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乾羽:耕地紅線還請茅先生用數據說話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12-26 14: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4日,茅於軾出任理事長的北京某研究所發布「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的研究報告,稱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觀點是錯誤的,耕地保護會導致房價大漲。對此,與會的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高鐵生怒而退場。(《每日經濟新聞》12月25日)

  請茅先生用數據說話

  我們到底還存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不應該是茅先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理論推演,而須以事實和數字求證。資料顯示,到2006年,在國務院扶貧辦重點調查的100個貧困村中,仍有36.4%的農村不同程度缺糧,貧困地區的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茅先生認為,即便在缺糧的情況下富人也可以通過國際社會購買來豐衣足食,但也有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國際社會大米價格已經上漲3倍,預計未來5到10年間全球糧食價格有可能上漲10%—20%,這是國內貧困人口設若丟掉土地后所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國際社會也未必有充足的糧食可以購買,5月3日至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舉行全球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預計到2025年世界糧食產量必須增長75%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而糧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球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和人口不斷增加。

  至於茅先生將房價上漲歸咎於耕地紅線的限制,同樣經不起以數字來推敲。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佔地130多平方米,而國際上只有80多平方米。住宅建設上暴發戶式的擺闊心態,使得大戶型、複式結構、別墅豪宅層出不窮。這種情況下,即使提供再多的耕地開發住宅,恐怕也只能加深「土地財政」的自我束縛,很難有助於房價下降。

  茅於軾碰「紅線」的勇氣值得珍惜

  且不論茅於軾的觀點正確與否,我們首先應該尊重茅於軾作為學者表達觀點的自由。茅於軾用糧食分配關係已經理順以及糧食市場全球化來挑戰「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也許這些理由不夠充分,但並不意味著「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就不可質疑。

  的確,開山墾荒、填海造田增加的可耕地面積很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增加耕地的可利用程度。在城鎮住房裡,如果房屋少我們可以雙人床,如果地少我們可以建高層,這種疊床架屋的方式就緩解了城鎮人地矛盾。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為莊稼地蓋高樓增加耕地的可利用有些難度,但如果條件成熟,增加莊稼的多季型、開發溫室農業等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些都是可以讓「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自我解禁。當然,這需要探索,但是,如果我們先設定一個禁區、紅線,不許碰、不許想,那麼禁區就永遠無法突破。

  選擇性說理自然遭到選擇性解讀

  事實上,房價高漲的原因是多樣的,既有土地供應限量的問題,也有消費需求剛性的問題,當然還有成本不透明的原因。正是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房價一直處在一個居高不下的狀態。這些問題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可能改變房價走向的具體指向。誰知,經濟學家們在思考房價時,卻另闢蹊徑,把跟房價關係不大的保護耕地拿來說事,把土地的供應與土地的供應量混淆起來說理,其表現自然是一種違背了公眾期待的選擇性解讀———明明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很清楚了,為何要避重就輕,談一個可能有利於房地產商,並可能影響到食品安全的因素呢?

  經濟學家的確需要說出獨立的見解,如果他們的觀點與普通人沒有差別,也就稱不上是專家了。但是,獨立的見解並不等同於刻意出新的選擇性說理,如果他們的說理偏離了公眾的議程,必然會引起人們的選擇性解讀。


來源:南方都市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