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裔怎麼培養美國總統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27 1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 薛涌

奧巴馬的崛起,對美國的所有少數族裔都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總統在哪裡?拉美裔已經出了新墨西哥的州長理查德森。他今年也是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之一。拉美裔人口不斷膨脹,很快就成為第一少數民族,日後產生一位總統並不令人驚奇。那麼,亞裔特別是華裔如何呢?表面上看,而亞裔還不到美國總人口的5%,很難形成巨大的社會力量,出個總統是很難想象的。但是,看看常青藤,有14%的學生是亞裔。在美國最好的公立(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45%的學生是亞裔;而亞裔僅在加州總人口中佔11%不到。總體而言,亞裔在美國相當成功。其中等家庭收入比白人還高。這也難怪,許多亞裔人士指出,亞裔的政治成就,和其教育及社會成就是不相稱的。

那麼,亞裔為什麼在政治上難以出頭呢?這很難用種族來解釋。社會各界幾乎都給亞裔敞開了成功的大門,在政治上不成功還是因為自己缺乏表現。最近,《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從一個側面揭示了這個問題。亞裔在政治上的低調,恐怕還是和其從小教育孩子的方式最有關係。

該文報道的是紐約長島一個叫Jericho的地方的公立高中。這所高中以學術優異著稱,吸引了大量的亞裔子弟,去年畢業班有13%去了常青藤。不過,學校最近發現,因為亞裔孩子的增多,參與學校活動的家長不斷減少。在美國,缺乏家長的參與一般而言是那些窮困、成績差的學校才有的現象。但為什麼這麼優異的學校竟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呢?

關鍵在於亞裔家長的價值觀念和美國的教育習慣非常不同。這裡的亞裔家長,多來自中國(包括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有些人因為英語不好,到學校和別人溝通有困難。不過更多的還是脫不掉從這些地區帶來的舊觀念。比如,一位家長在中國大陸曾當過電視主播。她非常直率地說,她小時候自己的父母一年就去學校兩次,不過是拿一下孩子的成績;大家習慣聽老師的,相信他們能夠作好工作,自己不願意打擾他們。一位韓國的家長也說,孩子如果有問題家長才來學校,沒有問題到學校幹什麼?老師們也反映,如果亞裔的孩子學業評價不是「優秀」而是「滿意」,家長就會憂心忡忡地找上門來。但大部分亞裔孩子學業都很出色,自然很少見到家長了。

但是,美國是個立足於社區自治的國家,在教育上也貫徹了自治的原則。地方的公立學校雖然有納稅人的撥款,但經營起來仍需要大量家長的參與。為此,各校都設有「家長與教師委員會」(PTA:Parent and TeacherAssociation),負責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協商學校的課程等事務,並組織各種活動,幫助學校募集資金。許多家長忙裡偷閒地跑到學校作義工、進教室上課。從這次大選中就可以看出來,共和黨的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其政治生涯就是在孩子學校的「家長與教師委員會」中服務開始的。選舉結果揭曉后,一家報紙上還登出一張照片:當選總統奧巴馬剛剛從孩子學校的「家長與教師委員會」中走出來。可見,人家選總統也不忘孩子的「家長會」。

家長對學校的參與,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一個基本習慣。在美國,越是成功的階層,家長對學校活動的參與就越積極。但是,許多亞裔家長,則覺得到學校賣餅乾等等活動純屬浪費時間。他們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了孩子,使他們從小對公共事務就缺乏興趣,政治技能的發育滯后。比如,在Jericho高中,學校有30%的學生是亞裔,但其交響樂隊的成員則有70%是亞裔。這些從中國和韓國來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和音樂訓練要求非常嚴格,其他事情則不太管。有位韓國孩子,大提琴拉得很出色。他如果到朱麗亞音樂學院(JuilliardSchool)去演出,全家就會傾巢出動去看。他如果在學校的交響樂隊演出,家裡就馬馬虎虎了。類似的情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偶爾能見到。比如,有一次帶女兒參加本地的一個鋼琴節,孩子輪流上台演出。最後出場的是一位華裔,上台一彈,明顯比其他人高出一截,全場轟動。可是,這位十二歲的孩子,臨自己上場才來,而且根本不屑和其他孩子坐在一起,演出完了馬上就走,連事後的社交活動也錯過了。也許在東亞社會精英總是要這樣超凡脫群。但是在美國,這樣的人屬於怪傑,社會給他專業上的機會。但沒有人會把這樣的人當成領袖。

佩林不知道非洲是一個大陸的名字而非一個國家。奧巴馬把美國的五十個州說算了五十七個州。在亞裔全優生眼裡,這等無知都算是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不過,人家在政治上出頭之快,則令滿肚子學問的亞裔目瞪口呆。陷於應試教育的亞裔,在這方面依然不太理解美國這一自治社會的遊戲規則。亞裔子弟在美國的政治參與,從小就被家長們的舊觀念不自覺地限制住,長大在政治上競爭,自然吃不少虧。不過,即使如此,亞裔因為文化水平高,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后解決起來相對容易,在政治上的崛起是早晚的事。如今最突出的亞裔政治新星,大概要數印度裔的路易斯安納州長BobbyJindal。他1971年出生,32歲那年競選州長,第一輪得票第一,但第二輪意外落敗;去年則捲土重來,36歲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州長。他和這次麥凱恩挑選的副總統候選人佩林不同,屬於高智商型的人才:布朗大學畢業,后被哈佛醫學院和耶魯法學院錄取,但因為對政治的興趣,作為羅得學者在牛津大學完成了政治學碩士的學業,潛力極大。有人甚至說,奧巴馬最關鍵的競選口號「Yes, WeCan!」就是從他那裡學來的。他因此被稱為共和黨的奧巴馬。今年大選,許多共和黨人士力挺他為麥凱恩的競選夥伴。麥凱恩也確實把他當頂尖的候選人請到家裡,還讓自己的班子特地問他是否對副總統候選人有興趣,被他婉言謝絕。如今共和黨潰敗,正在反省謀求捲土重來。許多共和黨人士,都把他視為最能代表共和黨前途的人。印度裔在美國的人口僅二百五十多萬,遠比不上人口三百六十萬的華裔。印度裔的美國總統不僅有可能,而且是非常現實的可能。華裔如果能去除中國社會的一些傳統習慣,讓孩子從小紮根並參與美國的草跟社會,日後定會政治人才輩出。華裔總統也絕非不可想象的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8: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