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學應何為?學者解讀"和諧"文化的價值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5 0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在北京主辦了第二次「國學研究論壇」,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國學與中國哲學」。著名學者余敦康、樓宇烈、李存山分別圍繞這一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上下五千年,和諧一線牽



在題為《國學的核心價值》的演講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所研究員余敦康強調:應該區分國學的外延與內涵。他指出,國學的外延是指包括「經、史、子、集」或儒、釋、道等諸多形態在內的、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當中產生的一切傳統學術文化,而國學的內涵則指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文化精神。將國學的外延和內涵加以區分,可以避免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相混同,使我們真正把握和發揚傳統的精髓和國學的核心價值。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哲學的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所謂國學的核心價值:「上下五千年,和諧一線牽。」和諧即是國學的核心價值,和諧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而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多元一體」又概括了和諧的本質。



在整理了中西古今之間的文化衝突的歷史過程后,余敦康說,發端於「五四」前後的國學問題爭論,其實質是如何面對中西文化衝突之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在今天談論國學問題的主旨,既應該修正西化派否定傳統文化的看法,又應該避免復古派的文化觀,因為兩者同樣陷入了現代與傳統二元對立的認識模式。國學研究在今天的任務已經與五四時期有所不同,應該立足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尋找適應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文化發展道路,從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的關係出發,超越五四時期的傳統與現代對立的舊思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上建設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國學。這種新國學的發展是適應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文化復興,是中國的世界形象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復興不是復古,而是以嶄新的面貌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如何解讀「天人合一」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中國哲學的特點》的演講中,著重從「天人合一」的視角,對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一些特點進行了層層解析。他認為,在以往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中,大多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加以發揮,實際上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著更為深刻和豐富的哲學內涵和意義。



他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要旨,首先就體現為「以天為則」——「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在「天人合一」、「以天為則」的思想觀念中,包含著「自然合理」的思維模式——尊重自然,尊重個性。「誠」為天之德,「自然無為」也是天之德,「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合德」——人以「天德」為榜樣,要「以德配天」:天則視「人德」以行事,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由此,引出了中國文化中一個根本的特點:人文精神的高揚——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而倡導道德的自我提升。



他還強調,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還包含著一些非常深刻和重要的理念,如部分是全體的部分,受全體統攝——萬物都是天地所生,都受天的統攝,都要遵循天道、天理;再如部分與全體不能相離,且相互影響——人與整個天地萬物都關聯在一起,人體是一個小天地,直接或間接受天地運行的影響,與天地運行一起運行,反之,人的活動也會直接間接影響天地的運行,這就是「天人感應」;同時,部分體現全體關係,包含著全體之理,而這正是「理一分殊」,「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事事一太極」的意涵。以上這些特點實際上都構成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進而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取向,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國學中是否有「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李存山在《「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演講中指出,「國學」與「中國哲學」都是中西文化交匯而產生的概念。「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首先關涉國學中是否有「哲學」,而其更深層的意涵是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中國哲學的特點及其與西方哲學的關係。



他認為,在中國傳統學術中,有「經、史、子、集」和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等劃分。其中「義理之學」與「哲學」的涵義相近,但是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之名,我們現在所用的「哲學」一詞是源於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對「philosophy」的翻譯。西周說:「將論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譯名為哲學。」由此可見,「哲學」這個譯名的成立一開始就具有中西文化會通的特點。



他分析說,在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等人的國學研究中,都不否認國學中含有哲學的思想。在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出版之後,金岳霖曾提出「中國哲學史」這個名稱仍有「困難」,即其是『中國哲學的史」還是「在中國的哲學史」呢?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將「哲學」看作一個「類稱」,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都是此類的「特例」,從而使「中國哲學」之名稱的「困難」得到基本解決。



對學術界近年提出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李存山說,這主要是針對以往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以西釋中」問題,其積極意義是推動我們更加深入地探討中國哲學的特點及其與西方哲學的關係。中國哲學是「天人之學」,其內在的邏輯理路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價值觀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中國哲學的精神就是要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自強不息地追求和實現人生、社會的理想,厚德載物,生生日新。這種精神就使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0 18: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