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哈市警察打死人的幾點疑問

[複製鏈接]

258

主題

951

帖子

35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笑書生 發表於 2008-10-20 1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問:警察先被打時為什麼不報警
  事件視頻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從網上的內容和媒體報道來看,沒有提到先被打的警察報警的事情。分析當時情形,原因不外乎有三個:一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公安部出的五條禁令,其中有一條是酒後駕車開除公職。6名警察分坐兩輛車到的現場,一輛是寶來,一輛是計程車。駕寶來的司機應該是6人當中的一人,如果報警,意味著酒後駕車會被公安紀檢部門調查,搞不好要脫衣服。二是被打還報警,6人「面子」放不下來,有信心將事情處理好,結果反而把事情搞砸了。三是當時都被林松嶺激怒而失去了理智,忘記了報警,一心只想出口氣。
  衝動是魔鬼,年輕是代價。有句話說道: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事件雙方當事人都是年輕人,於情於理值得同情原諒,於法不可原諒。
  
  二問:警察為什麼下手如此狠
   認識到自己的身份,6人自始比較冷靜,即使在自己同伴被拍得流血的情況下,流血者沒有還手,其中還有人勸架,表現出一定的素質。任何一個凡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出了承受的能力。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痛擊而不還手,是對人的自尊心的挑戰,尤其對6個血氣方剛的男人而言,無疑是在侮辱人格。保衛尊嚴,維護人格,馬加爵採取極端的方式報復,而這6個人只是採取最原始的方式,用拳頭回應,以暴制暴。
  只是6個人沒想到,林松嶺如此地不堪一擊。
  
  三問:6名警察開始時為什麼不還手
  正常的執法行為中遭遇暴力抗法,人身安全受到極大侵害,警察不加以「反抗」?下班了,跟別人扯皮鬧矛盾,害怕暴露自己警察的身份,這6個警察索性乾脆來個任你打個夠。顯然,打不還手的警察不是性格懦弱,而是出於一種自我忍耐和情緒控制,而這種「忍辱負重」則是來源於道德和制度的雙重「壓迫」。
  公安部近些年來在隊伍建設方面下了大力氣,從三講、三項教育、執法理念教育,正規化建設到三基工程,年年沒有忘記隊伍整頓。內部人士戲說,整頓隊伍一本書,表彰激勵一張紙。每況如下的執法環境,隊伍建設的條條框框,讓執法民警縮手縮腳。有人形容五六十年代警察一聲吼,小偷抖三抖:七八十年代警察一聲吼,小偷跟著走;九十年代以後的警察一聲吼,小偷就敢反手;現在的警察一聲吼,小偷還先動手。警察的執法的權威日漸在喪失。
  雖然6名警察都很年輕,但很清楚執法環境和當前的現狀,更明白自己的身份,不管有理無理,回到單位首先是被領導批評,寫檢討、今天這個部門來檢查,明天那個部門來詢問,嚴重的,單位領導還有連帶責任,影響到以後的提拔。媒體曾多次報道交警被打耳光,仍在那兒傻乎乎地敬禮,就是很能說明問題。公安領導眼裡那些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是好警察,為了整體形象犧牲個人尊嚴乃至生命的是好榜樣;公安領導需要的是聽話的部下,而不是「若事生非」,每天把紀檢等調查部門召來民警。
  所以,打不還手的警察固然不是「孬種」,但也絕不是什麼「好樣的」。面對外界侵犯和暴力抗法,警察應該依法進行自我保護,將執法進行到底,而不是毫無原則地忍讓。給警察套上「打不還手」的道德枷鎖,不僅使一個或者幾個警察的個體安全受到傷害,還無形中踐踏了法律的尊嚴。
  
  四問:6名警察為什麼開始成為公眾的眾矢之的,到後來反而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
   在視頻公布前,所有人的主觀意識都認為又是一起警察耍特權,魚肉面姓的新故事。這跟近些年來,圍繞警察負面的新聞層出不窮不無關係。
  作為新聞工作者,如果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感的話,完全可以預見到某些細節的披露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效果,因此,在報道中對於細節的披露就會慎之又慎,特別要避免為提高閱讀、收聽、收視效果一味渲染作案細節的傾向出現,儘可能避免報道可能產生的社會負面效應。
  現實恰巧相反,各家媒體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競相挖掘更多的細節吸引受眾的眼球,更有甚者,將主觀意識融入報道當中,一碰到警察負面新聞就傾巢而出,捕風捉影,大標題,大版面地渲染報道,唯恐落後。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距拉大,人們生活觀念逐漸改變,有唯恐天下不亂的「好事者」,有熱衷於看熱鬧無所事事者,警察負面新聞成了他們茶餘飯後的笑料,成了他們仇恨社會的談資。媒體為了生存,為了優勢,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投其所好,置事態發展於不顧,置社會責任感於不顧,為許多事態向惡性發展推波助瀾。大家把各地報紙翻翻看看,尤其是社會新聞,充斥眼球的儘是些打、砸、搶、燒,車禍、儘是些死人、跳樓、婚外情等社會問題。先入為主的思想難免讓人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整個事件,看待整個執法隊伍。
  在充分享受言論自由的西方媒體,也沒有像中國媒體這般熱衷於此。這也使得媒體經常被不懷好意,妄圖報復社會的人所利用,而當槍使。
  但是,林松嶺事件,警方改變以往藏著掖著的作風,將視頻公佈於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看到的與想像的截然相反。獵奇的心理再次驅使著人們去挖掘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何如此囂張的背景,與警察打死人相比,人們嗅覺到更誘人的新聞大餐,他們更願意看到林松嶺個人的故事,想知道他平時表現,畢業后是如何安排進人事局的,家屬有沒有利用職權上的便利,是否有更多的幕後故事被牽扯出來。於是乎,林家所害怕的,觀眾也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視頻反映出不爭的事實,開始讓更多的人開始相信:林松嶺不是一隻什麼好鳥,不值得大家的同情。這也正是目前仇富心態的表現。
   還是那句話,衝動是魔鬼,年輕是代價。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事件雙方當事人都是年輕人,於情於理值得同情原諒,於法卻是――――不可原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