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被誤解的魯迅:他為什麼反國學反傳統?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0-29 09: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魯迅有時候也很欣賞孔子的一些言論,但是總體上他覺得孔子的東西是為了統治者,是為了治人。在「五四」時代,「打倒孔家店」是很必要的,如果你不打倒這個,新的文化就起不來,新的文學也起不來。魯迅有一些話很過,但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在來看我覺得不是魯迅有了問題?



主持人(王瑋光明日報記者):在今天中國文化復興的背景下談論魯迅的國學觀,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東西。當年魯迅對傳統文化採取的是批判的態度。快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如何看待魯迅的批判?有沒有偏頗之處?我們還知道,魯迅沒有媚骨,那麼他的精神力量是從哪裡來的?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關係?這些問題都要請兩位來探討和解答。



孫郁(魯迅博物館館長):魯迅所有的藏書都在我們博物館里。這些藏書裡面古典文獻的資料特別多。其中大量屬於「旁門左道」,是當時不入流的、屬於一些邊緣的文人寫的東西,是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魯迅有時候也很欣賞孔子的一些言論,但是總體上他覺得孔子的東西是為了統治者,是為了治人。魯迅認為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是整個文化都是皇權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中國的文化不應該是自上而下的,而應該自下而上。



顧農(揚州大學中文系教授):魯迅本人國學修養很深厚,他從小在三味書屋讀書,四書五經都學完了。還有餘力,於是又學了《爾雅》、《周禮》、《儀禮》。到了日本以後,魯迅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他跟著章先生學習,把文字、音韻、訓詁全都學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魯迅是正宗的國學出身。魯迅還整理過許多古籍,水平非常之高。



孫郁:現在我們看魯迅輯校古籍有六函之多,都是從野史雜記里鈔校、記錄的。



顧農:魯迅在廈門大學開過一門選修課,就叫做聲韻文字訓詁專書研究。因為選修的人太少,所以最後開不成課。這門課是典型的國學,而且屬於經學的範疇。按照傳統的知識分類,小學在經學裡面。魯迅還打算寫一本《中國字體變遷史》,沒有能寫出來,太可惜了。



魯迅把當時的很多所謂國學家批得一塌糊塗,但他對真正研究國學並取得成就的人,比如說王國維,評價很高。他說王國維先生這樣的人才是一個搞國學的人。



他批國學了沒有?當然也批了。例如他狠批了鴛鴦蝴蝶派。鴛鴦蝴蝶派的才子們用文言文寫小說,其中有些人「五四」前後也自稱國學家,魯迅寫了篇文章叫《所謂國學》,一噓了之,這算什麼國學?魯迅看不上這個。



「五四」前後,許多搞國學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尊孔。尊孔魯迅是不同意的。我認為魯迅當時對孔子的批判沒有錯。在魯迅看來,孔子的策劃和設想主要是為了治人者、權勢者。魯迅說的這話我覺得是對的。現在我們當然要發揚孔子思想中好的東西,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類。他的許多東西可以做現代性的轉化,作為一種營養。這樣的工作我覺得很有必要。但是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在「五四」時代,「打倒孔家店」是很必要的,如果你不打倒這個,新的文化就起不來,新的文學也起不來。



在學術層面上魯迅的態度是很平和的,他在《漢文學史綱要》里就很平實地評價孔子、孟子。如果一般地說魯迅反對國學,反對孔子,那是不準確的。



周作人在1956年紀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寫過一篇文章,叫《魯迅的國學與西學》,裡面講魯迅的國學修養,提供了許多材料。他說魯迅最喜歡的古代的東西都是非正宗的。這個提法很有道理。正史他看不上,野史筆記他卻很喜歡。他對儒家正統不喜歡,倒是喜歡莊子、韓非子。本來儒家也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與其他各家都是平起平坐的,漢朝獨尊儒術以後就不得了了。正宗裡面封建性糟粕比較多,被統治者利用得比較多。魯迅對佛經很有興趣,對小說很有興趣。這些非正宗的東西裡面精華比較多。所以應當說魯迅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深,但大都是非正宗的傳統。正宗本身有問題,尤其是正宗被後來的統治者利用得比較充分,不被利用也成不了正宗。魯迅就是把中外的好東西拿來。我們不能籠統地說魯迅反傳統、反國學。這個說法很容易引起誤解。



主持人:孫館長,我剛才聽顧先生說的話,就是從技術層面,魯迅繼承了中國傳統中很紮實的東西。而在精神、思想觀念上,說魯迅反傳統、反國學是一個誤解,您同意他的觀點么?



孫郁:顧先生的意思是魯迅對國學很有研究,而且對很精華的東西把握到了。但是魯迅卻是反對傳統最勇猛的一個人。比如說他說傳統文化吃人。在小說《祝福》裡面他幾乎把儒道釋三種文化都批判了。魯迅在一些小說里寫了傳統對知識分子內心的戕害。翻開中國的歷史,魯迅認為中國的歷史是瞞和騙,先秦兩漢以後,文人寫的東西基本上都是給主子們做家譜,而這些正是當時的國學家們所捍衛的東西。魯迅當時是一個叛逆者,沒有融入社會主流。他在雜感裡面不斷地講國民劣根性、殘疾心理。魯迅認為這是統治者「治」的結果。魯迅輯校古籍,多注重鳥蟲、山川、民俗。但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不太記錄這些東西。魯迅譯《域外小說集》的時候,士大夫們是看不上的。等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小說紅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魯迅就不玩這個了,去寫雜文了。魯迅最早搞的《中國礦產志》,翻譯的《藥用植物學》,這些在當時主流的視野里都是沒有用的東西,但卻恰恰表達了人的心緒的自由。幾千年中國所有御用的東西都是載道,面目可憎,但是魯迅研究的那塊是沒有道學氣的。魯迅覺得他要打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飛揚的思緒。他認為一些國學家們撲在前人的軀體上,這是不行的。不否定這點就沒有人的文化。魯迅說我為什麼要偏激,就像一個房子,所有人都不讓打開窗子,然後他說他要掀房蓋了,才有人讓他打開窗戶。魯迅有一些話很過,但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在來看我覺得不是魯迅有了問題,而是中國社會和當時的知識階層有了問題。當時的知識階層整體有了問題。魯迅當時的基本判斷是很人性的,站在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魯迅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解決個人的問題,是治人的文化,他堅決反對這些。



顧農:國學我覺得應當是一個很寬廣的概念,包括全部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東西,儒家那一套,魯迅確實比較反對。拿他的小說來看,阿Q這樣最底層的人物也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嚴重污染。至於知識分子,像孔乙己,他的學問還是不錯的,字寫得很好,不然怎麼會讓他抄書呢?他引用經典也還算恰當,但是這人好吃懶做一無所長,道德上還有些問題。可見在中國的古代,被宣揚得很厲害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人民群眾對知識分子,都有損害。



魯迅在技術層面上是承認國學,很懂國學的;從大的立場上來說,我覺得他也是承認國學的。1907年魯迅寫過一篇文章叫《文化偏至論》,其中說,從外面講我們要趕上時代潮流,從內部來說則不能丟了固有的血脈。不過他更重視前一條,他首先是一個翻譯家,翻譯了許多書,字數比他寫的還要多。



孫郁:他一年出一本雜文,有時候兩本,但是他翻譯的著作有時一年多達三本以上。



顧農:魯迅說我們的文化方略應當是「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這兩條是有關係的。他在《摩羅詩力說》里介紹了拜倫等一批偉大的詩人,又說我們中國這麼多年閉關自守,如果我們早一點開放,就不至於弄到現在這一步,弄得非暴力革命不可。可見魯迅是一個愛國者,他對中國固有的文明感情非常深。但是用國粹派的思路是搞不下去的。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藏書樓叫皕宋樓,藏了許多珍貴的古書,後來子孫守不住,很便宜地賣掉,被運到日本去了。魯迅後來提到這件事,說如果你自己不革新,不爭氣,想守舊也守不住。要想守住,就得改革、進步,就得從國外學新東西。魯迅這種愛國主義比那種抱殘守缺的人們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我們今天也應該從這個層面上思考文化問題,首先是要學外國的好東西,把自己的國家搞強大。(未完待續)



我們曾經有過沒有受儒家思想污染的那樣一種舒朗的東西。你看那種想象力,在天地之間神思。魯迅認為這是個好東西。當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時,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冒著被罵為漢奸的危險,強調向我們的敵人學習。《野草·過客》里那個過客,一味往前走,不停頓,不倒退,哪怕前面是墳墓也要往前走。這個精神了不起。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王瑋):很多學者提出,國學不是故紙堆,而是中國人的精神,一而貫之的,代表中國人精神實質的那些東西,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東西。我想問,對於這個東西,魯迅是一種什麼態度?在魯迅眼裡,中國人精神特質本身有沒有問題?



孫郁:你的問題提得很好。魯迅在這個問題上,跟海德格爾思想非常接近。其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為人是有限的,任何文化都是有限的。人的意義在於自己選擇。我們舊有的文化是什麼呢?你一生下來就被前定了,就是儒道這些東西,就規定了你中國人就應當這樣那樣。魯迅認為這是扯淡。人的意義不是被祖先的文明前定下來的。人的意義在於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當你一生通過自己的選擇(是自己,而不是別人)走向墳墓的時候,你回過頭來看,一切是你自己的選擇,這是你的本質。魯迅認為人各有己,不可齊一。魯迅有一句話,自他兩利。人的文化是什麼?首先要有自己。但不是我吃你,也不是你吃我。自他兩利,我們是互利的。男女均權。他的思想非常有意思。人靠自己選擇。怎麼選擇呢?魯迅說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當時北大很多教授,包括胡適等人願意做人的導師。胡適說年輕人很迷惘,將來怎麼辦?要尋找導師,胡適就告訴你走美國道路,走實用主義的路,這是一種科學的選擇。指出光明的道路,指出中國未來就是這樣的。魯迅認為這是可疑的。當你選擇什麼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成為你選擇的對象的奴隸。選擇了什麼就會成為它的奴隸。所以魯迅很警惕這些。他當教授的時候,就發現自我創作性沒有了;當公務員的時候,要去參加許多不喜歡的工作,有時並不自由;當自由撰稿人的時候,和社會隔膜了。魯迅不斷地寫雜文,和社會溝通,看報紙,了解社會。他怕自己成為一個自閉的人。那麼怎麼辦?就反抗這個奴隸過程。反抗所選擇的東西,就是我選擇了什麼,我就要反抗我選擇那個東西。魯迅的思想是一條河流,他不是把自己固定在一個什麼地方。他有著一個川流不息的精神,現在我們讀他的書,依然心神俱動,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一個活動的東西,他讓你在社會裡變動,不斷地選擇。但是當時的國學家們,他們把中國人固定到一個模式裡面去。你應該是這樣那樣,這個東西是好的,而不應當是那樣。包括胡適把美國的文明都給恆定化了。魯迅是不斷懷疑恆定的存在的。他有時甚至對自己都不相信了。他是有矛盾的。他以這樣矛盾的心理,和中國古老文明對話的時候,就發現我們從漢代以後的文化基本上是一個死人的思想,是僵硬的東西在統治古代中國。歷代皇帝基本上沒有好東西。你想想皇帝從漢高祖開始,就蔑視文化人。



主持人:我聽您的話裡頭,魯迅的內心也有矛盾。為什麼呢?您剛才說人關鍵在於選擇,而在選擇的時候,就很容易地成為選擇的奴隸。在您的話語裡頭,魯迅是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所選擇的、堅定不移走的這條路不光是批判、拋棄,也有守護、弘揚的東西。他守護、弘揚的是他認為有價值的、神聖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是否屬於國學,是不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真精神?



孫郁:對呀!魯迅是有矛盾的。他經常講書生身上的那種冷氣、那種毒氣,內心是黑暗的。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走。他講他連自己的路都不知道怎麼走,怎麼能去指導別人。



魯迅曾給蔡元培寫信,說日本的浮世繪是受到了中國漢畫像的影響。魯迅十分喜愛漢代藝術,很舒朗,很大氣,很人性。那個藝術非常好,為什麼?因為精神是自由的,你看我們的漢畫像,當時河南南陽出的漢畫像,魯迅買了很多。後來台靜農給他搜集。魯迅說你看這個是我們真正的文化。日本學到了我們這個東西。魯迅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曾經有過沒有受儒家思想污染的那樣一種舒朗的東西。你看那種想象力,在天地之間神思。魯迅認為這是個好東西。但是我們後來這個東西沒有了。所以魯迅為什麼不斷地找漢畫像漢磚。他又找六朝,他搜集大量的文物。他覺得那個東西可能是我們中華文化當中具有創造性的元素。覺得這些消失了,沒有了。當然他也認為,那裡面也有問題。不能把所有東西美化。而且中國文化最後成為治人的文化,完全是統治階級的權術,讓你變成一個傻瓜,沒有思想。咱們講像明末的傅山這樣的人,像陳老蓮,像徐渭這些人身上才有美麗的東西。魯迅說這是民族的脊樑。雖然給皇帝做家奴,但是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在這個夾縫裡面確實也表現了我們民族好的東西,也有好的傳統在裡面。就是民魂。但是這樣的東西太少了。所以需要再造文明。所以我覺得「五四」新文化運動意義怎麼估量都不過。說破壞了什麼什麼,我覺得破壞就破壞了。魯迅說你保護那些國粹,那國粹能保護我們嗎?談到被現代化問題,可以舉個例子。有人說魯迅是漢奸,魯迅說你抵制日貨,首先你強大起來,你造出比日本的貨更好,才叫抵制。當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時,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冒著被罵為漢奸的危險,強調向我們的敵人學習。為什麼呢?我們不行啊!我們的社會那時整體愚昧無知,從官僚到民間你有什麼現代化常識。你既不認真,也沒有學識,也沒有科學理念,整個社會也沒有法律,什麼都沒有。你不向鬼子學習,向誰學習啊!所以那個時候魯迅帶著一種痛感,帶著極其悲涼的心理,提出向我們的敵人學習的觀點,以此來改造我們。他是最熱愛中國人民的一個人。但是他說我們有問題,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問題。在當時那個情況下,你講國學可以拯救社會,就有一點說夢話。魯迅有一篇文章《聽說夢》,就是指一些人在說夢話,現在講傳統文明的,很容易被實用主義利用。但是魯迅這種傳統是不太會被流行所利用的。



我想一個文化之所以長久存在,它一定有一些本質性的東西,能夠固定下來的。那是因為它能夠區別於其他的東西。「五四」前後的文化人,發現舊有的文化出了問題,有亡國滅種的危險,所以才提倡新文化。新文化就是要反掉落後的東西。我們現在講國學裡面這幾位大師,都是通一點西學的。陳寅恪、胡適都是學貫中西的。你看王國維,王國維對出土文物有深入的研究。《觀堂集林》博大精深,大部分考據少數民族的歷史,韃坦考、蒙古考,都做得好。他又是最早研究康德的人。他對康德的三批判書是了解的。他是在這樣背景下,對中國文化進行研究,魯迅說要講國學,王國維才是真正的國學家。王國維的成功是因為有開放的眼光。陳寅恪的哥哥陳師曾和魯迅關係很好,兩個人一起在日本留學。後來一同在教育部工作。陳氏兄弟的視野很開闊,陳寅恪研究中國西域的歷史。他也對各種文字進行研究,視野很開闊,是在開闊的文化的視野里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包括章太炎,章太炎有時是從佛學裡面研究文化現象,又參之以西方的學說,文章的分量就不同了。



顧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未必有固定的傳統。這是一條途徑,一個過程。一個人的一生固然是一條途徑,一個國家也是一條途徑。唐朝對外開放很充分,首都長安外國人的比例比現在北京外國人所佔的比例恐怕還要高。那時候長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西域的文明,中亞的文明,歐洲的文明,都來了。魯迅講,漢唐之所以能夠那樣強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候中國人非常大膽地吸收外來文化。魯迅有一篇文章叫《看鏡有感》就是講這個道理。漢朝人用的鏡子上刻的裝飾紋樣、唐朝皇帝陵墓前刻的那些石頭動物,有些是中國本來沒有的。漢朝人、唐朝人因為自己國力比較強大,所以他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氣魄很大。他不怕這些東西。他不是覺得外來的東西要抓我們,反覺得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這個也是中國傳統,可惜後來中衰了。



講到翻譯,唐人翻譯佛經就直譯,看不懂也這麼譯。他們要把外來文化原汁原味地引進來,引進來以後再來消化。所以魯迅也搞硬譯。後來好多人批評魯迅,批評他主要是在技術層面。其實魯迅並不是只會硬譯,他也能譯得很流暢好懂,文字優美。他搞硬譯是要原原本本地引進外來文化,在表達方式上也要引進外來的句式。這些東西有些將來可能不合用,那就淘汰掉,合用的就留下來。我們有很多詞都是外來詞,歐化的句子大家也習慣了。虛心地學外國,這個也是中國傳統。



我們現在如果說把中國傳統說成是一個固定的不變的東西,是幾句教條,恐怕不合適。一旦固定下來,這東西就沒有多少生命力了。魯迅講自己是進化鏈條中的一段。《野草·過客》里那個過客,一味往前走,不停頓,不倒退,哪怕前面是墳墓也要往前走。這個精神了不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本來就有這樣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



魯迅曾經談起編家譜的事情,他說凡是始遷祖,到這個地方來,總是單身闖蕩的。等到開始編家譜,這家族已經走向沒落,至少已經守成了。魯迅說這話就是讓你有一種開拓精神。好比我們現在對待子女,總是希望他更有出息。所以中國文化傳統有好東西,而且不斷在進步之中,而在這一進化的過程裡頭,「五四」運動是一大關鍵。對於儒家老文化傳統和「五四」新文化傳統,或者乾脆講就是魯迅傳統,我認為後一個傳統現在更是需要我們發揚光大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7
沙發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8-10-29 12: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10-29 09:43 發表 [被誤解的魯迅:他為什麼反國學反傳統?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魯迅有時候也很欣賞孔子的一些言論,但是總體上他覺得孔子的東西是為了統治者,是為了治人。在「五四」時代,「打倒孔家店」是很必要的,如果你不打倒這個,新的文化就起不來,新的文學也起不來。魯迅有一些話很過, ...


魯迅反國學反傳統是反對用其「治人」,也是為了「治人」,治病的治。

因此,凡「治人」的,他就反對;凡能治人的,他就不反對。

不知我們有多少人有魯迅先生的心胸和志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3
jydeng 發表於 2008-10-29 22:53 | 只看該作者
所以應當說魯迅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深,但大都是非正宗的傳統。正宗本身有問題,尤其是正宗被後來的統治者利用得比較充分,不被利用也成不了正宗。
所謂正統, 也不那麼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0-29 23:36 | 只看該作者
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任何文化都是有限的。人的意義在於自己選擇。我們舊有的文化是什麼呢?你一生下來就被前定了,就是儒道這些東西,就規定了你中國人就應當這樣那樣。魯迅認為這是扯淡。

人的意義在於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

魯迅認為這是可疑的。當你選擇什麼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成為你選擇的對象的奴隸。選擇了什麼就會成為它的奴隸。所以魯迅很警惕這些。

魯迅的思想是一條河流,他不是把自己固定在一個什麼地方。他有著一個川流不息的精神
但是當時的國學家們,他們把中國人固定到一個模式裡面去。

我們現在如果說把中國傳統說成是一個固定的不變的東西,是幾句教條,恐怕不合適。一旦固定下來,這東西就沒有多少生命力了。魯迅講自己是進化鏈條中的一段。《野草·過客》里那個過客,一味往前走,不停頓,不倒退,哪怕前面是墳墓也要往前走。這個精神了不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本來就有這樣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