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布希政府7000億救市計劃,現金換廢紙?

[複製鏈接]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08-11-3 1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布希政府7000億救市計劃,面對華爾街金融精英創造出來的62萬億美元信用違約(CDS)和600萬億美元利率掉期保險合約,不過是杯水車薪。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直率地評價:「7000億救市計劃不過是拿現金換廢紙。」

  華爾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將危及美元世界結算貨幣的地位,這是金融觀察人士們的共識。宋鴻兵的觀點是,美元遲早會崩潰,倫敦、瑞士、法蘭克福都有可能取代紐約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國際貨幣體系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美元崩潰,難道我們就能相信歐元嗎?從1971年到現在,世界範圍的信用貨幣體系總共不過37年而已。人類也許是在進行一次空前的貨幣試驗,而試驗的效果還有待時間去驗證。比起人類實踐了數千年的黃金貨幣而言,信用貨幣的時間還太短。斷定美元這一純粹信用貨幣體系一定能維持下去,也許有點過於樂觀了。這一切最終還是要由全球金融危機惡化的速度與廣度來決定。」

  美元之後的下一個貨幣是什麼?「歐元之父」蒙代爾最近建議應該實行供應決定型的貨幣政策。蒙代爾認為,現在的貨幣發行是需求拉動型,就是有多少債務發行多少貨幣,供應決定型則是有多少黃金髮多少鈔票。

  早在1983年,格林斯潘就寫文章論證過黃金重拾貨幣功能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政治意願。「掌握全球結算貨幣鑄幣權的美國當然不會有這個意願,但問題是全世界都拒收美元它怎麼辦?到時候它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也認為華爾街整個危機過後,國際貨幣體系必將產生巨大變化,但不可能再是單一貨幣的時代。「我把這種變化稱之為改善,而這種改善的方向必然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湯敏認為,應該對國際貨幣進行約束,設計自動調節機制,防止這些貨幣的價值大起大落。但他同時認為,黃金不會成為國際貨幣,因為如果實行黃金本位,現代國家的貨幣政策就沒有了,一國貨幣的自主性不復存在,「哪個國家願意這麼做?」

  「這次危機,戰術上說我們顯然是損失了。但從戰略上講,這對中國意味著極大的機遇,也可以說是百年未遇的機遇。以前不管是WTO還是國際貨幣體系,都是人家制定好規則了我們跟著去玩。現在我們就可以參與到新貨幣體系規則的制定中去,中國應該在規則的變化中拿到一定的話語權,至少拿出我們的方案來。」

  「美元再爛,也沒有其他貨幣形式可以取代它。這一點,只需要認真研究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時,美元並未崩潰的詳細原因,就不難得出結論。那時候的諸多因素,現在並沒有太多改變。」許小年認為,世界上今後也不會有完美的金融體系,「美國這次的危機既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後一次。這就像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火災就從來沒有斷過。」

  至於如何提高美國現有金融體系的「防火災技術」,許小年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貨幣供應不能過於放任,不能超過實際經濟需要太多;二是加強對金融機構,特別是對對沖基金的監管;三是改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改變金融機構經理人的收益和風險不對稱的狀況。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盧波 肖強
老布希傳位小布希,吉田茂傳麻生太郎,李光耀傳李顯龍,金日成傳金正日,封建世襲何時了!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沙發
 樓主|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08-11-3 14:02 | 只看該作者
金融危機禍起貨幣戰爭?

  世界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聯手救市,出手動輒以千億美元計。目前次級債券衍生合約的市場規模被放大至近40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7倍之高。這筆巨大的負資產,怎樣用現實的財富來填補?

  金融危機是一次合謀

  在整個次貸危機中我看不明白,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現在都在賠錢,到底誰賺走了這些錢?怎麼賺的?這些錢在什麼地方

  2007年12月,39歲的宋鴻兵從美國華爾街回到北京,在西直門附近的宏源證券從事國際金融戰略分析和金融創新業務;幾個月後,他在美國工作過的兩個 「單位」「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 c)」,突然成了國際財經新聞的當紅明星——這兩家後來被美國政府接管的金融機構,引發了一系列信用危機,將「次貸危機」擴張為吞噬華爾街五大投行並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

  宋鴻兵說,他選擇那個時機離開這次金融風暴的中心,並非純屬偶然。如果別人這麼說,難免有事後諸葛的嫌疑,但宋鴻兵沒有這個顧慮,他於2007年6月出版的暢銷書《貨幣戰爭》中,已經預言了具有政府背景的「兩房」一系列逆市操作手法將帶來一場金融災難。書中引用了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威廉·波爾的警告:「當金融危機出現時,政府特許機構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內完全喪失流動性。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

  《貨幣戰爭》剛問世的時候,讀者只是把這個預言當成一個跟羅斯柴爾德家族操控拿破崙戰爭勝負類似的傳奇故事,沒料想它轉眼就成了現實。

  被「瞞報」的風險

  一個事關數以億計的美元、迫在眉睫的預警,只能放在暢銷書中,被老百姓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多少有些令人扼腕。為什麼全球幾萬名每天眼睛緊盯著金融風險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對這個黑洞卻會視而不見?

  宋鴻兵認為,對業內人士而言,發現「兩房」債券存在的極度風險並不困難,「次貸危機本身是件奇怪的事。我只是個普通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我都能在2006 年預測到這場危機,美林、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以及美聯儲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能夠接觸到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真會看不出來嗎?」

  破產和負債本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個別公司資不抵債,除非出現大的異常,不至於發展成金融風暴。宋鴻兵在「兩房」擔任諮詢顧問期間,就已發現很多異常現象。比如,美聯儲連續升息17次后,「兩房」仍然大筆吃進住房按揭貸款;到2007年底,「兩房」核心資本合計為832億美元,這點資本金竟然支持著5.2萬億美元的債務與擔保,槓桿比率高達62.5倍。

  比「兩房」更異常的,是引發此次金融風暴的次級貸。房貸公司貸款給無收入、無工作、無財產的人(美語稱Nin jna)后,為了防範風險,通過將債權證券化以及一系列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設計,讓這些「三無人員」按揭購房的風險轉移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上。

  次級房貸證券化和多級金融衍生工具不斷被發明,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衍生品交易將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普遍聯繫起來;二是金融機構的槓桿率大幅攀升,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不斷湧現,世界金融資產總額迅速增值到600萬億美元。

  宋鴻兵提出,鑒於世界金融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業已通過衍生品交易形成,保持投資者信心,維持600萬億美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不至崩盤,成了金融界的一致目標。所以,步步為營,淡化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成為「主流經濟學家」和「主流財經媒體」的一大任務。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or ation)申請破產保護,美國主流媒體將危機限定在與次級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稱之為「次貸危機」,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發布報告,稱次貸壞賬規模不會超過200億美元;緊接著,與次貸無關的IndyMacBank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又將危機限定為房貸危機;而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因無力支付信用違約掉期(CreditDef aultSwap,CDS)保險,前者2小時之內被吞併,後者在48小時內被收購,標誌著信貸風險已經從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逐漸擴展到整個抵押貸款市場,危及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但導致貝爾斯登和美林產生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信用違約掉期,並未向公眾公布。

  就在華爾街投行破產風潮剛剛過去,美國金融局勢未定之際,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主權基金「抄底華爾街」的呼聲,就在一些財經媒體上頻頻響起。但一些金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華爾街金融風暴並未結束,很可能將繼續深入。

  針對到美國「抄底」一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評價是:「兩個月前就有人忽悠政府去美國抄底,那時候真去抄的話,現在輸得褲子都沒有了,你敢拿自己的錢去抄嗎?」

  宋鴻兵預測,這次危機大致將經歷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房貸危機(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主要標誌是「兩房」難以為繼;第二階段是信用違約(CDS)危機(2008年6月到2009年上半年),規模為62萬億美元;第三階段是利率市場危機,利率掉期市場規模接近600萬億美元;第四階段是美元地位危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所長余永定也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次貸進入利率重設階段,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還會進一步上升,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只要這些金融資產價格繼續下降,美國的流動性短缺和信貸收縮就難以避免。

  監管缺位有意為之

  華爾街銀行家不辭辛勞創設金融衍生物,難道真是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創造條件讓每一個無收入、無工作、無財產的Ninjna都住上大房子?

  宋鴻兵的觀點是,通過將房貸複雜化,政治家、銀行家和普通民眾可以各取所需。政治家可以在電視上向選民保證,你的房子越來越值錢,你按揭的條件越來越寬鬆;銀行家獲得了監管當局默許高倍槓桿率和花樣翻新的金融創新;民眾得到了房子和用房屋抵押的再貸款。

  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威廉·波爾早在2005年就在演講中大力批判「兩房」這類政府支持企業(Gover nmentSponsoredEnterprises,GSE),指出政客們為了討好某一類選民設置的這類企業,破壞了市場經濟原則。此次金融風暴中出問題的信用違約掉期保險和利率違約掉期保險,這兩種重要金融衍生工具的出台,都與「兩房」房貸的固定利率有密切關係。

  「兩房」身擔實現人人有房住的政治目標,以此為要挾,它們不僅可以脫離監管,還可以藉助政府信用無限度發行低成本短期債券。

  在關於次貸的金融創新上,政治家和銀行家實現了雙贏,波爾的聲音永遠成不了主流。直至次貸困擾令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的2007年冬天,為了下一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不失分,布希政府對相關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延遲住房供給減速、繼續放鬆房貸條件,保證人們不會失去他們的房子。

  今日華爾街的「救市英雄」財政部長保爾森,一年前也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DepositIns uranceCorp.)總裁拜爾(SheilaBair)女士一起,建議抵押公司凍結200萬宗房產抵押的利率,「保持在最初設定的利率上,以幫助貸款者迴避困難。」

  誰輸誰贏

  「投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高槓桿率,高槓桿交易可以使投行的年利潤達到自有資本的數十倍。」宋鴻兵說,「我回到國內,一個最大的損失就是報酬明顯不如在華爾街。國內券商能搞的金融創新太少,槓桿率低,自然掙不到大錢。」

  在華爾街,一些對沖基金的經理人可以將操盤利潤的10%甚至20%收入自己囊中。美國《交易員月刊》(Tra derMonthly)公布的2007年交易員收入排行顯示,紐約保爾森對沖基金創始人約翰·保爾森2007年年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

  槓桿率動輒數十倍的投行業務,為投行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養肥了投行經理人。雷曼兄弟總裁福爾德(Rich ardS.Fuld)在美國國會作證時,遭到加州民主黨人魏克斯曼(HenryA.Waxman)的質問:「大多數人難以理解,你過去8年從雷曼拿到5億美元的收入,為何卻把它搞到了破產的田地?」

  即便公司破產,華爾街的經理人也不會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輸得精光。

  以引爆「次貸危機」的美國第二大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為例,這家公司1995年由三位從事抵押貸款的金融專家組建,公司的資本金來自風險投資基金,1997年在資本市場上市,其唯一特色是,對客戶有關貸款申請在12秒內予以答覆,開創了抵押貸款行業內的新紀錄。依靠這個絕招,新世紀金融在《財富》雜誌評出的全球100家增長最快的公司中,排名第12。

  2007年初春,新世紀金融公司收到摩根士丹利、花旗和高盛的催債致函后,公司股價短期內跌至87美分,被紐約證交所停牌,企業破產。但由於新世紀金融是有限責任公司,三位創始人損失的僅僅是股權收益,他們在華爾街黃金歲月中得到的豐厚報酬毫髮無損。

  宋鴻兵有一個疑問,金融市場是有輸必有贏,誰贏誰輸一目了然。「但在整個次貸危機中我看不明白,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現在都在賠錢,到底誰賺走了這些錢?怎麼賺的?這些錢在什麼地方?」

  余永定在研究次貸危機形成的過程時注意到,次貸證券化過程涉及十多個參與機構。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經紀人、借款人、消費者信用核查機構、貸款轉移人、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PurposeVehic le,SPV)、評級機構、包銷人、分銷人保險公司、特別服務提供者、電子登記系統和投資者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特殊目的機構(SPV),余永定介紹說,SPV一般在法律和財務上獨立於次貸發起人,但有可能是發起人所設立;SPV是一個殼公司,可以沒有任何僱員,在澤西島(Jersey)或開曼群島(theCaymanI slands)之類離岸中心註冊。

  這類積極參與抵押貸款業務的離岸基金,對金融大勢的判斷相當準確,不光比普通投資者更有眼光,也超過了多數主權基金對形勢的把握。

  美國財政部網站公布的《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凈購買》2008年3至5月月度報告顯示,加勒比海地區對美機構債券在2008年3、4、5月連續3月位居全球首位,分別減少334.61億、198.96億、100.48億美元;該地區明顯地出現了對美機構債券堅定而快速的減持局面。在加勒比海地區,這三個月減持美國機構債券規模最大的是開曼群島,減428.0億美元,按單一國家(地區)分,它是3、4月份全球減持美國債券的冠軍,其次是百慕大,減 227.26億美元,是單一國家(地區)5月份的減持冠軍。而一些主權基金則「敞開式」地接盤了它們拋出的美國機構債券。

  宋鴻兵的猜想是,離岸基金很可能是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後門」,「他們可能已經在冬天到來前將利益儘可能地輸送到那些不受監管的加勒比海島上」。宋鴻兵介紹說,離岸基金是目前唯一不受國際清算銀行監控的大筆資金,國際上要求對離岸公司進行監管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但得不到這些地區宗主國英、美的支持。2008年6 月,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希望對海外離岸基金加強監管。此言一出,立刻受到國際金融界的激烈反對。

  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難道真是一場有人導演、有人預謀的大陰謀?也有一些經濟學家並不支持這種看法。許小年認為,美國政治家有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狀況的迫切需要、華爾街的銀行家和經紀人無法剋制自己的貪慾、主流財經媒體想要描繪一個欣欣向榮的全球經濟,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世界上沒有誰希望看到全球信用系統癱瘓,進而拖累實體經濟下滑。「至少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一切不是技術失誤,而是道德邪惡者故意為之。」
老布希傳位小布希,吉田茂傳麻生太郎,李光耀傳李顯龍,金日成傳金正日,封建世襲何時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海外有孤忠33 發表於 2008-11-3 1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中國的中 的帖子

美國的白人政客可謂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政治流氓和政治騙子,而黑人政客還不是;二者的主要差別是:
前者全是(耍流氓和行騙),後者不全是;前者完全不可信,後者還有可信之處。
如果說前者的某些言行不是耍流氓和行騙的話,十之八九是為將來耍流氓和行騙打基礎,因此從根本上說全是。

天生就是那種雞巴人,生存環境就那個雞巴樣。就是說英美的人種性格與生存環境(尤其是政治環境)註定了人人是流氓、個個是騙子,區別(差別)只是多少(百分之多少)和大小。

美國選民內心裡清楚。

過去美國選民常常是二者取其親,如今美國的形勢太不妙,於是來個兩害取其輕,其實還有害人之心,很艱難的局面讓黑小子去干,黑小子願意干、很想干,肯定有不小的私心,這是由美國國情決定的。而老爺子和小女子未必真想干,不過是合夥耍流氓。

中國人和英國人種打交道一定要警惕其騙人和害人,他們太不可信、太險惡,但又必須(不得不)與之打交道。
歐洲大陸被英國人坑害得挺狠,英國人向中國人販賣鴉片,玩印巴分治,純心害人的事幹得多了。他們對了解人有癮,看透人的能力超強。

[ 本帖最後由 海外有孤忠33 於 2008-11-3 19:5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