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孝"過時了嗎?《論語》感悟:孝敬之道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5 2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係,那就是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晚輩——自己的兒女。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準,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兒女應該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

    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反過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划。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後,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麼長時間不來,你願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在要成家立業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麼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榦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榦,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榦給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榦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

    宰我走了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裡懷裡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麼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跟同事要怎麼說話,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好話要好好說。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堅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衝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的衝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裡頭不高興,兒女心裡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衝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捨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過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嗎?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外邊去下館子,你老捨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麵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時候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麵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道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裡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迹。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麼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麼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跟孔子問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處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學習就應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該讓父母擔心。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後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幾個兒女願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麼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佔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準確。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麼好。

        對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裡可能永遠是懼大於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捶胸頓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那麼一切都有可能。(摘自《于丹〈論語〉感悟》)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沙發
jvmpzh 發表於 2008-11-6 06:26 | 只看該作者
感悟:孝敬之道

haowen!

飲水思源...

父母最需要愛的,年邁父母尤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3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6 09:0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vmpzh 於 2008-11-6 06:26 發表 ["孝"過時了嗎?《論語》感悟:孝敬之道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haowen!

飲水思源...

父母最需要愛的,年邁父母尤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4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1-6 10: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ydeng 於 2008-11-6 00:23 發表 ["孝"過時了嗎?《論語》感悟:孝敬之道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兒女應該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 ...


讀完后,趕快誠惶誠恐的拿個小本子,歪歪扭扭地列列自己和父母在過去一年中:共同擁有過什麼?分享過什麼?快樂過什麼?痛苦過什麼?還有什麼曾是想做而未做的事?想說而未說的話?行動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5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1-6 1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6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6 22: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廣南子 於 2008-11-6 10:05 發表 ["孝"過時了嗎?《論語》感悟:孝敬之道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讀完后,趕快誠惶誠恐的拿個小本子,歪歪扭扭地列列自己和父母在過去一年中:共同擁有過什麼?分享過什麼?快樂過什麼?痛苦過什麼?還有什麼曾是想做而未做的事?想說而未說的話?行動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8-11-7 15: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jydeng 的帖子

很好的分享。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孝敬父母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條。在聖經十誡中,前四誡是人與神的關係,后六誡是人與人的關係,孝敬父母是人與人關係的第一條。如果連父母都不愛,不敬重,怎麼可能去愛周圍的人呢?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8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1-7 21: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8-11-7 15:15 發表 ["孝"過時了嗎?《論語》感悟:孝敬之道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很好的分享。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孝敬父母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條。在聖經十誡中,前四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