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閻延文:中國詩歌的世紀航海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0-29 0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閻延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直青聯委員。1972年生於北京,199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時為全國最年輕的文學博士。現任《詩刊》編輯部副主任。1995年開始創作160萬字系列長篇小說「台灣三部曲」,其中第一部《台灣風雲》,被台灣出版界稱為「二月河之後最好看的歷史小說」。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我們的歷史中,詩歌從未缺席,只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中國詩歌曾進行了一次遙遠和茫然的世紀航海,意氣風發地起錨遠行,割裂了和中國古典詩歌的聯繫,但在新世紀來臨前,卻帶著疲憊和失落回歸原點,回歸我們傳統的文學意象。

    在10月19日下午的市民文化大講堂中,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副編審、文學博士閻延文和濟濟一堂的詩友們一起,回望了中國輝煌的詩歌傳統,為新世紀詩歌的復興搖旗吶喊。詩歌的新世紀已經開始了第八個年頭,如果從1917年2月第一首白話詩發表到今天,也整整91年。1918年,中國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出版,從此,「嘗試」成為中國詩歌的世紀主題。那麼,新世紀詩歌將走向何方?也許我們從閻延文的講述中能找到答案。

    回望:詩到唐朝已經做完

    中外學者談中國的詩歌,就不得不提到盛唐,閻延文也不例外。她說,就連魯迅這樣的大文豪都曾無奈地說「詩到唐朝已經做完」。數萬首唐詩和數以千計的詩人,只是當時創作群體的一小部分。盛唐的社會氛圍也是那樣的富有詩情,酒肆館驛牆壁上如現在網上的BBS和詩歌圈子一樣寫滿了詩句。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詩,女皇帝武則天寫起詩來也不遜色。像唐朝那樣的時代,詩歌創作的群眾基礎實在太好了。船家女會說:「停船且住問,或恐是同鄉」;想和書生偷情的家妓會寫「深洞鶯啼恨阮郎,偷來花下解珠璫」,黃巢也是唱著「衝天殺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被張藝謀導演借用,成為經典的電影名稱。

    在盛唐巔峰的極致表現后,宋詞、元曲和明清詩歌,還在精雕細刻、保持餘韻。那麼中國詩歌要想在古典詩詞的範圍內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不是已經不可能了呢?閻延文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中國新詩開始百年流浪的內在原因。

    起航:尋找西方現代主義

    在閻延文對中國詩歌發展脈絡的想象中,中國詩歌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到上世紀初,已經到了入海口。有人總是怪罪中國新詩開拓者們對詩歌傳統的拋棄。閻延文認為,其實這也是中國詩歌無奈而必然的選擇。現代詩人幾乎從新詩將生之日,就落入扭曲殘缺傷痕纍纍的語言中。

    她說,中國詩人像普羅米修斯一樣,渴望用西方的詩歌聖火點燃中國詩歌的原野,燃燒起熊熊烈火,不僅燒毀孔家店,而且承擔起救亡啟蒙等多種使命。中國新詩與古典傳統的決裂,造成先天缺血的詩歌態勢。在返回母語之前,中國新詩經歷了西方几百年詩歌傳統的模仿。中國新詩的一些開拓者們向西方語言學家探索出路:諸如「語域混淆」、「詞語移置」、「隱喻轉移」、「創造性偏離」等等被陸續引入漢語詩歌實驗中。但漢語本身就是沒有這些西方語系那種固定的數、格和時態、語態規定的,沒有僵化語法教條的。漢語是活的、是生命澄明的原初語言。

    中國詩歌在一個世紀的航海之後,獲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重新確立位置的契機。很多優秀的詩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回到母語,回到詩歌的盛唐,回到我們祖先創造的最美麗的思維模式和原始夢想中。閻延文認為詩歌一個世紀的航海和文化流浪,終於回到了原點。這也是詩歌新世紀復興的文化動因。

    批判:詩歌的僵化機制和惡搞

    閻延文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在《詩刊》擔任編輯,閱讀和選編詩歌作品是她的日常工作。有些可惜的是,閻延文無緣見識80年代的詩歌熱潮,那時據說《詩刊》的發行量可以達到上百萬。工人、農民、學生都熱愛詩歌,樂意閱讀和朗誦詩歌。但那以後,詩歌處於噩夢般的低谷。

    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新詩出現了一個斷裂現象,有人說,讀詩的人越來越少,讀詩的人不如寫詩的人多,而詩歌作為「一門特殊的文學載體」,已經漸漸背離了大眾,大眾對詩歌的關注指數幾乎達到了歷史的最低潮。閻延文認為主要原因是詩歌的僵化機制。詩歌刊物成了某些職業詩人的小圈子,成了某些人自娛自樂的俱樂部。於是,詩歌喪失了藝術本質,不斷自我複製、彼此複製,脫離生活,冷落讀者。這些驚人的語言複製和藝術模仿,使詩歌刊物和刊物詩歌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有一位讀者曾對閻延文說:「過去,我讀一本詩歌刊物就像喝了一杯明前茶或竹葉青,余香滿口,如痴如醉。而現在,我讀一本甚至幾本刊物都不會感動,詩歌無法激活思想,更不能令人獲得美的感受,詩歌對生活已經麻木。」詩歌正在遠離大眾,詩歌正在被大眾遠離。

    從2006年的梨花體「惡搞詩歌」開始,裸誦、詩歌論斤賣、詩人偽自殺……中國詩歌似乎已經到了靠炒作和噱頭來招徠人氣的程度了?閻延文說為之感到痛心疾首,她說,2007年是中國現代詩歌誕生90周年,步入耄耋之年的詩歌,選擇自我褻瀆還是選擇以死相拼后的鳳凰涅槃,這成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閻延文認為,「梨花體」惡搞以及後來的博客對罵、詩歌裸誦等都讓詩歌和詩人臉面丟盡。

    回歸:抗震救災人民的海量創作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詩歌的回歸契機卻是一次大災難——2008年5月12日下午,地處祖國西南的四川盆地發生特大地震。詩人們在地震后迅速作出反應,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壯觀的一次詩歌書寫。據報道,人民網文化讀書「心繫汶川」徵文近4000篇的投稿就有70%是詩歌。此次抗震詩歌數量之巨大、參與人數之眾多、熱情之高,傳播之廣,特別是詩人的寫作速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儘管在職業生涯中閱讀過無數的詩歌,閻延文的心靈卻第一次受到這樣的震撼。她說,那些天,通過網路讀了很多詩歌。詩歌的作者大多不是專業的詩人、作家,但卻感人至深。由於不是紙質閱讀,取代掩卷而泣的動作是把電腦關機。汶川地震抗災詩歌提供了極速爆發的精神平台。詩歌回到人民,回歸社會,回到民間,中國詩人在溫暖的寫作空間中,正實現著一次前所未有的創作沸騰。

    閻延文認為,汶川抗震救災詩歌,將改變文學史的書寫方式,抗震詩歌狂潮的價值也許不在於藝術造詣如何精湛,而是最好地彰顯了新世紀詩歌創作傳播的典型模式,呈現出幾個令人關注的特殊現象。首先,這次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搶險中,網際網路成了最快捷最廣闊的信息平台。網際網路也成就了抗震救災詩歌,它不僅拉近了詩歌和生活的距離,跨越了傳統的創作採風和實地生活。第一次和紙質媒體的詩歌一起,登上了中國文學的大舞台。

    這次抗震救災詩歌的狂潮,使詩歌進入了一個文藝復興式的大噴發。地震之後的人性回歸,不同於以往生命個體的回歸,而是民族精神的回歸。詩歌正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的回歸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生存的位置,找回了千千萬萬讀者。

    一個詩人朋友告訴閻延文,他突然發現,詩歌不能只是為了詩歌而詩歌,那將是蒼白貧血的,無病呻吟的,甚至是自私醜陋的。他說:「詩歌應該屬於人民,這個簡簡單單的道理,我卻在寫詩十餘年後的今天才懂。」是的,讓詩歌回到人民,這是一個並不太高的要求,甚至只是詩歌創作的底線。在新詩誕生90年後的今天,直面現實,直面民眾的悲苦,激發人之內在美好情感,把詩歌還給人民,讓詩歌回歸人民。運用民族的語言,寫出民族的疼痛和剛強,讓世界聽到中國的吶喊,看到中國人的精神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汶川抗震救災詩,特別是網路詩歌的極致表達,是中國現代新詩歌的一次文藝復興。中國新詩在一個世紀的文化航海后找回了自己的坐標,回到的中國文化的大陸。(溫思廉)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8-10-29 02:06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