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侃上古井、鹽的歷史和「國際貿易」

[複製鏈接]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8-12-18 1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古四大發明火、衣、陶、井,以及兩大戰略產業鹽和青銅,早在神農時代就在生產生活中充分發揮著作用,海內外諸侯國通過「國際貿易」維持著上古發達的物質生活。偉大的市場經濟源遠流長。  
 
井  

今天講講上古的高科技。  

儒家經典《論語·憲問》記載: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同學的意思是,管仲這個人的主子本來是公子糾,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卻不為公子糾的死負責而自殺,反而是到公子糾的敵人齊桓公那找了份工作,怎麼能算有古聖遺風、稱得上賢呢? 孔 老師告訴子貢同學,要是沒有管仲幫助桓公稱霸,驅除蠻夷,我們中國人早就亡國,「剃髮易服」了,評價偉人是按他有沒有解決歷史賦予他的革命任務,這點不是匹夫匹婦的見識可以認識到的。  

 孔 老師這個標準是很有道理的。因此,雖然上古洪荒的人們可能比較野蠻無知,搞過活人祭祀和殉葬什麼的,但他們的四大發明還是非常應當感激的:火、衣、陶和井。這是最偉大的四大發明,至今讓後人享用不盡。  

傳說火的掌握是燧人氏發明的,叫做鑽木取火,這個高科技的發明,按上古墳典推算,在元謀人使用火一百多萬年後了。總之很古老很重要。  

衣服的發明,沒有看到聖人的傳說。到了黃帝的老婆嫘祖養蠶,那是相當發達的奢侈品生產了。安徽雙墩出土的6000~7000年前陶器上刻畫紗布符號,把紡織業又向前推進了一兩千年,而大約5900年前的油子嶺的石制紡輪,把紡織這個高科技的歷史至少延伸到了六千年前。2.7~3.4萬年前山頂洞人的骨針,把衣服了歷史又推進到至少三萬年前。於是我們可以推斷,0.9~2萬年前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先人們,種水稻的時候肯定不是光著屁股下田的。《山海經》出版前,統一華夏封禪泰山的72家帝王,那也一定是穿戴整齊的。總之,衣服雖然一定比火發明得晚,但也足夠古老了。「衣冠華夏」成為中國古人的驕傲,那是相當地有道理,確實值得驕傲。  

陶的發明,即便只看江西萬年仙人洞那裡的陶片,也知道陶的歷史也夠久遠的。  

想特別說說的,就是第四大發明——井。時間先後的敘述,就以《史記》開篇為界,前面的往前推,後面的往後說罷。  

《史記-五帝本紀》說【……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這個記載說明,至少在舜是小民,堯是天子的時候,打井技術就很發達了。  

東漢王充的《論衡》和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都記載了同一個故事:〖堯時有壤父五十人,擊壤於康衢,或有觀者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堯時代是一定有井的,還有上古保齡球「擊壤」。  

再往前看井的歷史,有北魏時候的《周書》說【黃帝穿井。】清朝時候的《初學記》也說【黃帝見百物始穿井。】當然,估計它們都是照抄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的記載【黃帝見百物,始穿井】。  

只是《世本》又說【化益作井】,即伯益作井——伯益是大禹時候的人了,堯時代就有井,因此水井的發明權一定不是伯益的。東漢的著作《說文》里解釋井說:【八家一井,象構韓形,瓮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伯益是「井田制」這個偉大的「耕者有其田」的上古版「包產到戶」土地制度的發明者呵!很了不起。  

因此,《世本》的兩個說法都有根據,那就是黃帝發明水井,伯益發起土地革命。孫中山發起建立的中華民國元年,以黃帝登基那一年開始算,是紀年 4609年11月13日 ,到這個2008年已經4705年了,因此水井的歷史,至少有4700年左右了。  

據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的考古,〖遺址分為早、中、晚三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早期為公元前2590年,晚期為前2200~前2100年。這裡的63座房基、疊壓多層木構架的深水井和白灰窖等,都是新的重要發現。……早期有半地穴式房基9座……一眼圓角方形的水井,口大底小,深 11米 ,貼靠井壁用木棍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為支護,上下依次堆壘46層。它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的水井,……〗——這個考古出來的「中原第一古井」,距今那也就是約4500年,是明明白白證實《世本》記載【黃帝見百物,始穿井】,沒有胡說。  

並且,既然「中原第一古井」用了井字形木架,結構複雜,並且挖了 11米 深,那麼不那麼完善的井,歷史應該更久遠才對。果然,找到資料說,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上層發現約5800年前的「已知最早的井」,有井乾式木框架做的井壁。長江流域的這口井比中原那口井更古老,並且也用木頭做井壁,自然的推理,就是黃河人民學習長江人民了。  

再往前看井的歷史,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漻水》說【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徑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跡彷彿存焉。】——既然河姆渡遺址的古井比炎帝神農時代還古老,因此說神農時候就有井了,那是相當正確的。  

這樣的木框井壁的古井,挖井工具和伐木工具就值得推敲,那些個《逸周書-考德》、《古史考》、《洞冥記》出版物說燧人氏、神農氏、黃帝用銅鑄刀、斧、斤,就顯得相當可信——沒有青銅這個先進工具,要造出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那口井,技術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三星堆發現的最早青銅器是5000年前的,他們完全可以用這個冶鍊技術造出工具來挖井。三星堆就有來自印度洋的海貝——「寶」「貝」就是上古的硬通貨,可以用來進行國際貿易的,司馬遷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也就是舜的時候就有了上古的世貿組織,說明古代人民互相學習,是相當「全球化」的事情。  

河姆渡遺址這口「已知最早的井」仍然是比較複雜的,更古老的井,也就還可以指望。既然考古說是他們找到的最早的井了,更早的,也就只能看別的考古和傳說。據說,甘肅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從距今8300年前開始延續到4800前年止。這樣一來,也就可以命名為伏羲文化遺址了。傳說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 伏羲 先生之畫八卦,又有傳說是六十四卦的,若后一種說法確實,那麼伏羲時代就有了井,六十四卦中的「井」卦,就是 伏羲 先生研究了井的特點創作的了——這很可能是正確的。  

                                        

今日的非洲一些地區,新聞照片里的井就是個大坑,人們抱著桶到「井底」取水——這樣的井還沒有中國考古出來的伏羲時代的井先進!那個 11米 深的神農時代「中原第一古井」,要取到水,非得有結實的繩子不可,幸好「結繩記事」提供了技術支持,人們可以造出長的井繩——不知道神農時代是不是荀子說的「綆」——有了井繩,取水的家什也要變化,比如圖裡面的這些距今約6000年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來的取水陶器,就非常高科技:尖口尖底中間大,空的時候下井罐子就自動傾倒入水,滿了自動豎起——空的時候重心高,等灌滿水,整體重心又下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易經》的井卦,對井的研究非常系統和深刻。其中取水的器具,仍然是陶器,叫做【羸其瓶,凶。】就是打壞了取水的雙尖瓶,以後就不得不掏井了,而掏井是比取水更高科技的事情,一要先把井裡的水弄乾,二要把碎片清理出來——單單是弄乾水,就很成問題。《井》卦裡面還講了兩個道理:  

第一,喝水的用的井越老越好,叫做【改邑不改井】,比如《史記》說舜的影響力的時候,他到一個地方住,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據《太平環宇記》記載,大舜之後、周末時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就取舜的典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把新的都城叫做成都,直到今天,兩千多年來就沒有變過,非常了不起。但三年就建為都,這樣的變化太快,邑改為都,城市規劃【改邑不改井】還比較容易作到,周武王營造「洛邑」,後來變成「洛都」,這個城市規劃要【不改井】就很了不起了。今日的【改邑不改井】,翻譯過來就是城市建設再怎麼折騰,也不要把河流和地下水給污染了。  

第二,打獵用的井(阱)越新越好,叫做【舊井無禽】,要常挖常新。比如對付美帝國主義,就要實行「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政策,常給它挖新坑,老抗議沒用。  

總之,《易經》的這個講解,說明六十四卦的發明,在木製水桶代替陶器雙尖瓶之前。按《莊子·天地》的寓言【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說明春秋時代,還是陶器取水為普遍。據《尚書·益稷》記載:【合止柷敔。】鄭玄註:〖柷,狀如漆桶,而有椎,合樂時投椎其中而撞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柷,樂木空也,所以止音為節。〗——「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個成語一定是在青銅技術發展老鼻子久以後的事情,根據《尚書》這個記載和鄭玄許慎那個解釋,大禹時代木製樂器製造技術就是充分成熟的。這個技術完全可以用來製造木桶嘛!搞不明白的是這些古人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大規模用木桶的,要知道木桶的優點是相當明顯的,並且,根據《井》卦的記載和木桶考古或記載,要是木桶應用在周朝之前,那伏羲創六十四卦的傳說雖然還有疑問,也比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可信——唯《易經》是尊的夫子們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總之,在在上古那個禽獸橫行的時代,取水是個技術活。在沒有發明井的情況下,取水只能拿自家的陶罐去河邊舀水,且不說昂貴的陶罐很重又很容易打破,水源本身就很沒有安全保障:下雨的時候水就渾,天旱的時候就沒有水,平時水裡還可能有鱷魚、水邊有猛獸,還有「含沙射影」的危險玩意「蜮」——大約就是噴毒液的眼鏡蛇之類的——還有就是河水不衛生。總而言之,是相當不方便沒保障還危險。最遲在伏羲時代,井這門高科技一發明,上古四大發明全部完成,從此就有了朗朗的天,那一切不如意都遠去了,非常了不起。有了火,人們晚上住洞里就有了安全;有了井,人們白天生活也就再不用每天跑河邊冒一回險。終於,在「小橋(沒有橋應該也不很壞罷?)流水人家」的生活方式之外,伏羲時代的人們也有了幾桿竹子一口井愜意集體生活。  

看了《動物世界》講波札那奧卡萬戈河三角洲,旱季來臨,大河完全乾涸,僅剩的水坑還是一群河馬和鱷魚占著,去喝一次水的動物無不經歷一次死亡的考驗。智商最高的狒狒頭領,就在水坑邊刨坑,有水浸出來,自己喝個飽,避免跟鱷魚親密接觸,接著其它狒狒去搶水喝。接著是羚羊佔了坑、接著是野豬,接著是獅子,最後是一群蜂把坑佔住了。——總之,狒狒是挖了個「井」,雖然簡陋了一點,但也幾乎擁有了井的全部好處。——這樣看來,井的發明,很可能是比火還古老的呵。  

   
鹽巴  

火、衣、陶和井都發明了出來,作為上古「機床」的青銅也早早進入生產生活。然而日常生活中還有一樣東西是上古人們不能缺少的,那就是鹽!並且,鹽跟井,又是很有關係的。仍然以可信往前推至「闕疑」罷。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鹽(鹽):【鹹(咸)也,從鹵(鹵),監(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煑(煮)海。】《世本》記載山東還邊的【宿沙作煮鹽】,成為「鹽宗」,傳說是【炎帝之諸侯】。《呂氏春秋·用民篇》也記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管仲實行「鹽政官營」,那是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品牌建設的——也就是說,最遲在神農時代,九州大地上就有生產鹽的企業家了。又有考古說,〖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四海之內,有三大產鹽地:靠海的國家有海鹽,青藏高原地區有鹹水湖的湖鹽,巴蜀地區有泉鹽和井鹽——中原諸侯國,那是要通過國內國際貿易買鹽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四海之內都是統一的,化外之地也都是簽訂貿易條款——進貢——來做生意。東邊的齊魯吳越,歷史都還分明;西方的崑崙西王母,又都還遙遠,除了《山海經》的作者們和周穆王,其他人都沒有見過;於是,剩下的巴蜀地區,也一定有自己的重要角色,畢竟鹽從東海運到周秦故地,遠沒有近處的巴蜀經濟。  

東漢王充《論衡-別通》【西州鹽井,源泉深也。】,自貢鹽井在抗日戰爭反封鎖中功勛甚大,自貢西北的井研縣,在西漢時候就設置為井研鎮,煮鹽專賣,屬於國家戰略產業。王充說的【西州鹽井】打很深,說明西漢的先進生產力是很了不起的——要知道張騫出使西域時,有發達農業且發明了葡萄酒的大宛,連水井也不會打。  

西漢往前,沒有海鹽的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設置鹽官,也會打井煮鹽。  

《史記》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了西陵女嫘祖。這樣一來說明黃帝一族跟西蜀地區的部落關係就很不一般。北川乾脆就是大禹故里。  

今讀《山海經》,看諸家說解,有一家很以為然(王寧《<山海經>的分篇問題》):  

《山經》本來的書名是叫做《五藏山經》,《海經》部分的原名應該就是《禹本紀》;  

《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  

《大荒四經》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海內經》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內四經》。  

《五藏山經》《大荒經》四篇和《海內經》只有一個本子,沒有對校而沒有異文;只有《海外》《海內》八篇有好幾個本子,因此有對校,從而有「一曰」這樣的異文。最後一篇的《海內經》最古老,散失最多,沒有辦法校勘,因此也只有一篇,且說完了東南西北。  

《山海經》成書,是劉向、劉秀父子作成的,晉代郭璞作注的時候在後收集更古老的《禹本紀》文字的殘本五篇——《大荒經》四篇和《海內經》四篇的殘文一篇——成為今日《山海經》。  

有了上面的認識,那麼巴蜀地區有記載的第一個古老國家,就是《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巴國:【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為巴人。】——巴國的出身比黃帝還正統,是「太皞」,太皞據說就是人祖伏羲,因此巴人的血統是很了不起的。  

后一點的《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他們都是早期的巴人,靈山就是巫山。  

《大荒南經》【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愛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穀所聚。】——這個「巫臷民」姓盼,那也就是《大荒西經》中的「巫盼」了。  

那「靈山十巫」之首的「巫咸」,記載更多,也就更了不起:  

《海外西經》,記載【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史記-殷本紀》【伊陟贊言於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史記-天官書》【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  

最強大的巫咸國,國王抓住「巫咸」的品牌不放,到了商朝的時候還是「王家」的管家,並且還管天文,充分發揮找鹽風水的科學和經濟管理能力。到了戰國,這個巫咸國才被巴國滅掉。  

總之,這些巫們的巫咸國、巫臷民等等國家,正好就在泉鹽地,就是《世本》說的【巴郡蠻本有五姓,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這個「廩君」射殺鹽神,掌握了鹽資源。含鹽的泉水自己從地里冒出來,到了後來打井技術發展起來,井鹽產量大大超過泉鹽。泉鹽或井鹽就是巴人們的國家的特產,於是就叫做巴鹽,也就是後來的「鹽巴」。佔據地利的巫咸國、巫臷民,有了鹽的暴利,能夠【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不織布而有衣服穿,不種地而有五穀吃,還是【百穀所聚】,日子相當地愜意。巴人當然應該特別感謝神農發明了市場經濟,他們才能在「全球化」中佔據這麼多好處,因此炎黃後代,帝舜的兒子無淫,封到巫臷做諸侯王,那也很公平。  

這些巫們的國家像今日的中東石油國家一樣過著好日子,當然,其中一些弱小的巴人國家,跟中東的石油國家伊拉克一樣也要因戰略產業挨打。殷墟甲骨文有五片關於「巴方」的記載,其中一片七字完整記載了【武丁婦好伐巴方】事件——巴人國家中不知道哪一個跟阿拉伯石油國家中的伊拉克一樣被婦好的軍隊敲打。  

除了這個在《山海經》草創時代就已經建國的巫咸國,還有一個巴國的兄弟國家庸國,也為文化很做了些貢獻,是造青銅器的行家,叫做「鏞」。三星堆的一些據說是外星來的青銅器,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和蜀國-巴國-庸國等的文化特點,卻也大體能夠解釋清楚,很是了不起。  

美國滅掉伊拉克,其它中東國家得不到一點好處,作為巴人一支的庸國,在【武丁婦好伐巴方】這樣的戰爭中,跟非伊拉克阿拉伯國家有一樣的感觸,自然對中央王朝不夠有親和力。於是到了商末周武王伐紂,除了武王自己的軍隊,最大的外援就是庸國了,就是《尚書-牧誓》記載的【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在商朝的時候,庸國有鹽巴可以跟中原做生意,到了周初又是西南大國,還是功勞卓著的功臣,日子自然更好。過了500年的大好日子,到了公元前611年,楚國遇到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庸國進攻楚國,七戰七捷。被逼迫得差點遷都的楚國,楚國貴族師叔的話【……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完全就是死愛面子的忽悠——因為韜光養晦的楚莊王向與剛滅了巫咸國的巴國,以及西邊的秦國救援,並且分化庸國的聯軍群蠻,這樣三國聯軍才能把個強大的庸國給滅了國,成為春秋大事。由此創造了成語「庸人自擾」,教育說那些有好日子不過的人,不要無事生非落井下石,自取滅亡。——兩千五百餘年後,在中美蘇和第三世界處處逢源的印度,以庸國為榜樣,乘中國像楚國一樣飢荒的時候進攻中國,也落個自取其辱的下場,僅僅因為運氣好,中國沒有比自己差不多強大的「巴」「秦」值得結盟,又遠比南蠻楚國更文明,印度才沒有像庸國一樣亡國。  

巴國的兄弟國家也是商業競爭對手巫咸和庸接踵被滅,《山海經》中的產鹽國家,就剩下巴和蜀了。這些夏朝就有了的國家,到了商朝叫「巴方」,周初由於倒紂有功,在中央也就有正式爵位「子」——《禮記》規定諸侯國【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因此這個爵位也算沒有特別歧視巴——叫做「巴子國」,簡稱也就是最初《山海經》中的名字「巴國」。  

「巴國」西邊的「蜀國」,按李白寫入《蜀道難》的傳說,那也不比《山海經》中巴國年紀小,叫做【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但不管這兩個兄弟國家是不是同年生,反正是秦惠稱王九年後,秦將司馬錯滅了蜀國,接著把跟蜀國掐架的巴國也滅掉了,算是同年死。巴蜀地區既是秦國的糧倉,又是戰略物質鹽巴——國家專賣后稅收的表現形式——的供應地。  

   

於是可以知道,火、衣、陶、井和「鹽巴」以及青銅,最遲在五帝時候就都有了各自的功用,並且,發達的「國際貿易」維持著世界人民、特別是炎黃中國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非常了不起的。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總是一國內貿易為基礎的,因此從《史記-貨殖列傳》讀起。  

大周是統一的天下,各諸侯國之間只能算國內貿易。  

姜太公把在齊國【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就是發展紡織工業和海鹽業,佔據了衣、陶、鹽、銅四大宗物資的兩宗,齊國要不富裕那沒有了天理。管仲發展姜太公的經濟政策,齊國成為發達國家,齊桓公因而有國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越王勾踐採納范蠡和計然的經濟政策,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根據【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是市場規律,控制糧食價格【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照顧了農民和消費者雙方面的利益,國家經濟大發展,得以有足夠國力破吳雪恥。范蠡退隱成大商人,成為陶朱公,成為富豪的代名詞,今日比爾蓋茨無非是新人物,相對地位不見得比陶朱公高。  

子貢同學在衛國當大夫——中央委員——在曹國魯國之間做「國際貿易」,財力雄厚,到一個國家就能夠與 國 君抗禮,他老師孔子的品牌之所以能夠名揚天下,最後成為千年店,子貢同學功不可沒。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沙發
 樓主|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8-12-18 17:32 | 只看該作者
白圭同志是天子國周人,並且很懂天文,知道天象跟水旱和莊稼豐欠的周期關係,於是總能在豐收年份低價購買糧食,高價賣絲漆;繭織品帛絮豐富的時候低價購入,高價賣糧食——總之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在大周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富可敵國。  

猗頓同志是鹽販子,富裕程度直追陶朱公,叫做〖陶朱猗頓之富〗。趙國邯鄲的郭縱同志是冶鐵企業家,也很牛氣,【與王者埒富。】  

西邊的烏氏倮同志是真正搞外貿的。先養馬羊牛積累第一桶金,然後賣給中原諸侯,買奢侈品和絲織品,再獻給西方畜產國家頭子戎王,戎王用好幾倍的牲畜給烏氏倮同志,牛馬多得按一顆穀子代表一頭牲畜,再斗量,比如「一斗小米那麼多顆牛」什麼的。烏氏倮同志這麼厲害,以至秦始皇學毛主席,把烏氏倮同志像紅旗手大寨陳永貴大叔一樣選拔到中央當副總理,【以時與列臣朝請。】  

巴寡婦清,則用祖先傳下來的礦產「丹穴」富家,不為一口飯再嫁,秦皇帝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正好樹立清同志為天下婦女的榜樣,建設【女懷清台】,成為貞節牌坊的先驅,與大寨紅旗手烏氏倮同志一樣名揚天下。  

這些周秦時候的生意名人,充分說明在大周時候,中國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太史公雜敘其餘,如虞夏殷周人經商遺風,五方人民的商業脈絡,九州商業大都,各諸侯國「比較優勢」,龐雜豐富,非我能轉述。總之是【諺曰:「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就是柴禾再優良,賣不出一百里地,糧食再好,賣不出千里地,否則就要虧本了,長途販賣的,當然是鹽鐵絲綢等「高附加值」產品了。  

到了漢朝,對外關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國際貿易。《西南夷列傳》說漢武帝之所以要經營西南夷,最後把他們全部統一到大家庭之下,是因為【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有意思的是當時這些枸醬是用什麼東西包裝運輸的?——南越的調味品是蜀國的枸醬,那麼統一了南越,自然有必要把南越需要的大宗貨物出產地「調查」一下,而漢武帝特別想跟【貴漢財物】的身毒大夏這些西方國家實現「大三通」,北邊有匈奴,自然想要打通西南到身毒的道路。  

總之,漢朝最具有開拓精神的發展西域市場,就這樣開始了,就是《大宛列傳》!  

根據投降的匈奴人,漢朝得知要對付匈奴,西邊有個大月氏可以聯盟,以【斷匈奴右臂】——古人「南面」,看地圖是把南極朝上看,因此西為右,東為左,跟今日剛好相反。於是漢武帝招募能夠越過匈奴地盤去西邊大月氏的人才,張騫應召,面試合格后,與胡人堂邑氏甘父一起,帶領百餘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出師就不利,使者團被匈奴捉住,軍臣單於很生氣,換位思考問團長張騫同志,說「大月氏在我北邊,貴國代表團怎麼能過去?我想聯絡南越攻打貴政府,貴政府肯借道讓我的代表團過去?」總之,張騫同志經過一番堅貞不屈和忍辱負重,一番周折后經過十幾年,終於到了西方國家,考察了一番回來,向漢武帝作了十幾年來的工作彙報:  

大宛是今日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首府在漢首都長安正西【可萬里】,跟大漢一樣是農民,種稻麥,有蒲陶—葡萄—酒,還有汗血寶馬。【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幾十萬人,軍隊都是騎兵。然而大宛人技術落後,王城沒有井,都到城外河流里取水——單打井技術,大宛可比中國上古時代還落後。  

「大宛—費爾干納」的東邊,是扜罙—今新疆策勒縣北、於窴—今日新疆和田。「於窴—和田」西邊的河流全部西流入「西海—鹹海」,東邊的河流全部東流入「鹽澤—羅布泊」,羅布泊邊有小國樓蘭、姑師。「鹽澤—羅布泊」南邊是黃河源頭,盛產玉石。  

烏孫在「大宛—費爾干納」東北約二千里的伊犁河流域,是跟匈奴類似的游牧國家,有騎兵幾萬人,曾經是匈奴的小兄弟,強大起來后自立門戶不買匈奴的帳。康居在大宛西北約二千里的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有騎兵八九萬人,與大宛、大月氏和匈奴接壤,誰都不敢得罪。奄蔡在康居西北越二千里的鹹海、裏海以北地區,風俗跟康居接近,有騎兵十餘萬人。  

月氏在「大宛—費爾干納」西邊兩三千里,是被匈奴擊敗后遷居阿姆河上游的,在烏茲別克、塔吉克、阿富汗交界地區。也是跟匈奴類似的游牧國家,有騎兵一二十萬,自大輕視匈奴,吃了大虧,被匈奴冒頓單於殺了王,頭蓋骨做了酒杯。於是逃到西邊成為大月氏,沒有逃跑的叫做小月氏。大月氏征服了南邊的大夏做了統治階級。大夏跟大宛一樣是農民,都城藍市城,就是今日阿富汗巴爾赫,商品貿易發達,打仗差勁。「大夏—阿富汗」東南,就是「身毒—印度」,瀕臨「大水— 印度洋」,大夏的【邛竹杖、蜀布】就是通過「身毒—印度」從四川進口而來的——大宛此時還稱呼中國人為「秦人」,國際貿易早在漢朝之前就做到了阿富汗地區了。  

大月氏以西幾千里就是「安息—伊朗」,也是農民,種植稻麥,有葡萄酒,是西域最大的國家。有市有車有船,通用貨幣為銀錢,上面是活著的國王近照,死了國王就升版貨幣。用羊皮書作書寫材料,比漢人的竹簡輕,但貴多了。「安息—伊朗」的長老們傳說,西邊的【條枝有弱水、西王母】,就是沒有誰見過——《山海經》的神話,傳播得如此之遠,到了伊朗地區了,儘管西邊再沒有比青藏高原更高的山。  

「安息—伊朗」以西幾千里就是「條枝—塞琉古朝敘利亞」。「條枝—敘利亞」也是農民,種稻,還有鴕鳥,西邊就是真正的「西海」——地中海。  

……  

司馬遷把張騫帶回來的西方國家的人文地理的工作彙報複述得相當清楚無誤。  

唯一的錯誤,是關於中國的黃河有點毛病。【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和田地區顯然不是黃河源頭,僅僅是塔里木河的支流和田河。《禹本紀》和《山經》也就是後來的合本《山海經》②說黃河的源頭是昆崙山,上面有「醴泉、瑤池」,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說的黃河源頭「鹽澤—羅布泊」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反而是荒怪不經的《禹本紀》和《山經》更符合實際,崑崙余脈跋顏喀拉山正是黃河源頭,而山上源頭處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正與「醴泉、瑤池」音近且位置一致,只不過不是溢酒的泉、產玉的池。  

並且,漢武帝【案古圖書】,說明《禹本紀》和《山經》,倒是一幅地圖的說明,並且【古圖書】是時人認可度很高的資料——也就是說,早在古迹湮滅的上古,中國人就開通西域,直達西海邊的西極①。這個時代的西域,【自大宛以西至安息,……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就是從烏茲別克斯到伊朗的廣大地區,婦女地位高於男人,是女人的黃金時代,不比兩前年後完全顛倒過來,女人出門和穿衣都是問題,真是「千年走一回」,風水輪流轉啊!  

《大宛列傳》的今日新疆中亞地理,完全符合實際。條枝【有大鳥,卵如瓮】,以及安息使節進貢給漢武帝的【以大鳥卵】,就是鴕鳥蛋——《聖經》里的以色列人時代,敘利亞地區多的是獅子和鴕鳥。  

交通西域后,漢武帝得知大宛、安息、條枝跟中國一樣,都是種地的農民,一樣出產稻麥,很有親切感,而且大宛、安息還有葡萄酒,漢朝的使節弄了種子回來,漢武帝的中國開始種起了馬的草料苜蓿、人的草料葡萄。又聽說大月氏的附庸大夏跟大宛一樣是農民,身毒還有漢朝的商品,特別是這些西方國家【貴漢財物】,【可以賂遺設利朝也】,就是實現了「大三通」,大漢就非常有賺頭——總之,全部是好消息。張騫以為大漢要是按「普世價值」【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就是讓大宛、大夏、安息、大月氏、康居等等這些西方國家全部來學習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大漢,以漢為宗主、自己為郡縣,大漢給他們科學發展觀,以共建和諧世界——那就再好不過啦。漢武帝很以為然,由此開拓西域,重點是搞定西南夷,先把身毒-印度統一到大漢旗幟下再說。  

然而匈奴跟今日美國一樣可惡,牽制了中國的絕大部分力量,導致中國跟第三世界的西域國家交往,國家組織資源就很力不從心,連羅布泊邊的小強盜樓蘭、姑師,佔據了交通要道就當山大王,洗劫大漢的和平使團像過家家似的,讓大漢威嚴掃地;加上大漢內部的買辦【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就是採用廉價勞動力搞低價傾銷出口——讓西方國家開始瞧不起中國的生產力。這兩個原因讓這些西方下里巴人們不知天高地厚起來,完全不遵守市場規則,對大漢的使團進行經濟封鎖和經濟敲詐而不是盡地主之誼,甚至,大宛還搞貿易封鎖——大宛這個下里巴人最過分,大漢的欽點貿易團團長車令跟大宛王《關於大漢【千金及金馬】購買大宛的汗血寶馬的貿易》談判破裂,車團長當場砸掉金馬,算表達了強烈的不滿;而大宛王認為受到羞辱,況且大漢連搞定小強盜樓蘭都吃力,自己這麼大的國家根本不用怕,於是表達了更強烈的不滿,指使自己的附庸郁成把貿易團殺光,搶劫全部的購物款,做了一次無本生意。  

大宛如此的破壞國際貿易基本秩序的行為,嚴重激怒了漢武帝。漢武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大宛的戰略產業汗血寶馬在貳師城——就是今日烏茲別克境內、蘇聯的烏勒圖白——於是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意思是學習大宛殺大漢貿易團搶劫購物款的先例,到貳師城進行「禮尚往來」取汗血寶馬。分派給貳師將軍李廣利中央精銳部隊六千騎兵,把在「嚴打」運動中抓起來的全國不良少年數萬人作為步兵,讓他們到大宛去打砸搶,為在國內的打砸搶錯誤行為贖罪。這樣一支挽回大漢臉面的軍隊馬上西進。然而過了羅布泊之後,一路的小國非常害怕,採取小白兔對付門外大灰狼的正確態度,關城自衛,不用鮮花和糧食歡迎給貳師將軍的部隊。沒有辦法,貳師將軍就一個個進攻它們,攻進去了就搶點給養飽肚子,幾天都攻不下的城郭也就放棄算了,到了殺大漢貿易團的郁成,幾萬部隊就剩下又累又餓的幾千人。可就是這樣的疲憊潦倒之師,大破郁成,大搞了一次打砸搶活動,殺了不少郁成的恐怖分子。  

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幾個高級將領謀划,認為郁成都這麼難打,大宛王都就不用說了,於是撤軍,一來一回耽擱了兩年,班師部隊只剩下一兩成,上書漢武帝說: 「路遠後勤跟不上,士兵們不怕打仗就怕餓著打仗,軍隊數量又少,搞不定宛,希望先回來補給,希望老大多派點人手我們再去。」這些完全是廢話,沒有挽回大漢臉面的這次遠征,讓漢武帝大怒,命令玉門關以西的人軍人來一個殺一個,貳師將軍嚇得只能在敦煌熬著。  

貳師將軍辱師回國這一年,攻匈奴進軍受降城的浞野侯失利,二萬餘軍隊被匈奴收編。中央常委有人建議放棄報復大宛,集中力量反擊匈奴。漢武帝認為既然已經宣戰,連小小的宛都擺不平,那些「大夏-阿富汗」等西方國家不是更要鄙視大漢,買大宛馬的合同更沒有可能談攏,而烏孫、侖頭這些下里巴人更要學習車匪路霸姑師和樓蘭。於是把主張放棄伐宛的鄧光等人抓起來放到監獄進行勞動改造提高認識,再次把嚴打中的打砸搶分子集中起來,與邊防騎兵部隊編製成混合部隊,這次的部隊比上次更多,達到六萬人,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駱駝【以萬數】,準備無數的糧草,裝備大漢最先進的戰略武器「弩」,【天下騷動】,伐宛的揚言傳萬里之外,五十多個團長編入混合部隊。情報說【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部隊到了酒泉、張掖北,發動十八萬生產建設兵團前進居延、休屠。徵集流放西邊的「七科」罪人以及民用車輛,浩浩蕩蕩的車馬人流部隊前進至敦煌,全部委派給蝸居在此的貳師將軍。並且選拔了兩人分別為【執馬校尉】和【驅馬校尉】,放話說就是為大破「宛—費爾干納」后,挑選好馬的專業人才。——子貢救魯於危急中時挖齊國牆角,對田常說【憂在內則攻強,憂在外則攻弱】,實際上漢武帝伐大宛而不是匈奴,正是實現十幾年前【斷匈奴右臂】的【憂在外則攻弱】的正確戰略。     

貳師將軍這次的部隊,遠比上次的威武,鑒於上次把大灰狼關外面就要被砸門,有很多小白兔的門還真被砸破了,這次要不開門,沒有那扇門保得住,況且這支軍隊明說了只跟大宛過不去,於是沿途的【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侖頭這個大白兔還是有學路霸樓蘭的特質,大部隊攻了幾天,破城,【屠之】,從此往西一路無阻。。貳師將軍採用分兵行軍,以便獲得足夠給養,並且實行蛙跳戰略以最大限度節約時間,主力三萬人直擊大宛王城。先用強弩把抵抗的宛兵打進城去呆著,接著把水源截流,圍攻【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嚴重打擊了大宛的軍心。  

大宛的貴族高人們認為自己之所以吃這麼大的虧,還是國王不會領導,拒絕跟人家大漢做生意不賣汗血寶馬不說還把人家的代表團給殺了,把馬送出去、殺了國王,漢軍應該就沒有了戰爭理由,要是這樣漢軍還打,再拼個魚死網破不遲。大家都認為有道理,於是殺掉國王,派貴族把頭送給貳師將軍,並且談判說:〖大漢不要再打我們了,是把寶馬都拉出來隨你們選,好吃好喝招待你們這些遠方的客人。要是這個文的你們不幹,我們就把寶馬全部殺光,並且我們的兄弟康居救兵就要到了,到時候我們內外夾擊,大不了魚死網破。你們看看選A還是選B?〗  

當時康居觀戰,看到漢軍【尚盛】,只能在旁邊看電影,等破綻。貳師將軍跟趙始成、李哆等謀划,〖聽說大宛城中新得秦人,宛人學會了打井,並且我們揚言很早,他們準備充分,現在城中還糧草不少。況且我們的出師之名到現在用完了,戰犯毋寡的腦袋也拿到了。這樣我們罷兵,他們就是窮寇了,兵法說「窮寇莫追」,他們死戰到底,康居兔死狐悲一定惺惺相惜,我們被打敗是可以預料的。〗官兵們都非常同意司令部的這個見解,於是同意選A,跟大宛簽訂《漢宛雙貿協定》。大宛按協議把汗血寶馬全部拉出來,任憑漢軍選,拿出不少食物犒漢軍。漢軍選了上等寶馬【十匹】,公母中馬【三千餘匹】,立善待以前的大漢使者團的大宛貴族【昧蔡以為宛王】。——秦朝時候中國叫「秦人」,始皇帝「餘威震於殊俗」,漢初時候的北亞中亞居民,還沒有認識到中國人按他們原來的認識邏輯應該叫「漢人」了。因此,大宛城破之前仍然叫中國人為「秦人」,城破之後就都知道應該改過來了。只是更西的西方蠻夷沒有見識大漢的文武,至今都叫中國人為「秦—China」。  

這次大戰,班師回玉門關【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損失了大部分軍隊和輜重。一路上給養充足,軍隊戰鬥力又遠強於西方國家,戰爭減員並不厲害。之所以損失這麼多,全是因為【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完全沒有大漢軍紀,死人才那麼多。然而漢武帝認為萬里討伐宛成功,這些「小過錯」無傷大雅,不影響犒勞,自告奮勇參軍的所封官職都超過了本人的指望,有罪應徵的都將功抵過,每個士兵都得到犒勞【共四萬金】。  

一年後宛貴族們認為大漢立的昧蔡討好大漢,才讓自己被敲打的那麼厲害,發動政變殺了昧蔡,擁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為宛王】,但也不敢做絕,【遣其子入質於漢】,大漢派使者到大宛履行任命手續,默認這次政變合法以作為安撫。  

實現了「大三通」之後,大漢派了十幾個代表團到大宛以西的西方國家尋找貿易機會,收集民歌判斷他們對大漢討伐宛的看法,作為判定大漢威德的依據。擴大酒泉生產建設兵團的編製,直到羅布泊都有亭鄣補給點。並且在侖頭—新疆輪台縣東南新建編製數百人的侖頭生產建設兵團,給來往的外國使者團提供補給,支持「大三通」事業。  

最遲至漢武帝,直接的生意至少做到了伊朗、印度,真正發達的國際貿易充分發展起來了。  

----------------------------------------------------------------------------------------  

注①  

這個有意思的故事是這樣的,說的是黃帝要定地之東南西北中五極,派人去東南西北四方。  

去東方的人回來最快,說東邊是大海;去南邊的人遇到困難就多些,回來就慢點,說南邊也是大海;去北邊的又慢點,他到了北極圈了嘛,遇到極夜了,說北邊也是海,還是幽冥之國,太陽照不到;去西邊的最倒霉,黃帝過世了都還沒有回來,你看地圖也就知道,大西洋離河南太遠了嘛。  

漢朝的時候西邊的使者終於回來了,向漢皇復命,說他們是黃帝的嫡派,定西極的使者。他們長得太不像中國人啦,漢朝皇帝只承認他們是仰慕天朝的西戎,不承認他們是黃帝的嫡派——劉氏皇族才是黃帝的嫡派嘛。  

這個黃帝使者回來複命的事在漢朝國史上有記載,我忘了是從哪裡、在什麼時候讀到這個故事的了。  

   

注②王寧《<山海經>的分篇問題》:  

《史記·大宛列傳》【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島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贊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島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放哉!」】  

《論衡·談天》:【案:禹之《山經》,淮南之《地形》,以察鄒子之書,虛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倉,其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於)〔相〕辟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倉者乎?故言九州島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根據《漢書》和《論衡》的引用,說明《史記》傳本有誤,也就是司馬遷時候還沒有《山海經》一說,而是要等到幾十年的漢哀帝時候的劉向、劉秀父子合併《禹本紀》、《山經》、《海經》等而成《山海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3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18 2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