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 12月18日 美國廢除奴隸制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8 0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廢除奴隸制(1865年)-----

    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對非洲黑人奴隸的販賣和奴役構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內容。黑人奴隸制在北美殖民地發展的直接原因是殖民地急需大批勞動力。從1686—1786年的100年間,約有25萬非洲黑人被販賣到英屬北美殖民地。黑人奴隸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極其悲慘,特別是那些在田間終日勞動的黑奴,被當作「耕富」使用,每天被迫勞動18—19個小時。美利堅合衆國成立後,制定了聯邦憲法。但憲法保留了奴隸制,維護了奴隸貿易。到1860年,美國黑人奴隸已達到400萬。
    19世紀上半期,美國人民開展了廣泛的反對奴隸制運動。30年代起,廢奴主義在美國廣為流行。廢奴主義者加裏森和納曾編輯出版《解放者》周刊,宣布「為我國的被奴役的人們的立即解放而鬥爭」。加裏森創建了新英格蘭反對奴隸制協會,並領導成立了全國性廢奴主義組織——美國反對奴隸制協會。到40年代,廢奴團體已達2000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群衆運動。雖然反動勢力多方壓制和迫害,但廢奴主義者仍堅持開展多種活動。他們出版書籍、報刊並散發傳單,到各地宣傳演講,控訴奴隸主的罪行,揭露和抨擊奴隸制的罪惡。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路」,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女奴出身的女英雄塔布曼冒著生命危險19次隻身潛回南方,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獲得自由。這種組織奴隸逃亡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奴隸制度的基礎。
    19世紀40年代,一些廢奴主義者開始主張採取政治鬥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等人組織成立了自由黨,推行廢權主義。有人竭力主張開展武裝鬥爭,但加裏森等人堅持只用道德說教的方式,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鬥爭。雖然在鬥爭手段上存在分歧,但整個廢奴運動仍在不同道路上取得進展。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書中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廢奴運動的發展。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1名白人和黑人起義,把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隸獲得自由,從而從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扭轉了戰局。1865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規定奴隸制或強迫奴役制,不得在合衆國境內和管轄範圍內存在。1865年12月18日,《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生效,從此,奴隸制在美國被廢除了。

蔡鍔誕生(1882年)-----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啓超、譚嗣同學習。1899年赴日本留學。次年隨唐才常等回國,參加自立軍起兵,事敗再次赴日進士官學校學習。留學期間,在《清議報》、《新民叢報》上發表文章。1904年歸國,在江西、湖南、廣西等地訓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六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後,10月30日,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11月1日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1913年10月被袁世凱調至北京,任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等職,但陰加監視。1915年10月,潛出北京,在天津與梁啓超等策劃反袁。12月回昆明組織護國軍討袁,宣告雲南獨立;與袁軍於四川滬州(今廬縣)、納溪展開激戰。袁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9月因病赴日本治療,11月8日逝世,遺體運回葬於長沙嶽麓山。著有《蔡松坡先生遺集》。



無線電發明家阿姆斯特朗誕生(1890年)-----

    阿姆斯特朗,1890年12月18日生。美國無線電發明家。14歲時受到有關G·馬可尼首次進行無線電越洋通信的鼓舞,在家裏製作了許多無線電裝置。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學習,研究三級管並設計反饋電路,可把信號放大上千倍,這種電路至今仍是無線電——電視播放設備的心髒。畢業後在母校任講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巴黎的美國陸軍通信部隊實驗室工作,發明了超外差電路,這種高選擇性電路的放大倍數遠遠超過再生電路,現己為無線電、雷達和電視接收機普遍採用。戰後返回母校任知名物理學家M·浦品的助手,後來繼任浦品的教授位置。他因發明反饋電路而獲金質獎章,還獲得美國最高榮譽獎富蘭克林獎章。1933年發明寬頻帶調頻制是新的輝煌成就,已在無線電、電視、微波中繼通信以及衛星通信中廣泛應用。他因捍衛調頻制而傾家蕩産,又因多病,在1951年1月31日自殺,他身後被國際通信聯合會追認為世界電學領域的偉人。

中譯本《西行漫記》公開發行(1939年)-----

    1939年12月,埃德加·斯諾著的《西行漫記》之中譯本出版。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1937年的英文版原名是《紅星照耀中國》,上海複社翻譯出版時改名為《西行漫記》,該書是作者於1936年6月冒險采訪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根據地的記錄,是第一部忠實地報道紅色根據地實況的長篇作品,絕大部分素材來自作者采訪的第一手資料。作者通過與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志丹、賀龍、彭德懷等以及廣大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接觸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實情況,准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的鬥爭業績。

奧威爾著新著《一九八四年》發表(1949年)-----

    奧威爾(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裏,1950—01—21,倫敦)英國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以小說《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奧威爾原名埃裏克·阿瑟·布萊爾。他的第一部小說《巴黎倫敦落魄記》署名喬冶·奧威爾(此姓源於東英吉利亞美麗的奧威爾河)。
    奧威爾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親是英帝國在印度的小文職官員,母親為法國血統,是在緬甸的一個營業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兒。奧威爾在貧窮、而又自視高人一等的生活環境中長大。1922年擔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區警監。由於認識到英帝國的統治違反緬甸人民的意願感到內疚,於1927年離開緬甸,次年1月1日辭職。後以這段經曆為素材,寫小說《緬甸歲月》(1934)和自傳體散文《獵象記》及《絞刑》,種族與階級的差別使他無法與緬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後為了贖罪,穿上襤褸的衣服到倫敦東部和巴黎的貧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與英國流浪漢一起流浪,與貧民去肯特的日野裏收摘蛇麻草。根據這些經驗,他寫了《巴黎倫敦落魄記》(1933)。對帝國主義的反感不僅使奧威爾放棄資産階級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從緬甸回國後,他立即宣稱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但到30年代,他開始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者。他的第一部社會主義著作是《通向威根碼頭之路》(1937),在書的結尾處尖銳地批評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
    1936年去西班牙報道內戰,並留下來參加共和軍方面的民兵,後升任少尉。在特魯埃爾咽喉受了重傷,後因反對共産黨鎮壓政治反對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離西班牙。次年寫了《向卡塔洛尼亞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先後在英國廣播公司印度部和工黨左翼《論壇報》工作,成為多産的新聞記者與文藝評論作家。1944年寫成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莊園》,1945年出版後獲得名聲和優厚的收入。最後一部諷刺小說《一九八四年》(1949)的發表,使他更為出名,其中描寫了一個過分集權的社會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斷地改寫曆史。他因肺病於1950年1月死於倫敦一家醫院。

翦伯贊夫婦含冤去世(1968年)-----

    翦伯贊(1898—1968)中國曆史學家。原名象時。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898年4月14日生於桃源。1924年夏去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專攻經濟學。1926年1月回到北京,從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曆史的研究。從1930年開始,積極參加有關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問題論戰。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七·七事變」後,任南遷的北平民國大學教授,出版名著《曆史哲學教程》一書。1940年2月,至重慶,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發表60餘篇曆史論文,還著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內容翔實的《中國史綱》1、2兩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於1946年5月到上海,與張志讓、周谷城等組織並領導「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兼任大夏大學教授。1947年10月到香港,任達德學院教授。1948年11月,他與郭沫若、侯外廬等離開香港,次年2月1日到達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並被選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從50年代初開始,翦伯贊即致力於史學建設。首先發起編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共11個專題,約2000多萬字。他親自主編其中《戊戌政變》和《義和團》兩個專題。從1961年春開始,兼任全國高等學校曆史教材編審組組長,主編通用教材《中國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料》。他發表論文,批評史學界從5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的極左思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被劃為「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1968年12月18日夜,與夫人同時在北京大學含冤棄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學黨委為翦伯贊平反昭雪。
    翦伯贊著述宏富,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7、8部,共約有400餘萬字。重要論文集有《中國史論集》第1、2輯、《曆史問題論叢》(增訂本)、《翦伯贊曆史論文選集》、《史料與史學》;專著有《最近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下)、《曆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1、2卷(校訂本改名《先秦史》、《秦漢史》),主編有《中國史綱要》、《中外曆史年表》,合編有《中國曆史概要》等。此外,還與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等。


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78年)-----

    全會通過決議公報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
    會議由華國鋒主持。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在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否定「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
    全會原則同意1979年、1980年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下發討論和試行。全會還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曆史遺留的某些曆史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審查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錯誤結論。會議決定健全黨規黨法,反對個人崇拜,少宣傳個人,加強集體領導,並著重提出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將來提請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追認。全會決定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並選舉産生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組成人員。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通過(1979年)-----

    1979年12月18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聯合國大會通過。全文共30條。公約指出,對婦女的歧視違反權利平等和尊重人格尊嚴的原則,阻礙婦女與男子在平等的條件上參加本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妨礙社會和家庭的繁榮發展,並使婦女更難充分發展為國家和人類服務的潛力。公約譴責對婦女的一切形式歧視,要求各締約國採取措施,在參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法律、婚姻等方面實現男女平等。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1980年9月29日通過決定,加入此公約。同時聲明不接受公約第29條第1款的約束。該款規定締約國之間遇有爭端,經仲裁不能達成協議,任何一方得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裁決。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2-18 21:26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18 22:33 | 只看該作者
1938年12月18日

中譯本《西行漫記》公開發行



  1939年12月,埃德加-斯諾著的《西行漫記》之中譯本出版。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1937年的英文版原名是《紅星照耀中國》,上海復社翻譯出版時改名為《西行漫記》,該書是作者於1936年6月冒險採訪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根據地的記錄,是第一部忠實地報道紅色根據地實況的長篇作品,絕大部分素材來自作者採訪的第一手資料。作者通過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志丹、賀龍、彭德懷等以及廣大紅軍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接觸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實情況,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鬥爭業績。


1949年12月18日

奧威爾著新著《一九八四年》發表



  奧威爾(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倫敦)英國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以小說《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年》著名。奧威爾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萊爾。他的第一部小說《巴黎倫敦落魄記》署名喬冶-奧威爾(此姓源於東英吉利亞美麗的奧威爾河)。

  奧威爾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親是英帝國在印度的小文職官員,母親為法國血統,是在緬甸的一個營業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兒。奧威爾在貧窮、而又自視高人一等的生活環境中長大。1922年擔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區警監。由於認識到英帝國的統治違反緬甸人民的意願感到內疚,於1927年離開緬甸,次年1月1日辭職。后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小說《緬甸歲月(1934)和自傳體散文《獵象記》及《絞刑》,種族與階級的差別使他無法與緬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後為了贖罪,穿上襤褸的衣服到倫敦東部和巴黎的貧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與英國流浪漢一起流浪,與貧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據這些經驗,他寫了《巴黎倫敦落魄記》(1933)。對帝國主義的反感不僅使奧威爾放棄資產階級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從緬甸回國后,他立即宣稱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但到30年代,他開始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者。他的第一部社會主義著作是《通向威根碼頭之路》(1937),在書的結尾處尖銳地批評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

  1936年去西班牙報道內戰,並留下來參加共和軍方面的民兵,后升任少尉。在特魯埃爾咽喉受了重傷,后因反對共產黨鎮壓政治反對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離西班牙。次年寫了《向卡塔洛尼亞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先後在英國廣播公司印度部和工黨左翼《論壇報》工作,成為多產的新聞記者與文藝評論作家。1944年寫成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莊園》,1945年出版后獲得名聲和優厚的收入。最後一部諷刺小說《一九八四年》(1949)的發表,使他更為出名,其中描寫了一個過分集權的社會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斷地改寫歷史。他因肺病於1950年1月死於倫敦一家醫院。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2-18 21:30 | 只看該作者
頂上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