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讀《史記》,西周盛世雷語考

[複製鏈接]

141

主題

1717

帖子

133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木狼 發表於 2008-11-28 1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江南樵夫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又是一個空前大盛世。而盛世之說最早莫過於文武、成康之治,為印證此說,砍柴的油然重讀《史記》,感慨頗多。

比及今日之世,《史記》最雷人之處莫過於《卷四-周本紀第四》;最雷人之語莫過於「防民之口如防水」、「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共和」、「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話說,紂王無道,武王替天伐之,一戰而有天下。周人謙遜,自覺功不及五帝,遂貶居王而不敢稱帝。天下歷經文、武、成、康四世,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於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

至於第五代領導人昭王,承平日久,不務正業,因南巡而被野人殺於漢水,周王室羞言於此,無顏,遂不報於諸侯。

第六代領導人是周穆王,那時候,王道其實已經衰弱,但此子不獨窮兵黷武,還極盡奢華,使秦始皇之祖造父駕八駿之車,率數萬人訪問團,攜奇珍厚禮,浩浩蕩蕩遍訪西亞諸國,遠之裏海,宴西王母於瑤池,親唱「京劇」以和美樂。

穆王雖好旅遊,但他不近女色,寬和仁厚,這傢伙五十歲即位,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一百零五歲。

此後,天下快速轉進,經四王而至於厲王胡。厲王為人好利暴戾,和利益集團搞在一起,官商勾結,與民爭利,舉天下之資源(比如今日之石油、電信、教育、醫藥、電力……)而專有之,形成壟斷國家資源的特權階級集團。

為此大夫芮良夫對厲王做千古第一次反對特權階級專享天下之利的慷慨陳辭。他說:「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芮良夫的立意很清楚,他認為大自然帶來的利益是天地為所有人民所生,理當人人平等享有;王室替天行道,應該藏富於民,而不可集天下之利以私特權。

厲王不聽,任然一意孤行任用商人榮公,把國家當公司來經營,國富民窮。

其時也,天下哀鴻遍野,怨聲載道。厲王不思改悔,反暴虐侈傲,變本加厲,開始控制輿論。他派人監視百姓的一舉一動,有發怨言者誅之。百姓遂不敢言,厲王自欺欺人地對召公說:你看,我能消滅百姓的誹謗了,現在他們什麼也不敢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面對厲王的殘暴無知,召公又對厲王做千古第一次反獨裁民主陳辭。他說:」……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召公堪稱提倡言論自由世界第一人之。此文的直接意義是導致兩千六七百年前的一次空前浩大的平民民主運動。周國平民舉行示威遊行,王室處理不當,繼而形成暴亂,國民襲擊並趕走了厲王,成功實行周、召二相「共和」而治之共和體制,建立世上最早之「共和國」。那個時代,比五四還進步,有理論有實踐,有聲有色。

可惜,就像古羅馬和古希臘一樣,民主政治對那個時代來說,不過都是早產的嬰兒。很快厲王死於髭國,那時共和國已經成功延續一十四年。

這時候,周公和召公決定復辟君主制,立厲王太子凈為周王,是為宣王。按照周朝的祖制,天子是要親耕務農的,但宣王驕奢淫逸,頤指氣使,數典忘祖,從此脫離勞動人民,周朝王道益衰。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而崩,幽王即位。

屈指算來,周幽王應該是第十四代周朝領導人了,這時候禮崩樂壞,天下開始頻發自然災害。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西周故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四川一帶,按照西方還原論思維(何祚庥語)看來兩千多年前印度板塊就劇烈擠壓過亞歐板塊一次。只是那時候中國人文化發達,對地震的解釋完全是用東方思維(何祚庥語)的陰陽整體理論來進行的:天人合一,政治(人的活動)可以關聯自然(天)。他們認為是人之無道,導致天之變化。比如老子就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種世界觀,即便時至今日也仍然發人深省。

大臣伯陽甫說:「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這一年果然「三川竭,岐山崩」,就是黃河等河流乾枯斷流,岐山大面積塌方、泥石流。

不久,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傾周國。戎狄犯周,殺幽王於驪山之下,虜褒姒以歸,西周遂亡。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於今之世,天變不亦足畏乎?警之,此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9: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