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教案發生(1869年)-----
1869年11月3日,安慶教案發生。在湖南反教揭貼的影響下,1869年10月,安慶府院考試場附近出現約期拆毀教堂的 揭帖。11月3日,曾因低價強買民房改建教堂而為安慶民眾所痛恨的英國教士密道生、衛養生,公然到府衙要求查辦散發揭帖者,群眾和文武考 生憤起攔阻,並搗毀了英、法教士住所。密道生、衛養生避入府衙呼救,法國教士韓石貞連夜乘船逃走。此即「安慶教案」。事後,清政府在 英、法駐華公使的要挾、恫嚇之下,以指撥城內官地為教會堂基,賠償損失4000元、懲辦「肇事首犯」、申斥護教不力的安慶各級官員結案。
1908年11月3日 畫家吳作人誕生 --------------------------------


吳作人是現代最著名的中國畫和油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曾被徐悲鴻譽為「中國藝壇代表人之一」。他畫的《齊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認為是不朽之作。
吳作人原籍安徽省涇縣,1908年11月3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祖父以善畫名聞於蘇州,自幼在蘇州讀書。1927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後轉入上海南國藝術學院,並加入南國社,參加話劇演出、舞美設計和伴奏。1928年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在徐悲鴻工作室學畫。同時得到徐悲鴻的賞識和教誨,1929年在徐的資助鼓勵下赴歐深造。先以優異的素描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考入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 受到該院院長、歐洲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巴思天的嚴格訓練,因成績卓著,1931年獲全院油畫評比的金質獎章。
1935年應徐悲鴻之邀回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重慶組織青年畫家成立戰地寫生團,到抗日前線開展美術活動。1943年赴甘肅、陝西、青海、西康等地旅行寫生,並舉辦個人畫展。
解放后擔任過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和院長。1985年被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勳章。1988年又被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級勳章。吳作人是中國畫家中一人得到這兩項榮譽的第一人。去世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1 997年春病逝。
吳作人藝術創作熔古、今、中、西於一爐,中西繪畫都有著深厚的功力。他的油畫技法精湛,構圖獨特,手法簡潔,表現力強,富有生活氣息。作品既富有傳統繪畫特色,又有鮮明的中國藝術韻味和民族風格。他的中國畫立意自然、含蓄,筆墨瀟灑,善用比興狀物,風格凝練簡潔、清明流暢,構圖新穎,境界廣闊,寓意深邃。
他的藝術形象造型準確、神態真切,有著高雅與平易的統一,及外柔內剛的個人風格。創作上主張美術面向人生,革新傳統,張揚個性,創造意境。動物題材上40年代畫犀牛和駱駝,50年代畫熊貓,70年代畫金魚。他的書法流暢、厚重,兼有婀娜、渾厚之美。吳作人作品流入海外市場並不多,香港出售的主要是兩類題材的國畫作品,一類金魚,另一類是熊貓,偶爾有油畫。198 9年9月出售的一幅油畫《重慶》賣到12萬港元,價格已很高,中國油畫家作品在這個時期能賣到這個價格已屬鳳毛麟角。
國畫作品1986年一幅《河西牧場》躍居10萬大關,非常可觀。他的金魚題材作品是很受收藏家們歡迎的。1987年售價是4萬港元,1989年是5萬港元,1990年3月是6.05萬港元,1990年11月是 6.6萬港元,價格緩慢上升,1993年10月拍賣的《八金魚圖》為 20.7萬,價格猛增4倍。可見吳作人金魚圖收藏價值。熊貓畫價格在1990年為5萬港元之上下,近幾年未見出售。
沙俄強迫外蒙簽訂《俄蒙協約(1912年)-----
1912年11月3日,沙俄不顧中國政府不承認外蒙獨立的嚴正聲明,強迫外蒙傀儡政府簽訂《俄蒙協約》,聲稱「蒙古 對中國的過去關係已經終止」,規定俄國政府「扶助蒙古的自治」,在蒙古享有特權。
《俄蒙協議》規定:俄國扶植蒙古自治,幫助蒙古練兵;不準中國軍隊進入蒙境,不僅漢人移民;蒙古無論與何國 訂約都不得違背或變更本約及附約之各條件。附約《通商章程》則給予俄國人在蒙古各地自由居住遷移、經營工商業、免稅貿易、租買土地、 開設銀行、設立郵政、享有領事裁判等權益。
11月7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概不承認俄國與外蒙叛亂集團所訂任何條約。《俄蒙協議》簽訂的消息一經傳出,全 國輿論大嘩,革命黨人一致指責袁世凱北京政府應付無方,堅決主張不予承認。全國各政澡團體也都通電痛斥沙俄侵略行徑。各地紛紛成立「 救蒙會」、「抵制團」,抵制俄貸,不為俄人服務,並拒用俄幣。以那彥圖親王為會長的蒙古王公聯合會,也於15日發出反對《俄蒙協議》的 《通告》。23日 ,內蒙古6位盟長聯銜致電政府,宣布《俄蒙協議》「辱民喪權」,「與全蒙絕無關係」。蒙藏局副總裁貢桑諾爾布郡王舉行 記者招待會,再次表達各蒙旗反對《俄蒙協議》的呼聲。16日,孫中山致電臨時參議院,反對《俄蒙協約》。1913年11月5日,袁世凱政府與沙 俄簽訂《中俄聲明文件》,追認《俄蒙協約》及其附件,「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
德國11月革命(1918年)-----

起義的海軍隊伍排成長列,魚貫進入威廉二世的皇宮
第一次世界大戰耗盡了德國的巨大財富,為了應付戰爭所需的龐大經費,它加強了對國內人民的殘酷剝削,並採用 軍事統治的辦法,強迫人民為它們的掠奪戰爭賣命。1918年秋季,西線的德軍開始崩潰,戰爭的失敗使德國國內尖銳矛盾激化了起來。
1918年10月底,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駐基爾艦隊出海作戰,遭水兵拒絕,許多水兵因之被捕。11月3日,基爾艦隊的 水兵為了反對出海作戰的命令,並要求釋放被捕的水兵,聯合碼頭工人舉行了遊行示威,而且由遊行示威很快發展成了武裝的起義。
11月4日,基爾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組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奪取了基爾的全部政權。漢堡、不來梅、來比錫、慕尼黑 等地也紛紛起來響應了這次起義,組成了工兵蘇維埃,也紛紛奪取了各地的政權。
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也爆發武裝起義,佔領了政府機關、郵電局和火車站,迫得德皇威廉二世不得 不匆匆地逃往荷蘭。1918年12月,全德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林召開,由於右派社會民主黨人的背叛,政權重新落入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 手裡,使11月革命 。
馬占山嫩江橋抗擊日軍(1931年)-----
1931年11月3日,日軍以修復黑龍江嫩江橋為由,要求中國守軍撤離距江橋18華里的大興車站 ,並要求黑龍江省代 主席馬占山將黑龍江省政權交給漢奸張海鵬。日軍在其無理要求遭馬占山拒絕後,立即夥同張海鵬偽軍向江橋中國守軍發動猛烈攻擊。馬占山 率部抵抗,嫩江橋抗戰爆發。中國守軍在馬占山指揮下,英勇戰鬥,工事戰壕均被日軍飛機大炮轟毀,仍堅守陣地。4日、5日兩天,擊斃日軍 167人,傷600人,偽軍死傷700人。6日,日軍又增兵力,大舉進攻,守軍殊死抵抗,再次擊退日軍進攻,日軍濱本聯隊幾乎全部被殲,高波騎 兵隊死傷殆盡。中國守軍傷亡600餘人。是夜,為保存實力,中國守軍撤出嫩江橋陣地,在烏黑馬、新立屯、昂昂溪地區節節抵抗日軍。馬占山 抗日,給日本侵略軍以相當的打擊,對東北抗日鬥爭一度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共中央成立西北革命軍委員會(1935年)-----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 。任命毛澤東、彭德懷 、周恩來、王稼祥、聶洪鈞、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同時決 定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原紅一、三軍團合編為第一軍團,任命林彪為軍團長,聶榮 臻為政治委員,葉劍英為參謀長,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
十五軍團編入一方面軍序列,任命徐海東為軍團長,程子華為政治委員,周士第為參謀長,郭述申為政治部主任。
11月8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第二號命令,任命周恩來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主任,聶洪鈞為副主 任。
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1935年)-----
1935年11月3日,財政部頒布《法幣政策實施法》及《兌換法幣辦法》,其中規定中央、中國、 交通3家銀行發行的 貨幣為法幣,以圖改變以往各家銀行皆可呈准許發行貨幣的混亂局面,統一全面幣制。財政部決定設立專門委員會,辦理法幣發行收換及保管 準備金事宜,國內一切公私收付款項,概以法幣為限,禁止白銀流通。財政部還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無限制購售外匯。
此次幣制改革,是在英國經濟顧問李滋·羅斯協助下實行的。改革辦法出台前夕,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金融 界領袖會談兩小時,旋即公布改革方案。當日,上海市面投機活躍,物價狂漲。上海錢業公會特召集緊急執委會議論補救辦法,決定所有現金 銀繳存中央銀行,併發行紙幣。
蔣介石不承認日本提出的停戰七項要求(1937年)-----
1937年11月3日,日本外相廣田向德駐日大使狄克遜提交關於中日和平的七項條件:(1)內蒙 自治。(2)在華北建立 非軍事區,成立新的親日政權。(3)擴大上海非軍事區。(4)停止抗日。(5)共同反共。(6)減低日貨關稅。(7)尊重在華外僑權利。5日,由德駐 華大使陶德曼向蔣介石傳達上述7條。蔣表示:他不承認日本的要求。
陶德曼發給德國外交部的密電中說:遵照訓令,我今日將日本的七項和平條件通知了蔣介石,他說假如日本不願意 恢復戰前狀態,他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蔣還說: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國政府是會被輿論的浪潮衝倒的,中國會發生革命。假如中國 政府傾倒了,唯一的結果就是共產黨將會在中國佔優勢。這就意味著,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蔣委員要求我對於今 天採取的步驟嚴守秘密。
中美空軍混合大隊成立(1943年)-----

並肩戰鬥的中美混合大隊的飛行員們
1943年11月3日,中美空軍混合大隊正式宣告成立,並進駐桂林基地,開始作戰。這支混合大隊是6月由中美雙方各 選派人數對等的3個飛行大隊組成。由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兼蔣介石空軍參謀長陳納德任隊長,徐煥升任副隊長。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 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晉陞少將司令。陳納德上任后,強烈要求羅斯福總統加強駐華空軍力量,奪回中國戰 場的制空權,並伺機攻擊日本本土。他在作戰計劃和指揮權等問題上與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發生衝突。蔣介石對史迪威也多有不滿 ,因此陳納德得到蔣的支持。為使陳納德脫離史迪威的指揮,蔣介石於7月12日致電羅斯福,要求將陳納德提升為中國戰區空軍參謀長。羅斯福 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同意讓陳納德擔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
10月,中國空軍第一、第三、第五大隊與美國空軍正式編組混合大隊。該隊正式成立后,與中國空軍和美國第十四 航空隊協同作戰,集中襲擊漢口、越南、廣州、香港、台灣、新德、岳陽等地日軍空軍基地,轟炸掃射平漢、粵漢、津浦、隴海、同浦沿線的 日軍車輛及停泊在長江與沿海的船隻,破壞日軍運輸線,並逐步取得華南、華中地區的制空權。1943年11月25日,陳納德指揮美空軍機隊遠征 日軍在台灣的機場,擊落日戰鬥機15架,並把機場上的42架日機全部摧毀。
西方現代美術巨匠馬蒂斯逝世(1954年)-----

《粉紅色裸女》1935年

《紅畫室》1911年

馬蒂斯夫婦合葬墳塋
1954年11月3日,馬蒂斯逝世於長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歲。
亨利-馬蒂斯於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 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因個人興 趣與老師所循的傳統規律相左1892年轉入象徵主義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兩年後、初露頭角的馬蒂斯成家立 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6至1904年間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的 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畢沙羅、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畫家的表現手法,使他 進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徑庭,形體之簡潔。 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20世紀初,他好像被強烈色彩的表現力所喚醒。開始用誇張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塑造形體,至1903年,帶 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這類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實上,在 「亂塗」之中顯示出畫家的敏銳性和豐富的 創造力:直接從顏料管擠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現客觀物象的視覺真實,它變成作畫人追求內在情感及自我表現的手段,並在形式上探索一 種新的受色彩運動制約的繪畫空間。野獸派最終否定了西方各種傳統形式和與之相關的審美習慣,實現了色彩的解放,能動地驅使造型藝術抽 象化。馬蒂斯也在對形式進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子。
遺憾的是野獸派僅盛行了3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 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後,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 轉展出。他也藉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1914年起,馬蒂斯年年到南方 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用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畫家樂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著各種色調之間 的關係,尋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艷麗卻不浮華,筆觸大膽但不狂野,野獸派時代的強烈原色畫面,逐漸變成靜謐和諧的畫面,既蘊含睿智 與詩意,又賞心悅目。馬蒂斯由此獲得「顏色與線條遊戲家」的美譽。
20年代后,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30年代,他 的藝術達到巔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
為人謙虛、儒雅的馬蒂斯,對人生的榮華富貴和畫壇的名利都毫無野心,性格也與同時期畫壇另一巨人畢加索迥然 不同。二戰期間,他倆都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抵抗運動,並加入法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參加過進步活動,但馬蒂斯在其藝術中並未有任何 體現,沒有把繪畫作為一種武器。他篤信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美是賜給人快感」的理論,並在自傳中這樣闡述個人的畢生追求:「我所企望的 藝術是一種平衡、純粹與寧靜的藝術,我避免觸及令人苦惱或窒息的題材,藝術作品要像安樂椅一樣,使人的心情獲得安寧與慰藉。」
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堅持剪紙藝術的創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專心致志地從預先塗好顏色的 紙張中剪出各種形象,作品依然充滿大膽、完美和開朗樂觀的精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野獸派時代他對形式美的熱戀與執著。1907年野獸派經 歷了一場危機,面對夥伴們一個個背棄野獸派宗旨而去,馬蒂斯反而堅定信念,並在爾後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恪守不渝,成為唯一終生保 持野獸派畫風的人。
1957年11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朱可夫被撤職 ------------------------------

朱可夫,蘇聯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最重要的軍事指揮官。他組織了列寧格勒保衛戰,指揮了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和同年12月對德軍的大反攻。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新的政治領導人希望得到軍隊的支持,任命朱可夫為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朱可夫接替布爾加寧繼任國防部長。此後朱可夫實施一系列提高軍隊素質的計劃。由於這種努力減弱黨的政治顧問的作用,從而減弱黨對軍隊的控制,他的政策使他與赫魯曉夫發生衝突。
1957年11月2日,赫魯曉夫和莫斯科軍區的高級司令員們舉行了一次會議,可能是討論朱可夫的命運。赫魯曉夫,懼怕這位國防部長的力量和聲望,起初打算把他提升到其他崗位,例如副總理,這個職位可以剝奪他對軍隊的控制,而又避免公開攤牌。
這天朱可夫由機場直接去參加主席團的會議。他拒絕了會議上提出的對他的「提升」,於是開始攤牌了。辯論的時間很長,以致赫魯曉夫和其他已接受伊朗大使館招待會邀請的人不得不兩次推遲他們的到會時間。
朱可夫返抵莫斯科六小時以後,塔斯社發表了一項會議公報,不到一小時以後莫斯科電台廣播了這個消息,作為晚間新聞節目的第十五項。這項簡短的通告11月3日早上刊登於《真理報》背頁的一個個明顯的角落,但卻成為全世界各地新聞報紙的大標題新聞: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任命蘇聯元帥羅吉昂·雅各武萊維奇·馬林諾夫斯基為蘇聯國防部長。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免去蘇聯元帥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蘇聯國防部長的職務。」
通告發表后的一星期內,西方觀察家們試圖分析這種調動。有些人認為朱可夫將被提升,另一些人預料他會被清算,還有些人則從這次調動中看出朱可夫元帥企圖推翻現政權。莫斯科當局保持沉默,有效的新聞封鎖使世界報刊一無所獲。
現在事情似乎已經清楚了,即:在封鎖新聞的那一個星期內,朱可夫和赫魯曉夫關起門來在中央委員會內展開了權力之爭。蘇聯軍事報紙現在處於新任同防部長馬林諾夫斯基的控制之下,報上刊登的文章表示克里姆林宮內部正在激烈地進行著軍隊和黨之間的鬥爭。《紅星報》告訴讀者:「一個高級軍人」如何被他自己成功的軍事經歷迷住了心竅,以致犯了「嚴重錯誤,為此他受到了黨的嚴厲制裁」。海軍雜誌《蘇維埃艦隊》對於「大模大樣的軍事領袖們」作出了類似的抨擊,它宣稱:「對於貶低政治機關在軍隊生活中作用的企圖必須加以堅決譴責。」這個雜誌多少有些尖銳地聲明,「不論一個共產黨員的級別多高,如果玩忽職守,不僅可以,而且必須在黨的會議上對他加以批評。」
對朱可夫的主要攻擊,是他企圖削弱黨的工作者在軍隊中的作用,以及他公開堅持要為被斯大林清洗的紅軍領袖們恢複名譽。在蘇聯歷史悲劇性的這一章中朱可夫並不感到自己有什麼責任,但是黨的其他高級人員,包括赫魯曉夫在內,卻顯然感到自己有責任。而且,朱可夫可能掌握了與清洗中的反黨集團有關的秘密文件。赫魯曉夫害怕這些文件也可能損害他,蘇聯的公民們可能要間他們自己:「當斯大林清洗黨的幹部時,赫魯曉夫在幹什麼? 」
吳丹出任聯合國秘書長(1961年)-----

吳丹,1909年1月22日生於緬甸板庭梧。畢業於仰光大學,后留學英國。1931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后供職於政府教 育和新聞出版部門。1953年任總理辦公室規劃秘書。1957年5月起任緬甸駐聯合國代表。1961年9月在任秘書長哈馬舍爾德墜機身亡后, 11月3 日,吳丹被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舉薦為代理秘書長。1962年 11月3日正式當選秘書長,並在1966年12月連選連任。任內曾調解過1962年古巴導彈 危機,1965年印巴爭端,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1974年11月病逝於紐約。
藍田猿人頭蓋骨發現(1964年)-----
1964年11月初,中國科學工作者在陝西省藍田縣的公王嶺,發現一個猿人頭蓋骨。這是中國現有的唯一的猿人頭蓋 骨。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猿人頭蓋骨,已在解放前下落不明。猿人頭蓋骨是研究人類起源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到 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中國的周口店、印度尼西亞爪哇和阿爾及利亞突尼芬發現過猿人頭蓋骨。1965年5月31日中國科學界在北京舉行藍田猿人 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報告中說,藍田猿人頭蓋骨的發現,是中國科學家對研究人類起源的又一重大貢獻。科學家們認為,藍田猿 人比北京猿人還要早,距離現在已有五六十萬年。
多米尼加聯邦宣告獨立(1978年)-----
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有一個小島,名叫多米尼加。多米尼加是西班牙語「星期日」的意思。據歷史記載,15 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此島的那天正值星期日,故得此名。
多米尼加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的東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加勒比海,南與馬提尼克島隔馬提尼克海峽,北同瓜德 羅普隔多米尼加海峽相望。面積為750多平方公里。首都是羅索,其它主要城鎮還有波茨默斯和羅薩里。全島大約有1.7萬人,其中黑種人佔一 半以上。除黑人外還有印歐混血種人、白種人和加勒比印第安人。加勒比印第安人是加勒比地區最早的土著民族,現在這一地區已基本絕跡, 唯獨多米尼加島上仍有數千人,深居山區,有著自己的行政管理制度和部落領袖。島上居民多數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大部分居民 都講土法語。
多米尼加是個火山島國。南部的「沸騰湖」海拔700多米,湖水由火山地下蒸汽冷卻形成。該島雖處熱帶,但因受大 西洋海風影響,氣溫適宜。島上叢林茂密,香蕉園星羅棋布。島上物產以香蕉為主,香蕉出口占外匯收入的75%以上。
多米尼加島於1627年淪為英國控制領域。1632年,英、法為爭奪該島發生戰爭,法國取勝,一度佔領全島。根據 1660年協定,全島應歸當地土著民族加勒比印第安人所有,但長期以來實際上處於英法輪換壓迫和掠奪的狀態。1763年,英國和法國、西班牙 訂立《巴黎條約》,在海外瓜分殖民地,多米尼加島被劃歸英國。
多米尼加人民有著光榮的反侵略鬥爭的傳統。當地加勒比印第安人為抵抗殖民主義者的殘酷殺害,進入深山叢林, 堅持鬥爭。1930年,多米尼加人民在首府羅索舉行起義,遭到英國巡洋艦「德黑」號的殘酷鎮壓而失敗。多米尼加人民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斗 爭,終於在1967年獲得「內部自治」成為英國的「聯邦」,但國防和外交大權仍由英國掌握。1977年3月,多米尼加島議會通過決議,要求完全 獨立,並派出以總理帕特里克·約翰為首的代表團於3月23日起在倫敦就獨立問題同英國進行多次談判。1978年11月3日,多米尼加終於宣告獨 立,將國名改稱「多米尼加聯邦」。從此,英聯邦中又多了一個新的獨立國家。
智利總統阿連德宣誓就職(1970年)-----
1970年11月3日,新當選的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3日在智利國民議會宣誓就職。據報道,約有六十多個 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和友好代表團參加了阿連德總統的就職儀式,並受到了阿連德總統的接見。應智利工人統一工會的邀請到智利參加這次就職 儀式的中國工人代表團也參加了上述活動
美『柏伽索斯112號』衛星在大西洋墜毀(1979年)-----
1979年11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宣布,美國的「柏伽索斯112號」衛星,已在3日格林威治時間二十一點二十 分在大西洋墜毀。
這個重將近十一噸的衛星在重返大氣層時燒毀,約有一噸重的碎片散落在大西洋赤道以南,阿森松島西北某處洋麵 上。遠離大陸,沒有造成損失。
南朝鮮高級軍事法庭堅持金大中死刑原判(1980年)-----
1980年11月3日,南朝鮮高級軍事法庭不顧朝鮮國內外的強烈抗議,悍然駁回南朝鮮民主人士金大中的申訴,裁決仍 以所謂 「陰謀暴力推翻政府」等罪名,維持初級軍事法庭對金大中的死刑原判。
茅以升獲美國工程學會外國院士稱號(1982年)-----

1982年11月3日,中國著名橋樑專家、中國科協副主席茅以升,在美國「全國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年會上被授予該學 會外國院士稱號。
美國「全國工程學會」建立於1964年,是美國工程學方面最高級的學術機構,擁有1099名國內院士和97名外國院士 。
86歲的茅以升教授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該學會外國院士稱號的科學家。他於10月27日抵達美國,來出席該學會授予他 這個稱號的儀式。
現代作家梁實秋病逝(1987年)-----

1987年11月3日,現代作家、翻譯家梁實秋病逝。
梁實秋,原名治華。1902年1月17日生。浙江餘杭人。現代作家、翻譯家。1915年考入清華大學。1919年與聞一多等 成立清華文學社。1923年赴美國留學。1926年回國。曾在暨南大學等校任教,同時兼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的編輯。新月社的主要 成員。1931年執教青島大學。193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 948年移居香港。次年到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 長等職。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病逝。著有《罵人的藝術》、《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偏見集》、《文學批評論》等,翻譯《 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中國人體標本陳列館建成(1991年)-----
1991年11月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體標本陳列館」在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建成。該館擁有精美、高質量標本 約1000件,包括骨、關節、肌肉、內臟、血管、淋巴管、腦脊髓、神經等人體各個部分。此外,還有成套的人體斷面標本和獨具特色的各種管 道的鑄型標本。人體內各種管道如動脈、靜脈、氣管、支氣管、膽道等,經用不同顏色鑄型劑鑄型后,器官內各種管道清晰可辨、一目了然, 猶如一件件玲瓏剔透的藝術珍品。
柯林頓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1992年)-----

1992年11月3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威廉·傑弗遜·柯林頓在大選中擊敗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喬治 ·布希,從而當選為美國第42任、第52屆總統。柯林頓是第一位二次大戰後出生的美國總統,他的當選使民主黨人奪回了已失去12年之 久的總統寶座。
根據投票結果,柯林頓在32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獲勝,贏得370張選舉人票,遠遠超過當選總統所 需要的270張票;布希在18個州獲勝,僅贏得163張選舉人票。而普選票的得票率則分別為:柯林頓43%,布希38%,佩羅19%。
當天,柯林頓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說,他就任總統后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增長和向人民提供機會」。柯林頓 說,美國人民通過投票選擇了「新的開端」。選民對他的支持是美國實行變革的一支「驚人的聯合力量」。他表示他執政時將保持對「變革」 作出的承諾。
柯林頓1946年8月19日出生於美國南方阿肯色州的霍普鎮。他從小家境清貧,出生前4個月,父親因車禍去 世,幼時一度靠經營小店的祖父母撫養。
柯林頓就讀中小學時就學習勤奮,成績優異。他於1968年畢業於喬治城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並得到羅茲獎學 金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2年。回國后,他又考入耶魯大學並於1973年獲法學學士學位。此後,他在阿肯色大學法學院任教並開業當律師。
1978年,32歲的柯林頓當選為阿肯色州州長,成為當時美國最年輕的州長。1980年,他競選州長連任失 敗,但在1982年他重新當選阿肯色州州長,連任至今。柯林頓目前還是美國外交委員會和國際三邊委員會成員。1991年10月3日, 柯林頓正式宣布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在1992年的競選中,他提出「振興美國」的口號。在國內政策上,主張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對企業投資 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增加教育投資;推行保守的聯邦政府開支政策等。在對外和防務政策上,他主張大幅裁減軍隊和軍費開支,要求西方盟國 承擔更多的防務義務,同時強調美應在世界上擔負起領導職責,反對孤立主義。
柯林頓的妻子希拉里是他在耶魯大學的同窗,家境富有。在這次競選中,她是他有力的助手。他們育有一女。
支志明成為港澳地區首位中科院院士(1995年)-----
1995年ll月3日,在中國科學院宣布的新一批院士中,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支志明,成為港澳地區首位當選者。而他 37歲的年齡,在579位中科院院士中也是最年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