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瀋陽考古六十年成就揭秘(組圖)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8-11-29 1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案頭上,《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翰墨猶香。記者了解到,這既是他們紀念瀋陽解放60周年的一份厚禮,又是瀋陽解放以來,瀋陽考古領域的第一部典籍著作。分為「出土文物卷」、「報告卷」兩部分的《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圖片、洋洋洒洒將近百萬字的考古發掘報告,展示了「瀋陽歷史文化名城」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展開了一幅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光輝歷程的璀璨長卷——

   長卷之新石器時代

      七千多年前祖先「新樂人」

  瀋陽考古實踐證明,「新樂文化」,是瀋陽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該遺址最早發現於新樂電工廠宿舍而得名。

  經過考古發掘,共發現40餘座「新樂遺址」下層房址,均分佈在東西長600餘米、南北寬50米至80餘米的狹長地帶內。其中,3座大型房址面積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呈不規則「品」字形排列,居於遺址中心部位。周圍排列不少小房址。這些房址均為半地穴式。

  據發掘報告記載,「新樂遺址」下層出土文物主要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大口小平底深腹罐為主,另有簸箕形斜口器、高足缽、碗等。陶器表面,大多飾壓「之」字紋、弦紋,其次飾壓篦點紋、錐刺紋等等。除了陶器、石器之外,還出土了煤精製品,串珠、斧等玉器,還發現了一件炭化的鳥形木雕製品。

  經專家認定,「新樂遺址」是一處定居的原始聚落。經14C測定,「新樂遺址」距今7000餘年。

  

   長卷之青銅時代

      四千多年前「高台山文化」

  據《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報告卷)記載,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瀋陽地區的青銅時代考古,有許多重要發現。瀋陽地區青銅時代文化,早期主要有「高台山文化」。

  高台山位於新民城北7.5公里處,由西高台、腰高台、東高台3座小山組成。在腰高台山南坡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們清理髮掘了7座墓葬。翌年,又發掘了5座墓葬,並對東高台山遺址進行了調查。1976年,又清理了腰高台山13座墓葬,同時對東高台山遺址進行了小規模試掘。1979年、1980年,考古工作者們考古發掘了750平方米的東高台山遺址,發現了8個灰坑、60座墓葬。「高台山遺址」墓葬的隨葬品,有壺、缽,以及罐、碗、陶紡輪、石器等。居住址出土陶器,有鼎、鬲(lì,音力)、甗(yǎn,音眼)、甑(zēng,音增)、壺、罐、碗、紡輪等。

  經過專家認定,「高台山遺址」上層屬於青銅時代文化。1983年以後,考古界將「高台山遺址」命名為「高台山文化」。經14C數據分析,「高台山文化」距今4355年至3335年之間,相當於夏代至商代早中期。

  長卷之戰國時代

      「鄭家窪子」墓短劍閃寒光

  「鄭家窪子文化」,以最早發現於鐵西區鄭家窪子而得名。鄭家窪子地勢低洼,多沼澤,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

  1958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27件青銅器,包括一把短莖曲刃短劍、一件T字形劍柄、10個十字形節約、9件帶鈕鏡形飾、4件雙月形飾、兩個鑿子、一柄斧子。1962年,又出土了一把曲刃青銅短劍。

  1965年8月,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們,在鄭家窪子遺址發掘了14座墓葬。其中的6512號墓葬,為大型土壙豎穴棺槨墓葬。棺槨之間置放著大量隨葬品:西側置放一個劍櫝,內有兩把曲刃青銅短劍,另有一面銅鏡,銅簪、骨簪各一對;北側置放弓囊,內有兩張弓、一束71支箭,弓弭以骨片製成,箭鏃為三棱形銅鏃;東側置放3件陶壺;南側置放4套馬頭用具。

  棺內有一具人骨,為老年男性,頭上腳下各立一面大型銅鏡形飾;身上置放4面略小的銅鏡形飾;頭頂有銅簪、骨簪、小石串珠;頸上、胸前佩戴大石串珠;右腰佩一柄帶銅鏢木劍鞘的青銅短劍;右膝旁置放刀囊、斧囊,內放刀、錐、斧、鑿等;髕骨以下、脛骨四周、腳骨上,均排列著銅泡,顯然是死者靴子上的飾物,靴子早已腐爛,但銅泡卻留存下來;腳骨左側,還有一束箭,共98支。

  「鄭家窪子遺址」6512號大墓,共出土銅、陶、石、骨等隨葬品42種797件,為遼寧式曲刃短劍文化墓葬中,規模最大、出土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長卷之秦漢時期

      兩千多年前瀋陽有人家

  《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報告卷)記載,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瀋河區大南街至小南街之間,不斷發現漢墓。這些墓葬年代,大體從東漢早期至東漢晚期。這些漢墓主人,顯然都是瀋陽城內居民。

  1971年、1975年,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前、瀋河區公安分局院內挖戰備防空洞時,相繼發現了瀋陽城的古代遺址。兩處遺址文化層均厚達6米,第4層為戰國漢代層,厚約1.5米。在戰國漢代文化層,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一處夯土台基。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長10米、東西寬8米,最高處存高約3米,其中出土了大量戰國晚期繩紋板瓦、筒瓦,以及漢代「千秋萬歲」瓦當等建築構件。此外,還發現了兩口古井:一口用青磚砌築井壁;另一口用15節釉陶井圈上下套接而成。陶井附近出土一隻陶罐,裡面盛滿戰國晚期流通貨幣「一化(一刀)」小銅錢,估計在千枚以上。與此同時,還出土了戰國、秦、漢時期的陶器殘片、錢幣等生活用品。

  瀋陽故宮與瀋河區公安分局僅僅相隔一條瀋陽路,兩處地層堆積又完全相同,所以應為相連的一個遺址。這個遺址始於戰國至漢代。

  1993年,在瀋河區原宮后里修建「東亞廣場(興隆大家庭)」時,意外發現了一道古城牆遺址。經過省、市考古工作者們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發現該古城牆為東西走向,採用黃土先後3次夯築。

  經過考古發掘發現,這道古城牆遺址斷斷續續存長約173米,而最西端還可看出牆體向南拐彎的跡象,可以證明此處即為城牆的西北角。此外,在牆體北側,還發現了護城河的遺跡,從而證明,這道古城牆遺址,應為城址北牆的西段。從該牆體西北角向東約120米,還發現了大量經過火燒的草拌泥以及瓦片等。考古人員分析,這些遺跡可能是城門樓被火燒后,倒塌而形成的。據此判斷,此間可能是城址北門所在地。由於城門應該居於城牆正中位置,所以,該城址北牆的總長度,應該為240米左右。

  根據考古發現,以及文獻資料記載,經史學家考定,瀋陽古城址,即為漢代遼東郡十八縣之一的「候城縣」,其始建年代,為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以後,距今達2300餘年。

  長卷之遼代時期

      枯榮相更迭遼金瀋州城

  

  歷史車輪駛向遼代后,瀋陽大部分地區屬於「東京(遼陽)道」。在遼代統治的200多年間,瀋陽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均得到了空前發展,呈現出城鄉相望繁榮局面。

  遼代時期,在瀋陽地區建立了許多州縣,重要的有瀋州(瀋陽)、岩州、遼州、祺州、集州、廣州、雙州,這些州的城址目前均已發現。儘管瀋州城牆尚未發現,目前難以確定城址規模,但根據出土的石刻銘文記載,完全可以確定,瀋州城就在瀋陽老城區。

  1996年,位於瀋陽故宮西側的「大舞台」劇場施工時,在地下4米左右深的遼代文化層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一處遼代糧倉,其碳化穀物面積達150平方米,厚度20厘米至40厘米。

  瀋州屬下的「岩州」,位於遼陽市燈塔西大窯鄉石城山上,周長2500米。「遼州」位於新民公主屯鄉遼濱塔村,城址方形,南北長320米、東西寬315米,四面設城門。「祺州」為「遼州」屬州,位於康平郝官屯鄉小塔子村,城址長方形,南北長340米、東西寬260米,設南、東、西三座城門。「集州」位於蘇家屯陳相屯奉集堡村,城址方形,邊長500米。「廣州」位於于洪區高花堡鄉高花堡村村西500米農田中,城址長方形,南北長620米、東西寬550米。「雙州」位於沈北新區石佛寺鄉石佛寺村東北高坡上,城址長方形,東西長370米、南北寬190米,東牆中部、西牆近西南角各闢一城門,城門外皆有瓮城。

  遼代佛教興盛,在瀋陽地區曾修築過許多塔寺。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這些遼塔中陸續出土了石函、石碑等文物,為研究這些遼塔修建歷史、遼代瀋陽地區佛教發展情況等,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1953年,瀋陽城南白塔堡,送給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一方地宮石函,根據石函上鐫刻的文字得知,該石函是「南瞻部洲大契丹國遼東瀋州南卓望山」,建於遼代興宗重熙十四年(1045年)「無垢凈光舍利塔」的文物。

  此外,瀋陽地區還有沈北新區石佛寺塔、塔灣塔、新民遼濱塔等。這4座佛塔,均始建於遼代中晚期的興宗、道宗、天祚三朝,可見當時崇尚佛教之興盛。

  《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報告卷)記載,60年來,瀋陽地區出土的遼代墓葬將近百座,大體分為契丹人墓葬、漢人墓葬兩種。契丹人墓葬分佈於新民、法庫、康平;漢人墓葬主要發現於瀋陽市區及郊區。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契丹人墓葬發現得不多,大部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發現的。

  在契丹人墓葬中,最重要的是法庫葉茂台墓群。其中,1974年發掘的7號墓葬最為重要。7號墓葬為磚築,全長16.7米,墓室長7米、寬5.6米,由一個主室、一個前室、兩個耳室構成。各墓室均為方形,上有券頂。墓門仿木楹柱、門簪、前檐、檐下斗拱等。前室在三處券門兩旁,共繪有6幅人物壁畫,畫中男子皆作髡髮式契丹裝束。

  主室後部置放木製棺床小帳,內置雕刻精美「四神」的大石棺,石棺內裝殮一具老年女性骨骸。屍身穿著10餘件絲織袍衫和裙裳,頭戴4層冠幘,手戴繡花分指手套,腳穿齊膝刻絲軟靴;死者佩戴的裝飾品,有水晶琥珀項川、琥珀穿金耳墜、瑪瑙管金絲球串、球形水晶盒、鎏金鑲琥珀寶塔鸞鳳紋銀捍腰;屍體貼身以綢帶纏裹,上面覆蓋刻絲衾被。

  在棺床小帳內東、西兩壁上,懸掛著兩幅絹軸畫,東面為《深山候弈圖》、西面為《竹雀雙兔圖》。該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而珍貴的文物,有海獸葡萄銅鏡、髮釵、骨牙刷、鎏金銀扣「官」款白瓷碗、「官」款白瓷碗、白瓷盤、影青瓷碗、蝦青釉瓷碗、灰青釉花式小碗、青釉小碗、青釉雕蓮瓣紋蓋罐、銅壺、漆木勺、漆碗、銀扣綠玻璃小方盤、瑪瑙杯、白釉盤口注壺、「雙陸棋」、醬色釉大口罐、醬色釉雞冠壺、醬釉帶蓋陶壺、茶末釉雞腿壇、醬釉小口瓶、鑲銀扣大漆盤;以及鎏金銀鞍橋、繡花障泥、鐵馬鐙、鐵銜、鑲水晶石轡頭、馬鞍等馬具;還有鐵斧、鐵鍬等工具。專家認定,7號墓葬時代為遼代中前期,墓主人當是一位契丹貴族婦女。

  此外,法庫縣葉茂台遼代墓群中,1976年發掘的16號蕭義墓葬,由於墓室內出土了墓誌,記載了墓主人蕭義遼代晚期天祚帝時期「北府宰相」重臣身份,以致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史學研究價值。

  經過考古發掘發現,瀋陽市區及郊區的遼代漢人墓葬,除孫允中墓葬在城東外,大多分佈在瀋陽方城之外的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在這些遼代漢人墓葬中,比較重要的是幾座具有紀年的石棺墓:孫允中石棺墓、李進石棺墓、胡化石棺墓、張寧石棺墓。

  2003年,廣宜街路口西北側施工時,考古工作者們發掘出了5座遼代石棺墓葬,墓室均狹小,僅容置放石棺。據分析,此地應為遼代一墓葬群。

  此外,2004年至2006年,在大東區八王寺地區,考古工作者們清理髮掘了29座遼墓。2005年至2006年,在瀋河區熱鬧路發現一處遼墓群,時代從遼代早期至晚期。

   長卷之金代時期

      撤州改作縣鐵器用廣泛

  

  金代基本沿用遼代州縣,只是將許多「州」降為「縣」,比如將遼州降為遼濱縣,廣州降為章義縣,興州降為挹樓縣,雙州降為雙城縣,足見當時人口之減少。金代,這些降級后的各「縣」,皆劃歸「瀋州」管轄。

  近幾十年以來,瀋陽地區發現了許多金代遺址。金代遺址出土文物大多為鐵器。1957年,修築蒲河河堤時,發現了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新民前當鋪遺址,在出土的1021件文物中,鏵、鑊、鐮、鍘刀、鍬、斧等農具、手工業工具、車馬器、日用器具、兵器等鐵器,佔有相當數量,證明此處為金元時期的農家遺址。1974年,在遼中縣出土的一件鐵犁鏡上,鑄有「泰和四年高使」銘文。在法庫縣劉邦屯、新民法哈牛等地,也發現了金代的鐵器窖藏。說明金代已經普遍使用鐵器,已遠遠超過了遼代。

   長卷之元朝時期

      重建瀋州城設立「瀋陽路」

  《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報告卷)載:金代末年,瀋州城曾毀於兵火,「舊領樂郊、章義、遼濱、挹樓四縣,因兵亂俱廢」。蒙古佔領遼東后,為安置內附軍民,便重建瀋州城,並於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設立了「瀋陽路」,「瀋陽」名稱自此起始。

  1970年,在新民張家屯出土了一方銅印,印面正方形,邊長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長方形板狀鈕,鈕高3.6厘米。印面陽刻篆字「瀋州蘸印」,印背左陰刻「尚書禮部造,至元七年二月日」,右陰刻「瀋州站印」,印紐頂端陰刻「上」字。考古專家說,這方銅印,是元代在瀋陽設立「站赤(驛站)」的重要文物。證明在元代至元七年,即忽必烈定國號為「元」之前的1270年,遼瀋地區便已設立了「站赤」。然而,當時尚未設立「瀋陽路」,仍稱之為「瀋州」。

長卷之明朝時期

    瀋陽中衛城禦敵最前沿

    到了明代,則在瀋陽建立了較為特殊的衛所制。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瀋陽設置了「瀋陽中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遼陽)所轄25衛之一。

    《遼東志》記載,「瀋陽中衛」指揮閔忠,曾大規模重修瀋陽城,首次用磚包城牆外壁,開闢4座城門。在明代,由於北方兀良哈三衛蒙古、韃靼、女真等不斷南下騷擾,「瀋陽中衛」城的主要功能偏重於軍事,城內居民主要是守邊軍人及其家屬。他們守邊之餘,還要屯田種地。所以,在明代前期曾一度活躍的遼瀋地區經濟,到了中期之後,由於受到邊防日益緊張影響,經濟發展受到極大阻礙。所以,近年來,在大東區八王寺地區、瀋河區熱鬧路、市府廣場南側等地發現的明代墓葬,葬制均極其簡陋,隨葬品僅有一兩件醬釉粗瓷碗、罐而已。

    明代正統年間,為防禦兀良哈、韃靼、察哈爾等蒙古部落騷擾,明朝修建了山海關至開原段的遼東「邊牆」。「邊牆」從瀋陽西側自南向北通過。瀋陽地區還多次發現了明代火器,反映出當時戰事頻繁。1980年,于洪區老邊鄉農機廠院內,出土了一件長15.5厘米、直徑4.2厘米的銅銃,其尾端刻有「馬上佛郎機銃捌仟叄佰肆拾號嘉靖甲申年兵仗局造」字樣。據此得知,這是一桿製造於1524年的馬上使用佛郎機銃。此外,在於洪區翟家、瀋陽市北城牆「九門」附近,都出土過明代銅銃。

    長卷之清朝時期

    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

    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后金奪取了遼瀋地區后,遷都遼陽。又於1625年遷都瀋陽。於是,瀋陽這座明代的「衛城」,頃刻之間便成為後金政權的「都城」。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后,隨即規劃改造瀋陽城。皇太極繼位完成瀋陽城改造后,該國號「大清」,確定「瀋陽中衛」為「盛京」,從此登基稱帝。

    清代瀋陽城,由原有4城門改為8城門,城內修建了鐘樓、鼓樓,在城外建立了皇寺廟、四塔四寺,還修建了福陵、昭陵等等,並修建了外城,形成了外圓內方、八門八關的城池布局。2007年,在朝陽街與南順城路路口東南側,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大南門(德盛門)瓮城遺跡。瓮城基礎採用巨大石條砌築,十分堅固。

    作為清朝肇興之地,瀋陽地區還埋葬著一批清朝開國功臣。瀋陽解放60周年以來,遼寧省、瀋陽市的考古工作者們,先後搶救性考古發掘了一些清代墓葬,保護了不少墓碑,為研究清史提供了翔實而難得的文物資料。

    掩卷《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眼前仍浮現著60年來考古工作者們的艱辛足跡。他們用智慧和勤奮,逐漸揭示了一個個地下、地上遺跡的奧秘,從而拉開了瀋陽「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蘊的璀璨歷史長卷。

    1、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陶"之"字紋深腹罐」。

    2、遼代遼州窖藏「石獅茵鎮」。

    3、出土文物元代「釉里紅大罐」。

    4、遼代遼州窖藏「石雕龜硯」。(記者 邱宏)
2009,我等你……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1-29 1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