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翩若驚鴻 誰是<洛神賦>神秘女子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17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洛神賦圖》

曹植畫像
《洛神賦圖》,顧愷之作品,現收藏於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洛神賦圖》來源於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著名文學家曹植編著的《洛神賦》,畫面生動感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經典作品。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與曹丕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聰穎過人,10歲的時候便誦能出口成詩,下筆成章,很受曹操的寵愛。在他的三個兒子中曹操曾經認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幾次都想要立他為太子。但是最終曹植還是在同長兄的爭鬥中失敗。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他日後勢力壯大,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陽來,想借口殺掉以除後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內以兄弟為題,吟詩一首,其中還不能出現兄弟兩個字;如果做不到就要處死。曹植知道這是曹丕想藉機殺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傷。忽然看到爐火中的豆秸,便隨口做了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文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唇、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此外曹植還描寫了洛神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痴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

    後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但最終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

    那麼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據《文昭甄皇後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曹丕見到甄氏后,驚嘆於甄氏的美貌。他對曹操說:「兒一生別無他求,只有此人在側,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兒雖壯年而無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話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絕,便使人做媒,讓曹丕甄氏為婦。甄氏見曹丕生的英俊,又因為是曹軍的俘虜,不得不從,因此也無異言。

    一種觀點認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於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所以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於此的袁紹兒媳甄氏,由於憐香惜玉,曹植將自己的白馬送給了甄氏,幫助她逃返鄴城,甄氏也將自己的玉佩贈給了曹植以示感謝。兩人再次相見,都覺得命運註定。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於是能夠與與甄氏朝夕相處,當父兄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氏的感情迅速發展,到了難捨難分的地步。

    七八年過去了,曹操已經穩穩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勢,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劃為魏國,封曹操為魏公,定都於鄴。在誰來繼位的問題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為長子曹昂早亡,還有四個兒子為卞氏所生;長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個兒子中曹操最偏愛曹植,傾向於封曹植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儀,放蕩恣肆,而且三番兩次耽誤大事,擅自開啟司馬門,使得曹操對他失望透頂。在這種情況下,曹丕順利地當上了世子。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

    魏國建立后,曹丕對甄氏和曹植錯綜複雜的關係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氏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後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二年便鬱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這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曹丕死後,群臣本來想迎立當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對於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後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氏認定成洛神了。《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艷遇一節。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於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生過戀情。

    他們的理由是:

    第一,曹植不可能愛上他的嫂嫂,曹植與嫂嫂之間的感情只是親人之間的感情。曹植在年輕的時候與嫂嫂之間是一種親人關係,長大后,曹丕與曹植兄弟之間存在著緊張的政治鬥爭,曹植不會有很多的機會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賦》真是為甄氏而作,曹植這是色膽包天,曹丕不會讓這樣的文章到處流傳。

    第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很看重各種倫理。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洛神賦》不過是由於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業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因此借《洛神賦》中「人神道殊」來表明自己壯志難籌、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既然曹丕沒有將玉枕贈給曹植,那麼就不會有曹植睹物生情,而為甄氏作《感甄賦》了。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應當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選考異》中認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託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朱干在《樂府正義》中指出,「感甄」之說確有。但所感者並非甄妃,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

    後人否定曹植與自己嫂嫂的愛戀關係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愛上一個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行為比較隨意的曹植是很可能愛上不僅有美貌,又有與自己有較多的相同愛好的嫂嫂的。看來,《洛神賦》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附:《洛神賦》原文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記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與五官中郎將,植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下。時已為郭后讒死。帝仍以枕齎植。植還,度轘轅,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見,遂述其事,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燮按:植在黃初,猜嫌方劇,安敢於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矣。)

[ 本帖最後由 jydeng 於 2008-11-17 09:18 編輯 ]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NYLASH 發表於 2008-11-17 14:13 | 只看該作者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

主題

3017

帖子

69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8
3
細細小雨 發表於 2008-11-17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