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茅盾文學獎 緣何「冷落」南方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4 0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評論人士認為地域「腔調」比方言寫作更重要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日前揭曉。就在媒體和圈內人趕赴浙江烏鎮,參加11月2日舉行的頒獎典禮之際,上海的文學評論家昨天卻開始反思,為什麼茅盾文學獎「冷落」了南方的文學。如何用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腔調」,寫出南北兼容的文字,成為眼下上海作家的新思考。

  冷遇,南方方言文字被忽視

  剛剛揭榜的茅盾文學獎中,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的《暗算》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最終上榜。除了此次《暗算》被一些評論歸為「南方文學」外,此前歷屆近30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恐怕只有王安憶的《長恨歌》,算是南方語言寫作的小說。

   「現在很多作家都在嘗試用上海方言寫作,用方言表現上海的城市感覺。不過外地讀者可能很多人會讀不懂。」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長天表示,因為語系關係,「南方文字」並不能很好地進入北方讀者的視野。專家指出,南方文字的遭遇,和南方方言遇到的瓶頸相似。因為和普通話更接近,北方方言更容易成為一種流行。趙本山的「鐵嶺風格」,從小品舞台一路走到電視劇,不少幽默的廣告創意,也取自他的語言。北京的郭德綱、天津的楊少華父子,也都成為全國知名的語言類節目明星。而海派滑稽戲,至今還在央視春晚的門檻外徘徊。


  「城市文化和上海生活中很有生命力的東西,以及上海特有的微妙的東西,有不少依賴上海方言。沒有這樣的語言,往往就不能很好地表達。」評論家指出,從文學角度出發,婉約柔軟的江南風格,往往被「大眾口味」忽視。

  腔調,用更大眾的手法寫感覺

  方言是否能夠進入文學作品,是文學界討論多時的話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莫言作品中的「貓腔戲」、張煒《醜行或浪漫》中的登州方言、劉震雲《手機》里顯示智慧的四川話、閻連科《受活》中的豫西方言等。方言寫作在成為一種時尚,也面對更接近文學本質,還是簡單嫁接的質疑。事實上,遠不止是南方或者上海話寫作遇到瓶頸。

  「中國有一半的作家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描寫自己的感受。而不得不用類似新聞社論的文體來創作小說。」趙長天指出,面對日趨多元化的生活,表達困難越來越突出,成為作家的集體問題。對此,評論家楊揚認為,「寫出語言的腔調,遠比形式上標榜方言寫作更重要。」就像戲曲一樣,一方水土一種生活,往往會造就一種表達的「腔調」。「它是寫作中的神態和脈絡,用自己的審美特色和自己的生活對照,就能形成個性的表達。」

  但楊揚同時也指出,眼下方言本身正在被稀釋,原有的活力和精神折損嚴重。想借方言寫作,達成和地域文化的交融,也越來越困難。事實上,哪怕是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里的上海韻味遠比上海方言搶眼。

  找到能被大眾接受,又不失地域個性的表達,顯然已成為眼下上海作家面臨的一個課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