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宗教?有些人不需要宗教?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15 09: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沈睿

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宗教?

中國二十世紀作家中我最愛的之一豐子愷說,人生有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認為人生就是這樣三層樓。有的人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樣的人, 「在世間佔大多數。」。少數人,即所謂的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爬上二樓去,從事他們喜歡的學術文藝等創作中。「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豐子愷進一步描述:「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

豐子愷對宗教的理解,我不知道大多數宗教徒們是否贊成,而我覺得是很有洞見的。我亦不知道大多數宗教徒看到豐子愷的話,怎樣劃分自己。他們是否一層樓一層樓的走上去的,還是徑直就上了三樓?上了三樓后是不是就覺得自己已經高瞻遠矚,看到了自己死後的世界,比如上天堂或下地域?我拿豐子愷的理論鏡子看自己,覺得自己是在第一樓和二樓之間來回跑。我希望物質生活不錯,也希望做學術和藝術。我到現在還沒有到三樓的慾望,用豐子愷的話說,我沒有那麼強的腳力和慾望。

我接觸過很多宗教徒。在美國這裡,接觸教徒的機會就更多了。從我跟他們的很多談話中,我總結出了這些人為什麼需要宗教,我由此想到人為什麼需要宗教,豐子愷理論很適合李叔同這樣的宗教大師,對一般人來說,我觀察,需要或走向宗教有以下理由。

第一,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我接觸過很多宗教徒,都對我說,你難道不想你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嗎?你難道不願意死了以後還跟你愛的人在一起嗎?他們談到死後,說,他們希望死後還跟他們的家人在一起,跟愛他們的他們也愛的人在一起。幾乎每個向我宣講宗教的人都對我講死後的事情。我常常抬出孔夫子來做擋箭牌:啊,不知生,焉知死?我連生活的意義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後的事情?我反思他們的論點,猜想,我們人都是怕死的(我就非常怕死),更怕死後十分孤獨,因為想象死後的黑暗的世界,我們恐懼死亡。宗教擔保死亡后我們還會有人愛也會愛別人,讓我們覺得死亡不那麼可怕,讓面對絕對的死亡感到弱小的我們有安慰和期待。宗教說,死亡是不可怕的,因為死後我們會跟家人在一起。在創建宗教的時代,世界都是農業社會,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農或小牧主社會。只有跟家人在一起我們才覺得安全,力量大,才覺得可靠,才覺得可以對付時刻襲擊的死亡。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我們的動物性的反映。因為個體動物是很難生存繁衍的。群體就比較容易對付死亡。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走向宗教。

第二,出於對生命意義懷疑。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想起來有非常偶然的一面。為什麼生?為什麼活?有些人不願意停留在接受我們的偶然性上,他們很想知道得更多。他們希望知道他們的生命被賦予了意義,他們覺得偶然性太模糊了,太不清楚了。他們希望清楚地看這個世界。宗教說,你的生命被神早就決定了。你的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有的是愛(基督教);有的是服從,服從神的意志,完成神的使命(伊斯蘭教,伊斯蘭這個詞本身的意思就是服從);有的是現在受苦,將來輪迴到好一點的地步去(佛教);有的是人生無定義,一切都相對而言,沒有白就沒有黑,沒有壞就沒有好等等,把生命的意義看得非常相對(道教)。這些意義對信仰的人的生命有確定和安慰的功能。這些意義使信徒感到超越自己力量,感到自己與比自己更偉大的東西相連。這些意義使信徒感到生命不是偶然的,是有目的的。

這四種大的宗教,前三種是世界上第一第二第三大宗教,在世界上流行,后一種只存在中國,發源於中國文明的源頭,對中國人有相當深的影響。比起前三種的絕對,道教對生活的相對態度使中國人比較不容易走極端。既然一切都相對,死亡也沒有那麼可怕,愛和恨可能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不要過分地愛,也沒有必要過分地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佛教容易被中國人接受。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成為中國文明的一小部分,但不是中國人主要的精神資源和力量的源泉。現在,在經濟權力的命令下,基督教逐漸走入中國。以後走得還會更多,還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基督教,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因為信息時代而走向大同,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也逐漸走向大同,雖然這個步伐要比經濟大同慢得多。

第三,出於對自我意義的尋找。我常想認為自己生命沒有意義的人容易陷入憂鬱症,生活不容易快樂。如果一個人覺得自我很有意義,這種信心使一個人會樂觀和快樂。自我的意義,除了神賦予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德意義。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道德比別人好,比別人優越,自己正直,正義,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他自我感覺良好。自己比別人好,在道德上或物質上高出別人一頭,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重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承認,都需要自我感覺良好。宗教提供這種讓自我感覺良好的支持。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歸納有些人為什麼需要宗教。從這些方面看,我提倡宗教,因為我認為對宗教的追求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人對意義追究的一部分。宗教賦予這些人意義,這是非常有意義有幫助的精神活動。我們都是弱小的,宗教讓我們強大;我們都是孤單的,宗教讓我們感到大家在一起;我們都是速朽的,宗教讓我們感到自己與永恆相連。我們中的很多人,需要宗教。我們中的很多人,需要走到第三樓去。在三樓上的人,你聽到福音了,你有福了。是嗎?


為什麼有些人不需要宗教?

為什麼有些人不需要宗教?也許沒有比伯納德·羅素的文章《我為什麼不是基督教徒》闡述得更有力和清楚的了。羅素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的根源深植於西方的啟蒙主義思想里。在這篇文章中,他從什麼是基督徒出發,討論上帝是否存在、宗教的道德意義、基督這個人和他的道德缺點、宗教的感情因素、教會在歷史上是怎樣阻礙進步的,以及科學講怎樣幫助人類理解很多過去人類不理解的東西。最後他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他說:

「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雙腳站著,直面這個世界――善、惡、美、丑的各個方面,直面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並不怕世界的本來面目。用才智征服世界,而不是僅僅奴隸般地懾服於對它恐懼。關於上帝的全部的概念都來自古東方的專制主義。對自由的人來說,這個概念相當不值得一顧。當你在教堂里聽人們說他們自己是痛苦的罪人等等之類時,他們似乎又可憐又可鄙,是不值得自我尊重的人類。我們應該站起來,坦率地直面世界。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把世界建設得更好。即使沒有我們所希望的那麼好,畢竟,我們的世界也比其他時代那些人建得好得多。一個美好的世界需要知識、仁愛和勇氣;不需要惋惜過去或讓很久以前的無知的人說的話束縛自由的才智。美好的世界需要的是無畏的看世界的方式,需要自由的才智,需要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時時刻刻對死去了的過去的顧望。我們相信,過去將被我們的才智創造的未來遠遠地拋在身後。」

這篇文章中的理性、理想性和對未來的樂觀放映了西方啟蒙思想下成長的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對人的理性的相信,對人的能力的相信,對科學和未來的相信。羅素在漫長的一生里寫過很多關於宗教的文章,比如《一個自由人的崇拜》(1903)、我為什麼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什麼是靈魂?》、《我是一個無神論者還是不可知論者?》(1947)、《宗教對文明有有用的貢獻嗎?》《有上帝嗎?》(1952)、《懷疑的價值》、《一個神學者的惡夢》等等。在羅素豐富而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中,對宗教的批判是主要的一支。他論證宗教實際上是一種迷信,雖然宗教對人類的文明有貢獻。宗教是人類在文明之初對世界的闡述,這種闡述建立在對世界的無知的基礎上。他認為宗教以及宗教式對世界的看法(如共產主義)的主要功能是提倡恐懼和互相依靠,阻礙知識和追求知識。宗教是這個世界的戰爭、壓迫、困苦的主要原因。

羅素對宗教的思考和批判非常有力。我再怎樣闡述也無法表達羅素思想本身的魅力。如果一個人真的要思考宗教,我認為他必須得讀羅素。沒有讀過羅素就成為宗教徒的人,在我看來是盲目的宗教徒,因為他的信仰沒有經過理性的挑戰和考驗。是一步就跳到三樓的人,而這些人對宗教的信仰與迷信很接近,是某種感情用事,無法用理性與這些人理論。綜述羅素的觀點,基於我自己的經驗,為什麼有些人不信宗教呢?我以為是以下幾點。

第一,有些人生來就有不容易相信一切的反骨。我觀察人,覺得世界上的人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人需要十分結實的生活的結構和框架,否則他們就覺得無所依傍,不知道在在生活中該做什麼。這樣的人需要家庭給他們提供安全保障,需要宗教給他們提供價值體系,道德準則,需要感到自己和很多人相連,力量很大。另一類人擇比較遊離,比較懷疑,不喜歡別人給他的規則,總是想刨根問底,想知道牆外邊有什麼或天外邊有什麼。這樣的人天生就傾向於批判,這樣的人就不容易接受宗教。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談為什麼美國很多老百姓投不代表他們利益的黨的票。這篇文章是幾個心理學教授對很多選民進行調查后寫出的。這篇文章發現,美國很中西部的很多選民,生活屬於中下層,可是他們卻常常投共和黨的票,雖然共和黨本質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共和黨的政策很多都損害他們的利益。調查發現,除了教育的原因外,這些人的思維方式有一個特點,他們都喜歡黑白分明的框架。都喜歡一是一二是二的思維方式,都喜歡結構好的教條,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追隨。共和黨的宣傳就很適合這種方式。他們就立刻接受,根本不懷疑,也不願意懷疑。沒有這樣心理結構的人,在美國比較容易投民主黨的票。這個發現對認識人的心理結構與政治關係,與宗教關係都有啟發。

第二,宗教本質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人們在教堂或教會裡體驗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情。我自己多次去教堂,在教堂里群體唱聖歌的時候,神聖的音樂帶領我的感情上升,讓我感到自己的靈魂在上升。我的感覺都是感性的。感性是人的第一感覺,理性是第二的。數學作用於我們的理性,而藝術,包括詩歌,繪畫,音樂等都作用於我們的感性。宗教也是如此地作用於我們的感性。無法想象一首純智力的詩歌會感動人,無法想象一個數學公式會打動人的內心,會讓人顫慄。但是當你站在教堂里,仰望天空,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當聖歌響起,你感到美,清純,感到從現實升到一個不同的高度。宗教如同藝術,打動你的是感情,打動你的是你感到卻說不出來的東西。一個人感到神的愛。至於神的愛是否真的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到神的愛,這種主觀的感性的經驗不需要理性。因此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不那麼容易接受宗教。他會對自己的感性進行分析和質疑。英文說,「Seeing is believing-看見就是相信。或者說經驗到的就是值得相信的。可是對理性非常強的人來說,經驗到的不一定是值得相信的。理性強的人不見得一定是受過教育的人。我一生中見過很多普通的人,他們沒有讀過很多書,但是他們有常識,生活的常識,很有理性。我也見過很多受過教育的人,非常感性,所以,不能把理性與教育水平相等。雖然,受過很多教育的人傾向於理性,因為教育本身就是理性行為。

有理性而且有批判思維結構的人,不需要宗教,因為他們本質上與宗教的強調信仰、強調接受是抵觸的。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沙發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11-15 15: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廣南子 的帖子

正反兩面論證,不錯~

其實每個人都有信仰,簡單來說,分兩種:信自己或信神。

一。
至於為什麼會信,老實說,不是我自己信的,是神的恩典臨到才信的。以前說過,神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有的人彷彿經過很多的「思辨」才信,其實若神不動工,再多思辨仍然不會信。原因是因為我們的靈魂與神隔絕了,是死的,除非神讓我們的靈魂復活,我們是不會理會,也不會明白關於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一切事的。信主之後才明白信神是因為神主動的拯救,是恩典。也才明白神救我們是要恢復神的形象(唯有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彰顯他的榮耀,與神有親密的團契。

二。宗教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對永恆的思考。因為神在每一個人心中播下了永恆的種子。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因為神賦予生命以意義。
.神將『永遠』安置在人心裡」(《傳》3:11)。因此,人心企盼永恆,想要追本溯源:「這世界怎麼來的?我又是怎麼來的?我為何存在於此?又要往何處去?」。這是我們內心的終極關切,更是心靈深處的悸動。「Who Put Me Here?」。這是十七世紀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的名問.(摘至天地之初:by 呂沛淵)

三。基督教不會讓人覺得高人一等,反而會更加覺得自己犯下太多的罪,看清自己的軟弱,渺小,心向善,卻往往無力而行,深知需要被拯救。

[ 本帖最後由 同往錫安 於 2008-11-15 16:23 編輯 ]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3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1-15 15: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4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11-15 16: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廣南子 的帖子

第二部分:不需要宗教:
本質上來說,沒有人不需要宗教。非宗教徒是信自己,把自己當作神而已啦~

不喜歡別人給他的規則==自己說了算。
想知道牆外邊有什麼或天外邊有什麼==天外是否有天,還是要自己最後說了算。
懷疑不是壞事,最好也懷疑一下自己的理性,經驗和傳統。

基督教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而是超越理性的。因為神不在我們理性思考範圍內可以考察的。他的意念高於我們的意念。對於神關於自己的啟示,我們要不接受,要不不接受。神是無法用人的眼光去審核的。在人眼光下的神,只是偶像而已。信的基礎不是我們的感受,而是神的話語:聖經,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標準。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5
sousuo 發表於 2008-11-16 07:25 | 只看該作者
不看羅素那文,還真不知他老人家竟有如此淺薄作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16 1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沙發 同往錫安 的帖子

Life is short; but Eternity isn'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16 1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樓 同往錫安 的帖子

信自己應不算是宗教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16 10: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ousuo 於 2008-11-16 09:25 發表 [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宗教?有些人不需要宗教?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不看羅素那文,還真不知他老人家竟有如此淺薄作品。


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9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11-16 1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樓 廣南子 的帖子

恩,有道理。 不過,要看看生命是指什麼。我談談基督教的看法:

人的本質包括身體和靈魂。我們通常指的生命,可能是指身體在人間的壽命。的確,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身體壽命是有限的(因為犯了罪,罪的代價就是死亡)。

但人的靈魂是永存的。人死後最後身體要復活接受審判。那些罪被基督救贖的人,將擁有不朽壞的身體,在天上與主同在直到永遠。而罪沒有被基督救贖的人,則要永遠與神分開,在黑暗與痛苦中永存下去(現在我們生活中中間段,不管信或不信,都享受神普遍的恩典,包括每日陽光,雨水等的供應。但大審判之後,不信的人將不再能享受神普遍的恩典,是相當可怕的。)

===========如果這裡討論不方便,歡迎去基督家園。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0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11-16 1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廣南子 的帖子

請問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宗教?我的理解,宗教是關於救贖的。問題是:自救還是他救。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