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甲午一戰使日本鄙視中國 侵華野心開始醞釀(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12-6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12月01日 09:52環球網

1894年的甲午戰爭,讓日本更加放心大膽的制訂侵華計劃

1895年6月2日深夜,在台灣基隆以東的海面上,一艘名為「公義」號的德國船靜悄悄地停泊著。而就在此時,船艙內正進行著一項交割手續,辦理手續的雙方分別是中國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而他們所交割的,竟然是本屬中國領土的台灣。1895年所發生這一幕,使得日本建立起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這一年在兩岸中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也讓日本人看中國的眼光發生了巨大轉變。

戰勝的日本蠻橫緊逼,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

1895年1月,鑒於在甲午戰爭中的不利局面,清政府開始派員與日本接觸,希望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但開始日本拒絕談判。當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勝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時,掌握了主動權的日方便向中國暗示需派李鴻章前來談判。3月19日,李鴻章等人抵達日本馬關。隨後,中日雙方在一家名為「春帆樓」的河豚料理店開始了艱難的和談。

在談判中,除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更令李鴻章吃驚的是,野心勃勃的日本還暗示將進攻台灣。為了打消日方的這一念頭,李鴻章趕緊提出,台灣之民向來強悍而團結,並拉來英國做擋箭牌。但是驕橫的日本已在此時開始了軍事行動。3月22日,日軍向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下達進攻澎湖的命令。儘管當地中國居民進行了殊死抵抗,但澎湖仍於3月25日全部失陷。當時日本國內反對和談的聲音相當強烈。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一樁突發事件改變了談判的進程。3月24日下午4時,當結束中日第三次談判后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行刺,子彈擊中了李鴻章的左頰。由於擔心李鴻章回國及西方列強的干涉,伊藤博文說服將領,得到天皇贊同后,開始草擬停戰協定。3月30日,《中日停戰協定》簽訂,而台灣戰事卻不在停戰協定規定之內,這便為日本割佔台灣埋下了伏筆。

4月1日上午,雙方在春帆樓舉行會議。面對苛刻的條件,還在中國代表躊躇之時,伊藤厲聲恫嚇說:「尚希中國使臣能深切考慮現在兩國之間的形勢,即日本為戰勝者,中國為戰敗者的事實。因中國請和,日本應允,始有今日之議和。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則我一聲令下,將有六七十艘運輸船搭載增派之大軍開赴戰地,北京的安危便難說了。中國全權大臣能否安然回北京,恐怕也不能保證。」最終在4月17日上午,中日雙方在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據說在簽約儀式結束后,伊藤博文洋洋得意地說:「大功告成了。」



「 馬關條約」簽署現場

血腥鎮壓台灣人民的抵抗后推行殖民統治

1895年5月10日,中日雙方在煙台交換條約,標誌著《馬關條約》正式生效。第二天,日本政府決定以武力割佔台灣。然而日本人很快就會發現,要想佔領這片中國的土地,他們將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4月17日,當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消息傳來時,台灣各界在當地著名人士丘逢甲等人的領導下進行反抗。獲知台灣人民堅決抗拒割占的消息后,日本組織兩支侵略部隊共計兩萬餘人,氣勢洶洶地直撲台灣。直至6月3日,日本近衛師團才在海軍的配合下,以猛烈炮火為掩護進入基隆市區。隨後台灣義軍與日軍進行了巷戰,他們英勇搏殺,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日軍佔領台北后,又繼續南下。11月18日,「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正式向參謀本部報告:「台灣全島『平定』」。至此,日本開始對台灣進行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據統計,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動用了約5萬兵力,超過其全國兵力的1/3。雖然日軍於11月宣告全島「平定」,但近衛師團剛撤走,各地武裝抗日活動又蜂擁而起。日據初期採用強硬的軍事統治,招致台灣居民的抵抗運動,發生了眾多流血事件,一時間台灣成了燙手山芋,1897年日本的「帝國議會」甚至討論以1億元的價格將台灣賣給法國。

後來日本政府決定對台灣採取一方面統治一方面治理的軟硬折中政策,在行政、教育、研究、醫學、建築各界都派出了日本國內的技術人員前往台灣。特別是日本試圖將台灣打造成日本的農產品和食品供應基地,在茶葉、砂糖還有稻米的生產上投入設備和技術,當然也藉此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財富。殖民當局別有用心地實行同化政策,一方面強迫所有台灣學生學習日語,同時極力向民眾灌輸忠於日本天皇的思想,以期消磨他們的反抗意志。



資料圖:伊藤博文

《馬關條約》令日本野心膨脹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不僅強佔了台灣、澎湖列島,而且獲得了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另外還有從中國繳獲的艦艇等戰利品價值近1億多日元。要知道,當時日本每年國庫收入僅為8000萬元,單是來自中國的賠款即相當於日本4年多的財政收入。面對這樣一大筆「意外之財」,日本當年幾乎是舉國驚喜。時任外務大臣的陸奧宗光曾高興地說:「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後來的歷史證明,正是利用清政府支付的賠款,日本一躍成為富國,更將其中一億多元用於陸海軍備擴張,極大程度上增強了軍力。尤為重要的是,日本通過強佔台灣,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領土的慾望。從此,日本走上繼續侵略中國和亞洲的軍國主義道路。

此外,這場戰爭也將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意識扭轉了180度。在此之前,中國是日本的老師,日本人學漢字,寫漢文,模仿中國各種文化方式,但凡外國過來的新鮮玩意兒都加個「唐」字,以示先進文明。忽然一夜之間,他們發現心目中神聖的尊師竟然不堪一擊,驚訝之餘獅子大開口,且通通得到滿足,從此拉開了對中國巧取豪奪的序幕。

儘管在明治維新后的數十年間,日本已逐漸擺脫了往日對中國的敬畏,但還沒有露骨地表現出來。當甲午戰爭結束后,日本國內迅速瀰漫起一種自大而又鄙視中國的空氣。當時日本的各大報刊紛紛主張通過這次戰爭進一步征服中國,由天皇來統治中國。《時事新報》刊登社論說「日本開戰是為了文明開化的進步」,內村鑒三甚至以英語發表論文說「中國是進步的大敵」,這樣一來,在日本的一般國民中就產生了戰爭有理,亞洲落後,蔑視中國的心理,為日本進行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礎。就連日本小孩都唱起「支那佬,拖辮子,打敗仗,逃跑了,躲進山裡不敢出來」這樣輕侮中國人的歌謠。另據記載,當時許多日本人甚至公然以「豕尾奴」之類的字眼直接辱罵首批中國留學生,使後者因無法忍受此種侮辱而憤然歸國。▲



資料圖:甲午海戰時日本海軍的主力——英制戰艦「吉野」號



資料圖:甲午海戰時的日本旗艦「松島」號



資料圖:甲午海戰時中國海軍的「鎮遠」號鐵甲艦是從德國購買,在當時屬於比較先進的戰艦,甲午戰爭中「鎮遠」艦被日本俘獲。



資料圖:「定遠」號和「鎮遠」同級,都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軍艦,甲午戰爭中「定遠」艦被擊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8-12-6 18:54 | 只看該作者
日本鄙視中國是從蒙元吞併中國
並且2次進攻日本失敗之後開始的

[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08-12-6 18:5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3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2-6 1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Hanxin 發表於 2008-12-6 19:13 | 只看該作者
中日關係史是一部「以德報怨」的失敗史

2006-05-31 12:04:25 21CN論壇  

--------------------------------------------------------------------------------


  原題:中日交往的歷史經驗以及對當代的啟示

  作者:倪樂雄

綿延千年的「大陸夢」及其根源

  從公元4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1500年時間裡,日本向亞洲大陸的大規模暴力擴張共發生6次。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朝廷跨海入侵朝鮮半島的新羅,征服了弁韓之地,在任那建「日本府」與高句麗對抗。公元600年(推古天皇8年),日本為恢復任那的勢力,派兵一萬遠征新羅。公元663年8月,乘朝鮮內亂入侵的日本水師與唐朝、新羅水師在白村江決戰,日軍大敗回國。明代日本豐臣秀吉大舉侵入朝鮮,遭到中朝聯軍抵抗,公元1597年11月,日本海軍在露梁海戰中全軍覆沒,殘部逃回日本。近代的甲午戰爭和上個世紀的侵華戰爭,日本一勝一敗。

  上述史實表明,長期以來,日本列島有一股「天然」的向亞洲大陸擴張的「能量」,就像富士山底蘊藏的岩漿,只要時機成熟便向外噴射。究其根本原因是有限和資源貧乏的生存空間同無限增長的人口的衝突,這是個困擾日本的千年難題,也是個基本生存問題。生存層面受到威脅的人或民族,一般不考慮道德和正義問題,因此日本自古給人有「強盜」的印象。近代以後,各國都以工業立國,日本傳統的有限土地與無限人口增長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又增加了工業原材料和商品傾銷市場的問題,因此在「明治維新」后,比古代更積極地以戰爭暴力進行對外擴張。

  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國家進行領土擴張的戰爭目的是獲取生存空間,獲取生存空間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生存資源,古代社會裡,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幾乎是不可分割的。當代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后,隨著國際金融體制和貿易體制逐步完善,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形成之中,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變得可以剝離,通過有保障的公平貿易,無需進行戰爭擴張,同樣可以獲得生存資源。另外,由於節制人口生育的科學技術已經出現,人口的無限增長不再不可控制。所以,應該說困擾日本的千年難題和導致日本千年擴張的根源已經基本消除。但根源的消除不等於從根源中派生而來的千年精神狀態、價值取向、文化習性和行為方式很快會消除,不等於作為一種歷史的慣性不會影響當代日本同鄰國的交往。

日本對中國的三種態度——稱臣、對等、欺凌

  除了強悍的蒙古統一中原時期外,以及朝鮮李氏王朝主動肅清對馬島倭寇據點外,歷史上的日本一直對中國為主的大陸取主動進攻的姿態。而亞洲大陸的中國和朝鮮在歷史上一直取守勢。日本藉助地理上的天然優勢,想來就來,想回就回。由於漢族執掌中原政權時,一味息事寧人,缺乏漢武帝時代主動出擊匈奴的魄力,也可能鑒於元朝兩次征伐日本的慘敗,從未給予日本的囂張以主動打擊。這種歷史性的遷就導致了日本對中國歷史性的蔑視。尤其在明代,對中國想和就和,想打就打,想貿易就貿易,想搶劫就搶劫,中國則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而中國長期的遷就也使日本養成了長期驕橫無理和在內心蔑視中國的習慣。

  中日交往在歷史上前後分為三種性質,大約從漢桓帝至隋代期間,是日本向中原朝貢和請求冊封的性質,那時日本剛剛擺脫茹毛飲血,尚待開化,對中國甘願稱臣。日本推古天皇15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遞交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第二次使隋時又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是歷史上日本第一次要求對等交流,同中國平起平坐。日本對中國「不買賬」由此而起,以後日本便同唐朝、元朝對抗,甚至為拒絕臣納貢不惜同忽必烈對抗。其實忽必烈很有洞察力,從日本與唐朝爭奪朝鮮的主導權和不願回到臣屬關係就判斷出日本不是省油的燈,遲早會給亞洲大陸帶來禍害。與其讓其做大,不如先發制人,及早解決之。

  果然到了明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經濟、文化、思想、宗教、建築。戲劇、繪畫、茶道等文明成果已具規模,加上長期內戰所積累的豐富戰爭經驗,便一反長期臣服和對等交流態度,毫不猶豫地產生要鯨吞中國、朝鮮,做亞洲大陸甚至世界「領導者」想法和行動。近代自「明治維新」以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現代化轉型領先的日本就一直自視其高,並毫無顧忌地以武力向亞洲大陸擴張。  


日本歷史上對中國交往的幾個特徵

  藉助中國的強勢為本土爭鬥增加砝碼,這是日本尚未統一時的做法,比如邪馬台女王遣使朝貢魏國,是為了在國內增強政治勢力。日本大和朝廷為了在朝鮮同高句麗、新羅、百濟周旋中,保住任那這塊地盤而與中國通好並引入佛教。這是藉助中國在朝鮮進行擴張。



  國力衰微、或實力不濟時則對外和平相處。一旦國內統一,勢力增強,則毫不猶豫持進行暴力擴張。

  在暴力擴張實施過程中,沒有任何法律上的顧忌和道義上的障礙。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的信,與田中奏摺在語言和措辭方面赤裸裸的成都相差無幾。豐臣秀吉和東條英機可謂貌離而神合。

  吃硬不吃軟是日本的個性。同日本打交道必須實力特彆強大,而且強大的勢力必須得到驗證,它才會同你「友好」、和平相處。如果將它的實力徹底摧毀,它甚至還會心甘情願地成為你的盟友。如果實力不夠強大,或者實力得不到驗證,日本也是敢於向你挑戰的,比如對唐朝和明朝,以及對沙皇俄國和二戰時期的美國。

中日兩國歷史上的交往過程中,有個奇特的現象,經常在邦交惡化的情況下,貿易往來仍在繼續。比如元代忽必烈征日失敗后,兩國幫教尚未恢復,民間貿易卻從未中斷。明代倭寇猖獗,兩國貿易的慾望仍未熄滅。只要倭寇稍止,兩國邦交雖然脆弱,但貿易仍可持續。這和當今「政冷經暖」有點相似。這也表明,經濟貿易來往是兩國邦交正常與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礎之一。

  因為歷史上的日本是標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國家,因而特別崇拜武力,重視軍事力量。由於歷史上長期內戰分裂,和對外擴張的需要,日本崇尚和迷信武力有著久遠的傳統。日本的工業化起步並非走的是西方商業化的路子,而是從全力發展與軍事力量密切相關的重工業、軍事工業開始的。日本的現代化是以軍事技術和軍事工業作為前導的。因此,中國要想同日本長期和平共處,必須在軍事力量上保持絕對的優勢。

  從歷史上看,中國軍事力量保持絕對優勢,並不威脅到日本的安全,而日本一旦軍事上處於優勢,馬上就會危及中國的安全,甚至日本對中國不具有太大的軍事優勢,也會挑戰中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歷史已經證明,中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是中日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礎,是保證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先決條件。

  中日關係的長期歷史已經凸現了某種規律:中日「友好」、或和平相處須以白江村海戰、露梁海海戰、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先決條件。這是把握和處理中日關係長期戰略不能忽視的關鍵,換而言之,沒有國防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就很難同日本打交道。

  古代日本並不存在海上生命線問題,由於地理的原因,中國即使具備強大的海上力量和陸上力量,也幾乎不能構成對日本本土的威脅,因而日本可以肆無忌憚,進退自如地挑戰中國。當代全球經濟一體化,徒然暴露了日本本土的海上生命線的弱點,並將這一弱點送到了中國跟前,對日本海上生命線的威懾就是對日本本土的威懾,可以預見,台灣海峽將是中日長期爭奪的戰略要點。與古代相比,中國強大的國防力量可以極小的成本制約日本,這是時代賦於中國地緣政治方面的優勢,就像古代賦於日本地緣政治上優勢一樣。中國豈能在國防軍事上不作為而將這一優勢拱手相讓?並反而受制於人?只有具備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具備隨時按住日本的「七寸「的能力,它才會規規矩矩同你打交道。

日本對中國的「歷史情結」

  中國和日本除了國家利益上的衝突外,比起其它國家來,還多了一層心理衝突和情感衝突。這一特殊的矛盾是在長期的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從歷史上看,因地理的因素,狹小的日本列島內部,始終存在向大陸擴張其生存空間和挑戰中國的慾望和衝動,並伴隨日本島內的統一和分裂、強盛和衰落,時起時伏千年不熄。日本的遣唐使雖被人一廂情願地看成是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歷史佳話,但從日本長期向亞洲擴張的歷史行為看,同時具有向中國學習,以便超越中國戰勝中國,絕非單純為友誼而來。

  自古以來,日本的擴張方向就是大陸,中國是其地緣政治上的歷史性障礙,中國即使主觀上絲毫不想威脅日本,中國的存在就是日本的不舒服。而一個強大的中國存在,日本更感到特別的彆扭。這或許就是日本對中國長期的「歷史情結」。日本天然的擴張慾望決定了歷史上中日交往敵意勝於友好,衝突多於合作。中日關係的這一歷史性質,可以說至今沒有根本的改變。以50年對中國喪心病狂的侵略的慘敗,本土被美國佔領,國家軍事機器被摧毀才換來20年和中國友好相處,現在藉助美國國力得到恢復,又開始挑釁中國,「一闊臉就變」的歷史習性無根本之變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崛起勢頭,日本感到類似晚清和抗戰前中國處於內亂的歷史機遇一去不復返了,一個巨人即將歷史性地崛起,幷有極大可能成為東亞地區無可匹敵的領袖國家。而自己除了經濟上的大國地位外,外交、軍事仍在美國的羽翼下蠅營狗苟,且有可能淪為亞洲的二等國家,內心日益感到不安,甚至恐懼。日本的「歷史情結」被再次激活了。

  面對日本這種「歷史情結」,一味容忍、寬恕、友誼、退讓對中國來說恐怕不是善策,也不可能帶來長久安寧。所謂的「以德報怨」對居心叵測的懷有宿怨鄰國而言,只是示弱的表現,只有姑息養奸的效果。有必要澄清一下,「以德報怨」是對儒家處世原則的嚴重歪曲,《論語 憲問》云:「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見孔子不主張以德報怨,而是主張以公正為原則對待別人的各種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怨恨。考察整個中日關係史,可以說「以德報怨」是極其不明智的,中日關係史是一部「以德報怨」的失敗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