霆;用將則元神 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倘中無所主,氣散神昏,行持之際,徒以符咒爲靈,僥倖於萬一,吾見其不得也矣。
或問:變神之道如何?師曰:元始祖劫,一氣分真。我卽元始,元始卽我。此卽謂之變神。

師曰:法有出於同門,其符同,其訣同,用之輒不驗者,誠不至也。誠不至,則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則疑貳之心生;疑貳之心生,則中無所主矣。中旣無主,何以感通?故曰: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

師曰:世有閉目存想某神自某方來,有按摩搐縮運內氣與外氣合者。噫!皆妄矣。若得神靈將、將靈神之說,則平居暇日,養神以靜,而神自靈。沖氣以和,而氣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氣合乎氣,一舉目,一動念,則將吏洋洋在左右矣。

師曰:黃帝云:宇宙在乎手,萬化小乎心。知此道者,我大天地,天地小我。莊子云: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知此道者,可與言動靜之機。

師曰:雷神往來,倏如飛電。世俗紛拏,難以久淹。召至疾遣,毋事虛文。
師曰:附體、開光、降將、折指、照水、封臂、攝亡墜旛,其鬼不神,其事不應,皆術數也,非道法也。知此者,可明神道設教耳,知道者不爲是也。

或問:制邪之道如何?師曰:但脩己以正,立可制矣。子不聞花月之妖不敢見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猶且知懼,況有道之士哉。

或 問:鍊度之說如何?師曰:鍊亡者,先須自鍊;度亡者,先須自度,斯鍊度之說矣。夫人一性圓明,與天地一般長久,因貪因著,有死有生。及其四大分離,無形可 戀,猶執妄心,不知解悟,故輪迴於六道,出沒於三途。而我太上憫之,故垂教法,俾有道之士,以我之真,覺彼之妄;以我之陽,鍊彼之陰;以我之神,生彼之 神;以我之氣,返彼之氣;以我之賢,化彼之愚。惟在乎澄心定慮,專志行持。一念有差,不成究竟。若夫符籙誥命,特科教之設耳。其文在是,其實不在是。
師曰:一氣之妙,萬道之宗。法靈須要我神靈,我神靈兮法通靈。祛禳禱祈憑神將,神將何曾有正形。道化靈,靈化精,精化氣,氣化神。所謂法行先天大道,將用自己元神。道體法用,道無法有,道微法顯。故用不出於用而出於體,有不出於有而生於無,顯不兆於顯而兆於微。

或 問內外將之說。師曰:鬼神之情狀無窮,精神之變化有限。關尹子曰:有誦咒者,有事神者,有朱墨者,有變神者,皆可以役神馭氣,變化萬物。惟不誠之人,難以 自信,而易於信物,故假此爲之。苟知盡誠,有不期然而然者。有言習靜,若知是習,便不是靜;直至忘習,乃真靜矣。南臺偈云:南臺靜坐一鑪香,終日疑然萬事 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

清微大道祕旨
清微始祖元始天尊妙道上帝,乃清微法主也。自先天浮黎傳經之後,惟妙行真人得 是心傳。乃至十方無極至真大神,無鞅數眾,俱入寶珠之中,同一段光明受用,是謂普殖神靈,萬道之祖。今法書符必先畫一圓,象其爲造化,使可見矣。內圓外 圓,發揮心上工夫。內外混融,與道合真。造此道者,毋親紙上虛文,當究箇中玄妙。豈不知真中有神,長生大君,一從溟涬,流傳於今;綿綿不絕,人人具足,凡 聖同真,無欠無餘,不增不減。修之內,則遂成至寶,得爲至人;施之外,則和天安地,福國裕民。至於呼沆瀣,吸風雲,役鬼神,驅雷電,此皆一真之妙用,出方 寸之經綸。前人有云:念頭未動,體合天心。意氣纔萌,便當下筆。是則是矣,玄之又玄,當知未生以前,未有此形,未有此念,當作麽生?寶珠懸處,無所不容, 無所不通;說經十徧,眾真監度,以授於我。當此之時,是誰下筆?予敢咦曰:混元一物本無先,至道虛無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見得,阿誰不是大羅仙。
   金光妙用,道氣長存。
     此一點子,無所不通。
體 清微之體,允執厥中。
  精守戒定,返照大空。
用 默而識之,寶珠一顆。
  出而用之,無施不可。

滿庭芳
一點陽精,配歸陰位,五行四象俱全。忽兮有象,晃耀照無邊。神水頻頻澆灌,三關內,文武烹煎。明知道,入門體用,心靜息綿綿。住行並坐卧,養吾浩氣,塞地充天。認取本來面目,月樣團圓。內有清微玉篆,驅雷雨,發在心田。君知否?神仙有準,功行滿三千。




五太圖




師 曰:陰陽未變,恢漠太虛,無形無象,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者,未見氣也。太易變而爲太初。太初,氣之始也。先天元氣,始見微芒。太初變而爲太始。太始 者,形之始也。漸有元氣之形矣。太始變而爲太素。太素者,質之始也。元氣之形質而具也。太素變而爲太極。太極者,混沌也。溟涬洪蒙,狀如雞子。其中有精, 彌綸無外。元氣凝而清濁未分也。太極旣變,則混沌開而洪蒙裂。於是清陽之氣,升而爲天;陰濁之氣,降而爲地。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卽非清非濁, 中和之氣,結成人倫也。是謂道生一,一氣之混沌也。一生二,二儀之清濁也。二生三,三才之人倫也。然後三生萬物。萬物之始於天地,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 者,太極也。太極不能自生,生太極者,太素也。太素不能自育,育太素者,太始也。太始不能自孕,孕太始者,太初也。未有太初,先有太易。夫太極者,其本體 函三為一,中具五十五數。雷霆得天地之中氣,在人身,則虛無一竅收在內。是以至人窮造化之源,握洪濛之柄,命二氣於無象之先,役萬神於已形之後,此所以成 變化而行鬼神也。

玄關一竅
精袞袞而運轉,氣默默而徘徊。
             真人潛深淵

             浮遊守規中
神混混而往來,心澄澄而不動。

師曰:規中者,如一規之中,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也,不著物也,不泥象也。在身中之中,意中之中,如大圓鏡中之一我。但正心誠意,爲中心柱子。常萬慮俱泯之時,真人出現,如魚居深淵,浮遊守規中矣。紫陽翁曰: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此竅非心非腎,非口非鼻,非肝肺脾胃,非臍輪、尾閭,非膀胱、穀道,非兩腎中間一點,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能知此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火候、脫胎俱在此矣。蓋此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造化之源。只在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前真云:此竅非凡竅,中中復一中。萬神從此出,真氣與天通。此卽雷霆之竅。得之,則雷霆樞機不必外求矣。至人用之,所以沖舉。

法行先天大道
昏昏默默。無欠無餘,圓同太虛。
上乘   

杳杳冥冥。湛然常寂,清靜法樞。
有物先天地,名爲大法王,見渠還寂寞,應用甚昭彰。眼耳俱無有,神通不可量。若人知這箇,何必篆天章。



道法九要序

瓊琯先生白玉蟾編

三教異門,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靜爲真宗,長生爲大道,悟之於象帝之先,達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強明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叅符咒,茲不得已。 畧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學道之士,證入玄妙之門,不墮昏迷之路。人人得道,箇箇成真,豈不美歟。瓊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學道之士,當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寶。首陳已往之愆,祈請自新之佑。披閱經典,廣覽玄文。屏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 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嚴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淫妄想,勿遊花衢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穢之地。清靜身心,迷離惡黨。始宜尋師訪道,請問高人。此乃初真之士,當依此道行之。

求師第二
學道之士,須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師,方可皈向傳道受法。須是日前揣度其師,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後親近;日積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狀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飲丹,傳授道書、隱訣、祕法、玄文,佩奉脩持。雖得其傳,不可便棄。常侍師門,參隨左右,求請口訣玄奧,庶無疑難,自然行之有靈。嘗聞高古祖師,徒弟皈向者紛紛然甚眾。師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與之;不盡誠者,不與之;無骨相者,不與之;五逆者,不與之;及有疾者,不與之。吏曹獄卒,始勤終怠者,亦不與之。中有徒弟,若與師心契合, 氣味相投,隨機應化得度者,常以愧心對之。忽遇師門試探,弟子難以難事相付勾幹,或中間不從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師之愆,陰過陽報, 毫分無失,所得法中,神明將吏,亦不輔助。豈不聞漠張良事黃石公,三進圯橋之履,公見誠心,乃傳素書,後爲君師。若求師者,當究是理。道法之師,始終心意 如一,弟子始終亦如一。進道自然無魔。所謂弟子求師易,師求弟子難,誡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間,衣食自然分定,誠宜守之。常生慚愧之心,勿起貪戀之想。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都緣夙世根基,不得心懷嫉妬。學道惟一,溫飽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則禍患必至。所謂顏子一簞食,一 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者賢人也。學道人若外取他求,則反招殃禍也,道不成而法不應。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 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恃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學守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難。豈不聞真人燒獰神廟,其神暗隨左右,經一十二載,真人未嘗有纖毫犯戒,其神皈降爲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報讎必矣。令人豈可不持戒。更當 布德施仁,濟貧救苦。昔晉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爲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問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回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佈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爲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聖超凡,福資九祖。逍遙無礙之鄉,逸樂有玄之境。聚則成形,散則爲風。三清共論,玉帝同談。不屬五行,超離三界。此乃證虛無之妙道。欲證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滅盡六識。明立玄牝根基,須分陰符陽火。如鷄抱卵,出有入無。功成行滿,身外有身。仙丹妙寶,隨意自取。玉室金樓,隨心自化,呼風叱 雨,坐役鬼神。噓氣可以治病,點石可以爲金。不與凡同,奉膺天詔,證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雨救旱,先擇龍潭江海,碧壑深淵,雲龍出沒之地,依法書篆鐵札投之。如不應,方動法部雷神,擇日限時,登壇發用。祈晴之事,在乎誠心靜念,運動暘神,召起馮夷風部之神,掃除雲霧,蕩散陰霾,易歉爲豐,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應之隨手。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審究真僞。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當以誠心召將而驅之。若傳人不一, 聞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發送酆都。沒後恐有連累。戒之愼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細察其病證,次常給以符水治之。蓋人之氣運於三焦五臟之間,順則平康,逆則成病。或嗜慾失節,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氣侵則成病。以我正真之氣,滌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陽,敵彼之陰。若患者執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滿,而證仙階,而爲妙果歟。

守一第七
近觀行持者,間或不靈,呼召不應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驗非常,廣學者卻不如之。此非法之不應也,緣學者多博廣學,反使精神不能純一,分散元陽。登壇之際,神不歸一,法不靈應。豈不聞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不知抱玄守一爲最上功夫,但躭於廣學,反不能純一矣。蓋上古祖師,雖有盈箱滿篋靈書,留之引導凡愚,開發後學,不知師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見聞,鬼神亦不知其機,用之則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專以心主一印,專治一司,專用一將,仍立壇靖,晨 夕香火崇奉,出入威儀,動止恭敬,誠信相孚,自然靈應。切不可疑惑有無,昧於靈臺。須是先以誠敬守之,必獲靈驗。斯爲守一之道矣。

濟度第八
學道之人,洞明心地,不樂奢華,不嫌貧賤,不著於塵累之鄉,不漂於愛河之內,恬淡自然,逍遙無礙,塵世和同。先當行符治病,濟物利人。次可拔贖沈淪,出離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覺彼之滯;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陽,煉彼之陰;以我之飽,充彼之飢。超昇出離,普度無窮。斯爲濟度矣。

繼襲第九
學道之人,得遇明師傳授祕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學皈依,愧非小事。當知感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度師傳道度法之惠。則天地國王父母師友不可不敬,稍有違慢,則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旣得,於身道成法應,可擇人而付度之,不可斷絕道脈。須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 苟非其人,亦不可輕傳也,罪有所歸。若得人傳授,但依祖師源流,不可增損字訣。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負師,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無失。 師僞,弟子亦然。若無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島龍宮,劫運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諸師傅道教訓之德,將其所得,冊成九事,以警後學。若修身立己,積德累功,上體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聖,伏望見聞,咸希觀覽。瓊山道人白玉蟾述。

[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09-1-5 14:41 編輯 ]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1-5 15:00 | 只看該作者
道法會元卷之二

清微應運

太上無極大道,虛無自然,強名曰道。
一氣爲陰陽之祖宗,實雷霆之樞機。爰自太極旣判,皇人正音,集成一氣之瓊章,散作五雷之玄奧。舒之忽兮有象,卷之寂爾無形,妙在靈臺,道行法界。

至真無上三十六部尊經真文寶符
洞真十二部清微天寶,洞玄十二部玉宸靈寶,洞神十二部道德神寶。

太上三尊十方眾神玄中大法師
三尊卽三清上帝,傳教之祖。由人道而升仙境者曰道德天尊,由仙道而升真境者曰靈寶天尊,由真道而升聖境者曰元始天尊。如泰清道德天尊,卽泰清天之主,故曰泰 清仙境道德天尊,卽是人道而生仙界者。上清玉清皆然,境猶方之謂也。但境與都不同,不可以境爲方。或曰每境自分十方,十方亦自分十方。

泰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聖
凡有九品。人有一品,而修積至九品,然後入於仙道。由仙之一品,而修積至仙之九品,然後超登真境之一品。又由真之一品,而修積至真之九品,然後超登聖境之一 品。又由一聖而至九聖,非一蹴可登也。或曰:靈寶天尊卽西那國王,道德天尊卽老聃,非也。謂老子爲道德天尊則可,謂道德天尊卽老子,非也。玄元始三氣,老子由玄氣化生,彼靈寶天尊亦由是也。

混元上德皇帝
乃唐以李老君爲始祖,故祀之爲聖祖,上尊號曰混元。今以爲泰清位號,非也。

先天元后。
乃老子之母,玄妙玉女。猶太宗以軒轅黃帝爲始祖,故尊事皇帝爲聖祖,先天太后卽皇帝母也。或以聖母爲聖祖之妻,謂不當坐子之下,尤非也。應國朝皆有聖祖。聖祖者,卽其始祖也。

三派始祖
清微元始天王。靈寶西那國王。道德老子。正一祖天師。

清微應運師寶
龍漢,赤明,上皇,延康,開皇,五劫之號。

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
梵氣雷霆之始,曰洞真,萬道之祖也。

清微玄祖上清靈寶玉宸大道君
清氣之祖,元氣也,曰洞玄尊神。

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
景氣之祖,玄氣也,曰洞神尊神。

清微宗主真元妙化天帝
諱玉音跡(恭心),降生邾國,卽元始天王盤古王。應世多號,居元始萬神宮,洞元妙寶宮,洞妙寶
化宮妙化府。

紫晨太華大天帝
諱宗昶,居大華紫宸宮。

金闕帝宸玄元道君
居金闕玄元宮,玉英紫靈宮。

玄初保運道妙韓元君
諱脩,居麗農山保運府玄初宮。

東華木公上相青童道君
陽氣自然之神,男仙之主。居方諸青宮童初之府,青天童華宮童都府。

西靈金母梵氣祖母元君
陰氣自然之神,女仙之主。居西靈大華宮、西華太妙宮、青天西華宮易遷府。

清微演化元樞元皇李元君
諱謙,居紫虛化和完福府。披髮玉女狀。絳衣黃裙,執雷函,乘青龍。

清微宣化元機元靈龍元君
諱汲,居元妃化洞彬府,又玉陽化洞陽府。雙鬟玉女狀,面微赤。紫衣彩裙,執斧,乘青龍。

清微演妙察令昭化林元君
諱瑞,居昭明化,一作昭凝化華陽府,一名陽華府。大髻,玉女相,面白,杏目。青衣,金甲,仗劒,乘黑龍。

萬變九真玉仙聖母大素石元君
諱傑,居峽溪福源宮。乃溪女上真也。

清微靈和管元君
諱靜卿,居元妃化慧靈府、璋元府、清微靈光宮、清微大明宮章會府。鳳冠,玉女相,自然眉,杏目。紫服碧裙,執青圭。

九天妙道真運楊元君
諱徹秦,河中府人。居九天長原宮。青面,披髮,龍體。乘流火,爲雷霆樞機之帥。

九天玄元洞明許元君
諱令卿,居九天洞玄宮、九天洞青育玄宮。二十三歲成道。雙鬟髻,月眉鳳眼,玉女相。緑衣朱履,執圭。

玉堂天山朱真人
諱軒秦,東京人。居金華太清宮鳳凰閣、玄靈宮玄昌府。庬眉,白面,美髭。救苦真人也。

青惠昭化扶桑卞天君
諱翼,隨州人。居角亢心市垣中洞玄府、昭靈府。碧玉冠,白面,青服朱履。後爲太玄真人,卽暘穀神王也。

神曜保天道化庾元君
諱溶,秦酆州人。漢祖龍興後,方解化,居海上神洲曜明府。

明清道華丘元君
諱林,壽州人。居玉英府。

泰明清慧師真人
諱復,漠人。乃東華帝君應化。居東華化龍丘山通明洞。

通妙元化沖和謝元君
諱晉剛,都暘谷壇左瓊瑤玉臺沖和府。

清微洞光寶衛紫華元和明道太一神景王元君
諱正宏,居洞光府、寶衛府、玄都太沖樓右紫輝宮。滿月相,一字眉,鳳眼,披髮。仗劒,朱履,月孛狀。

清微茂晨保運金明彭元君
諱涵源,居井鬼星中丹昭府。雙鬟髻,月眉鳳眼,笑容,玉女相。素服絳裙,仗劒,乘火龍,統風火雷神三萬眾。

小有洞天清虛王真人
諱褒,字子登。居小有博爟宮中府,與魏元君互相師友。

高上紫虛魏元君
諱 華存,字賢安,居上清宸曜宮紫虛右府。傳靈寶正派。元君本晉魏舒之女,適劉氏,生一女一男,入室精修至道。感上帝命太極真人安度明、青華扶桑真人暘穀神王 卞翼方、諸青童帝君阿羅婁、清虛真人王子登等四真人,降赴丹室,傳授道妙。後領南嶽夫人秩上保之位。於是清微、靈寶、道德之法,歸一而傳焉。居高元紫虛 宮。

西華通惠龐元君
諱俏道,漢州人。居西華廣真宮、妙元宮。

太真太玄文元君
諱鏞,居景暉泰和宮。美女相。於西京名山清虛洞神化溪濱,伺祖元君過,則偕乘木浮於溪,遡流至岸。祖元君一意不動,行弟子禮,執巾侍傍。元君或化男身,或女形。是夕同宿,授道德正一之妙於祖元君,怳忽不見矣。

金闕昭凝洞清通化祖元君
諱舒,一名昉仲,字遂道。唐廣西永州祈陽縣零陵人也。中年慕道,尋訪名山,累遇至人傳授清微、道德、靈寶、正一四派之奧。年一百三十二歲登仙,流芳不絕。居海外東嶽廣顙山廣昌府、洞昭府。爲四派總教宗師之始、清微無上侍宸。治通化一煇天宮。

瓊室內應洞清郭元君
諱玉隆,一名清微大霞侍宸上景元君。居紫靈府。

紫光曜真福和傅元君
諱焴,字子芳。酆州人。爲三天上輔。居昌曜府。

龍光道明姚元君
諱莊,字叔奇。西京人,一曰廣昌。元君爲三天侍經,居隆慧府。

紫英玉惠高元君
諱奭,居洞曜景豐府。

西華清虛華真人
諱英,鳳翔府人。爲清微明元右卿洞陽上宰。三月三日生。

青城通惠朱真人
諱洞元,成都人。宦至安撫使,學道,職清微洞衛上卿、神霄玉樞使。三月初一日生。

雲山保一李真人
諱少微,號竹隱。房州人。職清微都元左卿、五雷院使。三月初五日生。道成隱去,不知所在。後復出,授道於南真人,入青城山。

眉山混隱南真人
諱 畢道,號西濱。眉州人。職清微保明仙卿,後改清明仙卿、斗中六通掌水使者。十月初三日生。真人少慕道,尋訪江湖。一夕旅店,夢一朱衣靈官在門外,焚香拜 之。覺起於門外得一瘡痍匈者。引入店中,施弟子禮。李真人數試之,不怠,以四派玄奧授之。俊設醮謝恩,方言姓氏。醮罷,西濱講謝禮師,隨聖駕入於希微怳忽 矣。後西濱仕至廣西憲司,休官入青城山。本姓東南,名圭。

玉峯梅月雷囦詔使侍寰黃真人
諱舜申,俗名應炎。閩人。第百十三甲申閏八 月初五日未時生。元係永福黃節推之子,生二十日,繼南劒黃通真宜卿爲嗣。年十四歲,隨父赴融州教官,患癎,具詞投於南憲求救。師授三符,焚之,忽官舍獨冷 亭前龍荔樹爲風雷所擊,其疾遂安。因衣冠往謝。南憲一見喜之,留於侍傍,日漸親宻。微妙之旨,四派總授於雷黃囦真人矣。

【道法會元卷之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3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1-5 15:02 | 只看該作者
道法會元卷之三

清微帝師宮分品

道祖
玉清聖境元始天尊妙無上帝
居高上大有玉清官,又名玉清妙道宮,又名清微天宮。

上清真境靈寶天尊玉宸大道君
居玄都七寶紫微宮,又名禹餘天宮。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居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又名大赤天宮。
七寶
三清三境天尊
居三天金闕門下,又名玉虛和陽宮。
已上凡奏,皆是:恭望大道天慈敕命三省。

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
居太微玉清官,又名浩劫天宮,又名通明天宮。

紫微天皇上帝
居紫微上宮,一名南極絳霄宮,又名勾陳天宮。

北極紫微太皇大帝
居高上紫微垣,一名北極星宮,又名紫微天宮。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居承天效法宮,一名蕊珠宮,又名雌一宮。

神霄九宸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
居高上神霄玉清府,一名凝神煥照宮,又名神霄玉府。

東極青華大帝,亦名東極青玄上帝尋聲救苦天尊
居東極青華宮,又名東極妙嚴天宮。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居雷霆上宮,又名九天應元府。

九天雷祖大帝
居九天雷霆中宮,又名雷霆洞淵宮。

上清紫微碧玉宮太一大天帝
居紫微碧玉宮。

六天洞淵大帝
居洞淵中宮。

六波天主帝君
居六波天宮。

可韓司丈人真君,卽青城丈人朱陵度命天尊
居青城可韓宮,又名隸元上府。

九天採訪使應元保運妙化真君
居九天保運宮,又名紫玄景曜府。

總號
雷霆九宸高真
居神霄九宸天宮。

九天
高上空虛自然九天生神大帝
居無上九天宮。

五老
五方五靈五老梵氣天尊
居五靈五老宮。

星宮斗府
南斗六司上生真君
居南極炎明宮,又名南辰丹華宮。

中天大聖北斗九皇上道尊帝君
居北斗璇璣宮,又名紫微璇璣應靈宮,又名璇璣應靈宮,又名璇璣皇曜天宮。

告斗名位
紫極昭沖勳令天英太星君
居北斗嚴瓊宮。

紫極英明集華天任元星君
居北斗易瓊宮

紫極通玄須變天柱真星君
居北斗瑤瓊宮。

紫極總承符允天心紐星君
居北斗盟瓊宮。

紫極執慶剛昱天禽綱星君
居北斗禮瓊宮。

紫極宗益樞京天輔紀星君
居北斗應瓊宮。

紫極凝華好化天衝關星君
居北斗芳瓊宮。

紫極陽琮孚慶天內輔星君
居北斗旋瓊宮。

紫極陰襲大衍天蓬弼星君
居北斗爲瓊宮。

斗樞上相真君
居玄靈斗府,又名內府。

斗中上相真君
居璇璣玉府,又名外府。

北斗天樞上相真君
居北極斗樞玄靈府。

十一曜
上清玄都十一曜星君
居上清天輪宮,又名上清玄都宮。
孝道仙王大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
居洞明鬱儀宮。
孝道明王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皇君
居洞陰結璘宮。
東方木德歲星始陽青皇上真道君
居青華宮。
南方火德丹天赤皇上真道君
居洞陽宮。
西方金德太素少陰白星上真道君
居廣微宮,又名素靈宮。
北方水德大冥陰元黑星上真道君
居玄元宮,又名洞陰宮。
中央土德祖氣中黃上真道君
居元鎮宮,又名太玄宮。
交初神曜神首建星上真道君
居神曜宮。
交中計都神尾墜星上真道君
居神都宮。
天一紫氣道曜上真星君
居天一道混宮。
太一月孛蝕曜上真星君
居太一掌彗宮。

五星
青華明耀皓靈金玄中黃五星真君
居五方五德宮。

三官
上元天官紫微大帝
居真都元陽宮,又名上元賜福府。
中元地官清虛大帝
居大陰洞曜宮,又名中元覃宥府。
下元水官洞陰大帝
居金闕洞陰宮,又名下元通濟宮。

四羅
總稱彌羅大梵宮。
中羅東方八天帝君
居中羅東方八天宮。
中羅南方八天帝君
居中羅南方八天宮。
中羅西方八天帝君
居中羅西方八天宮。
中羅北方八天帝君
居中羅北方八天宮。

四極
東極真王榑桑大帝
居東極扶桑宮。
南極真王丹陵大帝
居南極丹陵宮。
西極真王素靈大帝
居西極素靈宮。
北極真王洞陰大帝
居北極洞陰宮。

三氣
始素元華雷霆高上至真
居元華雷霆宮。
紫皇靈華雷霆高上至真
居靈華雷霆宮。
高上宸華雷霆高上至真
居宸華雷霆宮。
混洞空極泰明上真
居混洞空極泰明宮。
璣明鎮極泰玄上真
居璣明空極大明宮。
安保滉涬大神高真
居安和空極太明宮。
金闕曜靈真君
卽降聖司,居金闕曜宮。
九幽拔罪天尊
居丹明紫照宮。

清微聖師
清微宗主真元妙化天帝
居元始萬神宮,又居妙化府,又名東華方諸宮,又名洞元妙寶宮。
太初天君紫宸太華天帝
居太初天宮。

玄師
靈寶玄中大法師玉虛明皇道君靜老天尊
居玉虛明皇宮。

四聖
總稱北極四聖府。
天蓬玉真壽元真君
居元應太皇府。
天猷仁執靈福真君
居元景丹靈府。
翊聖保德儲慶真君
居元照黑靈府。
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居元和遷校府。

三省
總名泰玄都省。
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
居玉素元都宮,又名玄都大素宮,又名元素元暉府。
太極左宮仙公沖應孚佑真君
居太極靈曹宮。
九州都仙太史神功妙濟真君
居玉都清慶宮。

三元
總名三元洞和宮。
上元道化明曜妙感真君
居上元洞清官。

中元護正丹輝妙道真君
居中元洞彰宮。

下元定志符映妙道真君
居下元洞靈宮。

清微祖師
總名清微肇慶宮。
高元宸照法王清真紫虛魏元君
居高元宸照宮、高元紫虛宮。
上清西華通慧龐元君
居西華廣真宮。
金闕昭凝妙道保仙祖元君
居金闕中靈凝照宮,又名景曜太素宮,又名金闕昭凝宮。
龍光道明姚元君
居龍光道明中皇府,又名道明宮。
紫英玉惠高元君
居紫英玉慧紫品宮,又名紫明昭應宮。

靈寶三師
總稱靈寶三師宮。
靈寶經師清元丹剛青陽妙道天君
居青陽天宮。

靈寶籍師丹元妙應丹陽妙化天君
居丹陽天宮。

靈實度師茂元景偉紫陽妙感天君。
居紫陽天宮。

三院真君
總稱三元洞玄宮。
天樞省思玄院真君
居樞省思玄院。
天機省虛真院真君
居機省虛真院。
泰玄省道元院真君
居泰玄省道元院。

三寶三省
上清妙景旨玄內相真君
居上清妙化省。
上清大梵元玄內相真君
居上清梵清省。
上清大梵泰玄內相真君
居上清大沖省。

玉帝三省
總稱泰玄都省。
太玄上相三天聖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天樞上相太極左宮仙公沖應孚佑真君
天機上相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真君

太微三省
玄都上相星華演化真君
居玄都省。
玄樞上相元微泰皇真君
居玄樞省。
玄機上相泰神執慶真君
居玄機省。

紫微三省
北極都省玉宸外輔道紀真君
居北極都省。
北極樞省天心丞相道化真君
居北極樞省。
北極機省正法丞相道統真君
居北極機省。

後土三省
皇妃都府元營真妃元君
居皇妃都府。
皇妃上府元皇真妃元君
居皇妃上府。
皇妃中府元執真妃元君
居皇妃中府。

神霄三省
總稱神霄樞機三省。
瓊霄內輔真君
居神霄都省。
玉霄內輔真君
居神霄樞省。
瓊霄內輔真君
居神霄機省。

東極三省
總稱東極青華三省。
青華梵氣保生內輔真君
居靈陽省。
青皇梵氣育生內輔真君
居紫陽省。
光妙梵氣化生外輔真君
居青陽省。

雷祖三省
總稱雷霆樞機都省。
雷霆都省上輔宸靈真君
雷霆樞省內輔天令真君
雷霆機省外輔天化真君

碧玉三省
總稱碧玉紫極三省。
紫極沖玄省太一玄昌真君
紫極元微省碧玉太華真君
紫極靈微省紫微丹立真君

九司
總稱雷霆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
玉府左右侍中
左右僕射
天雷上相
玉樞使相
斗樞上相
上清司命玉府右卿
五雷院使真君
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四真五老四協侍宸師位
東華木公尊神青童帝君
居東華方諸宮,又名諸宮童初府。

梵氣金真聖母太虛元君
居龜臺景靈宮。

南極上元天君
居丹天朱陵府。

西華聖母元君
居素天西華宮。

北極玉宸天君
居玄天元始宮。
已上主監真度道,開度學道之士。

玉清昊極元老
玄華寶天真老
露眇太靈祖老
波籍洪京仙老
虛皇靈光始老
居五明通元宮
已上五老,主監度告盟,試觀學道之士。

中黃太一上帝
常試學者,乃萬神之宗也。凡受道,當告盟披寶文也。

高上玉帝
唱受道者告盟。凡傳受經法,法師南面,弟子北面跪受。
九天北帝
太靈萬真鎮仙玉司。凡授受傳度有誓約,皆係北帝玉司中。

上相方諸青童君
居方諸宮。

上保太丹南極君
居太丹宮。

上傅白石太素君
居白石宮。

上宰西城總真君
居西城宮。
已上皆傳教監度之師。
左曰風考官
主治傳授經道無盟,修行貪則鬻法之深罪,及隱真撰僞,不擇賢愚,妄傳非人之罪。
右曰刀考官。
主治立誓告盟,遠背師友,滅其無德,彰已無罪,一切偷竊靈文,隱真撰僞,傳受不明之罪。

三氣
無極無量梵氣雷霆至真
居始青元華宮。
清虛真皇清氣雷霆至真
居清虛清靈宮。
虛混玄一景氣雷霆至真
居高虛景曜宮。

九霄
神霄上靈天蕭陽清真元一之氣
琅霄素靈天明陽洞真至一之氣
景霄妙靈天景陽真精虛一之氣
太霄玄靈天玉陽明真正一之氣
紫霄真靈天太陽靈真天一之氣
青霄始靈天元陽天真純一之氣
碧霄廣靈天上陽元真太一之氣
丹霄元靈天洞陽至真玄一之氣
玉霄皓靈天純陽正真精一之氣

三師
洞陽帝君
居樞雷機霆宮。
洞靈帝君
居東華宮。
洞源帝君
居蓬萊宮

帥將
元始北極天王天雷轟元鄧雷君
居丹霄紫英宮。
北極安景命王地雷鎮玄辛雷君
居清虛耀景宮。
暘谷太霞靈王水雷環運張雷君
居蓬萊宮。
九斗陽芒流金火鈴威雷浮光劉天君
居浮光宮。
三山木郎大神皓靈荀神君
居皓靈宮。
上清璇天刑令大神樞機竇真君
居樞雷機霆宮。
神霄玉部陽雷陰霆西極上將神變留真君
居神變宮。
沖天明道執法仁聖應元真君飛捷楊符使
居明耀宮,又名太和宮,又居元明丹華宮,又名明離宮。
飛天妙道威化聖仁神烈真君焚炎楊符使
居華陰宮,又居廣德玉元宮。
妙道沖儀聖仁通華真君雷霆捷疾朱符使
居洞皇宮。
景靈通道仁聖元妙真君飛捷楊符使
居保元宮。
承天沖和保生聖元明道真君九天沖虛飛雷安符使
居靈陽火昌宮,又居隆光紫明宮。

五嶽
東嶽泰山大生天齊仁聖帝
居蓬玄太空宮。
南嶽衡山大化司天昭聖帝
居朱陵太虛宮。
西嶽華山大利金天順聖帝
居太極總仙宮。
北嶽恆山大貞安天元聖帝
居太一總玄宮。
中嶽嵩山大寧中天崇聖帝
居上帝司真宮。

三界
南昌朱陵大帝採訪炎帝君
居雷霆宮,一名火朱丹陵宮。
水府扶桑大帝
居水府太霞宮,又名扶桑丹運青華宮,又名水府扶桑宮。
地府北陰酆都玄天大帝
居陰景天宮,又北陰酆都宮。

三水府
並稱龍府。
馬當山上水府福善安江王
廟在江州。
採石山中水府順聖平江王
廟在平州。
金山下水府昭信大江王
廟在潤州。

五湖
並稱龍潭。
青草湖大神
丹陽湖大神
太湖大神
彭蠡湖大神
洞庭湖大神

四海
並稱龍宮。
東海水府仙官淵聖廣德王
廟在萊州,居青華宮。
南海水府仙官洪聖廣利王
廟在廣州,居丹陵宮。
西海水府仙官通聖廣潤王
廟在河中府,居素靈宮。
北海水府仙官沖聖廣澤王
廟在孟州,居玄冥宮。

四瀆
並稱龍庭。
江瀆廣源王
出岷山沔池,廟在益州。
河瀆靈源王
出崑崙之墟,廟在河中府。
淮瀆長源王
出南陽桐柏山,廟在房州。
濟瀆青源王
出王屋山,廟在河陽。

十二溪
巫峽溪上真
廟在夔州。
五雲溪上真
廟在越州。
岷山溪上真
廟在嘉州。
清遠溪上真
廟在廣州。
桐柏溪上真
廟在韶州。
嶓塚溪上真
廟在嘉州。
崐崘溪上真
廟在北地。
武陵溪上真
廟在鼎州,
薴羅溪上真
廟在越州。
滌江溪上真
廟在荊州。
浣沙溪上真
廟在越州。
沔池溪上真
廟在洛州。

三河
並稱水府。
洛河伯水府靈官
廟在洛州。
黃河伯水府靈官
廟在番界。
淮河伯水府靈官
廟在泗州。

九江
並稱龍宮。
浙江水帝
廟在杭州。
楊子江水帝
廟在潤州。
松江水帝
廟在蘇州。
吳江水帝
廟在蘇州。
湘江水帝
廟在潭州。
荊江水帝
廟在荊州。
南江水帝
廟在洪州。
漢江水帝
廟在襄州。
楚江水帝
廟在郢州。

十宮
總稱冥府十宮。
泰素妙廣真君
陰德定休真君
洞明普靜真君
玄德五靈真君
最聖耀靈真君
寶肅昭成真君
泰山都禦真君
旡上正度真君
飛魔演慶真君
五化威靈真君

【道法會元卷之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4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1-5 15:19 | 只看該作者
道法會元卷之四
清微宗旨

開天策玄經


元降玉文內旨


先天行持內旨
先焚香靜默,潛心對越,聚氣凝神,心念三五之類,然後書篆。詳輕重:一符,二章,三經,四書,五道。

丹書符篆,先凝神定慮,物我兩忘,倏忽間便見天真,即舉筆書符,便分清濁,見點點畫畫,皆金光燦燦。舉念一見,神即往矣,何必待祝而行。

抹筆之法,須分水火。如祈雨雪雲霧,打潭驅龍,水煉,治諸陽疾,並用水筆。如祈睛,法瘟,掃蝗,起電動雷,火煉,鎮貼佩帶,治諸陰病,並用火筆。

凡書符,皆須閉氣一筆掃成。次用三字帝令抹筆。至明字,卻出元始祖氣,隨符而行。此謂之元始一氣也。

告 淨壇符焚於空中,或焚之水中,以水灑五方,心念淨天地咒,或五帝隱名,淨五方五行穢,見四氣朗清,神風靜默矣。告信香符,所以啟告師真也。信者,誠也。香 者,取其香氣流通,無不聞也。加竅者,緊急。凡信香符下,皆書臣某奏啟,帝用。拜啟,師用。啟告。通用。以降真香片,黃紙柏木片,皆可。師以信香置烈火 中,即心語三禮,仍祝云:臣謹以信香,百拜奏啟某帝、某師、某神,臣今為其事,伏望慈憐,允臣香奏,即乞如何施行。臣再拜謹言。香煙騰上,即見感通。其餘 批符,俱有定式。惟祈雨先書正符一字或二字三字,塗七筆,次風字塗之,次雲,次雨,次雷,次電,次龍霧,號令,並逐一塗之。次心印,不塗。次佐印在下,亦 不塗。卻於符背,書速衝通等字,不塗。符成,當空召將焚之,不可拘一紙,或二三紙皆可。時或焚之,再書龍符三道,一放水缸中,一粘檄龍牒上,一焚水盂中, 烈日曬之。更書數道,焚江潭。或用缸盛符攪之。凡洞章,青素墨,紅素硃,最緊。磚板皆可。可投靈跡處。如行檄中書正符畢,則用黃紙一張,書竅號。又用時分 位上書時號。如今日午時發,來日巳時登壇。

如祈雨,疊符有次第:風、雲、雷、雨、電、龍霧、號令、心印。祈晴:風、睛、心印、佐印。祈雪:風、雲、雨、霧、雪、心、佐、移降之類。

用紙法:第一黃,二用白,三用紅,四用黑,五用青。凡發符檄,紙一張二張三張皆可。用縫印,束腰用紅紙,墨書:臣某謹封。卻以五色絨二尺四寸,先入竹筒內, 留絨垂出外,上用黃紙書一敕字蓋之。仍用黃絹袋之。凡發緊急檄章經道,是須用皂角、降真竹葉同焚。急速用竹二片,各五寸長,一書竹葉符,或洞章,一書將 名,繫以絨線,合而焚之。

祖師云:法靈須要我神靈,我神靈後法驚人。法禳祈禱憑神將,神將何曾有定形。此說盡矣。夫神者,我之神也,即我 心也。我之心神靈明不虧,真一不二,舉目動念,即是天真神妝,何往不可。蓋我之神靈則可以感召天真雷將矣,何必吁呵呼吸,取外將來合氣?我只自然而然,中 理五氣,混合百神矣。樞紐云: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是也。

凡行持,先澄心滌慮,叩齒集神,焚淨壇符,心念:天無氛穢,地絕妖塵,冥慧 洞清,大量玄玄。次焚信香,心念然香達信章云:雨連雨傑雨鈥雲攝,次念通玄章云:哼吟。次念入聖章云:唆(口元)唔叮。存見香煙徧布,帝師在空玄圓光中, 即俯拜,其位奏告,入意請旨委將主張行持,默而禱之,或上奏狀詞章。次三拜,焚召符,念召咒。召將祝事焚役符,或經章等,一併就向空化之。三拜,心送將 吏,俯伏良久,聞旨而退。

下令咒
元始有敕,普告諸天。震山摧嶽,騰雲沸川。威靈速降,召集群仙。令持在手,永鎮吾權。唵吽吽。眾神稽首,邪魔歸正。敢有不順,化為微塵。急急奉元始天王律令。

總召密咒
亶朗郁復欽神那傑敦。一氣念七徧。凡朝謁奏章之後,俟報應,良久,如兆頭目洞清,神氣和暢,即是奏達。若昏怠,則是未達,又當入靖平坐,念咒,真待和平定氣,方是達矣。次稱謝而退。

祈雨之法,當天時亢旱,禾嫁焦枯,豈得不救。當心啟大道師真,入靖打坐,物我俱忘。倏忽間動念,見雷帝天真洋乎如在左右,遂祝之,即告符章,烈火焚遣。如今 日辰時發,限明日午時報應。如午時未應,卻於未時再告第二限符文,又限來日某時報應。過期未報,再發第三限。如緊急,可越限行遣,無害三限、二限連併發 行。自宜量度,不可拘泥,此謂道法。非惟祈雨,一應皆然。凡祈雨告訖符章經道之類,心不顧矣,即入靜室靜坐,或澄默,或守道,或持經,皆可。切不可念念欲 其報應,又是執著了。蓋道法無為自然,不言而應,出於無意,其應甚驗。若執著之,返為妄矣。一應行移皆須如此。其入靖打坐之後,一念不礙,物我俱忘,倏忽 間,見面前雲氣往來,某方又見風來。耳熱,電光。目眩,雷震。腹鳴,大聲大應。某方聲,則某方應。隱隱為雷,轟轟為霆,汗出為雨,大汗大雨,小汗小雨。有 一物動,則外一物應。無則無之。雖然,要見若不見,聞若不聞,乃可謂自然而然矣。若拘於必應,則必花易亂,歸於杳冥矣。祈雪之理,無以異也。

祈睛之法,入靖打坐,一念不生,物我俱忘。倏忽間,見面前有光如日輪,映射八方,又見風收殘雲,滿天霞光,則自然報應,不可拘泥。動雷之法,入靖打坐,一念 不生,物我俱忘。倏忽間,見風雷交震,須臾徧身炎熱,骨節有聲,此法之驗也。清微祈禱,本無登壇,出入自然,安有法用。若欲登壇時,但啟奏訖,令大眾誦木 郎咒,或經話,繞壇。卻入靖打坐,度其時至,條然起來,飛符召將,催降雷雨。

禳告之法,北斗為天喉舌,居天中,斡旋造化。經云:大周天 界,細入微塵,何往非此。故告斗之法不一,而告斗之誠不二。但要誠心,雖至愚之夫,獻花酌水,亦可自告,況有道之士乎。其分門立法者,有用某將某法如何告 者,往往大多。蓋不過賴神將為之引耳。其告之靈驗,我之誠也。能明此理,雖無將無法,無燈無香,亦可以奏告矣。古人立燈建壇,蓋法像耳。次假燈以占禍福。 此理有之。常人每夜明燈尚可以占來日吉凶,況對上真啟告而求驗之乎。祖師云:千家告斗,一樣占燈,其說信矣。學法之士,每於奏告時,當澄心定慮,然後發 燈,舉目一見斗燈,即如北斗星光在前矣。次上香述意,訖,靜坐凝神,倏忽間動念告斗。此乃以天感天。然後占燈,乃不言善應也。非達理者不可與言。至於上章 拜表,陳詞,讚燈,設醮,此又科教之設耳。

治病之法,小事只是氣字章,一道,二道,三道立應。否則告符遣將驅治,斷後鎮貼,無施不可。如 大病,有邪,則告檄行洞章之類。若是狂祟惡鬼,則告伏魔章之類。諸疾不以大小,並行符與服。不可拘泥,亦不可念及驗與不驗,又成執著。大抵清微道法出乎自 然而然,所以神妙。故祖師云: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莫起一切念,是也。師云:我口是敕,是將,勿疑。此的言也。凡發用之後,我道了便是, 何必復生疑心。疑心一生,則誠不至矣,以求其應,必不能矣。祖師云:心須意會,念念皆真。此心即道。平居暇日,持念守真,一點靈光,通天徹地,圓陀陀,光 爍爍,會合至寶於明堂玉京之室,薰蒸一體,表裏洞明。無事之時,如如不動。偶然拈出,妙用非輕。禍福吉凶。瞭然指掌,不須探問,自然應矣。

清微章法,出於玉宸道君,演派流芳,依科行教。符章祕範,道在人弘。其要在於思存一頃而已。祖師云:玉晨齋法飛章表,三境虛無深杳杳。一輪明月在虛空,天見金書明報了。此言盡之矣。
鍊 度之法,為世所尚。有專門者,有分司者。甚而先水後火,先火後水,其說不一,各有主張,不明身中水火之源,但取外象而求之。噫,妄矣。子之所見不然。祖師 云:以我真陽鍊彼陰,不須水火降還升。靈光一點飛空處,便是金田玉筍生。又曰:丹陽火會靈元室,中有自然明的的。須臾擁出一輪紅,飛出泥丸上無極。又曰: 坎離顛倒,大地七寶。坎離順行,大地火坑。知天道者,可與言鍊度矣。夫鍊度者,以我之陽,鍊彼之陰,以我之賢,度彼之愚。經云:笑爾不度,故為歌音。已不 能度,而欲度人,誠妄矣。祖師云:至道不繁,至要不紊。自首至尾,告符拜章,行科闡教,皆化凡俗耳。當送亡之時,眾諷中篇,見丹田中一點靈光,飛出泥丸, 通天徹地,直上無極。切不可執著。若一念差殊,又有罣礙矣。

日月煉真習定

凝神靜慮,平氣定息,瞑目端坐,意居中宮。俟其大定,物 我兩忘,漸運金光自兩規中出,合為上,符篆在面前。金光漸漸開廣,充塞天地。存兆身在太虛中,俯視梵氣充塞於前,萬神環拱聽令。久之,如此出有入無,自然 合道,行住坐臥,皆可為之。詩云:看定虛空摸不著,休把精神都亂卻。急忙收拾在眼前,便見一圓光爍爍。霎時現出許多般,本來面目元初朴。若人認得這些兒, 有作有為還見錯。昔雲山保一真人,書後數語,示眉山混隱真人謹守此語,勿示非人。其辭曰:外有舉動,勞怠氣神。內有所思,敗血傷精。冥冥漠漠,與道相親。 不喜不怒,心和氣清。內有交媾,發為雷霆。又曰:父母生前一點靈,不靈只為結成形。成形罩卻光明種,放下依然徹底清。

召將內訣
師 曰:先澄心如鏡,存金光從念起,便覺虛空之氣,昇入無形之內。到神室,少駐片刻,纔若意到,便見神光自兩規出,散滿虛空,天門金光,下接地戶,雷光上衝, 三合為一,身立於中,為造化之主。便呼召雷神,從天下降,自地湧出,皆有大身,上拄天,下拄地,威光赫奕,拱立聽令,隨意役遣。然雖如是,動則有神,何勞 存想呼吸出入。元神自靈。不聞雷經云:不自我,不自你,不自神,不自鬼。一念所至,夫復自然。法子猶當深會此理。

書符筆法
師曰: 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氣無形,而形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感而彼靈,果非於符乎。天以龍漢開圖,結氣成符。人以精 神到處,下筆成符。天人孚合,同此理也。書符之法,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一氣以成符。祖師所謂眼書天篆,心悟雷玄,初無存想,亦無作用。靈者自靈,不必問 其所以靈;應者自應,不必問其所以應。人但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近世學法之士,不知無為為真功,自然為上道,自知不明,自信不及,欲窮究何者 為符竅,何者為筆法,茲不得已。略陳其要,實為記念,初非真詮。其訣曰:先澄澄湛湛,絕慮凝神,使其心識洞然,八荒皆在我闥,則神歸氣復,元神現前,方可 執筆。以眼瞪視筆端,思吾身神光自兩規中出,合乎眉心,為一粒黍珠在面前,即成金線一條,光注毫端,便依法書篆,存如金蛇在紙上飛走,定要筆隨眼轉,眼書 天篆,心悟雷篇。思金光漸漸廣大,充塞天地,心念三五諱。如召將書符,則用本法召咒,或疊書諸號,皆隨意運用。然雖如是,一點靈光,輝天朗地,未曾下筆, 已自分明。妙於行持者,尤當於朱墨外用工夫。

玄初育神道妙。一名動靜玄機,一名點畫心法。
主法
玄初道妙元君韓脩,
玄初道妙統天雷王昉日,
玄初道妙統地雷王淶月。
動靜玄機


師曰:靜中之動,動中之靜,乃陰陽極處為用。極則必變,易之道也。凡祈禱大事,不應,方可加之。謂之互用陰陽,爕調造化,此內法也。邵子曰: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人之至妙者歟。學者尤當究竟。
點畫心法


如奏事屬乾,先於乾上起筆,左行圓光,至乾上住筆。次於中一一書符加竅。虎雷。仍於乾上出筆。餘倣此。師云:圓中之圓,畫中之畫,竅中之竅,皆得於心而應於手,發揮大道之玄機,鼓之舞之,以盡神爾。若不知落處,徒事紙筆,何異依樣畫葫蘆。

清微道法提綱
凡 天地晦冥,日月薄蝕,風雨霖霪,陰陽失序,寒暄不時,旱魃為災,山川缺雨,刀兵水火,疫痛盜賊,虎狼縱橫,龍蛇變現,妖氛流行,鬼精肆虐,如此等類,蓋為 劫運所鍾,上天震怒,臣妾陰謀,官吏苛虐,不恤政事,上下怨忿,或獄滯民冤,及民頑俗惡,仁義不立,禮樂不興。是致天垂此象,以為懲警。當此之際,得道造 理之士,當齋沐身心,澄徹想念,屏絕人事,力懇帝聰,民伏其辜,願以身代。若能積此一誠,必使天心悔禍,然後依式告行符章,必獲感通矣。執事者,不在多 言,在力行何如耳。西山嗣派清微天吏熊道輝愚見。特為同門得志者發一的旨,幸其味之。

凡祈睛,師默奏書符召將畢,立限祈禱。次齋沐入室靜默,一意居中,斷除雜想,廓然太虛,與吾身等。後於混沌中,一點陽光如流星,漸大如日輪,照曜天地,表裏圓明,萬籟俱肅,一塵迥無。如此數時,或一日,或一夜,直候晴明,方出室。

凡禱雨,師默奏書符召將畢,立限祈禱。次齋沐入室,收視返聽,攝念存誠,目光上視,握固凝神,元氣上升,微思山澤通氣,雷風相搏,天地晦冥,淋雨大作。如此數時,或一畫,或一夜,候應方出室。如起電,同此。

凡治病,師當虛心靜默,秉筆書符差將,以吾之靈明元神正氣聚於一符,攻彼患身不正陰氣。陽證加水筆,陰證加火筆,隨證治療。

凡芟邪,靜默行符,差將作怒遣往患家,訖,當入室默思雷神,激雷起電,揮戟钁斧,前往患家擒捉妖邪,俱令殄滅。如此分明,方出室,不令其邪知之。

凡篆符,當先精思帝師在上,將吏在前,兆為天真皇人。落筆書篆,務在輕清,隨事加竅,不可亂雜。大抵得道造理之士,躬行踐履,常如對越,不欺其心,則萬神俱集;不勞其形,則百骸調暢。苟明此理,舉念便歸於正,何待臨時靜定。

○混沌之象,大道之體,大無不包,細無不納。乃純陽之體,元亨利貞,德純故動。用之則役使萬神,斂之則含容三界。凡祈禱治伐皆用此。以道士言之,輕清之氣故浮上圓為天。以理明之,為君、為父、為男、為玄龍。以卦象論為純乾,以爻斷為老陽。陽變陰生,有變化存焉。

□混沌之象,大道之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形無象,與天長存。乃至陰之質也。含弘光大,德純故靜。出則指顧雷雨,入則頤養群生。所謂坤厚載物。

凡禱雨、治病、安鎮山嶽、運導泉源、召龍負水,皆可加此。以道言之,乃重濁之氣凝結,故處下方為地。以理推之,為母,為女,為牝馬。以卦論為坤,以爻斷為老陰。陰極陽生,有變化存焉。

 陽極生陰。故老陽中少陰生焉。祈晴可用。以道言之,陽明之極,火大燥焉,故抽退符候以制之。所以陽中生一陰也。以理明之,如日中有烏也。以卦象論,則為離。離中處也。以爻斷之,則陽極生陰之體也。陰生不已,有變化焉。

 陰極生陽。故老陰中少陽生焉。可以祈雪雨,興雲霧,再限可用。以道言之,陰濁之極,水大濫焉,故滅妹兩以止之。所以陰中生一陽也。以理明之,月中有兔也。以卦象論,則為坎,坎中滿。以交斷之,則陰極生陽之體。陽生不己,有變化焉。

 陽氣中分少陽少陰之氣。少陰居上,少陽居下。祈晴再限可用。以道言之,木液旺在卯,故陽極而中分,當息火候而沐浴。以理明之,即春分節,又如夫婦也。以卦象論,即地天泰。以爻斷,老陽內上少陰下少陽,二氣中停,天地交泰。交媾之極,有變化存焉。

 陰氣中分少陽少陰二氣。少陽居上,少陰居下。祈雨再限可用。以道言之,金精旺在酉,故陰極而中分,當抽水銖而沐浴。以理明之,即秋分節,又如子母也。以卦象論,即否卦。以爻斷,老陰內上少陽下少陰,二氣中分,陰陽不交,故有變化焉。

 陽氣中生少陰少陽二氣。上少陽,下少陰。祈晴再限可用。以道士言之,火旺在午,故陽極而陰生。以理明之,即夏至節,男歸女室。以卦象論,即姤卦也。以爻斷,老陽中生少陽少陰二氣。陽氣既盛,亦有變化也。

 陰氣中生少陽少陰二氣。少陰居上,少陽居下。禱雨再限用之。以道言之,水盛於子,故陰極而陽生。以理言之,即冬至節,女歸男家焉。以卦象,則復卦。以爻斷,老陰中生少陽少陰二氣,陰氣在上。陰氣既盛,亦有變化焉。

 老陽老陰交姤之極而生少陽也。祈晴再限用之。以道言之,即性中生神,神中生焉。以理明之,如男女姤精,而少男生焉。以卦象,即艮卦,故為少男。以爻論,陽居外,陰居內,亦有變化焉。



【道法會元卷之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