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化與流變:30年來的中國思想界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2-17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南方周末

思想起點和1980年代的「文化熱」

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的背景是中國人民剛從「文化大革命」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文革」大搞現代個人迷信,法制蕩然無存,製造了數不盡的冤假錯案,對人民實行法西斯專政,使國民經濟瀕臨破產邊緣,痛定思痛,中國人從最高領導到廣大百姓,都決心徹底告別「文革」。

「文革」錯在哪裡,什麼原因造成了「文革」的大破壞和大悲劇?按原來的觀念,答案要從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所謂「資本主義復辟」中去尋找,若是這樣,中國只能走老路。葉劍英、胡耀邦、李維漢、鄧小平等領導人從左傾思想的長期統治和「文革」的慘痛教訓中得出結論:應當肅清封建專制主義的流毒。這種認識得到了知識界的共鳴和廣大群眾的支持,成為全民的共識。

思想解放的道路是長期、曲折的。克服封建專制思想影響、注意防「左」的方針並未貫穿始終,「反資產階級復辟」的聲浪不時興起。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直接或間接地圍繞反封建專制思想殘餘這個目標,以提倡啟蒙和新知識、面向世界為基調展開。

在1980年代「文化熱」中湧現了許多民間性的思想學術團體,其中影響較大、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一、中國文化書院,以復興國學為己任;二、圍繞《新啟蒙》雜誌的理論家,力圖恢復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和人道主義原貌;三、以自然科學研究者為核心的《走向未來》編委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與方法,努力結合最新科學成果構建新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四、以北大和社科院的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引介和闡釋當代西方人文思潮;五、《二十世紀文庫》等編委會,大量翻譯出版西方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書籍。

1980年代「文化熱」對各種「主義」興趣濃厚,對精神和文化的偏愛大大超過對制度安排的探索,人們追求深刻性、基礎性、系統性,而較少表現出對現實性、直接性的焦慮,那時的顯學是美學。這可以理解,剛從「文革」的非人狀況下解脫出來,急需弄清楚的是人何以為人,何以安身立命等終極關懷的大問題。

社會轉型和思想轉型

在1980年代末的風波之後,改革開放一時面臨風雲突變的形勢。是鄧小平的南方講話,強行終止了復舊的勢頭,改革開放重新獲得動力,以一發不可收之勢滾滾前進。

如果說改革的第一次啟動是以理想和歷史責任等等為感召的話,那麼這第二次的動力源是利益。改革已成不可逆轉之勢,但改革的理想光輝和道義感召力大為消退,特殊利益集團羽翼豐滿,社會不公正日漸明顯,問「要不要改革」已經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要什麼樣的改革」。貧富差距日漸加大,醫療、教育、住房、生產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問題成堆,人們每天面臨的、談論的、爭論的都是「問題」,這和1980年代大談「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說1980年代的代表作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和《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那麼1990年代的代表作是何清漣的《現代化的陷阱》,以及孫立平關於社會階層分化的若干著作。

如果說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主流是肯定和追求現代化,那麼1990年代喧囂一時的則是後現代主義,它早在1980年代就登陸中國,但此時才有合適的氣候急劇膨脹。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倡、1980年代「文化熱」又重新拾起的啟蒙、科學、民主、理性等價值被批判和否定,意義、規則被消解,前衛的青年學人不顧中國基本上處於前現代狀況的國情,硬要跳過現代,與西方的最新潮流接軌。幸好,這種思潮只時髦了一陣。

如果說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基調是激進的(以及理想主義的、革命的),那麼1990年代則有一種批判性反思。有人開始檢討大破大立、天翻地覆的革命的破壞性,欲速則不達的後果,保守、尊重傳統等以前被視為負面的價值得到肯定。有人喊出了「告別革命」的口號,有人建議革命黨應不失時機地轉變為執政黨。爭論沒有結果,但反思肯定有好處。

人文精神的失落引起一場大討論,有人認為失落的原因是市場化導致的商品大潮、大眾消費文化和低俗化;還有人避實就虛、捨近求遠地主張人文精神失落始於明末清初。王蒙反對把人文精神的失落歸咎於市場經濟,認為在中國的近現代,人文精神從來沒有被承認,更沒有大力實行,「所以我不明白,一個未曾擁有過的東西,怎麼可能失落呢?」「如果現在是『失落』了,那麼請問在失落之前,我們的人文精神處於什麼態勢呢?如日中天么?引領風騷么?成為傳統或者『主流』 么?盛極而衰么?」可惜,後來者幾乎一致以為,那場討論已有定論:人文精神失落於市場經濟。

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爭

社會轉型期新的問題、困境、誘惑以及壓力,使得在1980年代具有共識的知識分子,立場、觀點發生分化,產生對立和爭論。

一些人被稱為「新左派」是因為,一,他們的思想理論資源完全來自當代西方新左派,如薩米爾·阿明、沃勒斯坦、貢德·弗蘭克、愛德華·薩依德和喬姆斯基等,有人的文章和言論常常發表在西方新左派刊物上;二,他們和中國老左派一樣,只反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反專制主義;三、與老左派一樣,他們肯定毛澤東的左傾做法,如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等,號稱要繼承這筆「社會主義遺產」。

另一方面,被稱為自由主義派的人偏重於援用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洛克、孟德斯鳩和亞當·斯密的學說,其基本主張簡單說來有:一、市場經濟,自由、公正的競爭;二、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比如言論自由和財產權;三、憲政與法治,政府權力應該受到監督與制衡。

雙方在今日中國幾乎每一個重大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上都有不同看法,特別是在「社會弊病、社會不公正產生的根本原因」上。

新左派認為問題出在市場經濟本身,從而要對其批判和抵制;另一派認為原因在於市場沒有擺脫舊權力體制的控制,不成熟、不規範,因此出路在於規範和完善市場經濟。

與此相關的是對於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態度。自由主義者的基本立場是,中國應該以積極的、正面的態度來迎接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而新左派認為這樣會把中國納入不公正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他們中有人說,第三世界國家在目前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只能是一種不平等的發展,甚至是自殺性的發展,第三世界國家現在的惟一任務,就是開展全球範圍內的反資本主義鬥爭,等有了一種新的、公平的經濟體系之後再參與全球化。

關於中國國情,新左派有人斷言,中國現在已經是資本主義或市場社會,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中國的問題已經同時是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問題,因此對中國問題的診斷必須同時也是對日益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及其問題的診斷」;另一方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性質。

兩派的標籤都來自西方,面對的卻是中國的現實問題。市場經濟肯定不是單單具有正面或負面一種作用,關鍵是有沒有比市場經濟更有效、更可行的方法?貪污、腐敗的主要根源在哪裡?

長期戰鬥在反腐第一線的湖南前紀委書記楊敏之的看法很有道理,他說:「我國目前嚴重存在的腐敗現象是依附在舊的體制上的,如果說十年艱辛的話,苦就苦在舊體制的困擾。反腐敗實質上就是和舊體制、舊機制的反覆較量……總的來說,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存在的體制問題,還要靠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民族主義的崛起

從1990年代起,隨著一些重大國際事件和國際衝突的發生,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時有高漲,有時達到狂熱程度。

民族主義在1990年代初乘虛而入,是因為1980年代末國內巨大事變和緊接著的蘇聯東歐巨變,使得有些人感到出現了信仰真空,意識形態上有求助於民族主義的需要。有人主張,「特別應當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作為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應當著重向全民特別是知識分子和國家公務人員灌輸以國家民族利益作為崇高精神本體的愛國主義政治意識形態。」

一位學者在題為《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的文章中提出,中國當代的現代化可以啟用以儒家主流文化為基礎的民族主義作為社會凝聚力與整合的資源。原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的實績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礎之一,但還不夠,還不具有民族傳統那麼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

1996年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代表了民族主義情感中狂熱和非理性的一面,此書把愛國等同於反美,其立論基礎是:美國人不但邪惡,而且愚蠢。作者說,大多數中國高中學生對美國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都比美國大學生還要多得多,美國青年一代墮落的跡象,在吸毒、性愛和電子遊戲機背後,已經顯現出被人類文明拋棄的端倪。1999年出版的《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的思路相同,其中說:「中國在過去許多年中,一直力圖做一個『好孩子』,這使得美國這樣只懂得力量的國家忘記了中國的實力。」作者建議中國也要做「壞孩子」,不要怕影響國際形象。作者擔心的只是「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做『壞孩子』的陽剛之氣,這種社會風氣之中的頹廢之風亟需扭轉」。

民族主義的崛起促使一些學者以理性的態度來研究它的作用,有人指出,民族主義具有兩面性,在現代中國起的作用是負面多於正面,第一,在為民族解放運動提供推動力和為國家提供凝聚力的同時,往往又拒斥、壓抑自由民主思想;第二,在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和侵略的同時,又和排外主義相聯繫;第三,它常常導致認同對象的錯置:它用文化主義代替政治原則,使保衛國家落腳於保衛傳統文化……還有學者大力提倡一種基於理性、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和「國學熱」

當代「國學熱」的第一波在1993年發端於北京大學,但受到以正統自居的人士從政治方面發動的大批判,被指責為企圖取代馬克思主義,因此倉皇消褪、無疾而終。第二波複發於10年之後,2003年夏天,在湖南長沙舉行了「全國兒童經典誦讀經驗交流會」,據說當時已有500萬個家庭,60多個城市的少年兒童加入到誦讀儒家經典的行列;由於「讀經」口號的出現以及《甲申文化宣言》的發表,2004年被命名為「文化保守主義年」;接下來,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人大校長為此發表的講話猛烈批評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引發爭論;此後,關於祭孔,關於是否應該立孔教為國教等等,也有很大的爭論。

弘揚儒學的思潮明顯包含兩種傾向,一種提倡文化儒學,是對半個世紀把儒學完全當成封建主義糟粕加以否定、批判的撥亂反正,主張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使其在現代生活中發揮一定的維持日常人倫的作用,這是合理和應該的。我們對於傳統文化欠債甚多,補課的工作需要大力進行。

另一種是鼓吹政治儒學,「就是用儒家的政治智慧和指導原則來轉化中國的政治現實,在中國建立起源自天道性理的合法的政治秩序,使中國政治文化的重建建立在中國自己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這種觀點反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人一票選舉的現代民主政治,堅持區分「上智下愚」、「君子小人」,以及聖人天生教誨百姓,普通人無權運用理性辨析的蒙昧主義。這種荒謬的主張只會給繼承和弘揚傳統思想文化幫倒忙。

中國的下一步發展還需要思想解放,30年思想文化的發展變化是從一元走向多元的歷程,對立和爭論帶給我們的是豐富與創新。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17 13: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主題

38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3
涼泉居士 發表於 2008-12-17 20:55 | 只看該作者
倒是總結的短小精悍,不錯!

「新左派」、新「民族主義」再加上「政治儒學」可謂當今中國政局的生動寫照,捍衛的反而是中西合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的正是中共的一黨專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4
鐵螳螂 發表於 2008-12-18 05: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