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無知的劉曉波開一竅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8-12-11 1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劉曉波開一竅

在下面這段話中,劉曉波君換了一個角度攻儒,從「狂妄說」一變而為「平庸說」了。這段輕飄飄傻乎乎的話(反用劉言「沉甸甸香噴噴」),恰暴露了劉曉波自己的某種「平庸」,不知儒家「下學上達」,「上達」非狂妄,「下學」亦非平庸。不專門反駁了。老梟舊文《「不遷怒,不貳過」》雖非針對劉曉波,也有一定的針對性。附上為老劉開一竅吧。開人一竅,勝造七級浮屠,開老劉一竅,勝造多少級浮屠?值得抽空好好算算。

一梟2007-6-10

附一:劉曉波:

被人尊孔子為聖,我看孔子實為先秦最平庸的道德說教者。尊聖始於漢武帝,尊聖者眼中的孔子,已經迷失到分不清家常話和微言大義的區別。比喻,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的家常話,有什麼微言大義,犯得著註釋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註釋。
論語中,這樣的家常話很多。
我在大學講課時就告訴學生,中國人尊聖的傳統很可笑也很愚昧,比如孔子,說得都是家常話,但一成了聖人,放個屁都沉甸甸、香噴噴。


附二:「不遷怒,不貳過」


---東海草堂讀經札記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顏回在《論語》中多次受到孔子的誇獎,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本章稱顏回好學,特舉其不遷怒、不貳過兩件事。程頤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中指出:「顏子所獨好學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好學近乎智。有怒不遷向他人,有過失不重犯,正是一種人生大智慧。看似簡單,真正做卻難乎其難。

人是一種最善於遷怒的動物。「城門失火,殃及漁池」 的現象,古今中外無處不有。什麼中年男子找不到對像遷怒父母將雙親殺死呀、妻子離家出走惡男遷怒母親趁熟睡將其錘擊致死呀、夫妻不和遷怒孩子暴躁母親打死 6歲親生女呀、向情夫求婚被拒遷怒其前妻惡婦砍「情敵」60刀呀、男子錯愛上三陪小姐遷怒錘殺岳父呀、妻子離家出走丈夫遷怒兒子八齡童慘死棍棒下呀、男子遭三陪女訛詐遷怒他人兩次強姦售樓小姐呀、男子丟手機遷怒燒烤攤追討無果持長槍掃射呀、老太因兒子不孝遷怒虐待孫女呀、心情不好遷怒學生老師揮棍打屁股呀、不滿後夫遷怒小孩狠心后媽掐死12歲繼子呀、開店賠錢遷怒同行連砸四店呀…,類似新聞,遍布媒體,這是遷怒而觸犯了法律的。其餘小型或隱性的遷怒,更是時時處處地發生著。

朱熹對不遷怒的解釋是「怒於甲者,不移於乙」。徐醒民教授在《儒學簡說》中認為:「 不遷怒的遷字,可作移字講,但不能照古注把這句話講成:『怒於甲者,不移於乙』。不遷怒是指修道而言,不是講普通人的修養。禮記中庸:『率性之謂道』。率是循的意思。循即依順。性是人的天性,人人天然而有此性,具足一切智能道德能力。依順此性,則一切智德能力自然現前。率性率到極致,便為聖人。但因吾人舉心動念,昧於此性,轉為俗情,依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任其發展,遂使智德能力不能發生作用,於是乃有種種愚昧之舉。顏子能在動念之際,一見喜怒哀樂等情緒之起,即能剋制於第一念,不使其移於第二念。如此不遷怒,才能控制情緒,才能率性。」徐醒民的解析更進了一步。我覺得兩解皆成立。

人更是一種最善於貳過的動物。「不貳過」比起「不遷怒」夾,是更進一步的修養了。很多人一次又一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甚至一輩子都在犯著同樣或類似的錯誤而不自知。不僅個人,組織、社會都是那樣,喜歡歷史的人會發現,歷史的各個階段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許多錯誤總是在不斷地重複。

韓愈在《省試顏子不貳過論》論述了顏回何以能不貳過。他寫道:「夫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苟發諸中形諸外者,不由思慮,莫匪規矩,不善之心無自入焉,可擇之行無自加焉,故惟聖人無過。所謂過者,非謂發於行、彰於言,人皆謂之過而後為過也。生於其心則為過矣,故顏子之過此類也。不貳者,蓋能止之於始萌,絕之於未形,不貳之於言行也。」

韓愈所謂的「過」,不是指平常人「發於行、彰於言」的言行之過,而是「生於其心」、始萌狀態的「過」,「不貳過」不僅不將過錯表現於言行,甚至連思想、念頭都無過,連過錯「生於其心」的機會都不給。這個標準不僅普通人、便是聖賢也難達到,對孔子原意進行了「拔高」。孔子的原意是,聖賢並非無言行之過失,而是能夠做到過而能改,改而不貳。

不遷怒,不貳過,那樣的修養和境界,說說容易實踐難,古今中外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回於孔子之言能心解力行,不惰不懈,故能至之。

我常說,讀儒家經典,尤其是《論語》,是要用心去讀的,要一個字一個字咬碎嚼細了咽下去,讓每一個字都融進血液里化進骨頭裡,然後從倫常日用和言論行為中表現出來。錢穆《論語新解》載:「宋儒謝良佐見明道,舉書不遺一字,明道曰:「賢卻記得許多,可謂玩物喪志。」謝聞之,汗流浹背。及看明道讀史,又卻逐行看過,不差一字。謝甚不服,後來醒悟,常以此事接引博學進士。」這一段話頭,值得深長思。儒學是實踐之學,僅僅用嘴讀之,與玩物喪志差不多。

不由得想起某網路名家。其人自詡儒學修養深厚,卻藏頭露尾毫無擔當,有才無德到處遷怒,並且對孔子百般詆毀。記得他曾把黑格爾的話揀來當攻擊孔子的武器。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中對孔子作過如下的一番貶詆:「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這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黑格爾無力研讀儒家全部經典原籍,僅瀏覽《論語》外語譯本,豈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孔子思想的整體,與孔子的真實生命及智慧相碰頭?他對中國的歷史及文明發展的路徑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從歐洲中心、西方文化的標準出發,又豈能對孔子具有濃厚東方特色的智慧作出公允的評價?

且不說詩書禮易春秋諸經,僅憑《論語》所記錄的孔子言行,就足以構成孔子豐富深邃的思想了。孔子學說當然自成體系,卻不是那種從概念走向概念的、形而上空對空的、封閉的思辨哲學體系,而是形上形下亦道亦器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充滿了世間性、實用性和開放性,把理想與現實、傳統與變革、信仰與日常生活圓融地結合在一起。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人類的智慧雖高,但此智慧確恆在生命所役使之下向外活動。只有東方古人卻把它收回來還用諸其身,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儒、佛、道三家之學均貴踐履實修,各有其當真解決的實在問題,非徒口耳三存之間的事。」(《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這正是東西文化和哲學的最大差異。所以,如果去除其中的貶意,黑格爾關於孔子是「實際的世間智者」這句話倒是說對了,不過不全。孔子還是「實際的世間勇者」,更是「實際的世間仁者」。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11 1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03

帖子

66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7
3
dj-diesto 發表於 2008-12-11 1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