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11月6日]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呂岑戰役(1632年)-----

    德國薩克森的一個名叫呂岑的地方,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之一。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戰爭中,即17世紀初的30年戰爭中,這裡曾發生過一次激烈地戰鬥,以雄悍聞名的「北方雄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就在這次戰役中身亡。
    30年戰爭是哈布斯堡聯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兩個封建皇朝集團之間的戰爭。1630年,瑞士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領精稅之師長驅直入德國。古斯塔夫二世是位智勇雙全的軍事家,在他的指揮下,德軍連連敗北,不久,廣大的德國北部盡皆陷入瑞典軍隊之手。而且立即揮師向南,很快接近奧地利邊境。嚴重的形勢迫使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再次起用瓦倫斯坦。瓦倫斯坦也是一位有名的將軍,勇敢善戰,曾是神聖羅帝國軍事統帥,由於貴族內部的矛盾被排擠出去。1631年,瓦倫斯坦被召回朝廷。他迅速集中了7萬大軍,投入德意志戰場,和古斯塔夫二世展開一場大戰。
    真是棋逢敵手,難解難分。瓦倫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都是打仗能手,他們倆揮戈相同,戰鬥空前激烈起來。1632年11月6日,兩軍相遇於薩克森的呂岑,雙方力量接近,指揮才幹相當,誰也不願相讓,士兵一片一片地倒下去,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後來,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大霧彌天,把人們的視線都遮住了。德軍面臨這種天氣不得不暫時撤退。古斯塔夫二世就乘德軍撤退之際發起了猛攻。但是,就在勝利在握之際,古斯塔夫二世被槍彈擊中,倒在戰場上了。

清學者廖平所著《古今學者》撰成付刊(1886年)-----

    1886年11月6日,清學者廖平所著《古今學者》撰成付刊。
    廖平(1852—1932),四川人。早年入尊經書院。光緒進士。初從事訓詁考訂之學,后專求經學大義。是我國現代最著名的經學家,清末今文經學派的代表。其學術多變。11月6日撰成的《古今學考》,作者認為今文為孔子所創,今文學尊崇孔子,主《王制》;古文為周公所創,古文學派尊崇周公,主《周禮》。從此今古分明,這在經學史上是一大貢獻。康有為作為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的兩部書《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即由此推衍而成。可見其影響之深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1893年)-----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傑出的音樂家,他於1840年5月出生於俄國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礦業專家,母親彈得一手好鋼琴,在他的心目中,媽媽等於音樂,音樂等於媽媽。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充滿幻想,喜好朗頌詩和作文,選的大都是聖經或愛國性題材。他5歲那年的一天,父親在家中放歌劇《唐璜》的唱片,他的情緒隨著音樂起伏,當聽到憂傷處時竟然放聲大哭。因此,家庭教師送了他一個外號「玻璃男孩」,以後家人總怕傷了他易碎的心。
    柴可夫斯基在青年時代先後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他早期寫過一部民族味十足的歌劇,名叫《長宮》。公演的那天,他親自擔任指揮。但有趣的是,人們說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樂隊根本沒有看他指揮,大家非常熟悉樂譜,不用指揮也行。
    1871年,柴可夫斯基舉行了首次個人音樂會,邀請到各界名流出席,也包括作家屠格涅夫。屠格涅夫起初不想來,他一向討厭作曲家,認為20年後誰也記不起這些人的作品。由於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著名音樂家魯賓斯坦的再三勸說,屠格涅夫才來了,為了擺架子,故意遲到了一會兒,所以沒有聽到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那一段,但柴可夫斯基的其它作品,給他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歌的行板》取材於民謠,旋律極優美,6年後,當托爾斯泰聽時,感動地流下了熱淚。
    19世紀是書信文學相當興盛的時代,柴可夫斯基是個習慣於寫信的人,一生寫了6000多封信。他的第一封信是8歲時寫的,最後一封是逝世前一個月寫的,僅給自己的弟弟就寫了1000多封信,無話不談,涉及自己的理想、興趣、煩惱、希望等等。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友誼,是音樂史上一段動人的故事。梅克夫人是一位有錢的寡婦,作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知音」,從1877年起每年給他提供6千盧布的資助,讓他專心從事創作。從此兩人書信往來13年之久。他們通過書信,抒發各自的情感,互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響曲》就是獻給梅克夫人的。
    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6部交響曲,9部歌劇和數部芭蕾舞曲等大量傳世之作,他的作品數量多,形式多樣,在西方音樂史上是罕見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至今仍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的古曲芭蕾舞曲《天鵝湖》、《胡桃夾子》等尤其膾炙人口,歷演不衰。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響曲《悲愴交響曲》,這是一部自傳性的悲劇作品,也是他為自己寫下的輓歌。在他第一次指揮演出該曲后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與世長辭了。
    為了紀念這位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世界各國經常舉辦一些紀念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將1990年定為「紀念柴可夫斯基年」。


日軍攻陷金州(1894年)-----

    1894年11月6日,日軍攻陷金州。10月24日,日軍第二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向金州(今屬大連市)進犯。旅順守將正定鎮總兵徐邦道率部赴金州,會同當地守軍積極布防,於11月4日發炮打退來攻東路山隘的日軍。5日,與日軍激戰不敵,退守城內。6日,日軍以火藥炸毀城門,清軍傷亡極重,寡不敵眾,徐邦道軍被迫撤回旅順,金州失陷。金州戰役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在遼東半島的一次重要戰役。金州位於大連灣北面,為旅順的後路關隘金州失陷,危及旅順、大連。7日,日軍不戰而取大連,守將趙懷益逃走。

清廷公布釐定中央官制方案(1906年)-----

    1906年11月6日,清廷公布釐定中央官制方案,除內閣、軍機處及外務、吏、學部仍保留規制外,其餘各部均有大幅度變動。
    戶部改為度支部,增划入財政、稅務2處;巡警部改為民政部;太常、光祿、鴻臚寺併入禮部;兵部改為陸軍部,將練兵處、太僕寺併入,並暫管海軍部和軍咨府事;工、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刑部改稱法部;大理寺改院,理藩院改部;另新增設郵傳部。
    在重新任命擔任軍機大臣和各部尚書的13名高級官員中,漢人僅佔5名。特別重要的幾個部,如度支部、陸軍部,均掌握在滿人手裡。稍後,清廷又將手握重權的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袁世凱調任外務部尚書,並將北洋陸軍4鎮指揮權收歸陸軍部。

馬德羅就任墨西哥總統(1910年)-----

    墨西哥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弗蘭西斯科-馬德羅,1873年出生於地主家庭。曾留學法國和美國,受到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影響。 1908年號召恢復1857年自由主義憲法。1909年聲明參加1910年競選,提出反對獨裁、保護民族工業和建立憲政國家等綱領,遭逮捕。出獄后,1910年10月5日發表「聖路易斯波托西計劃」,號召人民起義,以迫使迪亞斯辭職,實施選舉改革並重新分配土地。
    在農民軍進攻下,1911年5月迪亞斯獨裁統治垮台。10月舉行選舉,11月6日馬德羅當選總統。執政后食言,下令解散農民游擊隊,保留迪亞斯政權的官僚機構,受到革命派和保守派的兩面夾擊。1913年2月,參謀長韋爾塔在美國操縱下發動政變。2月 22日馬德羅被捕入獄,旋遭刺殺。


波蘭克拉科夫工人武裝起義 (19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奧是戰敗國,波蘭恢復了獨立。但是,戰爭的創傷以及德、奧的長期的蹂躪,使波蘭早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了。獨立了的波蘭該建設自己的國家,可是皮爾蘇斯基政府卻使波蘭又變成了帝國主義發動第三次反蘇俄武裝干涉的基地,使國內經濟日益走入了絕境。1923年通貨膨脹,給波蘭人民帶來更深的災難,導致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漲。
    9月,上西里西亞礦工首先舉行罷工,接著冶金、鐵路和電信工人紛紛響應。罷工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還成立了一個統一的罷工工人組織。企業主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資的要求。10月份以後,工人運動的浪潮愈發擴大了。10月13日,皮蘇爾斯基政府為了鎮壓共產黨人領導的罷工運動,陰謀製造了華沙火藥庫爆炸案,藉機大肆逮捕共產黨員,並下令解散革命工會組織。波蘭反動當局的蠻橫措施激怒了波蘭工人階級,11月5日波蘭發生了全國性的總罷工。11月6日,克拉科夫工人在遊行時,遭到反動警察的射擊。血腥鎮壓,激起了波蘭工人階級針鋒相對的回擊,總罷工發展成了武裝起義。
    波蘭工人的武裝起義得到了許多士兵的同情和支持,很多人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中,使起義隊伍變得更強大了,他們一連打退了警察和騎兵隊的9次攻擊,控制了克拉科夫市的大部分地區,把波蘭的革命鬥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可惜的是,這次鬥爭受了右派社會黨領袖們的欺騙,以為政府真的會同意讓步,錯誤地交出了武器。但是當一交出武器后,鬥爭的工人卻遭到反動政府的逮捕和屠殺。一場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就這樣被鎮壓下去了。

1936年11月6日  馬德里保衛戰開始  ------------------------------

叛軍攻到馬德里郊外

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西班牙佛朗哥叛軍在1936年秋佔領了全國大部分土地,並企圖進佔首都馬德里。11月6日起,叛軍開始向馬德里發動進攻,廣大軍民給叛軍以有力的回擊,馬德里地區實行了總動員,軍民積極參加戰鬥,擊退叛軍的第1次進攻。 1937年1月和2月,叛軍發動了第2次、第3次進攻,也被馬德里軍民擊退,3月8日起,德意法西斯給佛朗哥送來大批軍隊,動用了汽車、坦克、大炮、飛機,發動第4次進攻,企圖一舉攻克馬德里,同樣遭到了共和國軍民的堅決反擊,守城軍民堅持了29個月。至1939年3月28日,由於內部分裂,加之叛軍力量強大,馬德里才被攻陷。

1937年11月6日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 ------------------------------

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3個法西斯國家沆瀣一氣,組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圖2為3國代表在羅馬簽字后合影。前排右起:義大利外長齊亞諾、日本大使崛田、墨索里尼、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系30年代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通過一系列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而構成的法西斯侵略擴張體系。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在柏林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史稱「柏林-羅馬軸心」協定。此後,日本不斷向德國靠攏,並於1936年11月25日與德國在柏林締結了《日德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在此基礎上,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宣布加入《日德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從而最終形成了所謂「柏林-羅馬 -東京軸心」。此軸心的形成、使德、意、日三國的關係更趨密切。不久、日本宣布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權,承認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吞併,而德意則承認由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滿洲國」。繼德國、日本退出國際聯盟之後,義大利於1937年12月亦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在義大利加入《日德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之後,匈牙利、偽「滿州國」以及西班牙亦於1939年先後宣布加入該協定。「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標誌著法西斯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勢力和侵略性國家集團,它己使戰爭不可避免。此軸心的形成是30年代國際關係中的嚴重事件,對其後國際關係及戰爭進程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中共號召全國同胞團結一致抗日(1938年)-----

    1938年11月6日,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告全國同胞、全體將士和國共兩黨同志書》發表。書中指出:現在武漢失守,廣州淪陷,戰線由華北、華中伸展到華南。在這抗戰的緊急關頭,在這轉敗為勝的樞紐時期,每一個黃帝子孫都應負擔起重大責任。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團結一致,擁護和參加長期抗戰,是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最基本的保證。當此戰局轉向新的階段之際,日本帝國主義一定加緊其挑撥離間的陰謀,這就要求國共兩黨和一切抗日黨派更加進一步的親密團結,避免誤會與摩擦,鞏固國共長期的合作和長期抗戰的民族統一戰線,這對於堅持持久戰,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在延安舉行(1941年)-----

    1941年11月6—21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在延安舉行。到會議員219人,其中共產黨員123人,民主黨派25人,無黨派人士61人。毛澤東在開幕會上和閉幕會上發表演說,著重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批評一部分共產黨員不善於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狹隘的關門主義或宗派主義的錯誤思想和作風。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主觀主義和關門主義不打破,革命將不能成功。大會聽取了邊區政府工作報告和參議會常駐地的工作報告,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和《陝甘寧邊區政府保障人權財權條例》、《陝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陝甘寧邊區處理債務條例》、《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陝甘寧邊區戰時動員壯丁與牲口條例》、《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等。大會審查了邊區政府3年來的財政收支,通過了1942年度總概算書,並責成邊區政府實行精兵簡政政策,開源節流。大會最後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高崗為邊區參議會議長,謝覺哉、安文欽為副議長,林伯渠等18人為邊區政府委員;林伯渠、李鼎銘為邊區政府正副主席。還選出了高等法院院長和9名常駐議員。
    11月22日,新選出的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副主席和政府委員宣誓就職。

毛澤東發表演說論新民主主義政策(1941年)-----

    1941年11月6日,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發表演說,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策。他指出,參議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亦即革命的三民主義的中國。革命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其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就是要為全國一切抗日的人民謀利益,而不是只為一部分人謀利益。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毛澤東分析了中國社會「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指出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新民主主義的各項政策,都是為著團結一切抗日的人民,顧及一切抗日的階級,特別是顧及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的,是使各界人民都有說話機會、都有事做、都有飯吃的政策,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義的政策。在土地關係上,一方面實行減租減息,使農民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部分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過活。在 勞資關係上,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發展實業的政策,使資本家也有利可圖。所有這些政策都是真正適合現在中國國情的政策,是中國共產黨聯合一切抗日的黨派、階級和階層,團結全國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一主張的必然要求。這些政策,不但要在陝甘寧邊區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而且要在全國也實行起來,才能團結全國人民,實現合力抗日之目的。

石家莊戰役(1947年)-----

    石家莊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攻克的一個較大的城市,不但為以後繼續攻佔敵人佔領的大中城市增強了信心,而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被朱德總司令譽為「是奪取大城市之創例」。
    1947年下半年,我軍在晉察冀戰場發動攻勢,於10月下旬在清風店戰役中消滅了敵人第三軍主力,俘虜了軍長羅歷戎,連同保北作戰共計殲敵1.7萬餘人,創晉察冀殲滅戰新紀錄。敵軍第三軍主力被殲后,石家莊的守軍更加孤立。石家莊位於石德、平漢、正太三條鐵路的交匯處,戰略地位重要,雖無城垣,但構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從市郊到市中心,以外市溝、內市溝和市區主要建築物為骨幹設置三道防禦陣地。市郊各村莊和市內重要街巷路口,都築有鋼筋水泥工事,共有大小碉堡6000多個。各陣地之間有交通壕和地道相互聯繫;環市還修有20多公里鐵路,裝甲車晝夜巡邏。石家莊守敵是第三軍的第32師及2個保安團和19個縣的保警隊,另有1個坦克連及6輛裝甲列車。敵人為加強石家莊的守備力量,11月初,又將保定綏署獨立團及第三軍的野炮營空運該市。
    10月23日,中央軍委批准晉察冀軍區首長關於乘勝奪取石家莊的建議,25日,為作好戰役準備,野戰軍前委召開了旅以上幹部參加的擴大會議,朱德總司令到會作了指示,並認真研究制定了石家莊作戰計劃,確定「以陣地戰的進攻戰術為主要方法」,採取穩打穩進的方針,以坑道作業接近碉堡,用炸藥爆破,輔以炮擊,各個摧毀敵人的工事,然後以步兵突擊,奪取敵人各道陣地。
    11月6日拂曉,進攻石家莊的戰鬥打響了,當天就佔領了外圍大部分據點。第二天,冀晉軍區部隊佔領了機場,斷絕了敵人的空援;第四縱隊攻克了被敵人吹噓為「鐵打的」雲盤山制高點。第三天下午,各攻城部隊在炮火掩護下,以連續爆破和連續突擊的手段,迅速突破外市溝。到第四天清晨,在攻佔了外市溝與內市溝之間的大部分據點后,繼續向內市溝推進。10日16時,我軍向內市溝發起進攻,各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炸塌了內市溝,攻入市區,採取破牆連院、大膽實施小迂迴、小穿插的戰術,與敵人進行激烈的巷戰,多次打退了敵人的反撲,於11月11日,攻佔敵人核心陣地大石橋地區,石家莊戰役勝利結束。
    這次戰役共殲滅敵人2.4萬多人,拔除了敵人在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為全國解放打下了基礎。

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1948年)-----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領導成員合影。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聯合舉行淮海戰役,整個戰役由鄧小平、陳毅統一指揮。
    東北國民黨軍全部被殲,徐州地區國民黨軍有南撤的跡象。據此,中共中央軍委採取粟裕的建議,決定以60萬兵力,全殲國民黨軍主力於淮河以北、隴海路以南、平漢路以東地區。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12日,開始圍殲國民黨軍黃伯韜兵團,並將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分別阻於蒙城、固鎮地區。蔣介石為重戰宿縣,調集兵力,分三路對進,淮海戰役總前委決心先殲孤軍冒進的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
    11月24日,國民黨軍黃維第十二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合圍,多次突圍,均被擊退。
    12月4日,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被華東野戰軍包圍。
    15日,中原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生俘兵團司令黃維。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為配合平津戰役作戰,對杜聿明集團暫不作最後消滅,華東野戰軍自12月16日起,一面休整,一面圍困杜聿明集團。
    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發動總攻。10日,全殲杜聿明集團,生俘杜聿明。至此,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歷時66天共殲國民黨軍55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

《人民日報》就美國侵略朝鮮發表社論(1950年)-----

    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什麼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的社論。社論指出,美國侵略者侵略朝鮮戰爭的火焰,在南面早已延伸到我國的台灣,在北面現在竟擴大到我國鴨綠江邊和圖們江邊了。美國侵略者的空軍,愈來愈頻繁地向我國邊境襲擊。這一切事實,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國將侵略戰爭引向中國的罪惡陰謀。我國人民決不能坐視朝鮮戰爭的這種嚴重形勢而置之不理。處在侵略者刀鋒面前的中國人民,不能熟視無睹,不能不起來以志願行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的志願行動使朝鮮人民得到無限的鼓舞和信心,使他們有可能轉變整個戰局,消滅或逐退立腳未穩的美國侵略軍並有可能強迫侵略者接受對於朝鮮問題的公正的和平的解決。只有這樣,朝鮮和遠東的和平才能夠恢復,中國才能夠免於被侵略,才能在安全的條件下從事和平建設。

蘇伊士運河事件結束(1956年)-----

    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把英國和法國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帝國主義為了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夥同以色列於同年十月底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埃及人民奮勇抗戰,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國輿論的堅決有力的支持,終於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隨後相繼撤軍,埃及人民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鬥爭的光輝勝利。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蘇伊士地峽,是歐、亞、非三洲重要航道。運河自1869年鑿通以來,即由英法壟斷資本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經營管理,成為他們侵略埃及和中東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軍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英國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埃及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國為靠山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1956年6月迫使最後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最終結束英國對埃及的軍事佔領。美國在運河事件中藉機混水摸魚,多方活動,排擠英、法、企圖稱霸中東。英、法在二次大戰後,十分虛弱,力不從心,發動了侵埃戰爭,使它們自己陷於內外交困的窘境。英國首相艾登由於運河的事件敗局被迫辭職。


我國與義大利建交(1970年)-----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位於歐洲南部,面積301277平方公里。人口5709.15萬(1993),主要是義大利人。講義大利語,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 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羅馬。礦產資源貧乏,有少量鉛、鋁、鋅、鋁礬土,還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等資源。屬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17573美元(1994)。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葡萄、橄欖等。工業具有明顯的加工出口的特點,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還有製革、製鞋、服裝、紡織。出口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進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為主。輸油管道總長3793公里,天然氣輸氣管道總長17323公里。系文明古國,歷經羅馬共和和羅馬帝國時期后,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公國、王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統一。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是日被定為共和國日即國慶日)。戰後政府更迭頻繁,每屆政府平均壽命不足一年,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1970年11月6日同中國建交。

我國與馬達加斯加建交(1972年)-----

    馬達加斯加,全稱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意為「馬爾加什人的國家」。位於印度洋西南部的島國。面積627000平方公里(包括周圍島嶼)。人口1179萬(1992),馬達加斯加人佔98%,由麥利那等18個部族組成。民族語言為馬達加斯加語,官方通用英語。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信奉傳統宗教,8%信奉伊斯蘭教。首都塔那那利佛。礦藏豐富,石墨儲量居非洲首位,還有雲母、鈾、鉛、寶石、石英、金、銀、銅、鎳、鉻、鋁礬土等。經濟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有木薯、玉米、稻穀、咖啡、華尼拉(香草)、丁香、劍麻、甘蔗、花生等,其中華尼拉(香草)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海產資源豐富,盛產黃魚、金槍魚、龍蝦、海參等。工業基礎薄弱,主要有輕工業、採礦業、農產品加工業、紡織業、建材業等。199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5萬馬法郎。主要出口咖啡、華馬拉、丁香、魚類、石墨、鉻等,進口石油、車輛、機械設備、藥品、日用消費品及食品。16世紀末麥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了伊麥利那王國。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馬達加斯加王國。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7年3月爆發了反法大起義。1958年10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6月26日宣布獨立(獨立日即國慶日),成立馬達加斯加共和國。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1990年3月實行多黨制。1991年12月成立過渡政府。1992年8月19日通過新憲法,成立第三共和國,改稱現名。1972年11月6日同中國建交。

首屆環球火炬接力跑北京地區火炬點燃 (1986年)-----

    1986年11月6日,為紀念國際和平年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成立四十周年,首屆環球長跑起跑北京地區火炬點燃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李先念出席了火炬點燃儀式並親自傳遞火種。
    上午九點,在人民大會堂東側一群群和平鴿飛向藍天,和平的火炬熊熊燃燒。伴隨著《讓世界充滿愛》的樂曲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接過了國際長跑活動發起人格爾森先生傳來的火種,由一名中國少年運動員點燃了象徵和平的中國地區環球長跑的火炬。身著紅色運動服,來自十一個國家的不同膚色的十六名國際長跑隊員和手持火炬剛剛加入環球長跑隊的中國運動員代表崔玉林,在四百多名各界人士代表的陪伴下,慢跑繞天安門廣場半周,然後乘車前往慕田峪長城。運動員們來到離慕田峪長城三公里處起跑點,中國選手崔玉林舉著火炬和其他中外運動員一起登上了象徵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長城烽火台上,把這次活動推向了高潮。
    7日國際長跑隊到達上海,然後分A、B兩個組分別到日本、泰國繼續完成環球接力跑,於12月11日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返回紐約聯合國總部。

王選獲聯合國教科文科學獎(1995年)-----

    1995年11月6日晚18時30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中國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選教授榮獲本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該組織負責人巴德蘭先生在授獎前的致詞中,高度讚揚王選教授「為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指出,王選教授主持研製和開發的中文計算機照排系統引起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一場技術革命。目前,不僅中國大陸99%的報紙編排和90%的書刊出版採用這一照排系統,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北美等地的大多數華文報紙以及台灣一些有影響的報業集團也採用了該技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創設於1968年,每兩年頒獎一次,用於獎勵在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中做出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員。王選教授是第二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當晚,還有4名科學家同時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微生物獎、化學獎、科普獎和環保獎。

三峽工程進行大江截流(1997年)-----

    1997年11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在經過5年施工之後,開始進行大江截流。
    大江截流是三峽一期工程勝利結束的標誌,也是三峽工程由投入期向收益期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此外,大江截流后江水將改由人工開挖的導流明渠下泄,通航方式將發生大的變化。因而,三峽工程的大江截流為國內外所矚目。
    三峽工程要進行的大江截流,就是通過修築上下游兩道圍堰截斷長江主河床,將兩道圍堰包圍起來的63萬平方米江面抽去江水,清除淤泥,然後在乾枯的河床上修築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和大壩。計劃於2003年發電的首批機組將安裝在這裡。大江截流,實際上是指對上游圍堰的龍口進行合龍。
    三峽截流是目前世界水利工程中截流綜合難度最大的截流工程。三峽截流合龍時選定的設計流量為每秒1.4萬立方米至1.94萬立方米,是迄今為止世界水電工程最大截流流量--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流量的1.75倍;是國內最大截流流量--葛洲壩截流流量的2.9倍。三峽截流最大水深為60米,是世界水電工程最大的截流水深--美國達勒斯工程截流水深的1.3倍,比葛洲壩截流水深深40米。由於三峽水急浪涌,水下地質狀況十分複雜,在深水和大流量條件下截流,防止圍堰坍塌和解決防滲問題,將是三峽工程開工以來面臨的第一道世界級技術難題。
    三峽截流的施工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圍堰「預進佔」階段,也就是預先在長江主河道上分4個堤頭,將上下游兩道圍堰向江心推進,使上下圍堰分別只留下460米和480米寬的江中門口。與此同時,在門口的江底大量拋投石料,將河床深槽部位墊高,使水深由60米減少到20多米。第一階段的施工是從1996年11月開始的,到1997年4月已全部完成施工目標;第二階段施工是從1997年9月初開始到11月3日,將截流所在的上游圍堰江中門口由460米束窄到130米寬,形成截流龍口;第三階段就是截流合龍,計劃在11月6日至8日中間的某一天,根據氣象水文條件,展開橫鎖長江的最後衝刺。據專家測算,130米龍口要用21萬立方米土石料才能堵住。在狹窄的圍堰堤頭上連續3天每日拋投7 萬立方米土石料,這樣高的施工強度,在世界水利建設史上也是罕見的。


20世紀最具影響的政治哲學家伯林逝世(1997年)-----

    1997年11月6日,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去世,歐美各大報刊紛紛刊發悼念文字。伯林爵士生前即被尊為二次大戰後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死後自然備極哀榮。
    以賽亞·伯林1909年生於拉脫維亞的里加,1920年遷居英格蘭,其後一直受牛津教育,後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於牛津。他甚至成為牛津大學的一個學術象徵,聖約翰學院的哈克博士回憶起60年代的牛津生活時,說「伯林論政治思想史的演講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傳奇。他在牛津大學最大的一個講堂做演講,那裡總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學生擠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談,不用筆記,向我們妙趣橫生地介紹歐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聲音響徹講堂,一出偉大的思想戲劇呈現在我們眼前,並不時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態、熱情而充滿活力的語言所加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寫大部頭專著來闡發他的想法,他寫的更多的是一些長篇文章,這些文章也非直接闡述理論,而是旁徵博引地評論哲學史、觀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這些文章一經發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響到一般學者的思考。他極有見地的著作,如《卡爾·馬克思》、《維柯與赫爾德》、《自由四講》及《俄國思想家》等等,以透徹的洞察力澄清了現代觀念的許多基本問題,使人們重新發現了維柯、赫爾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羅斯思想家,赫爾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長篇論文《刺蝟與狐狸》、《歷史的必然性》、《丘吉爾在1940年》、《羅斯福》等已是歐美知識界膾炙人口的名篇,並奠定了他作為本世紀知識生活中最具影響的政治哲學家的地位。他的最新文章結集《現實感》,已於1996年面世,他的書信則尚在編選中。
    伯林的一生極其豐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爾夫森學院的首任院長,並任牛津多個學院的教授以及歐美各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研究員;1974年至1978年 則任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長。他興趣廣泛,言鋒銳利,是知識界著名的大談家;他的好朋友有W·H·奧登、斯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納米爾等人。
    更富傳奇色彩的是,二戰期間他任職於英國政府,1942年至1945年任駐華盛頓英國使館一等秘書,1945年至1946年則轉任駐莫斯科英國使館一等秘書;他回憶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別提到那兒的「寒冷」,而且不能會見非經官方安排的友人。不過,仍使他慶幸的是,他終於和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見上了面。後來,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國詩人的聚會》里生動地敘述了當時的場景。作為一個俄國出生的猶太人,以賽亞·伯林與美國俄裔作家E·威爾遜、納博科夫等人聲氣相通,一生推崇俄國詩歌和文學。為了維護帕斯捷爾納克的文學聲譽,他甚至給《泰晤士報》寫出一封讀者信,與一位抨擊帕氏的評論家展開爭論。
    伯林的去世無疑使歐美知識界生氣銳減;國內許多敬慕伯林思想、人格的知識人也深感悲哀。同時,伯林的死也表明本世紀知識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頁已成為過去。

中國第一所網上大學開學(1998年)-----

    1998年11月6日,中國第一所網上大學--湖南大學多媒體信息教育學院開學,分佈在全省14個地、州、市的 15個遠程教學點的1000餘名學生,通過公眾多媒體網開始了第一堂課的學習。這標誌著中國多媒體遠程教育已正式啟動。
    專家認為,現代遠程教育的實施將有效緩解中國高中畢業生上大學難的矛盾,為繼續教育提供條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異地共享,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國際田聯主席普里奧里莫·內比奧羅逝世(1999年)-----

    1999年11月6日晚,國際田聯主席普里奧里莫·內比奧羅突發心臟病,夫人喬萬娜立即把他送進羅馬馬泰爾德伊醫院,但搶救無效去世。薩馬蘭奇稱內比奧羅是「世界體育最偉大的領導人之一,他兢兢業業,把畢生獻給了體育、特別是田徑的發展」。
    內比奧羅1923年7月14日生於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區阿斯蒂省斯庫爾佐連戈鎮,都靈大學政治和司法系畢業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是參加了反法西斯志願軍,后參加了游擊隊。他曾是跳遠運動員,曾榮獲1947年義大利學生跳遠冠軍,1961年起任義大利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從1969年到1989年擔任義大利田徑協會主席,1981年起任國際田聯主席,1992年起任國際奧委會委員。
    內比奧羅被稱作體育界的「大獨裁者」,不少人認為他有愛慕虛榮、以個人為中心的弱點。他的履歷上有一大堆榮耀的東西:參加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游擊隊;國內和國際的數以千計的職務,許多寶貴的名譽學位。他特別追求「榮譽博士」,總共弄了26個。他喜歡結交國家元首、王公貴族,在塞維利亞世界盃期間,他雖然生病但還不停地念叨:「你們一定要拍好我與卡洛斯國王的照片。」卡斯特羅是他1961年就認識的老朋友。他說:「卡斯特羅是一位非常喜歡體育的政治家,見面第一分鐘我們就很容易相互理解。」1992年,內比奧羅衝破美國禁令,在哈瓦那組織了世界田徑錦標賽。他還不知疲倦地乘飛機遠行,去見曼德拉。他們之間親密的關係,最終促成了1998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辦的世界田徑錦標賽。
    內比奧羅參加活動致辭總喜歡用當地語言,在日本他因發音不準把致辭變成了罵人的話,引得整個體育場都笑他。他的英語也令人哭笑不得,常常充滿不存在的詞語。在塞維利亞回答有關違禁藥物的提問時,他不耐煩地答道:「小姐,我懶得再談尿了!」他不承認自己有病,討厭醫生,從不願意動手術。這次他上救護車都不讓人抬,而要用自己的雙腿走上去。他習慣自己設計未來,他的記事本上已經寫滿了約會、旅行、工作,而且他已經邀請了許多人在新的千年馬拉松比賽前夕到他姜尼科羅別墅那裡過新年。
    義大利輿論認為,他是一位「既可愛、又可惡」,「既偉大、又有爭議」的領導人,他「既是田徑新時代的倡導者,又是許多矛盾的焦點」。他的理想是把田徑變成一種「現代戲劇」,不要死氣沉沉,要不斷創造新記錄。果然,隨著田徑運動的不斷創新,運動員也不斷衝破局限,發揮了無限潛力。他要求報刊突出報道體育,被人攻擊「完全打亂了體育,把商人引進了田徑聖壇,把純粹的田徑變成了馬戲」。但內比奧羅從沒真正遇到過對手,他不允許有競爭。由於他開創的「戲劇性田徑」,每兩年一屆的世界田徑錦標賽成為全世界的盛大活動,國際田聯的成員國也達到230個,比聯合國還多。在擴大國際田聯方面,內比奧羅是民主的,從「只有烏龜爬行」的太平洋小國到傳統大國,選票一律平等。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1-6 22:16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2:15 | 只看該作者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Part 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4
jvmpzh 發表於 2008-11-7 06:53 | 只看該作者
欣賞liao~~ 協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7: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