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事實與宗教信仰:一個淨土信者的觀點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3-5 0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登彼岸》於去年年終推出「紀念李元松老師逝世5周年專輯」,特約譚文信居士撰寫悼念文,來自台灣溫金柯居士對譚文信居士在文章中向他提問的3個問題作出回應……。


譚文信居士在《南洋商報》佛學版「紀念李元松老師逝世5周年專輯」刊出的文章中,向筆者提出了3個問題,希望能聽聽我的看法。一是「大乘非佛說」的質疑,應如何面對?二是「彌陀信仰是佛教吸收外來文化所產生的東西」的質疑如何回應,三是「讀遍四阿含,也難以找出念佛可以往生淨土的根據」何以說李老師的淨土信仰是立本於阿含的?譚居士不恥下問,筆者學識淺陋,不一定能夠很好的回答。這裡只是略陳想法,向譚居士請教。

譚居士在提出3個問題之後說:「多年來,我都一直在念佛,行起解絕時,疑惑自然不生——『專心念佛』嘛,但一旦回到日常思惟時,上述疑惑隱隱約約又會跳出來干擾吾心,就像蚊子那樣討人厭,卻又無法打死。」譚居士的誠懇是讓人感動的。同樣作為有理性的信佛人,我對於譚居士的描述,相當能夠感同身受。

筆者以下,試著用李老師的理路,來談談我個人對此問題看法。

【疑會幹擾契入苦的止息】

李老師是怎樣解決這些疑問的?現代禪的術語叫作「經驗主義」。用阿含經的話來講,叫作「十四無記」。有人可能會說,「十四無記」不是指「世界有邊無邊」這一類的形上學問題嗎?的確!但佛陀置答十四無記之問的重點,在於「這些問題對於苦的現象、苦的原因、苦的止息,以及止息之道是不相關的。」

佛陀分析人的根本煩惱,也就是障礙眾生契入法性的,其中一法稱為「疑」。「疑」這種煩惱會化身成為很多面貌,干擾人契入苦的止息。當疑生起時,你會覺得那個問題如果弄不清楚,是絕對不行的。因為它關涉到「真理」、「實相」。而沒有真理,人是不能解脫的。

但佛陀的啟示是:眾生本在無知之中。根境和合生識,一切的認識都是緣起的,那麽,怎麼可能眾生能夠認識真理?一切生起的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的,如夢、如幻、如陽焰、如海市蜃樓。若能於此得堅定的信解,則疑根自能銷息。

人只有以為能夠認識真相,才會有探索真理的衝動。如果了知一切如夢幻泡影,自能放下這種衝動,安忍於無知之中,而疑心不起。

我認為,在宗教信仰的路上,理性的要求必須被滿足,否則疑根難斷、疑情難免。但是如果能夠因為反省理性的界限,而以

「自知無知者」的態度,投入信心為本的宗教探索中,將是邁出重要的一步。

這是從「疑」煩惱自身而說的。以下再談談對具體問題的看法。

【歷史學家也無法判斷 大乘是否佛說的爭議】

「大乘是否佛說」是歷史學家的結論。但歷史學家何曾去過事件的現場?他們還是必須透過他人的記載、遺物的出土等等資料的限制,才能作出推斷。歷史學者說「佛曾經說過什麽」比較容易檢證,他們要說「佛沒說過什麽」,恐怕略嫌武斷。佛所說的,而沒有被記錄者記錄,卻被若干佛弟子信仰、傳遞,乃至發展(所謂「接著講」)出來的,仍然是可能的。這是一。

其次,即使佛陀真的沒有說過大乘法,但是歷史學家也不能否認「大乘是佛弟子發展出來的」。如果能夠肯定這一點,「大乘非佛親口所說」又有何妨?

我相信任何一種宗教信仰,都會在歷史中,由於因緣而變化。佛教本來就不可能是悉達多一個人說的,而是佛及其歷代的追隨共同形塑的。想要剔除歷代追隨者的影響,而試圖找出純粹的悉達多的佛教,不但是一種可笑的妄想,也是一種自性見的衝動。「我所說法如爪上土,所未說法如大地土」;悉達多如是認可其他人也可以來說佛法的;「我所說法如筏喻」,悉達多認為自己說的,也只是工具而已,不應獨一神聖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悉達多認為不同的佛所說,仍然有其通同之處。這些都反映了佛陀對於言教的態度。

在佛教的領域中,難道可信的唯有悉達多一人嗎?如果佛是真的,那麼三寶——佛法僧也將是真的。所謂僧,即包括佛以外的後繼者而言。他們之中,也會有甚深體驗者、開展大方便者,他們發展出來的大乘佛法,當然也是有價值的。我從這裡詮釋「大乘是佛說」。

關於極樂凈土信仰是否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即表示其可信度降低的問題。這是極為無謂的質疑。首先,凈土信仰是否確實「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本是一個待考察的假說。那只是神話學者「想當然耳」的論斷。只是眾多的歷史解釋中的一個而已,不必定為真。

況且,在文化的流傳中,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信仰,是否就沒有價值?是否因此就黯然失色了呢?

【阿含是佛法的根本經典】

最後,關於李老師自雲其凈土信仰是立本於阿含的。筆者的想法是,阿含是佛法的根本經典,所有的佛教徒都應該回歸於此,並且提出自己的詮釋。例如李老師以三三昧來解說念佛可以使人悟道的原理;又說,阿含、般若、禪、密、凈土,都是引導人體認涅槃的方便,這些都是李老師的洞察與詮釋。

除此之外,筆者在閱讀中看到,在阿含經中,說到念佛的人可以「自記得三果」。在聲聞佛教的信仰中,三果聖人死後往生天界,在天界入無餘涅槃,故稱「不還」。這樣的狀態與念佛的人「往生凈土,得不退轉,終成無上覺」,有類比的相似性。凈土信仰與阿含經的念佛法門有可能的關係。從阿含經念佛法門逐漸開展成大乘佛教往生凈土的信仰,是可能的發展。這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適當,謹提供譚居士作參考。
Loving kindness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沙發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3-5 23:34 | 只看該作者
不要說《華嚴經》,就是《十善業道經》,歷史學家真的無法用科學手段考證其是否為佛說。理由很簡單,他們尚不知道「娑竭羅龍宮」在什麼地方。
學佛之人要信聖言量。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