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爾街難民」蜂擁進中國 西方媒體關注中國華爾街招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11-15 0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到東方去!」在報道華爾街失業精英紛紛將中國作為新的淘金首選之地時,法新社用了這樣一個極富感染力的標題。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印度以及海灣國家被不少西方媒體稱作是「華爾街殘酷解僱風潮中的最大受益者」。用美國波士頓一家金融人才資源服務機構總裁的話說,擁有1.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處於「無可匹敵的位置」,它正藉此機會實現擴大金融產業的雄心。

  但也有華爾街專家認為,一些因素可能導致這些人才難以被成功「移植」到「龍之國度」,還有中國專家發出警告,「華爾街里並非都是精英」。

  「中國就是他們心目中祈禱的答案」

  據紐約市政府預計,金融危機將令紐約失業人口在未來兩年內達到16.5萬人,其中近4萬人是金融業人員,英國《金融時報》則悲觀地預測明年華爾街金融崗位將減少7萬個。印度新聞網站「sify」7日將失業的華爾街人才形容為美國的「工作難民」,稱一些華爾街銀行家和金融經理正準備到中國尋找就業機會,「他們一直將中國作為第二計劃的目的地,現在越來越發現中國就是他們心目中祈禱的答案」。

  雷是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一家中型對沖基金公司的華人操盤手,上個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他曾心有餘悸地說:「今天上午9點開會時公司還毫無異樣,中午吃飯時卻發現多出了好幾份午飯沒人領,一問才知道,又有一個組被解散了。我這個組目前看來還沒問題。」

  本月10日,雷又打來電話,說他失業了:「9點時,人事部經理找到我,遞給我一個黃色信封,並轉達老闆的話說,由於客戶要求贖回投資,公司不得不繼續裁員。10點鐘,我的門卡和電腦密碼就失效了。」「打算怎麼辦?」記者問道。「只能回中國了,我的工作簽證只被保留到年底,可要在兩個月內找到新工作,我真的不抱希望。」雷是數學碩士,畢業剛兩年,還沒拿到綠卡。根據美國法律,工作簽證必須由公司向移民局申請,一旦被解聘,簽證立即失效,隔日就得離開美國。在華爾街,外籍員工是裁員的首要對象。據不完全統計,在紐約直接從事金融工作的華人將近1萬人,目前已有30%的人失業,其中不少人持的是工作簽證,已經被迫回國。對於像雷這樣的人來說,中國是目前最可靠的避風港。

  凱瑞是華爾街的印裔美國人,他也丟了飯碗。問起今後的打算,他有些猶疑:「以前大家都把去中國當作美差,爭著去。不過,如果讓我自己去中國找工作的話,我沒有這個勇氣。中國人才那麼多,能輪得到我嗎?」一家知名國際獵頭公司的高級顧問告訴記者,近期他收到大量來自華爾街各大投行的人的求職簡歷,希望幫助他們在中國尋找工作機會。但還是有更多的人選擇留守華爾街,等待機會。在他們看來,紐約仍將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西方關注中國在華爾街招兵

  「雄心勃勃的中國金融機構發現了全球人才爭奪戰中的缺口,他們正計劃前往倫敦和華爾街,到這些受傷的金融巨人的本土招募人才。」法新社說,最近一些中國金融公司接連開赴華爾街「招兵買馬」,中國的主權投資基金———中投公司已經開始進行全球搜索,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也將在華爾街進行面試。今年以來,《環球時報》記者在紐約已經參加過北京、深圳、山東、江蘇、浙江和中金、招行、工行等政府與企業的相關活動。法新社援引一位中國證監會高級官員的話說,「美國是個胖子,需要吃減肥藥;但中國相對而言還是一個瘦子,需要強身健體」。

  西方媒體還特別留意了被預言將成為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法新社稱,上海市政府將帶著80個高級崗位的需求於12月前往倫敦和紐約進行招募。上海市政府曾表示,到2010年舉辦世博會時其基礎設施將趕超國際金融中心的水平;到2020年,上海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員。法新社稱,「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上海市政府官員認為,這一時刻到來的速度將更快」。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金融業前往華爾街挖人才的困難之一是無法提供比華爾街更具競爭力的薪金。在美國,投行董事、總經理的稅前收入大概為一年50萬美元左右,前兩年行情大漲時,加上獎金和年底分紅,他們一年能收入1000萬美元左右。中國的公司為高端人才開出的國際化薪酬可能不會那麼高,而眾多中低層的金融業人士則更難拿到與他們在美國一樣的工資。一位來美考察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告訴記者,華爾街的人才需要放低姿態、放眼長遠,「中國歡迎『海歸』加盟,但急需的是實踐經驗豐富且能當領頭羊的人才」。

  精英來華可能「水土不服」

  「現在的情形有點像二戰結束后出現的世界各國爭奪德國技術人才的熱潮。」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現在去華爾街網羅人才非常值得。他說,二戰後,美國引入了大批德國科技人才,這些人在美國以後的高科技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鍾偉認為,儘管金融危機爆發后華爾街遭到全世界的批評,但目前來看,它在百年歷史中形成的管理文化、人才培養模式等還是世界一流的,與它相比,中國的金融業就好像是處在童年時期,如果中國能網羅到高級人才,可以大幅度提高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水平,為將來中國金融機構去美歐發展創造條件,「收購人才比收購美國的金融機構、金融資產更有把握」。

  印度「sify」網站在分析華爾街精英前往中國可能會「水土不服」的原因時說,「中國並不崇拜華爾街式的金融行為,尤其是在這場危機過後」;中國也沒有像紐約、倫敦那樣發達的金融市場環境,「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在這些最終由國有企業控制的公司工作時,面臨的過度監管和官僚作風」。報道還稱,華爾街恢復元氣后,這些人可能就會離開中國,帶走中國公司的經營藍圖以及發展的關鍵。

  對此,鍾偉認為,引入華爾街人才必然會產生碰撞,首先是他們能否適應中國金融開放的氣氛;其次是他們可能會帶來華爾街的不良習慣,比如貪婪、急功近利;另外,華爾街精英與本土精英在文化、待遇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引起潛在的衝突。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經濟安全問題的專家雷家驌提醒說,去華爾街網羅人才一定要避免盲目,尤其是掌控國有資本的投資公司,更應該重視人才的真實才能和品質。他說,「華爾街精英很多,但並非都是有真才實幹的人才」。


來源: 環球時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