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制度守護文明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0-25 13: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梁泉


引言



又到新學期開學后的第一個周末了。在此之前,我所熟悉的朋友們在8月的最後一兩天里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全國性」會議。因為它們讓我聯想到了自己一直在推動但是至今還在努力中的「地方性」會議,所以,我樂於把它作為對自己和朋友的一種激勵。

就在我為了推動地方性會議而第一次寄居廣州的7月初,以及在我為了推動地方性會議再次寄居廣州的8月初,朋友們的那個會議就不再是個話題了。因此,雖然我從不羨慕他人,也不會去參與熱鬧的事情,但是,從朋友們所做的事情上面,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一些積極性的東西。十多天後,朋友還是要從歐洲回到廣州,就像我一再所說的那樣,無論如何,我們都有自己的本分。所以就在8月上旬,當我在「中國」路上的時候,也給朋友發過這樣一則簡訊息,後來還把它們轉發給了在8月初曾偶然見過兩次面的楊恆均兄:

對所有能在「為稻粱謀」之外還能「為蒼生計」者,我都深表敬重並願引以為友。《南風窗》曾以「制度創造幸福」來肯定海外華人陳志武,如今,在政府缺位的地方或時候,我們這些海內華人是否能致力去做些用「制度保障文明」或「制度呵護文明」的事情,就看我們對制度文明與文明制度的擔當了。



一、在「冰點」的地方上路


原《冰點》主編李大同曾說,「我是1979年進入《中國青年報》的,迄今已經有二十二年了。80年代也經歷過一些重要的挑戰。但是對我整個新聞生涯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冰點》的創辦。我這一生中最大的職業成就感也是在《冰點》中獲得的。」為何恰恰是「冰點」呢?他說:我們覺得既然現在全世界到處都在搞什麼「焦點」、「熱點」,我們就來一個和它們相對的「冰點」好了。

因為「從三千元開始」,我也「在『冰點』的地方上路」。做這件事時,我並沒有去思考它們是否出於時勢的考慮。在看似一種個人的性情背後,我深知它有那種價值的選擇在起作用。就在去年底,我還沒有與現在這些朋友們見過面的時候,他們正在結伴前往俄羅斯的路上。當時,我在《網路公民楊恆均》提到因為《十年後的香港人,依然還能感動我》這篇文章感動了我,就像朋友的《胡主席,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什麼?》裡面一個關於「乾淨」的細節讓我感動一樣。我是堅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正因為此,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地區那些具有相同文化和價值觀的人群,才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了被人們稱為國家或社會的共同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使個體具有接近總體均值的特徵,所以它們以一種最優的方式解決外部性問題,使得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相一致。

所以在「重建中國共同體」的時候,在「冰點」的地方上路,就是對制度文明與文明制度的擔當。


二、我們都是倖存者


人們都知道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在我看來,在「冰點」的地方上路就是做正確的事。那麼,在確定了做正確的事之後,如何確保我們正確地做事呢?

我的回答就是「我們都來自集中營」的閱歷。這也是我堅信「沒有歷史的當代人是可疑的」原因。

記得高尚全先生在回顧改開三十年時說過:

我還調研過一個浙江飛躍集團,生產縫紉機的企業。老闆原來給杭州鋼鐵廠打工,後來修皮鞋,他有一個內在衝動,「我為什麼不能造縫紉機?」於是300塊起家造縫紉機,造出來以後參加廣交會,誰也不理他,不讓他進去。他翻牆進去后被逮住了,第一罰款,第二罰站,說他私人投資,不是搞社會主義,沒有資格參加廣交會。我去那個企業兩次,朱鎔基總理也去過,對他評價很高。他300塊起家,沒有花國家一分錢,解決了幾千個就業崗位,繳納稅金大概2.8億。  
……困難時期,我參加中央河北調查組。農民那時不能養豬,不能養雞,不能搞自留地,也不能養牛,連水車也不能買,為什麼呢?因為水車是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只有共有才是社會主義。我去了以後,說水車不光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要鼓勵購買。現在看來都是笑話,但是當時障礙很多。

大約在10年前,廣東省文明委與宣傳部主辦的《文明導報》(1999-2)曾有一篇《李江帆:我國第三產業經濟學的開拓者》的文章,與「曹破產」一樣,他們現在都已修成正果。作為一個與改開一路同行的60年代人,我不僅知道光彩集團這個「中國」第一家私人企業的歷史,也知道「『中國』第一股」的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我想,任何一個在此時局中走過來的人,都不難從自身以及身邊的生活中找到對怎麼做的認識。就像國共內戰的參與者,後來成為歷史學家,也是海外華人的黃仁宇先生所說,「我自覺到,我是倖存者,不是烈士。這樣的背景讓我看清,局勢中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我不需要去對抗早已發生的事。」



三、不要論斷人世


《聖經-馬太福音》(和合本,7-12)在「不要論斷人」的小標題下面有這樣一段話是廣為人知的,那就是:無論何事,你們願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我覺得,這則被稱為聖經金規的教導,一樣可以用於人世,所以,我們不僅「不要論斷人」,最好也能盡量「不要論斷人世」。因為在論斷人與論斷事之間,其實都有一條因果鏈存在。據說胡適先生曾給人題字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對那種「一分努力,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常識,我們都不陌生。畢竟世界上只有不擇手段的惡,而沒有不擇手段的善。何況對人好壞本身並非手段的問題那麼簡單,它們本身就是目的。對人如此,對世也一樣。記住聖經曾說過:「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

很多時候你的收穫就取決於你的付出。「我從不參加反戰遊行,我只參加讚美和平的集會。對待你不喜歡的事物,你的最佳態度不是反對,而是忽略,忽略它的存在。」當我主編的《從三千元開始》出版的時候,我對它的責任編輯就說過類似的話。

幾年前我曾在自己的網文裡面引用過德蕾莎修女在她傳記中記載的文字:一個革命者不理解她到處幫助窮人的行為,教訓她:「你不知道我們正在搞革命就是要解決這些事嗎?」德蕾莎冷靜的說:「我也是革命家,我的革命成分中只有愛!」


結語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今天,我們的民間還是灰色的,就像席勒曾在一首諷刺短詩里寫的「德國,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所以,我們不要去猜測什麼時候「中國」才能爬上對岸,而是要學習托瑪斯-曼流亡美國所說的樣子,那就是:「我在哪裡,德國文化就在哪裡。」

為此,我不妨再次引用《因灰色而美麗》引用過的話來結束這篇寫給朋友們的筆記:「如今需要的不再是程度與規模,而是方向,是克服眼前困難的思路與勇氣,是在沒有道路的地方找到道路的能力,是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的預見能力」。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8-10-25 21:41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
在那幾個偉(偽?)人的指引下
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不知何為橋
不知如何搭橋。

悲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3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08-10-25 21:4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anxin 於 25/10/2008 23:41 發表 [制度守護文明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
在那幾個偉(偽?)人的指引下
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不知何為橋
不知如何搭橋。

悲哀


驚奇(喜)的發現英美法德原來都在河裡呢,橋呢?
老布希傳位小布希,吉田茂傳麻生太郎,李光耀傳李顯龍,金日成傳金正日,封建世襲何時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2: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