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公安邊防巡邏艇在演練海域編隊行進。 本報記者 朱崢 攝
打造立體動態監測網
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沒有對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海域的情報偵察活動進行明確的規定,因而有些國家在中國附近海域的軍事測量活動日益猖獗,中國布放在東海的測量浮標連續遭到破壞。
為提高維權執法能力,中國海監配備了海空目標監視系統及地面寬頻音視頻傳輸網路,兩級數據中心,具有全海域遠程海空立體實時監視取證能力的海上綜合執法隊伍。
目前,中國海監已經擁有9架海監飛機和200餘艘執法船艇。為了加強實時監控和調查取證能力,中國海監船舶和飛機都裝配了安全可靠的指揮和信息傳輸系統,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航空遙感設備、部分深海測量裝備和遠距離監視監測執法設備,具備在巡航執法中對赤潮、溢油、海冰等海上目標實施監測,對侵害我國海洋權益的外籍船隻實施連續跟蹤監視,晝夜取證,實現了陸上指揮與海上行動之間的視頻即時聯絡,能夠保證決策到位,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在2007年就曾透露,「海洋衛星與海監飛機、船舶、浮標和岸站等觀測手段一起,構成了中國管轄海域的立體動態監測網和軍民兼用的海洋環境保障體系。」
按照國家海洋局制定的《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中國將建造排水量3000噸級,具備遠海航行能力,可搭載直升機的海監船1艘,提升海上執法能力。此外,「十一五」期間中國還將建造排水量1500噸級,具備中遠程海航行能力的中國海監船2艘;建造排水量1000噸級,具備中近海航行能力的中國海監船4艘。
「按照中國海洋事業的總體戰略,中國將以『海洋一號』水色衛星系列為起點,陸續發射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海洋二號)和海洋監視監測衛星(海洋三號)系列,逐步形成以中國衛星為主導的海洋空間監測網。」上述軍事觀察家向本報介紹說。目前,海洋二號衛星研製工作已全面展開,該衛星計劃2009年發射。
昭示中國維護海權決心
中國海監總隊成立10年來,加大了對違法填海造地、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傾廢等的執法檢查,有效維護了海洋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但是在李國強看來,目前中國海洋戰略在管理結構上仍然還有一些混亂,「所謂的『五龍治海』,涉及到多個部門,比如海監總隊主管『海域監控』,『海事』由交通部管轄,『漁政』由農業部管轄,『海防』則由公安部的邊防局來負責。有的時候一個對外爭端,並不是一個部門能夠處理好的。」
李國強認為,「如果能整合各個部門的資源,在處理爭議海域維權問題時,可以更好的維護維權,也符合中國的海洋戰略。」
對於處理類似涉及到與他國的爭議海域爭端,李國強認為,「第一就是加大外交交涉和談判力度;第二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這個談判非常複雜;第三,加大海上維權執法的力度。」
中國海監總隊黨委書記孫書賢也在本月19日公開表示,「對於一些爭議海域,中國海監將通過向上級請示的方式,爭取加強巡航,體現管轄;而對於非爭議海域中國海監也將加強執法監察,以維護海洋開發利用秩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維護海洋資源權益不受侵犯。」(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