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的種族的意識形態和現實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19 0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11-18  龔小夏

  按:大選過後,我有機會親眼目睹共和黨地方重組的一些過程。看一個黨如何從執政黨轉為在野黨,的確令人大開眼界。最近非常忙,過後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些外人無法體驗的過程。

  ---------------

  民主黨的奧巴馬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開創了少數族裔進入白宮的先河。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便是,選上一位黑人總統是否有可能緩解美國嚴重的種族危機?許多奧巴馬的支持者盼望,新的奧巴馬政府將有能力從根本上開始解決種族問題。美國的左翼知識分子精英——奧巴馬被認為是其中的一員,起碼也是深受他們的影響——正在興高采烈地期待用政府的力量來推行他們主張的政策,通過財富再分配的手段來進一步實現種族平等。

  的確,種族問題是美國社會的毒瘤,無論是自由派的民主黨人還是保守派的共和黨人,在這點上都沒有異議。而這個種族問題,說白了就是黑白問題,也就是三百年奴隸制遺留下來的病根。種族問題的表象是膚色,實質卻是社會經濟和文化。

  在美國這個被稱為民族大熔爐的國家裡,膚色本身已經越來越難成為定義種族的唯一根據。有全世界各個地方來的移民,皮膚的顏色從極黑到極白,介於黑白之間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最近的DNA檢測表明,許多以為自己是白人的,身上有更多黑人的血液;而許多自認為是黑人的,祖先卻更多是白人。有趣的是,就連種族本身也是根據社會認同來定義的。1910年,在美國最早的標準全國人口統計中,猶太人、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和義大利後裔都被單列出來,不算在「白人」之列。而當時的阿拉伯後裔因為人數太少不形成一個單獨的集團,則被算是白人。究其原因,是當時的愛爾蘭和義大利人多數是移民。他們居住在大城市中,形成了自己的社區,保留了母國社會的一些結構和習慣,與英國、德國等清教移民後裔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就被排擠出了「白人」的行列。又如現在已經佔美國人口大約百分之十五的「拉美裔」被算成了一個種族。其實,拉美裔和傳統的美國人一樣,也是舊大陸移民和新大陸印第安人的後代,膚色從最黑到最白都有。除了說西班牙語和多數信奉天主教之外,他們很難構成一個所謂種族。在經過幾代人之後,這些拉美裔就會完全融入美國社會。亞裔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長期受排斥之後,亞裔移民及其後代在經濟社會上的成功使得他們獲得了「模範少數族裔」的稱號。在入學、就業等各個方面,亞裔已經不再被列入需要特殊名額照顧的少數民族。對於這些少數民族來說,種族雖然是個問題,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移民更是有語言、文化等各方面的障礙需要克服,但並不是妨礙他們實現美國夢的主要因素。

  可是,黑人——或者按照目前「政治正確」稱呼為「非洲裔美國人」——的情況就不一樣。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給予過去的黑人奴隸以公民權。此後,經過了一百年時間,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黑人在法律上獲得了平等的地位。通過聯邦的民權立法,過去南部各州推行的種族隔離、限制黑人投票權等等法律都被廢除。到了二十一世紀,黑人作為一個族裔群體,已經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黑人的總投票率接近白人,高於其他族裔;國會黑人議員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少數族裔,黑人社區和政治團體往往能夠左右地方和聯邦一級的政府決策。從參政的角度看,黑人比其他少數族裔更加成功。

  通過在政治上的影響,黑人為自己和其他少數族裔爭取到了各種經濟社會權益。自從六十年代以來,政府的社會政策對少數族裔實行了各種優惠,從入學、就業到貧困救濟、醫療、住房等等,作為少數族裔都能得到一定的好處。

  可是種族平權不僅僅在於法律,更在於社會經濟。法律只能保證各個族裔的公民能夠有絕對平等的政治地位,卻不一定能使得所有人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在黑人民權運動經歷了四十多年之後,黑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改善卻遠遠跟不上政治權利的進展。在各個族裔中,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最低。大約四千萬黑人中,有幾乎一半住在大城市比較貧窮的區域。那裡面經常充斥著暴力、毒品、犯罪,年齡在二十至三十四歲的黑人男性中,九個人就有一個被關在監獄裡面。而黑人社區的家庭結構更是處在被完全摧毀的邊緣。百分之七十的黑人兒童出生在單親家庭。十五至二十四歲年齡段的黑人母親中,沒有配偶的比例竟然接近百分之九十。這使得大量黑人家庭處於貧困狀態,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犯罪與兒童缺乏教育。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家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事實上加劇了貧困—低教育—犯罪—單親家庭這一系列惡性循環。「吃福利」已經讓黑人社區擔上了負面的名聲。有一位著名的黑人女學者在1968年深入到聖路易斯的黑人貧民窟,在大批十幾歲的黑人單身母親進行調查。她發現,這些不幸的女孩子對自己的子女都懷著深切的期望,希望他們將來能夠好好讀書,以便找到好的工作,過上中產階級的日子。當時這位學者得出結論說,貧困的黑人女孩有著白人中產階級的夢想。過了二十年之後,她在1988年回到同一社區,再次與年輕的黑人單身母親談話,結果令她大吃一驚。這些新一代的女孩子們多數不愛工作,靠吃社會福利來生活。她們覺得這樣過就很好,自己的孩子們將來也可以照樣生活。社區里的男性青少年——也就是孩子們那些完全不負責任的父親們——也同意此等說法。這位學者感到非常悲哀,她批評說,社會福利政策打碎了黑人的美國夢,也摧毀了黑人社區的未來。

  總的來說,美國通過立法或者行政的國家行為來實現種族平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奧巴馬的當選就是一個明證。然而在改變黑人社會經濟地位方面,政府的政策可以說相當失敗,因為國家的能力在這個領域不僅有限,而且弄不好還產生相反的效果。

  這也正是未來的奧巴馬政府將面臨的一個困難問題。無論從他本人的教育背景、意識形態、顧問班子,還是從支持他的利益集團的期待來看,都顯示出他將通過政府來實行財富再分配的傾向。這也就是奧巴馬在競選中說的要「將財富到處散發」(spread the wealth around)的想法。這種想法在美國的左翼知識精英中間相當流行。他們認為,歐洲式的高稅收、高福利制度,將會讓貧窮的少數族裔也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然而,如果美國過去四十年的福利政策並沒有能改善黑人社區的社會經濟狀況,甚至反而導致其惡化,更多地增加福利是否能夠解決問題呢?這令人非常懷疑。

  增加對貧窮的少數族裔的福利一方面不見得真正拉近貧富差距,另一方面在美國特定的環境下也很有可能引起更深的種族矛盾。與歐洲人比較,具有深厚清教傳統的美國人具有強烈的個人奮鬥精神。美國人的工作時間是發達國家中最長的,休假時間卻是最短的。用高稅收來支持國家福利,而這福利的分配中又難免帶有種族色彩,將引起勤奮工作的中產階級的高度不滿。

  當然,也有分析家預測非常現實的奧巴馬有可能放棄原來的意識形態,轉而實行控制甚至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他們爭辯說,由於奧巴馬本身是黑人,所以他在削減黑人社會福利時無需擔心被指責為種族主義。不過在現階段,這種說法也僅僅是停留於猜測。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有大批熱情支持奧巴馬的黑人選民將會感到深深的失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