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政黨的對立或衝突對大陸政黨政策的影響

[複製鏈接]

258

主題

951

帖子

35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笑書生 發表於 2008-12-17 1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早報導讀

  
  
   「兩岸統一」本質上取決於兩岸民眾、政黨、政治機構、政治領導人對兩岸統一事項達成的廣泛共識和認可。在台灣面臨對立或衝突的政黨環境和條件下,達成兩岸統一的共識或獲得兩岸統一的政治認可,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據此,中國大陸就有人認為應該積極促成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實現政治和解或政治合作。這是對台灣問題缺乏深入調查和研究的一種政治表現。

   固然,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對兩岸達成政治共識或政治認同不利。但是,如果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之間在現有政治基礎上達成了政治共識或政治認同,對兩岸統一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只會比現在的局面更加糟糕,而不會比現在的局面更好。

   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代表國民黨執政的馬英九當局執行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而民進黨執行的是「台灣獨立」的政策。台灣兩大具有代表性的政黨即便達成政治共識或政治認可也只能是:「尊重台灣2300萬台灣民眾的大多數堅持『不統』的政治意志,同時『台灣獨立』也是台灣民眾可以做出的政治選項」。

   這種所謂的台灣政黨的「政治共識」或「政治認可」對中國大陸主張的「兩岸統一」又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所以,台灣在當前的政黨政治的環境和條件下,維持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與促進台灣政黨的政治共識或認可,兩者對中國大陸倡導的「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孰利、孰弊,就一目了然了。

   孫武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就是告訴我們,在制定和推進「兩岸統一」的政黨政策時,中國大陸務必要學會「雜於利害」的政治思維,要客觀的認識和分析當前台灣政黨政治的環境、條件和現狀。中國大陸不僅要看到台灣政黨的對立或衝突對兩岸統一的「弊」或「害」,同時也要充分的認識和分析台灣政黨的對立或衝突對兩岸統一的「益」或「利」。只有這樣,中國大陸才能創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現兩岸統一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那麼,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對兩岸實現統一有哪些益處呢?

   簡單地說,有三大益處:

   一、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有利於轉變馬英九的政治觀念和政治思維;

   馬英九之所以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與其說是基於「台灣民意」,不如說是馬英九長期不願意與大陸直接溝通、交流和交往而形成的政治對立、政治敵視或政治衝突。所以,馬英九自執政之日起,就把台灣政權建立在三大政治基礎之上:

   1、 夥同「拒統」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的「政治同謀結構」;

   2、 勾結國際分裂中國政治勢力的「政治合謀結構」;

   3、 串通「台獨勢力」威脅、恐嚇和阻撓兩岸統一的「政治串謀結構」;

   馬英九之所以以「三大政治結構」做為其執政的政治基礎和條件,選擇「不統」「不獨」「不武」的政治「獨木橋」,主要是缺乏對中國大陸的政治互信和政治共識,及對台灣政權的極度不安全感。一個依賴長久以來的政治印象和「道聽途說」的政治信息來制定台灣對大陸的兩岸政策的台灣最高政治領導人,即便馬英九有再強的政治決斷能力,也不可能形成有利於台灣民眾的兩岸路線、方針和政策。

   所以,馬英九執政的短期之內,我們可以得出四點政治判斷:

   1、 馬英九的2008年取得的所謂兩岸成就多是「因人成事」,馬英九真正的政治考驗是在2009年;

   2、 堅持「不統」的兩岸政策是馬英九執政期間的政治目標之一;

   3、 馬英九將喪失有利於台灣人民根本利益的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機會;

   4、 馬英九長期遭受「腹背受敵」的執政局面是真正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台灣政治局面;

   基於篇幅,本文不做詳細說明。但是,中國大陸有必要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完成兩岸民族融合階段的「反獨促統」的政治目標。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1、 排除一切政治干擾,一心一意發展台灣民生,提高台灣民眾的生活水平,解決台灣民眾真實關切。中國大陸務必小心謹慎地處理馬英九「不統」政治前提下的「兩岸和平協議」和「台灣拓展國際空間」的問題,切實執行「先經貿再政治」的兩岸政策;

   2、 對於馬英九執政期間提出的任何「真議題」或「假議題」,中國大陸都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兩岸公開或私下的政治接觸、政治溝通、政治交流和政治合作。在兩岸政治互動的實踐中,中國大陸有責任幫助馬英九客觀的認識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兩岸政策及中國大陸政治領導人;

   3、 對馬英九對政治議題堅持「不溝通」、「不接觸」和「不談判」的政治行為,中國大陸要著眼於長遠,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徵求台灣民眾、政黨、政治機構及政治領導人的意見或建議,力求在兩岸共識的基礎上積極予以推動和實現,而不要對馬英九說過什麼或過去做過什麼爭長較短;

   4、 針對兩岸共同必須面對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問題、困難和風險,中國大陸要遵循主次輕重緩急的順序積極互助、共同開發和合作發展。中國大陸要深知:兩岸命運共同體必須是基於「主權領土共同體」、「危險困難共同體」、「經濟文化共同體」、「社會發展共同體」等。對於以上共同體的形成、建立、發展和強化才能真正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也是真正的「促統」工作的核心;

   以上四項工作應成為中國大陸「反獨促統」階段制定兩岸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目的就在於:讓馬英九的「仇視慣性」對兩岸統一的阻撓和危害轉變為導致馬英九政治基礎「離心離德」的作用力;讓馬英九的任何「仇視慣性」的政治操作都經過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政治演變為馬英九「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政治結局。也唯有如此,才能改變馬英九錯誤的政治觀念和政治思維。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該策略要實現政治目標,必須依賴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政治的環境和條件。

   這需要中國大陸不僅要會等待歷史機會,還要會發現和把握歷史機會,更需要創造歷史機會。為了創造兩岸融合、統一和繁榮歷史機會,即便在兩岸或兩岸周邊實施短期的、局部的改變「和平發展」的政治方針、政治路線和政治政策,相對於實現中國的統一大業的政治目標而言都是值得的。

   二、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有利於促進民進黨的政治分裂;

   以蔡英文為代表的台灣民進黨當前處於極度不安全、不理性的政治狀態中。

   以蔡英文為例:

   1、 蔡英文要作為民進黨的政治救火車,對黨內外不斷湧現的政治矛盾和衝突需要四處化解;

   2、 蔡英文必須面對民進黨內派系林立的政治局面,理性和非理性的政黨行為都需要蔡英文來承擔政治後果;

   3、 蔡英文需要面對台灣民眾對其本人的政治信任或民意資源被民進黨的負面或非理性的政黨行為吞噬的政治結局;

   4、 處於台灣民進黨內外政治「磨心」的蔡英文,不得不喪失的不僅僅是其理性政治立場、政治資源,還有其個人發展的政治選擇和政治機會;

   以上不單純是蔡英文才會面對的無法擺脫的民進黨政治精英的政治噩夢,幾乎所有的民進黨的政治精英都會面對以下的問題:

   1、 極端台獨教義派主導的台灣政治的血腥化和暴力化的失序的民進黨發展方向;

   2、 不斷出現的民進黨集體經濟貪腐的證據或事實讓民進黨喪失台灣民眾的信任和信心;

   3、 任何民進黨的政治精英為民進黨的發展所做出的政治背書都無一例外會遭遇政治破產的結果;

   4、 民進黨內爭奪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政治鬥爭只會讓民進黨政治精英喪失一切政治環境、條件和發展機會;

   所以,以蔡英文為代表的主張理性問政的民進黨政治派別被政治邊緣化是民進黨發展的必然。當對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政治爭奪成為民進黨政治人物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時,民進黨遺留的政治人物只會開展「血腥化」和「暴力化」的政治競賽。民進黨各「政治天王」憑藉自己的政治資源、環境和條件「佔山為王」的時候,就是民進黨喪失民意支持、民進黨的政治行為完全脫序的時候,更是民進黨必然分裂的時刻。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政治判斷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不會熬過2012年,更準確地說,在2012年之前必然倒下。蔡英文的政治倒下僅僅是民進黨政治衰敗的特定階段,更是民進黨政治分裂的必經階段。

   三、台灣政黨的政治對立或衝突有利於中國大陸積極的政治介入;

   在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之間,中國大陸必須清醒地看到,對立或衝突的並非是「統一」與「獨立」的政治議題。中國大陸必須面對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出的一道政治選擇題:如何在「不統」與「獨立」之間做出中國大陸的政治選擇?這也是中國大陸制定政黨政策時無法迴避的「政治選擇題」。通俗一點講,就如同中國大陸必須要在「大壞蛋政黨」和「即將成為大壞蛋的政黨」之間做出政治選擇一樣。

   事實上,無論中國大陸做出何種政治選擇,都會是與中國大陸倡導的「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背道而馳的,也是對兩岸的和平與發展沒有任何貢獻和價值的選擇。在中國不具備控制和影響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等力量的前提下,中國大陸只可能是被迫選擇者,或者是武力統一者。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唯一的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政治道路就是:中國大陸必須公開、積極介入台灣政治,改變和優化台灣政治生態。

   換句話說,當前中國大陸尚且還能利用國際優勢和綜合實力的優勢能做出的最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選擇是:對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為中國大陸出的政治選擇題,不做任何選擇。即:

   1、 中國大陸不認同「不統」,同時堅決反對「台獨」;

   2、 中國大陸以公開、積極的方式介入台灣政治;

   而且兩岸關係不斷發展的政治形勢為大陸留下的政治選擇的時間很短,如果中國大陸不能在適當的時間獨立做出以上政治選擇,那麼兩岸統一必然陷入表面風光的歷史絕境中。很遺憾,該結論與國台辦主任王毅得出的「兩岸關係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政治判斷,正好相反。

   中國大陸在對立的台灣政黨衝突中不做任何政治選擇的前提下,獨立做為維護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力量以公開、積極的方式介入台灣政治,會引發三種可能的政治結局:

   第一種政治結局: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共同反對兩岸統一;

   假如出現第一種政治結局,首先要恭喜中國大陸,因為「兩岸統一」的政治議題以公開、積極的方式通過台灣政治對立或衝突的政黨正式進入台灣主流民意。這種政治環境下,中國大陸應該排除一切政治干擾或破壞,不惜一切代價,積極落實「根植於民眾」、「服務於民眾」和「先進於民眾」政治理念,在尊重台灣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前提下,不以取得台灣政權為目標,優先發展台灣民生而不問台灣政治是非或衝突。如果假以時日,維護兩岸統一的政治力量獲得台灣民眾的政治支持是必然的歷史事件。因為無論國民黨的執政還是民進黨的問政都背離了台灣民眾求生存和求發展的民生訴求。這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政治死穴」,恰恰是維護兩岸統一的政治力量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出口和政治生路。

   第二種政治結局:台灣對立或衝突政黨對中國大陸公開、積極介入台灣政治始終保持對立或衝突;

   假如出現第二種政治結局,首先要恭喜中國大陸成功實現台灣政治的「三足鼎立」,說明維護統一的政治力量已經在台灣紮下腳跟。在這種政治環境下,中國大陸公開、積極的維護統一的政治力量只需要不斷擴大和發展政治優勢的同時,團結「保持現狀」的台灣政治團體,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發展,在不斷增強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控制和影響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反獨促統的階段政治目標,直至實現兩岸的統一。

   第三種政治結局: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積極爭取大陸政治力量的支持;

   假如出現第三種政治結局,同樣要首先恭喜中國大陸不僅成功進入台灣主流民意和政治社會,而且成為實現台灣政治和社會轉型的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中國大陸的話語權獲得尊重,才是保持台灣政治平衡狀態的條件,更是台灣政治生態不斷獲得優化的政治基礎。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面對不甚如意的台灣對立或衝突的政黨構成的台灣政治生態,不能期望通過不斷的政治讓步來改變和優化,而應該把實現兩岸統一的立足點放在中國大陸自己身上。這既是中國共產黨應該承擔的民族責任,更是中國大陸必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的兩岸政黨溝通、交流、交往和合作的政治路線、方針和政策。

   所以,如果任由中國大陸對馬英九執政當局無原則的政治讓步,不僅不會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只會喪失兩岸和平統一的一切機會和條件或者加快推進中國大陸的武裝統一進程。因此,從戰略角度看,中國大陸當前的兩岸政黨政策「危如累卵」!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17 15: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