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外向型國防戰略特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12-31 1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0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是美國國防安全與軍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該報告承襲了2002年和2006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及2006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的「外向型」國防戰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讀了美國戰略和軍事行動的走向。

  比較在此之前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及2006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2008年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表現出四大發展和特點:

  明確界定「四種力量」

  該報告對美國的戰略環境進行的界定是:「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際體系內會掀起一場與暴力極端分子意識形態進行的全球性鬥爭」,比如基地組織及其同夥;除此之外,「流氓國家(朝鮮、伊朗等)對核武器的覬覦」,「極端分子武裝的次國家行為體」以及「其他強國正在崛起的軍事實力」,這些「都對美國的戰略環境帶來長久的挑戰」。

  所謂的「流氓國家」,是指「威脅國際秩序的朝鮮和伊朗」。對於參與六方會談的朝鮮,美國雖早已提出將其從「無賴流氓國家」名單中去除,但是在2008年的國防戰略報告中並沒有履行諾言,而是繼續「擔憂朝鮮政權在核擴散和導彈擴散方面的問題」。同時,報告指出「伊朗政權資助恐怖主義,試圖摧毀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建立的脆弱的民主政權」。不難看出,美國所定義的流氓國家實質是在遠東和中東兩個具有重要戰略地緣價值的國家。

  該報告提出,對於「民主程度倒退以及對鄰國採取能源和政治恫嚇的俄羅斯」,要明確其謀求昔日全球性大國地位的意圖,但囿於其民主進程倒退、經濟的持續低迷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限制,向美國挑戰尚待時日。當務之急,要「強化在後蘇聯空間內的地緣政治多元化趨勢,從而有效抑制俄羅斯的帝國野心。」而報告中提到「希望印度在國際體系中以利益攸關方的身份承擔更大的責任」,則是意欲抗衡地緣政治上崛起的力量。

  力保「東亞的不沉航母」

  2006年的美國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處於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在2008的國防戰略報告中,用了更多篇幅來談中國問題。美國國防部稱,「中國是快速上升的對美造成潛在性威脅的大國,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反衛星能力和中國太空戰的能力對國際安全帶來一定的戰略影響,對美國的優勢造成了挑戰。」「可預見的將來,中國會繼續增加它的傳統軍事實力,強化反滲入能力,並發展自身的遠程打擊、太空及信息戰能力。」

  隨後,報告明確了對中國應採取的戰略對策:「美國國防部將通過塑造和防範戰略,來應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力及其使用方式的不確定性。」2006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就曾指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從20世紀90年中後期以來開始加速進行,這是為了應對台灣問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而預作軍事上的準備。」

  今年的國防報告中又明確提出:「中國繼續推進軍事實力的現代化,這些軍力主要用來應對台海衝突。」不難看出,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被作為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的主線,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這其間的連續性還體現在五角大樓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08年度中國軍力報告》。該份報告提到:「中國(大陸)繼續在台灣對面的軍事區部署最先進的武器系統。中國軍隊正在發展針對台灣的各種不同的軍事行動選擇,包括高壓、空中和導彈打擊、封鎖、兩棲進攻。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向大陸嚴重傾斜。」

  通過對誇大大陸軍力所製造的借口,10月3日,也就是中國表示要參與美國救市,增持美國債券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通知國會,決定向台出售「愛國者」-3反導系統、「E-2T」預警機升級為「鷹眼2000」型相關設備和服務、「阿帕奇」直升機、「標槍」型導彈、潛射「魚叉」導彈和飛機零部件等6項武器裝備,總價值64.63億美元。

  美國的舉動表明,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中美對弈過程中「台灣」這顆棋子。在台海問題上,為了美國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地緣利益,美國肯定要保護這艘「東亞的不沉航母」。

  向「非傳統安全領域」延伸

  美國國防部在2006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認為,美國正在進行一場「長期」的、以非常規和非直接手段進行的戰爭。2008年的《國防戰略報告》繼續將這種「不確定因素」擴大化,認定「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資源、能源、氣候和環境方面」會對美國利益和安全產生挑戰,並且提出現今的網路技術給美國輿論霸權帶來了威脅。

  該報告說:「全球化和增長的經濟相互依賴,創造了新的財富並提供諸多機會,但也帶來了相關國家的易受攻擊性,危機在全球範圍擴展開來:相對於主權國家的非國家行為體,可以利用新興的毀滅性技術來抵消美國的傳統優勢,利用反滲入技術來限制美國的行動自由,並可通過合法的網路交流形式來控制全球輿論」;同時,「接下來的20年裡,伴隨著快速的社會、文化、技術和地緣政治的改變,會出現新的物質壓力,比如人口、資源、能源、氣候和環境方面的挑戰,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不確定性的產生。」「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變化的規模在激增,特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口負增長,以及相互之間人口流動趨勢的改變,帶來了資源、環境以及氣候等方面的安全挑戰。」

  在200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不但關注傳統安全中的「國家行為體」以及「軍事安全」,同時也關注非傳統安全中的向「非國家行為體」和「非軍事安全」:金融經濟問題、移民、能源以及經濟資源、網路傳播、輿論控制等諸多方面。報告認為,非傳統安全是由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以及美國自身的開放程度帶來的,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捍衛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要積極加以應對。針對這些新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報告指出,美國國防部應該「對安全戰略觀進行大規模的更新,發展更強的智能技術來預警、識別以及分析新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通過一些強有力的戰略走向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劃一個長遠的安全環境」,同時「在應對這些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的不確定因素時,要輔以傳統的軍事實力提升及加大制度的靈活性」。

  以恐怖主義為辯護理由

  該報告強調了恐怖組織的威脅,並將其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要求美國軍隊「執行全球防務,軍事上從因循守舊和單一防備的模式向外向型的轉變」。

  布希政府兩屆任期內,先後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有報道說,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死亡560多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4100多人,這兩場戰爭已經耗費了美國8600億美元。雖然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但是安全形勢並沒有達到布希政府預期的效果。在阿富汗,中央政府無力控制首都喀布爾之外的地區;在伊拉克,宗教、種族及地區的衝突愈演愈烈。而在美國國內,近日CNN組織的一次民意測驗顯示,僅有3成人支持伊拉克戰爭,有68%的人反對;只有1/3的人認為下屆政府還應在伊拉克保持現有駐軍人數。同時,高額的戰爭費用招致民眾的抗議,要求從伊拉克撤軍的呼聲不絕於耳。因此,該報告對恐怖主義威脅的特彆強調,旨在為布希政府對外戰爭的合法性辯護,以息民憤。

  美國國防部在大談恐怖主義威脅的同時,鑒於在兩場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也看到了自身不足。報告中多次提到,「純粹的武力成功並不是最終的勝利。」美國應吸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的經驗,注重自身的非常規力量的構建。接下來,美國受到的最直接的威脅是來自非國家行為體採用的非對稱性的戰術。因此,五角大樓要重視以往忽略掉的非對稱性的衝突。對於反恐新手段,報告中指出,美國應該「更多倚重其軟實力和盟友」,也對國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從布希政府上台伊始發布的一系列戰略報告來看,「恐怖主義」一直是個重要的議題。布希政府依仗美國在「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技術和文化方面的主導優勢」,以及其國際社會的地位,肆意將反恐戰爭擴大化,最終走上了「單邊主義」的不歸路:充分利用其話語霸權,在組建反恐聯盟時迫使各國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甚至拋棄其努力建立起來的國際制度和國際組織,藉助反恐戰爭維持其全球霸權。

  對於布希政府「單邊主義」的反恐政策,早有學者指出:「美國政府咄咄逼人的反恐態勢是對國際社會規則和制度的漠視」,「美國政府用強權去摧毀恐怖主義和邪惡國家,卻不能帶來更穩定和和平的國際秩序」。正因「美國絕對沒有強大到能夠不顧抵制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世界」,所以「這種新帝國的美國政策有可能引起越來越多的抵制和不斷上升的成本」。布希政府所付出的巨大戰爭代價以及在國際社會的「失道寡助」,都在實踐中驗證了這一點。在吸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后,布希政府開始強調軟實力以及盟友的重要性。

  布希政府的反恐政策與追求全球霸權是相輔相成的,只是由於在推行其意志過程中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才會出現在「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之間的徘徊。但正如前文所述,美國對霸權的追求由來已久並且不會輕言放棄。所以,布希政府卸任后,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上台,美國的「霸權式的國家利益」都仍將是戰略核心。


作者:李浩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31 15: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