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話說現代100年(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12-4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節,滿清政權與夷夏之辨

  一,何為天下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各位網友,中國人愛講天下,雍正就承認自己是外國君主來統治中國,但又是繼承明天子的天下之主.那麼中國與天下有何同異呢?
  古人有個概念,認為地在天之下,所謂「天下」就是大地。司馬遷曰:「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天下」既表示統治者的統治範圍,也體現人們想象中的世界圖景。《詩•小雅•北山》中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反映了這種眼界。錢穆認為,古代中國人以為中國即是整個世界,即是整個天下,中國人便等於這世界中的整個人類。由此不難理解,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把其對於全中國的統治視為對「天下」的統治。
  天下主義在文明中心-外圍秩序的夷夏結構下敘事。所以,天下就是華夏之天下,天下就是「我」邦「我」文主導的世界秩序。天下主義就是華夏文明的世界化。
  上古堯舜的時代即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之說(《尚書 堯典 》)。在舜的言論中也有「萬邦咸寧」的說法。《尚書 舜典 》載:舜帝「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他劃定了十二州的邊界,並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為壇舉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堪界、封土為壇的宗教祭祀和整治河道是權力宣示和施政的行動。在那時,存在一個由英明的堯舜所領導的「天下」,但這個「天下」有「萬邦」的存在。
  中國古代政治里「國」或"邦"的觀念是指一個君主權力控制下的地域範圍及其人民。許慎 >解釋說:「國,邦也,從口,從或」。「或」是指「從戈以守」。高鴻縉>說:「國之初字,從口,一為地區之通象,合之為有疆界之地區之意為通象…… 徐灝曰:『邦謂之國,封疆之謂之域,古但以或字為之是也』」。孫海波>認為:「口象城形,從戈以守之,國之義也」 。就是說,從字義上講,「國」亦即是「邦」。一個用武器守衛著的疆域範圍即是「國」。
  「萬邦」中既有「諸侯國」,也有權力很難達到的蠻夷之地。這在大禹治水后所形成的政治秩序里看得更為清楚: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書· 夏書·禹貢》
  
  [夷」、「蠻」、 「戎」、「狄」分屬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不僅意味著少數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著華夏中心觀念的出現。與四方未開化民族相對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華夏」。把這種空間等級觀念理論化的,就是上述的 「五服」或「九服」等「畿服」理論。「畿服」理論最終確立了「中心」與「周邊」按照地理距離體現出的親疏關係。這是一個呈現「同心圓」或「放射狀」的包括中國內部和外部世界的等級秩序圖譜。它已包含著「中國屬內以制夷狄,夷狄屬外以奉中國」的「夷夏」等級思想。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二,夷夏之辨

  中國自古就有「內中國而外四夷」、「貴華夏而賤夷狄」,即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的民族意識。大致是將中原地區的文化程度較高的民族——漢族稱為華夏,將邊遠地區的文化程度偏低的民族稱為夷狄。然後嚴格辨別華夏和夷狄的本質差別,保持華夏族血統之純潔,文明遭到破壞。所以古代華夏族極端重視道德人倫,並將其視為「天下大防」,即絕對不可混淆的界限。
  《春秋公羊傳》成公十五年十一月記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侯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唐朝狄仁傑也曾上表論說了這種關係:「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故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21即使到了清朝,在《清文獻通考》的總按語中也有說明:「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
  春秋初年,管仲輔佐齊桓公為建立霸政,提出「華夷之辨」的口號,受到諸夏各國響應,這是華夏族群意識在歷史上第一次形成。所謂「諸夏」國家,並無固定族系來源,他們大體是西周王政之下享有較高政治地位的國家。或者是王族(姬姓),或者是王族的同盟(姜姓),或者是舊的殷商王族(子姓),或者是其他古老王族(姒姓、媯姓等)。這些國家各有自己的宗廟系統,相互之間並不認同(《詩經·商頌》中廟祭史詩可證)。所謂「四夷」也無固定族系來源,他們是與西周王政關?較疏遠的國家,或者是王政之下地位較低的國家,以及諸夏國家內地位較低的部族。四夷也有自己的祭神禮儀,但他們既無資格也無物質資源(如青銅禮器)舉行盛大禮典。久而久之,諸夏之禮與四夷之禮就有「文」「野」之分,這種分野由微而著,積淺而深,逐漸形成春秋初年華夷之辨的社會基礎。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中華傳統一方面強調「夷夏之辨」,另一方面又強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 的「天下」觀。由於中原地區的文明與「禮教」也是中國各族群之間長期文化交流融合所形成的結果「, 夏中有夷」「, 夷中有夏」,同時認為「夷夏」同屬一個「天下」且「蠻夷」可被「教化」.
  這裡的華夷、夷夏,不僅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且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其核心觀念是華夏文化遠遠高於夷狄文化。在公羊學家看來,夷夏之辯的標準在於文明程度的不同,文明程度低,無禮義文教的野蠻者謂之夷狄,文明程度高,有禮義文教者謂之諸夏。仁義道德是夷夏之辯的最根本標準。在春秋前,「攘夷」具有種族之辯的性質。但孔子作《春秋》注以時代的新命,無仁義道德者書以夷清儒顧炎武曾經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粱漱溟解釋道:「這是中國思想正宗」,「它不是國家至上,不是種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
   文化至上的思想,還表現於儒家的夷夏之辨。所謂夷夏之辨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夷夏大防」,強調夷夏的不同。其實質是強調夷夏文化的不同,目的在於保存華夏文明,使之避免為夷狄文化所同化。二是「用夏變夷」,即以先進的華夏文化去改變和同化夷狄文化。所以,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夷夏之辨是一種文化之分,而不是種族之分。金耀基教授認為,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國家,傳統的中國不同於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 ,而「是一個以文化而非種族為華夷區別的獨立發展的政治文化體,有者稱之為『文明體國家』(Civilizational state) ,它有一獨特的文明秩序」。美國學者費正清曾寫道:「毫無疑問,這種認為孔孟之道放之四海皆準的思想,意味著中國的文化(生活方式) 是比民族主義更為基本的東西。…… 一個人只要他熟習經書並能照此辦理, 他的膚色和語言是無關緊要的。」
  
  「華夷之辨」的思想主要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尊王攘夷」;二是「用夏變夷」。隨著秦漢以來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以及周邊民族的大規模地進入中原,「用夏變夷」的思想遂逐漸成為「華夷之辨」即儒家民族觀的主要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討元檄文所言「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在《奉天討北伐檄文》中說「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朱以中國與夷狄是「內」「外」關係來訴求中國的不可侵佔,並採取「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立場和行動。實際上,他就是在訴求中國古代政治中主權價值的正當性。 滿清入主中國與蒙同。問題不是蒙政權相對於南宋政權,和滿清政權相對於大明政權在政治治理上的效用問題,而是作為外族入侵的蒙與滿清根本就沒有資格來爭奪統治中國的政權。那樣的統治在華夏傳統的夷夏觀中根本就是乾坤錯亂,不具有合法性。這與古代中國內部改朝換代中「打江山」的政治事實是兩回事。前者是「外族入侵」下「以夷變夏」和「以夷統夏」的主權政治問題,後者只是中國之「內」的政權政治問題。
  在顧炎武看來,漢族文化的淪喪比漢族政權的淪喪將具有更為嚴重的歷史後果。「微管仲,吾被髮左衽矣」,潛伏的文化優先,被顧炎武推向一個驚人突破:「保天下」第一,「保國」第二,甚至可以置后。文化優先在這裡一路超升,直至超脫為臣為士者對王朝正朔的忠誠。顧炎武有言: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明末清初,顧炎武、王夫之等在著述中極力宣揚「夷夏之辨」觀念。他們認為,從古至今,「亂天下者無如夷狄」,夷狄不知政教,對漢族實行野蠻統治,漢族奮起反抗異族的野蠻統治是正義的行為。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致辭時說:「兄弟小的時候,因讀蔣氏《東華錄》,其中有戴名世、曾靜、查嗣庭諸人的案件,便心中發憤,覺得異種亂華,是我們心裡第一恨事。後來讀鄭所南、王船山兩先生的書,全是那些保衛漢種的話,民族思想漸漸發達。」

  三.滿族皇帝認為自己是外國君主而為天下之主

  萬曆三十五年三月努爾哈赤致書朝鮮國王:「建州等處地方夷王佟呈,為夷情事。朝鮮國王知道,有天朝、你朝鮮、我達子三國」。「建州國」之稱一直沿用到萬曆四十六年對明朝徹底決裂,才由「后金國」名取代。 在努爾哈赤羽翼未豐時,稱明朝為「大明」、「朝廷」、「天朝」,既公開稱王稱帝,立國建元,則稱明朝為「明國」或乾脆與明朝爾我相稱,甚至稱明朝為「南朝」,儼然以「北朝」自居。他們雖然仍奉明朝為「中國」,但認定「中國」並不是明朝皇帝,也不是漢族人可以永久壟斷的。當努爾哈赤稱「英明汗」,建元「天命」並改國號「后金」時,就表明他要締造一個不奉明朝正朔、與大明平起平坐的國家;豈止於此,他還嚮往著有朝一日到北京、汴京、南京當皇帝的美好遠景。
  雍正的大義覺迷錄說:
  "況明繼元而有天下,明太祖即元之子民也。以綱常倫紀言之,豈能逃篡竊之罪?至於我朝之於明,則鄰國耳。且明之天下喪於流賊之手."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且如中國之人,輕待外國之入承大統者,其害不過妄意詆譏,蠱惑一二匪類而已。原無損於是非之公,倫常之大。倘若外國之君入承大統,不以中國之人為赤子,則中國之人,其何所託命乎?況撫之則后,虐之則仇,人情也,若撫之而仍不以為後,殆非順天合理之人情也。假使為君者,以非人情之事加之於下,為下者其能堪乎?為君者尚不可以非人情之事加之人於下,豈為下者轉可以此施之於上乎?孔子曰:「君子居是邦也,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又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歷代從來,如有元之混一區宇,有國百年,幅員極廣,其政治規模頗多美德,而後世稱述者寥寥。其時之名臣學士,著作頌揚,紀當時之休美者,載在史冊,亦復燦然具備,而後人則故為貶詞,概謂無人物之可紀,無事功之足錄,此特懷挾私心識見卑鄙之人,不欲歸美於外來之君,欲貶抑淹沒之耳。"  
  "不知文章著述之事,所以信今傳后,著勸戒於簡編,當平心執正而論,於外國入承大統之君,其善惡尤當秉公書錄,細大不遺。庶俾中國之君見之,以為外國之主且明哲仁愛如此,自必生奮勵之心,而外國之君見是非之不爽,信直道之常存,亦必愈勇於為善,而深戒為惡,此文藝之功,有補於治道者,當何如也。倘故為貶抑淹沒,略其善而不傳,誣其惡而妄載,將使中國之君以為既生中國,自享令名,不必修德行仁,以臻隆之治。而外國入承大統之君,以為縱能夙夜勵精,勤求治理,究無望於載籍之褒揚,而為善之心,因而自怠。則內地蒼生,其苦無有底止矣。其為人心世道之害,可勝言哉!況若逆賊呂留良等,不惟於我朝之善政善教,大經大法,概為置而不言,而更空妄撰,憑虛橫議,以無影無響之談,為惑世誣民之具。顛倒是非,紊亂黑白,以有為無,以無為有。此其誕幻張,誑人聽聞,誠乃千古之罪人,所謂憫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不待教而誅者也,非只獲罪於我國家而已。此等險邪之人,胸懷思亂之心,妄冀僥倖於萬一。曾未通觀古今大勢,凡首先倡亂之人,無不身膏斧?,遺臭萬年。夫以天下國家之鞏固,豈鳥合鼠竊之輩所能輕言動搖?即當世運式微之時,其首亂之人,歷觀史冊,從無有一人能成大事者。如秦末之陳涉、項梁、張耳、陳余等,以至元末之劉福通、韓林兒、陳友諒、張士誠等,雖一時跳梁,究竟旋為灰燼。而唐宋中葉之時,其草竊之輩,接踵疊跡,亦同歸於盡。總之,此等奸民,不知君臣之大義,不識天命之眷懷,徒自取誅戮,為萬古之罪人而已。"
  儘管明朝覆亡已經百年以上,朝鮮人仍然對明帝國很依戀,在清國巨大壓力的無奈之下,他們對朝覲胡人皇帝充滿了怨氣。私下裡,他們把清帝國叫做「夷虜」,把清皇帝叫做「胡皇」。就在乾隆年間,一個叫做金鐘厚的人,就給曾經出使清帝國的朋友洪大容寫信,說明朝以後已經沒有「中華」了。在他們心目中,中華原本是文明的意思,如果中華文明並不在清國,那麼,我「寧甘為東夷之*,而不願為彼之貴也」。
    朝鮮人從心底里覺得,他們到清帝國來,不是來朝覲天子,而只是到燕都來出差罷了。所以,清代使者們的旅行記,名稱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一直到乾隆、嘉慶年間,雖然離開大明的覆亡已經百餘年,但朝鮮關於「大明」的歷史記憶卻依然如此清晰,而對「大清」,確始終沒有一點好感。朝鮮人已經發現了中華帝國的干瘡百孔,「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一個曾經到過北 京 、承德和瀋陽的朝鮮使者說,這個帝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蠻夷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向他們致敬?朝鮮人再也不承認文化中華在清帝國了。
    日本:滿清入侵中國,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四.種族革命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列為同盟會綱領的首位,並被分別解釋為「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后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滿政府窮凶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1910年2月孫中山指出:「清帝為異種,漢人一明種族之辨,必無認賊作父之理」。1912年3月6日寫道:「此次義師一呼,萬方響應,實由民族學說灌輸人心,己匪朝夕」。 1912年4月10日又說:「夫民族思想,根於天性,故十餘年來,各團體群趨於革命,一言排滿,舉國同聲,乃遂有今日」。這些話十分清楚地點明了華夷之辨的作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4 22:04 | 只看該作者
要憂國憂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4: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