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州

[複製鏈接]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   

【石天窗】 渡過碧溪潭,行數十步就到四角的愛山亭,亭子純系石柱石樑石屋頂構成,風格古樸。亭前有聯:「開天窗說涼(亮)話;有大石當中流。」指的是兩處景觀:一是以往溪流中有塊巨石,像躍起的癩蛤蟆,如北雁顯聖門的「中流砥柱」。另一處就是石天窗。
    石天窗,隔溪與石亭對望。原是塊峙立溪邊山上的大懸岩,中間有一方洞通透,彷彿是架在半天的窗口。宋時已有盛名,宋人項桂發詩云:『深游南雁見名山,石洞天窗夜不關。」1918年《中國名勝》第十種里,石天窗被列為主要景點之一。近旁還有相傳雁群雲集的群雁峰,形似天馬行空的天馬峰。

【東南屏障】 從愛山亭南行,舉首可看到一處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塊巨石構成,呈「品」字形。走上幾十級石階,大有泰山壓頂之勢,這就是南雁眾多奇峰怪石中出類拔萃的錦屏峰,又名石屏風、石門樓。歷代都是南雁盪山主要景點,開發於唐代中期,宋時稱石門樓。宋代陳有功有「百里周遭雁盪山,石門天設不須關』詩句,清代黃青霄有「拔地嶙峋列畫屏。瀠洄水抱數山青」詩句。此峰高33米,寬50米,厚約4米。主峰下一洞門,高4米,寬6米,門楣上有「東南屏障」四字的摩崖石刻。
    穿過洞門往南看,有兩岩相連,一如蛇頭,一如龜,稱為「龜蛇會」。又有兩巨石,一似獅,、一如虎,為「獅虎鬥」。從山嶺上看此峰,宛如頭戴方帽的「知客僧」,正向遊人垂袖恭迎,與北雁的「接客僧」競獻殷勤。
【躍鯉灘】 從東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個小洲呈卧魚形,魚的中段有四五畝面積那麼大,這就是躍鯉灘,又名石鯉,清人盧鎬詩云:「泛泛清溪水,中有故龍姿,凌風可飛去,乃戀水石奇。長留一片園,時動鱗之而。」這裡還有個鯉魚化龍的傳說。
【雲關】 由兩座懸岩夾峙而成,頂端有大石樑覆蓋;形成天門,洞門高30多米,寬4米,其下形成比東南屏障更為高深的拱門。此景觀開發於唐代,盛名於宋代。石壁上兩行題句最為切最:「雲鎖天窗隱,關開月矚明。」如遇山雨欲來,狂風滿谷,雲霧穿過關口,如海濤洶湧,更是奇觀。 雲關前左右兩邊,天將峰與蟾蜍峰對峙,頂上又有望海獅、仰天獅、玉仙峰、純陽峰(狀似呂洞賓背包袱)。
【仙姑洞】 唐時稱石室,宋時稱仙姑洞,奉把遁居的朱氏仙姑。如今建築物前殿有1276平方米,後殿336平方米。內殿一半有屋頂,一半以洞頂為屋頂,洞高2―10米,深24米,寬14米。前殿大門外牆有篆刻家方介堪篆書「無量福地天等」。


【怡心院】 怡心院在仙姑洞西進懸崖下,三間兩層小樓房,僅80平方米,但極幽靜風雅。當年享年104歲老道人,就是在此靜修。怡心院前是桂花林,還有一株罕見的楊松。後山尚有一二處草棚,亦屬道家棲息之所。有一處奇峰,如騰空飛躍的鯉魚,叫朝天鯉,其下有泉,投硬幣於水,不會下沉,可與杭州虎跑泉相媲美。在陽光照射下,更是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十二奇峰如畫屏】 坐在西洞前殿憑欄遙望,觀音洞頂偏左處,有一岩形似筆架,就是筆架峰。向右,兩側小山頭間有塊巨石,連起來看,恰似一隻俯卧的大蝙蝠,稱為蝙蝠峰。峰下有棲息過蝙蝠的蝙蝠洞。蝙蝠峰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宋人薛光遠詩云:「玉女誰知化石年,望夫不是此山前。朝雲暮雨無消息,秋月春風自斗妍。」往下看,還有美人岩,又稱美女梳妝峰。但又像老公公背著老婆婆,說是「公負婆」。「公負婆』右邊,有瞪眼蹲著的蟾蜍岩。
    蝙蝠峰右下方,有一峰如美髯公注神展卷默讀,俗名「關公看兵書」。左邊有三台峰。三台原是大熊星座的星名。故宋代朱耀詩云;「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貴,寧顯世間名。萬國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階何日正?草木亦光榮。」這台階,是指三台峰的上台、中台、下台,並上如階。西洞正前方,有一石猴神情專註望著山下那座古老的水碓,人們稱它為「猴子看水碓」;再往有上方看,有矗立的石塔。山的最右邊,石峰林立,各具姿態,名日:「會仙峰。」會仙峰下方,有仙人趕豬峰。

【杜鵑林】 在梅雨瀑邊和碧溪畔。有「五色杜鵑」、「四季杜鵑」,盛開時,絢麗爛漫,很有特色。五代時就已開發,至宋成為重要景點。南宋洪邁在《夷堅志》中載:「王伯順為溫州平陽尉,嘗以九月詣樹(田童)視旱田,道間,見有杜鵑花一本,甚高,開花......色如渥丹。訝其非時,以詢土氓,皆云:『此種只出山谷,一年四季開花,春秋為盛。』」池聖夫詩云:「花笑群峰景、鳥啼千壑春,滿林聲色好,何時亦愁人。」
【晴虹洞】  出東洞沿溪南行,過第二條(石丁)步,沿蜿蜒的山徑,進入峽谷,這便是晴虹洞。《南雁盪山志》載:「晴日初過,洞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長虹。」增列為「南雁八景」之一。澗邊有路叫採藥徑。傳說朱氏仙姑當時經常在此采覓草藥,嘗過百草,為窮人治病。朱元升有首別出新意的詩:「黃芝與鉤吻,貌同性相反。寄語徑中人,采時高著眼。」黃芝就是道家用來求長生的名葯,而鉤吻卻是有毒的野生植物,俗名斷腸草。根、莖、葉皆有劇毒,與黃芝貌同而質異,因而告成世人不要因假象而上當受騙。
【梅雨瀑】 又稱霧瀑雲潭,在杜鵑林西邊。與杜鵑林一樣,在宋代就已知名。此瀑集施嶺之水,瀑高30米,寬2~3米。瀑底有梅雨潭。瀑潭三面環山,朝東,每當清晨七時許,朝陽透進山谷,潭角便出現五彩虹霓。梅雨潭右邊陡坡上有倒插花岩。「植物本乎地、胡為花倒開?雲根分種異,假手自大栽。」明代陳應人曾作詩詠它。上游施岩,傳為唐代詩人施肩吾煉丹處。從梅雨瀑下山,過(石丁)砸,到南端橋邊轉折處,可見金雞回頭峰。但只能在傍晚夜色蒼茫時才能窺見她的倩影。
http://www.wztravel.com/news/pic/200310615312.jpg

【三台道院】 在三台峰下。三台峰開發於五代,宋時就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現今有五間二層仿古道院建築物,建築面積170平方米,1984年4月由一道姑籌募經費新建。近年香火亦盛。居此可測覽東洞周圍諸景。

【釣磯、觀音坐蓮……】 出西洞,經幽深之九曲嶺,下來便是鳴玉亭。亭前G步邊溪岩上,攜有「錦水流丹」四個隸書。一側,有一塊10多平方米的大磐石,高出水面的5米,近水處刻有「釣磯」二字,彷彿是富春江嚴子陵的釣台。歷代名人題詠頗多。清人戴啟文詩云:「磐石成釣磯,亭名署鳴玉。小憩俯清流,鬚眉映寒綠。」釣磯下有照膽潭,潭水深碧,宛如傳說中的古鏡。右側臨流有石洞,溪水迴旋,深不可測。南行數十步,可看到隔溪有10米高的孤峰,似跌坐的觀世音菩薩,下看如一朵盛開的千葉蓮花。再前行片刻,回頭一看,觀世音竟變成老態龍鐘的老道士,頭梳圓髻,正籠著雙袖默坐,面對八卦爐在煉丹。其西南面10來米的半山腰,有岩長約3米許,像只緩慢爬行的大海龜。即所謂「上山龜」。山背是塊像猴子的怪石,前面那塊比猴頭大數倍像桃子的圓石,酷似一幅「猴獻果」的動畫片。
【東洞】 開發於唐代末期,傳說北宋崇寧年間有餘公隱此,又名余公洞。清代《北雁盪山志》作者施元軍曾寫過《仙甑岩記》,經查考,仙甑岩就是東洞。施氏曾描述為:「他甑岩立岸邊,中空而外削。下有洞口,。望若黔突。」進入洞口后「仰見青天如明鏡,玲瓏圓卷,宛然一巨甑也。甑口四五步,有峰孤起如懸針,竅其根為門,狀如針孔,天光透徹,與甑口相映射」。經過歷代開發,如今已是高10.2米,寬5.8米,深107米的洞府。洞口有篆書橫額「東洞」,岩壁上有前人所刻「齊雲」兩字。東洞頂端由三塊巨大懸岩組成。渾圓、正直的為華表峰,一名石華表;最妖嬈的是右角峰;最形象的為仙冠峰。三峰底部都連綴在一起,共名日:化龍岩。左側石壁間有棣萼世輝樓,系宣統年間所建,門楣青石橫額是鄭孝胥手跡,楹聯「不分新舊唯求益,兼愛自他所謂公」,是晚清學者宋衡撰書。
【會文書院】 原是北宋末年陳經正、經邦兄弟讀書處,朱嘉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講學。題額與對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皆系清末學者孫衣言手筆。這裡是南雁儒教處所。近旁有聽詩叟、洗硯池,摩崖石刻「雁盪第一泉」等景點。聽詩叟在會文書院東大門外,站在輝萼院前抬頭向左看,便見一塊高約二三米,像正在聆聽吟哦老人的怪石,這就是「聽詩叟」,跟北雁的「聽濤叟」相映成趣。清人華棟有詩云;「此叟善聽詩,長向路邊峙。過此不敢吟,聽之恐洗耳。」



觀音洞】 在會文書院右側山上懸崖下。開發於五代,宋時已是主要景點。現有慈雲古剎是清同治年前建;僧徒顯明重修,1982年又大修。是釋教所在地。洞高21米,寬41米,寺院殿宇依洞而築,布屬緊湊。主次分明;真是仙山樓閣,巧奪天工。寺中有聯珠瀑,由岩頂飛灑人池,終年不斷,池底有塊「獅舌岩」。洞頂有凌霄峰、普陀峰,卜有凈瓶岩、鸚鵡峰,附近猶有罕見的五色杜鵑。
【一線天】 從觀音洞下來數十步折向東行兩百米米處,有兩座大懸崖夾峙而成「一線天」,高50米,深16O步,闊只1米,彷彿是仙人用巨斧把懸崖劈成兩半。清光緒年間已開發,民國時堵塞,1984年春重新闢為新景點。
【聖峰洞】 俗稱新洞 繼仙姑洞、觀音洞之後開闢得名。清光緒九年(1883)稱「功德堂」。守東青石構築,光緒二十六年稱為聖峰洞,1918年稱聖峰寺。洞深7術,分上下兩層,下層高3米,上層高2米,洞中存「龍古」,洞門朝東,可望東海日出。夏涼冬暖,周圍又有不少景觀。
【碧湖篁島】 是新開闢的景點,從釣磯沿溪往南,就是碧湖,它由一條攔洪壩堵住溪流構成的人工湖。湖邊巨岩重疊,綠樹成蔭,可在此放棹漫遊,垂釣,湖邊山崖有一洞,遊船可進洞遊玩。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29

主題

232

帖子

83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83
沙發
 樓主| lorenzo 發表於 2004-7-4 10:04 | 只看該作者

南雁盪山――東嶼景區


【松林聽濤】 在梅嶺有一片松樹密林,面積約5OO畝,1968~197O年成林,空間變化豐富,放眼望去,滿目蒼翠,風過處送來陣陣松海濤聲。
【田園秀色】 梅嶺腳有山地、梯田各數百畝,遍植四季林木,周圍重巒疊翠,晨昏朝夕,可飽覽田園秀色。
【山門老街】 長300米、寬4米,鵝卵石路面的老式街肆,約建於清末民初。街心有一棵香樟,一條小溪沿店鋪階前向東流去,終年不斷。
【山門大橋】 初建於1964年,1986年改建為 11孔彎微板拱橋,長193米寬7.6米,可通汽車。它跨越疇溪、郭溪、懷溪交匯處,是賞景乘涼勝地。
【梅嶺古道】 水頭鎮通往山門鎮三條古道之一,寬1米多,塊石路面和磴道,兩旁有參天古楓、楓間有小亭,是憩息和觀景的好去處。
【冠尖】 在水頭鎮西北3公里的風卧鄉,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之一。省委書記劉英同志曾寓居於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頭崗】 在冠尖村對面山崗上,也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會址之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井禪寺】 在山門鎮鳳嶺,始建於宋,稱龍井庵。清道光戊申(1848年)僧立雍重建,改名為龍井寺。寺內外各有龍井一口,東廡樓上曾是粟裕同志辦公和居住處。
【浙閩邊區抗日幹校舊址】 在山門鎮鳳嶺山門小學內,原有兩幢七間木構樓房,建於1912年,內一幢於8O年代拆了另蓋新樓,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樓前場地上各有一棵大桂花樹和柚子樹,傳系劉英、粟裕手植。粟裕部分骨灰也撒放於此,並立碑紀念。
姓名:只是網上的標記,不和名
理想:和現實保持距離,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3
冷f 發表於 2004-7-5 08:51 | 只看該作者
雖然我沒去過這些地方,但是從樓主的介紹中我已經體會到了,身臨其境是種什麼感覺了,謝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