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尋找遠去的家園-古村文化漫遊

[複製鏈接]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楠溪江最具文化底蘊,最有歷史價值的莫過於座落於楠溪江畔的古村了。早已習慣了鋼筋水泥築成的現代文明的生活,那一片古村或許成了落後和貧窮的象徵了,其實錯了。這古村落蘊含著先輩創造的歷史和文化,這裡曾是我們的家園。現代文明漸漸淡去歷史文化的滄桑,讓我們再回楠溪江,去尋找這遠去的家園。
       所謂「古村」,並非指這些村落的歷史何等悠久古老,而是指它們一直保留著較為完整的歷史傳統、古代建築、文化遺跡及整個村落的布局格式、傳統文化風貌等等。古村處處體現出中國封建時代農村宗族社會的狀況。往往一個宗族聚居形成一個自然村落,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單元,內有宗族自身嚴格的法規,約束宗族社會中的成員,在法律不健全的當時,具有相當的效力。這些古村的形成和演變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影響的原因。
       北宋時,溫州一帶屬僻遠落後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尚未達全國先列。北宋末年,金人向南入侵,宋室也南遷,隨之而來的人口大量的遷徒,使東南一帶顯得舉足輕重。溫州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南宋時的溫州(永嘉)曾是「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時任溫州知州楊蟠)。經濟發達帶來文化的繁榮,南宋理學開禁,私人書院紛紛興起,讀書入仕、科舉考試蔚然成風。而中國是農業大國,「耕」與「讀」是同等的,至少在仕子眼中「耕」是溫飽之源;「讀」是入仕為官之源。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發展經濟,謀求政治作為讀書的目的。南宋正是傳統「門第」觀念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村蒼坡先生,后遷居於此。溪口戴氏,祖先也由福建遷往台州仙居,後到溫州教書,子孫留居岷崗讀書等等。楠溪江的古村宗族家世都不是尋常的農耕百姓人家,他們來楠溪江定居,並帶來了豐富的文化氣息。不少遷居的主要目的是「家楠溪江山水之勝」。古人愛青山秀水,尤讀書人為甚,自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以來,到了宋代,楠溪江的耕種生活和喜「讀」的社會氛圍便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裡的「耕讀」並不完全的「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目的,「耕」在這裡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親自耕種的仕子們卻不多,「讀」才是精義所在。在青山秀水中耕耕讀讀,何嘗不是一種非常愜意的「享受」呢?從楠溪江僻遠山區的地理位置來看,此地地勢僻遠,也是避亂世讀閑書的好去處,真不亞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這獨特的農村文化現象――耕讀社會在這裡生根開華,世代相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耕讀社會及宗族社會的生存發展,其最具代表性的應是祠堂、村寨、亭台、甚至寨門、寨牆等,布局嚴謹有序,構思巧妙,往往體現出「耕讀」和「宗族」的主題。群居的古村居民具有相同的祖先。為紀念建村祖先而建,而後歷代各建各房祠堂,祠堂成為全村祭祖和處理重大議事、決議,處理大事外,也是全村性文化和舉辦全村性大型活動的中心。由於宗族間有時也會發生矛盾,因而在村落外屋圍牆都有石砌城門、寨牆,有的還有防禦性的箭孔、炮樓、瞭望亭等以作防衛。同時寨牆還可以起防洪作用。這些寨子古樸風雅,功能齊備,大多牆體就地取材用大卵石壘成,村寨建築豐富多樣,往往能體現出本能的喜好、門第、文化、思想的觀念。而涼亭則是村寨的畫龍點晴之筆,各式各樣的涼亭或附建於廟宇宗祠或臨近溪流道路,是村民納涼娛樂、相互交流的活動場所,因而也是村民們最喜愛去的公共場所。古寨中的荷池也必不可少,它具有養殖、觀賞、消防等功能,與涼亭相映成趣。而戲台則是「宗族社會」形態的村寨中最為高級的文化設施,楠溪江古村子幾乎村村有戲台,……各種建築組成一組完整而優雅的公共活動場所。古村落的民居布局也多姿多彩,建築取意傳統民居樣式,而又有異於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布局,體現出古樸、自然、實用,同樣有相當高的藝術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些古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蒼坡古村和芙蓉村等。
         蒼坡古村位於岩頭鎮北面公路西側,它原建於公元955年,原叫「蒼墩」,南宋時避光宗趙 諱而改蒼坡。一世祖李岑為避戰亂由福建長溪遷居來此,迄今40餘代,現存古村為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李時日設計的,至今800多年歷史,舊顏未改,仍然保留宋代的寨牆、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古柏、街道處處體現出古意,這是以陰陽八卦為理論依據五行風水學說來進行總體布局的。當我們走近蒼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蒼坡溪門」四個大字,與青瓦屋頂圓木門柱相映襯,使溪門顯得高大古樸。 要進溪門,先得跨上三級石階,這叫「三級試階」,即為古代讀書入仕為官必經的縣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只要過了三關,才能躋身進士之列,即中了進士。據蒼坡宗譜記載,第十一世祖李仲    官升七級,人們特意建台階紀念。七級台階過處有一頂青石鋪嵌而成的大冠冕,就是現在溪門所在地位置――牌坊。所以蒼坡的建設,宗譜上有記載的入仕取得功名的,或在倫理道德上有獨出的,這些人對家園的建設才能見於族譜。溪門的對聯「溪山攬勝懷先哲,門第添輝望后昆」,以此激勵後輩繼續讀書入仕、光耀門楣。進入溪門,眼前豁然開朗,方石砌岸,卵石鋪路,荷滿清池,古屋長巷,松柏清翠,好一派大家風範,瞬息間,將我們帶入千年前的古代社會,似遊覽於江南地園林之中,彷彿只有脫下西裝革履,換上粗鞋布衣,方能於周圍的環境相映襯協調。溪門前方是一座小小的石拱橋,據說這是老虎的背脊;而溪門便是虎頭,溪門上的兩隻大燈籠就是虎眼了,暗喻這裡是藏龍卧虎的之地。而古代文人喜愛的文房四寶,竟巧妙的分佈在古村裡。這兩側的水塘就是兩台盛裝濃墨的墨池。據「五行風水」之分析,蒼坡四周遊火憂,可偏偏蒼坡無大江深潭相依,故設計時在村寨東南兩側各水池蓄水四周開渠引水,以水克火,從而形成了自成一方天地的封閉式村落,意在鎖住風水。後來針對遠處的筆架山,人們用方磚跟石條砌成一條橫穿東西的直街,稱之為「筆街」,筆尖直對著筆架山,而將左右兩側的池塘稱作「東池」、「西池」,視作墨池。整個村落恰似一張展開的已經寫過字的大紙,從而勾畫出一副江南山水的靜態畫,給人以「復歸田園」地詩情韻味,池西岸還有用石條砌成的硯槽,這樣「文房四寶」樣樣俱全,企在後世能奮發讀書,輩出人才。
          從「筆街」拐進李氏祠堂,或許還會聽到「咚咚」的敲擊聲,這是「永嘉鼓詞」的鼓聲。永嘉鼓詞歷來已久,其敲鼓戲唱的唱腔,吐字清晰,調門抑揚頓挫,唱法平板直調,格式變化多端,取材廣泛,通俗易懂,活潑風趣。又因用永嘉(溫州)方言演唱深得當地老人們的喜愛,這裡的老人們經常聚集於此聽鼓詞。李氏祠堂雖然年久失修,但仍然保持原有的風貌。因蒼坡村系李氏後裔,隨著後代的繁衍,與外族的結合形成今天的望族。故在祠堂的題字時在「氏」字右上角加了一點,以表示外姓的加入並與之融合,這也是李氏家族對外姓加入的尊重和結合相當的宗族地位,體現出家族的和睦團結的美好品德。
         祠堂后側為仁濟廟,仁濟廟據說是為《世說新語》中周處的故事而得名的,現為「楠溪江民俗館」。從大門進去,就會看到天井中央的一方水池,水邊有一架水車,在左廊上還有磨盤、踏碓、織布機、紡紗機以及右廊上的青石千斤石、水缸、香爐、犁等器具。這些都是古村文化中男耕女織社會的縮影。從側面走廊進入後堂,後堂有主人的客廳及餐飲起居用品的展示,在這裡可以見到古村原始灶房、廚房、廳堂、床鋪、書桌、梳妝台及轎子等傳統擺設。在這裡我們還可以見到鮮為人知的嫁妝盒、鵝兜、壺器等生活用具,而且所有的用具都是木製品或竹製品,手工精湛、古樸,細細欣賞,便能感覺到當時人們生活和習慣。
        出仁濟廟,來到卵石鋪成的一條小道上,旁邊有高高的寨牆,寨牆在裡面看並不高,但在外面看來,它顯得高大堅固。蒼坡村的七世祖李秋水與弟弟李嘉木分居附近的方嶴村,但兄弟情深意重頻頻來往,每夜必傾夜長談,相互探望均要送至村口,才依依不捨惜別。兄弟兩人各建一亭,在每次探望后,一見到對方亭子中的燈亮了,就知道對方已安全回家,才各自安然收燈回家歇息。因而又了「望兄亭」、「送弟閣」。這兄弟恩愛、鄰里和睦之風一直延傳下來,這也是古文明的象徵和弘揚家庭美德的生動教材。
         卵石路上的兩棵古柏,干粗枝虯,經歷800年的風風雨雨的滄桑洗禮,他們依然生長茂盛,其樹身已經斑駁地爬滿歲月雕琢出的累累傷痕,似乎告訴人民生活來之不易。宋代蒼坡人們大力植樹、美化家園,使但是的蒼坡到處生機勃勃、一片繁榮的景象,而古柏的右側是蒼坡的溪門。
         蒼坡除了這些保存完好的景物外,其街道、民房、一石一木無不蘊含著古樸優雅的氣息,八卦形的街巷顯輻射狀,顯示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四壁青山藏虎豹,雙池碧水貯蛟龍」,千百年來,蒼坡人一直努力地創造著「藏龍卧虎」的歷史,在青山碧水間散發著歷史的清輝。

         芙蓉村與蒼坡相距不遠,地處岩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始建於唐代末年,為陳姓聚居之地。遠祖陳忠原籍河南開封,三世祖夷實遷福建長溪,九世祖陳拱始來楠溪江芙蓉。因這塊地「前橫腰帶楠溪水,后枕紗帽芙蓉崖,三龍捧珠,四水歸塘」的好地方。芙蓉村址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倒映上下清溪水中宛如三朵芙蓉花,其中西崖酷似古代烏紗帽,故有「紗帽崖」之稱,而存前楠溪江又似一條飄逸輕柔的腰帶。其祖意在此定居,後代會居官進士,光耀門楣。不出先祖所望,其後代兒孫果然英才輩出,在南宋理宗時,該村就有十八人在京同朝為官,世稱「十八京旦」,曾任秘書省校勘及國史院編修的抗元英雄陳虞之即是其中之一。
         南宋景炎丙子二月(公元1276年)京城臨安失守,趙構南逃,至溫州,元兵進犯楠溪江,當時隱退故里的陳虞之即組織族眾在芙蓉崖紮寨奮起抵抗元軍達三年之久,終因糧盡援絕,遂用紅布蒙眼,為首跳崖以身殉國,族眾七百八十餘人壯烈犧牲。元軍大怒火燒芙蓉寨。現在地芙蓉村是元朝順帝(1341年)按七星八斗的格局所建。「星」指石路上刻意拼花高出地面20公分的方形石砌平台,「七星」分列布局在村裡主要道路交匯點上,據說是節慶祭祀時用的祭台,另說是戰時的聯絡點、指揮處。「斗」指散佈於村內的短形水池,「八斗」分佈於村內水渠的交匯點沒「斗」之間有水渠相通。「七星八斗」原為古代戰略陣圖,形如諸葛八卦圖。「七星八斗」一方面比喻此地為福地,寓人才輩出如同星斗繁密無數,富有吉祥之意;另一方面充分突出「戰為利」的目的,也可供村民生活用水及消防設施,體現出安居樂業的氣氛。
          芙蓉村整個村落呈正方形,坐西朝東,縱橫三四百米,共有兩道寨牆、七座寨門。東面寨牆正中使由重檐三楹門樓和八字牆組成頗有氣派的溪門,寨門內建有譙樓,可觀望四方,顯得瑰麗古樸。由溪門入內是磚塊與石頭鋪成的長塘街,又叫「如意街」、「筆街」,形如蒼坡筆街。這裡也是村民閑暇時聊天、休息之地。
         村內民宅大多為木質結構的,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造型和諧優美的比例,使整個村落洋溢著安居樂業的和諧之美。
         由於長期受孔孟儒道思想的影響,村中尊賢敬老蔚然成風。走入陳氏祠堂,還有「十八京旦」的容圖、玉笏、祭器以及翠花瓶和「黃金印」,祠堂容圖對著一座大戲台,戲台高大且寬,台下可容數百人觀看、開會,是村民聚集娛樂的重要地方。這裡樸實熱情的村民會主動向您介紹他們祖先的豐功偉績。

         此外,楠溪江的花坦村村素有「溪山第一」之稱,是朱姓的聚居之地;有「四十八都」之稱的岩頭村;「御使故里」楓林村;「駙馬祭潮」潮際村;「紅旗獵獵」五 `村等,都是楠溪江古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們在楠溪江耕讀的宗族社會歷史上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迹,耕讀社會造就了代代人才。據光緒《永嘉縣誌》載自唐朝到清代,永嘉共出過604名進士,其中宋代513名(北宋49名,南宋464名),真無愧於這片靈山秀水。
         在現代人看來,楠溪江耕讀的宗族社會觀念也許不適應如今飛速發展的要求,但古村留給現代文明的卻不僅僅是我們看到古老破舊的村莊格局和建築物,它所蘊含著的豐富文化氛圍和背後隱藏的歷史,人文價值,正是我們現代文明中正被人忽視的文化家園和精神家園。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沙發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42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四海山



四海山景區位於楠溪江風景名勝區北部。其範圍與四海山國家森林公園吻合,面積25平方公里。

         四海山屬括蒼山余脈,雁盪山支脈自東北向西南延利,山勢起伏綿亘,平均海拔750米左右,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的上潘尖海拔1197米。沿仙清公路至張溪口,再往北沿盤山公路上行,便進入此景區。

        景區植被豐茂,森林覆蓋率達92%。林木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有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香果樹,二級保護的鵝掌楸、金錢松、花櫚木、厚朴,三級保護的黃山木蘭、紫莖、短萼黃連、長序榆。珍稀樹種有浙江水青岡、華東野核桃、三尖衫和華西楓楊等。

        四海山峰高林密,時有霧靄繞林纏山,尤當春日雨霽,霧滾雲翻,封山填谷,白雲蒼狗,變幻無窮。置身此銀濤雪浪間,如入蓬萊仙境。

        主要景點有:四海尖、三叉松、蛙蟆岩、圓岩、天柱岩、十五坑瀑布、水龜、七星望月、焦岩峰、浙江水青岡群落等。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3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45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石桅岩




石桅岩景區,位於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東北部,東與北雁盪山毗鄰,總面積86平方公里。沿仙清公路至渡頭分道,依鶴盛溪東行,即進入該景區。   

    本景區「雄」、「奇」、「險」、「秀」、「幽」、「奧」諸字皆備。

主要景群有:小三峽、石桅岩、下嶴水庫遊樂區三處,長約8公里的小三峽集峭壁危岩、奇峰險陝、急流深潭、沙灘草地於一體,景色清幽迷人。石桅岩在溪谷中拔地而起,其造型獨特,姿態雄奇。在渡頭至小三峽途中的上埠村一帶還有紅岩、觀音峰、青蛙石以及「石林拱翠」等景點。此外還有梅坦村東面的百丈岩和東北的陶姑洞。

石桅岩

    在鶴盛鄉下嶴村北約500米處的峽谷中,有一巨峰,擎天拔地,因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其相對高度306米,通體皆石,呈淺紅色,岩頂如並蒂蓮蕾,比肩而聳。此岩有「浙南天柱」之譽。
    石桅岩周圍環拱著九座高度在100--200米之間的峰巒,它們高低不等,形態各異,如群星托月般,簇擁著這「天之驕子」。石桅岩三面環溪,陡坡松枝展翠,藤蘿障翳,時有猴群出沒。石桅岩南面腳下有一深潭,乘竹筏溯流而西,潭兩岸是黝黑如鐵的懸崖。眼看到了絕境,倏然間,舟筏捌一彎,鑽進一條三米寬左右的岩縫,岩縫峭壁上置一鋼梯,攀登其上,入一石洞,名「水仙洞」,洞高8米,寬6米,深10米,洞中有壁泉,飛珠拋玉,洞口一野樹,倚壁而生,蒼枝瘦干向內欹偃,似天然盆景,洞旁怪石嶙峋,喬松排青。以洞作窗,對面峰巒陡立,崢嶸險峻,高低不同的兩座獨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清流環石桅岩腳近300度迂迴流淌,溪邊修有棧道,沿溪而上,溪流似綠寶石鑲嵌的腰帶,盤旋石桅岩腳,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景色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給人回味無窮。
    石桅岩北邊有大片草坪,綠茵如氈。石桅岩南面寬廣平靜的溪流上有70多米長的石碇步。夕陽西下時,雄偉的石桅岩倒映在碧水中,牧童趕著黃牛,哼著小曲,對岸下嶴村上空炊煙裊裊,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景。
    石桅岩四圍山勢險峻,清晨,雲霧如潮,淹沒群山,唯石桅岩峰頂在雲霧之上,如航船上的桅杆。石桅岩東面有一岩突兀,謂「人頭岩」,似樵夫正在凝眸遠眺,悉心為其護航。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4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47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大若岩簡介



大若岩景區,位於小楠溪中游。總面積85平方公里。從九丈大橋沿永縉公路西行約14公里,即可抵達該景區中心--大若岩陶公洞。
    本景區奇山秀水一應俱全,觀賞價值大都較高,尤以飛瀑、奇峰、異洞見長。瀑布數量多,而又千姿百態。百丈瀑以宏大氣勢和落差高取勝;藤溪瀑潭天造地設,以美妙精巧著稱,九T瀑以T多並富於節奏獨秀一方;崖下庫因藏而不露,「聞其聲不見其形」,而使之引人入勝;陶公洞洞穴幽深,環境優美,且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十二峰則峰峰相擠,崢嶸挺拔,更為其他峰巒景觀所不及。本景區還因開發較早,歷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神話傳說也較豐富。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5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48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芙蓉三冠



芙蓉三冠也即芙蓉三崖,地處芙蓉古村西面的山上,三崖皆峭撥高聳,凌空矗立,其石色皆白裡透紅,倒映山下清清溪水中,宛若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芙蓉崖故此得名。 該景點還有:紫雲洞、崇固洞、南崖寨等景緻。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6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0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藤溪潭瀑



在碧蓮鎮桐州藤溪村南的深山冷嶴中,有多組奇妙的瀑潭,可謂姿各異,佳景天成。

      打鑼瀑:在藤溪村西坑山谷中,峽谷長100餘米,寬約10餘米,兩面削崖夾峙,障天蔽日,瀑隱於深谷盡頭,高約40米,臨近始現。T頂端陡壁如天門,中間一巨石阻擋,瀑分二股瀉下,至半二流齊頭觸壁,化作千萬顆水珠,沙沙地散落,其聲如敲鑼,帶水的山風在谷中回蕩,人在其間,遍體生涼。

      打鼓潭:此潭廣半畝,潭壁陡險,周圍灌木叢生,潭沿石灘可坐卧。潭布如銀柱,高18米,從U字形缺口傾落,注入潭中,碧綠的水面捲起堆堆白雪,隆隆瀑聲如悶雷,如擊鼓。五星潭:當地人稱「五龍潭」。名為「五星」,實則是一組首尾相銜,奇絕妙絕的三瀑三潭。下潭,也叫r絲潭,略呈三角形,廣約200平方米,綠似翡翠,深不見底。潭四圍山岩聳立如壁,潭似巨型石水缸,潭布落差15米,分成數股沿石壁斜瀉潭中。中潭,近似圓形,廣超半畝,水深7米,瀑高約10米,貼60度石壁轉折入潭。潭中瀑影閃現,猶白龍遨遊碧空。潭口岩石被衝出一條長10米、寬0.4米、深0.3米的溝槽,潭水在石槽中汩汩而流。人坐槽沿,任清泉輕撫足踝,愜意非常。上潭,廣約100平方米,呈斜三角形,碧綠不見底,瀑高2米余,從峭崖間奔騰而出,直入潭中。潭周皆石,而天地略顯寬闊。

       連缸潭:位於五星奇潭上游近一公里處。在不到100米的溪谷中,6瀑6潭似珠串連,潭形狀各異,均以全石為底,潭壁平整光滑,好象人工做出的一排連缸。其中二潭廣約30平方米,潭壁陡峭,潭水凝碧,瀑高約6米,一半貼壁,一半懸空,懸空瀑後面,石壁往裡凹進,深約3米,整個瀑壁猶如張開的蚌殼,銀瀑似白衣公主脫殼而舞。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7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2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九T石門台



九T石門台,也叫石門台,位於陶公洞北約三公里處,因一溪谷有九瀑而出名。九T瀑不像黃果樹瀑布和鏡泊湖瀑布,以其雄壯宏偉懾人心魂,不象大龍湫百丈瀑那樣飛流直下三千尺而使人目眩。九T之奇,奇在瀑有九級。九T不是一瀑九級,而是九條瀑布。九瀑源流,當是一脈,然一瀑一形,一瀑一形,一瀑一景,層次分明,自成首尾。對於觀瀑者來講,象這樣在不到三公里的一條溪澗中,能見到姿態多變、景色各異的九級瀑布,實為世上罕見。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8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4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百丈瀑



位於楠溪江大若岩景區,從陶公洞出發,乘車約十分鐘到大若岩鎮傅岸村下車,再步行十分鐘便到了。又名傅岩瀑、府岸瀑。從府岸村緣小溪蜿蜒北行,至「瀑布寮」折西走一小段山路,登上「虎愁崖」,巨瀑赫然眼前。此瀑高124米,為浙江第二大瀑布。瀑旁三面合圍,崖壁直立,稍內凹,似大玉甑的縱切面,瀑從高崖上飛出,疑為白綾千尺,銀河倒懸。隨著季節氣候不同,形態也奇譎多變。雨季水旺,瀑如玉龍飛降,駿馬奔騰,瀑風襲來,五六十米之外濕透衣襟。到了旱天,瀑成縷縷銀絲,縹渺迷濛,人坐潭邊,舒心愜意。明王叔果詩讚:「玉甑倚雲欹,飛泉百尺垂。疑從三島匯,散入九龍池。日射虹成彩,風回雨絲,何當沛霖澍,四野總沾濡」。百丈瀑近旁,還有天燭峰、一支香、美人岩等峰石奇景。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9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5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崖下庫



在小若口北偏西2.5公里處山谷中,一澗長1公里,空30餘米,兩側陡壁高300餘米,僅露一線藍天。遊人至此,幌若置身於摩天大廈的衚衕中,黑rr的崖嶂從兩旁向人壓過來。夏日正午,才見幾分鐘陽光,是理想的避暑佳境。
       入崖下庫,迎面峭壁千仞,立感裹足難前,仰觀其上,右側高約七、八十米的懸崖上一條白練,僅露寸段。幸陡壁上鑿出高約20米的石級,勇者可扶欄攀登,直上山崖左側一缺口。再趨前四、五步,陡見一巨瀑從前方撲面而來,瀑風裹雨,寒氣逼人,下有一潭,寬約100平方米,潭底遍鋪卵石,四周全是陡峭石壁,人立此處,如墜深井。每到雨季,瀑布罩住整個潭面,遊人望而生畏,無法近前。崖下庫,深谷長峽,重崖疊嶂,險惡雄奇,清幽雋秀,四周尚有眾多景點。崖下庫門口路側有一巨石,似人盤腿而坐,慈容含笑,謂「迎客仙」。崖下庫左側,有一峽谷,長約200米,寬近20米,甚幽,稱「仙人澗」。崖下庫左側山腰上,一石約10米見方,名「貓頭鷹石」。在貓頭鷹石上方100米處,有一長方體巨石,其下一粗短石柱支立,似抬轎狀,名「仙人抬轎」。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10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7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十二峰



在陶公洞西北約3公里處,有一群峰巒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擠,錯落有致,環列在一座飯甑形的半圓的山上,群峰嵯峨、峭拔,氣勢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
       童子峰,高約10米,立於峭壁之處,頭露雙丫髻,如則健的勇士,守衛著十二峰的大門;天柱峰,相對高度250米,巍峨挺拔,狀如柱石,頂立雲天,有「天欲附,賴以柱其間」之勢,峰頂晨霧纏繞,峰腳似有斑斑斧痕;香爐峰,峰頂似香爐,頂端叢生的灌木藤蘿,裊裊香煙;石筍峰,與香爐峰毗鄰,形似竹筍,破土而出,立地擎天;寶冠峰,高157米,峰巔樹木蒼翠,酷似古人戴的峨冠;石碑峰,在寶冠峰與展旗峰之間,一塊巨大的崖壁肖碑碣;展旗峰,在石碑峰右,山峰高入雲霄,象一面正欲舒展的戰旗,從山麓小道往上看,又似群峰的「司令員」,大小諸峰簇擁在它身邊;蓮花峰,與展旗峰毗連,此峰巍然挺立,似含苞吐蕊的蓮花;橫琴峰,在蓮花峰旁,酷肖一架古琴,橫躺在峭崖峻壁上,上面有一條凸出的石紋,青苔斑駁,似古琴的弦,雨天,水過石紋,如古琴拔弦急奏,餘音裊裊;卓筆峰,在橫琴峰側,卓然獨立,宛如一支神筆;仙掌峰,在卓筆峰上首,象仙人巨臂伸向蒼穹,張開五指,朝華煥彩,頗有托日擎天之勢;犀角峰,在山背面,昂首引頸,頭向東方,活象獨角犀牛對空望月。
       十二峰峰巒高聳,峰頂常有雲霧籠罩,若隱若同,撲朔迷離,是大自然饋贈楠溪江的魂寶。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11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8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陶公洞



陶公洞位於大若岩山腳下,是一大型天然岩洞。洞高56米,寬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
    「洞內晦明,隨雲變幻,雲歸則暗,雲散則明。」洞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有三間觀音閣,客前講經壇可納數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鐘鼓樓、廂房及僧廚。洞內南側,一條56級石梯通向上層「天台」。天台後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閣。神龕右下側一罐狀「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內南側岩壁上有二條形長洞,渭之流米洞和白鯗洞。夜間燈燭輝映,洞壁白石,或似游雲,或若鱗片,昏明異象,遠近殊色。洞口絕壁上山溜滴珠,灑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懸崖滴水晴疑雨,涼氣襲人夏似秋」。
    陶公洞被道家譽為「天下第十二福地」,其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後漢甘露年間,道干傅隱遙曾隱居於此;三國時有道士王玄貞在此修鍊;南朝齊梁年間,被稱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隱此撰《真誥》一書。洞內殿宇始建於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陸續修建。這裡香火旺盛,遊人為雲,每年的農曆8月初到9月9日,是為香期,燒香拜佛的遊客日逾萬人。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12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59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太平岩



太平岩地處沙頭鎮漁田村,它是楠溪江景區的天然門戶,是打溫州市區方向來的遊客進入楠溪江景區所接觸的第一個景點,景區入口處有我國已故的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題寫的「漸入佳境」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
        太平岩,一江絕壁,碧樹成蔭,奇峰林立,怪石崢嶸,造型別緻的胡公殿掩映在濃蔭密處,在香煙、雲霧繚繞之中若隱若現,令人心馳神往。
       手扶石砌青石欄桿,走完百餘步石砌台階,迎面就是太平岩山門,處於撥地而起,凌空矗立而高聳入雲的雙筍峰之間。周圍嵐氣縹緲,使人有飄飄然踏赴仙境瑤林之感。「恩賜春夏秋冬客,澤及東西南北人」,山門上的這副楹聯,使人感到親切。走過山門,前面是一段陡急的台階,台階中央突兀地歇著一塊不倫不類的巨石,熟識者便會告訴你,這叫豬頭岩,是豬八戒的化身。豬頭岩過處,便是胡公殿了。
       胡公殿,也叫漁田寮,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現存的為清朝光緒十八年(1894年)重新修建的。大殿建築古樸雅緻,後有巨崖峭壁為其依託,清純碧秀的楠溪江水從前面靜靜地流過,寺宇的翹角飛檐隱現在喬木竹影之間,彷彿是神仙居府,世外桃源。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13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1:00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獅子岩



在岩頭鎮下日川村前潭中。二座小嶼,一嶼肖獅,昂首張口,迎流而踞,全嶼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另一嶼在一嶼之前,名「獅子球嶼」,嶼巔蒼松蔥鬱,猶翠羽華蓋,嶼腳綠草如茵,杜鵑簇簇,樹上松鼠攀杈跳枝,相逐戲耍,偶有清風吹拂,樹冠搖曳,宛如獅球滾動。站岸邊遠望,萬頃清流中一「獅」一「球」,酷似獅子戲球,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晨間,旭日升東,朝霞朵朵,獅子岩倩影投入如鏡的潭中,雄姿嬌態,風情萬種,國內外無數的攝影愛好者為之著迷;晚上,皓月當空,竹筏隊隊,鸕鶿捕捉溪魚,漁燈點點,照徹江面,碧波下燈火闌珊,織出亦真亦幻的水中世界。平日,潭中常有水鳧尋魚覓蝦,揚起粼粼漣漪,弄皺一泓碧水,使得嬌媚的獅影暈眩。遇雨季,上游山洪暴發,狂濤滾滾,濁浪排空,溪中萬物銷聲匿跡,唯獅子岩中流砥柱,獨立中川。著名詩人毛良詩讚(浙江龍泉人):「風琢雨雕億萬年,雄獅巨象出天然」。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14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1:02 | 只看該作者

楠溪江簡介

位於浙江省永嘉縣境內,距溫州市區23公里,與雁盪山風景區毗鄰,是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共分為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又稱岩頭景區)、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門和四海山七大景區,共計800多個景點。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36灣、72灘之稱。楠溪江貫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面積2429平方公里,溪流自北往南,末處注入甌江,流歸東海。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絕無污染。經檢定,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質呈中性,PH值為7,符合國家一級水標準,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 。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碎石,歷歷在目。如日間泛舟坐筏漂游江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鬱郁灘林,俯賞碧藍江水,飽覽溪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如夜間游江,見漁火點點,聞漁舟晚唱,受江風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盡抒幽情逸致;如歇息灘林,橫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晝如昏,朦朧幽靜,促膝談心,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楠溪江上游溪深源遠,素湍綠潭,隨處可見。山高岩峻之處,懸泉瀑布飛瀉其間。百丈瀑、羅陽瀑布、崖下庫含羞瀑、石門台九T瀑、北坑龍潭三折瀑,各有其形,各顯其妙,遠望疑是銀河,天漢傾落;近觀飛流沖瀉,氣勢磅礴......。
        楠溪江的奇岩險峰,星羅棋布,有絕壁奇觀太平岩,深潭凝碧三角岩,天然盆景獅子岩,九丈奇峰朝天龜,溪中天柱石桅岩,崢嶸入雲十二峰,屯兵紮營南崖寨......真山真水真畫圖,宜晴宜雨,宜歌宜賦,宜酒宜詩......無處不宜人,無處不醉人,無處不引人入勝。這些奇岩險峰,多生幽洞,清雅幽致,奇妙無窮。人們還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楠溪多山又多嶺,峰峰岩岩數不清;洞洞都說神仙府,哪有神仙駐其中?」  
         風韻獨具的楠溪江,至今還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樑、路亭、牌樓和古戰場,保存著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以及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築的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使我們了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和「宗族社會」的梗概。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人是多麼愛好自然。從一千六百年前南朝詩人--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垧郊......」到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我可以負責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古往今來,永嘉山水激發了多少文人學士的情思,潑灑下多少騷人遷客的筆墨。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唐朝詩人孟浩然、宋文學家蘇東坡等歷代文士,無不慕名揮毫,吟詠不輟「水是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楠溪江,其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那迷人的山川,迷人的溪流,迷人的村落,迷人的風情,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來此觀光游賞。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15
冷f 發表於 2004-7-5 08: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