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代法國民主的六大危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10-16 1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9/0926_23_806745.shtml
2008年09月26日 11:29光明網-光明觀察

法國是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之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逐步建立的法國民主制度成為歐洲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範本和模式,被歐洲各國學習和效仿。當時法國人喊出的民主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傳遍歐洲各個角落,鼓舞著歐洲各國的人民與宗教神

權和封建君權做堅決的鬥爭,爭取建立現代民主制度和法治國家。法國1789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及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成為世界範圍內捍衛人權和公民權的綱領性文件。然而經過兩百多年的沖刷,經歷了五個共和國,當代法國的民主暴露出了種種問題,面臨著重重危機。

危機一:當代法國的代表制民主的代表性受到極大削弱,法國政府和法國議會的合法性受到嚴重質疑。

民主分為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兩種形式。古代雅典的民主屬於直接民主,今日的瑞士仍然實行直接民主。而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以來建立的西方民主制度(包括法國的民主制度)基本上屬於間接民主,即代表制民主。代表制民主意味著擁有主權的人民不直接管理國家,而把管理的權力交給通過選舉產生的議會和政府,議會和政府必須是「人民的代言人」、「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按照人民的意願來管理國家,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的監督,成為如法國1958年憲法所標榜的「為了人民、通過人民而產生的、人民的政府」。

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法國進入個人主義社會以後,法國公民的政治興趣逐漸減少,政治選舉的棄選率逐漸提高,目前達到40%左右,並有繼續攀高的趨勢。那麼,選舉出來的議會和政府還能夠自誇是「人民的代表」嗎?他們所代表的最多只是人民中的一個部分而已。

另外,法國民眾經常感到法國議會和法國政府做出的許多決定與多數民眾的意願相違背。舉一個典型的例子:2005年的歐洲憲法全民公投,約55%的法國公民說「不」,否決了歐洲憲法,然而法國議會卻以約85%的高比例贊成歐洲憲法,法國政府的絕大部分官員也支持該憲法。這就使得法國民眾感到自己被「糟糕地」代表著。「糟糕地」代表著民眾,並且只代表民眾中的一部分的法國議會和法國政府是合法的嗎?

為此,今年上半年法國一些有識人士聯合寫給法國總統、眾議院和參議院的一封要求實行民主改革的請願書宣稱:法國議會和法國政府不再有任何的合法性!

危機二:當代法國的民主政治已淪為左派和右派、尤其是人民運動聯盟(UMP)和社會黨(PS)之間你爭我奪、勾心鬥角、互相拆台、勢不兩立的競技場。

法國的左派傾向於維護中低收入的階層的利益,要求實現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反對經濟自由主義,法國的左派黨主要有社會黨(PS)、法國共產黨(PCF)、綠黨(Les Verts)、極左黨(PRG)、公民共和運動黨(MRC)、革命共產主義聯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工人鬥爭黨(Lutte ouvrière)和工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等,其中最大的左派黨是社會黨。法國的右派傾向於維護富有階層的利益,支持經濟自由主義,提倡私有化,法國的右派黨主要有人民運動聯盟(UMP)、國家前線黨(Front national)、法國人民聯盟(Rassemblement du peuple fran?ais)、共和國民主同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République)、法國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和法國運動黨(Mouvement pour la France)等,其中最大的右派黨是人民運動聯盟。另外,法國有一個自稱走中間路線的中間派,其代表政黨是法國民主同盟(UDF),現改為民主運動黨(MoDem)。

這些政黨的領袖一心想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加強自己的政治地位,在法國政治格局中「分一杯羹」,因此明爭暗鬥,互相攻訐,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凡是對立黨提出來的主張,不管有理沒理,一律反對,而不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每次總統選舉、議會選舉和市長(鎮長)選舉,都演變成一場活生生的黨派決鬥的戲劇。其中,人民運動聯盟和社會黨成為最大的贏家,在議會中獲得的席位最多,獲選的市長(鎮長)最多,而人民運動聯盟更勝一籌,贏得了後面三屆總統選舉的勝利。現任總統薩科齊即是人民運動聯盟的前主席。

危機三:當代法國的民主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民主,由大資產階級控制下的政治精英們壟斷了權力。

法國的重要政黨大多有大財團的支持,每次選舉,大財團暗中給政黨提供競選經費,幫助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而大財團們掌握著法國的經濟命脈,政治精英們也不得不迎合大財團們,爭取他們的支持。這就使得大財團們與政治精英們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大財團們實際上控制了政治精英們。如現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就與大財團們有扯不清的關係。他2007年剛當選總統時休假去馬勒特(Malte)島旅遊,乘坐的是某億萬富翁免費提供的豪華遊艇。2007年夏天,他攜妻子和女司法部長去美國一個豪華度假村度假,也是由某億萬富翁買單。當媒體質問他時,他回答:「我有交朋友的權利!」薩科齊的前任總統希拉克也有類似的關係,他卸任后所住的位於盧浮宮對面、塞納河邊的180平方米的兩層豪宅是由一位有錢的「好朋友」贈送的(名義上是「借住」)。

危機四:當代的法國處於個人主義社會,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公民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逐漸消失,傳統意義上的「人民」已不復存在。

在「光榮的三十年」(1945 - 1975),法國出現了一個消費型的社會,自從70年代中期以後,個人主義社會開始在法國形成。個人不再以社會為中心

,而以自我為中心,自我關注,自我愛惜,自我欣賞,自我戀愛(自戀),沉湎於消費和享受中,而對周圍的人、對社會漠不關心,喪失了公民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法國社會在逐漸非政治化。當代法國學者羅伯特 ? 羅斯弗特(Robert Rochefort)的著作《好的消費者和糟糕的公民(Le bon consommateur et le mauvais citoyen)》就揭示了這種現象。當代法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皮埃爾 ? 荷讓瓦隆(Pierre Rosanvallon)在他的著作《找不到的人民(Le peuple introuvable)》中認為,喪失公民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個人是組成不了人民的,因為人民是由一個個具有責任心和凝聚力的個人組成的。那麼,缺乏好公民和人民的法國民主還能是一個好的民主嗎?當代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馬歇爾 ? 郭雪(Marcel Gauchet)在他的著作《民主反對民主自己(La démocratie contre elle-même)》中認為,民主的一個基礎是人權,而人權則構成了個人主義的基礎,然而對「人權」的過度重視和強調,反而促使個人對「人權」過於貪婪,永遠得不到滿足,最終使得民主制度陷於癱瘓,運轉不靈。他把這種狀況概括為「民主反對民主自身」。他認為當代法國民主「病」得很重,病根在於個人主義的泛濫。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法國公民恢復公民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一些法國政客提出了一些舉措。如2007年總統大選女候選人羅雅爾提出建設參與制民主,鼓勵公民參與政治,組建「公民裁判團」。現任總統薩科齊提出組織年輕人從事為期六個月的強制性的公民服務。但是,由於種種條件限制,這些舉措都未能得到落實。

危機五:當代法國的政府權威受到嚴重挑戰,在逐漸消失。

個人主義已成為法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的地位和個人的價值遠遠重於集體的地位和集體的價值,甚至可以說:集體、社會和國家在相當一部分法國人的心目中是可有可無的。這就促使無政府主義和民粹主義流行,人們不把政府放在眼裡,不尊重政府,不願意服從政府,甚至反抗政府。當代法國哲學家阿蘭 ? 雷諾(Alain Renaut)的著作《權威的末日(La fin de l』autorité)》揭示了這種狀況。

現任總統薩科齊在競選總統時就極力抨擊法國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指責該運動把法國推入了個人主義社會,使法國政府的權威受到極大削弱,逐漸「蒸發」。他認為,政府不能沒有權威,只有具有權威的政府才能管理好國家。因此,他很想恢復法國政府的權威,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在學校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責任感教育,強化政府對電視媒體的控制。但這些措施收效甚微,難以改變法國政府的權威日趨下降的局面。

危機六:當代法國的民主未能較好地維護人權,社會不平等的問題非常突出。

法國號稱「人權國家」,是人權的搖籃,其1789年的人權宣言及1793年的人權宣言是聯合國人權宣言的理論來源之一。法國人往往以「人權國家的公民」自居,習慣於象美國人那樣,批評、指責其他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人權狀況,充當「人權法官」、「人權裁判」。但是,法國並非人權的榜樣國家。

17世紀以來,法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一起,在全球推行殖民霸權主義,發動殖民侵略戰爭,爭奪殖民地,瘋狂掠奪和榨取殖民地的各種資源,屠殺敢於反抗的殖民地人民,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嚴重侵犯殖民地人民的人權。戴高樂將軍1958年執政以後,才決定結束殖民主義政策,接受所屬一部分殖民地的獨立要求,使法國逐漸從殖民主義的陰影中走出來。然而,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因素,當代法國人仍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懷有民族優越感和指責、干涉他國內政的意識,喜歡把西方的人權觀和人權衡量標準強加給不發達國家。

在當代的法國,「人權」更多地是一種政治口號,具有政治意義,而未能真正落到實處,得到切實的維護。這是因為法國的社會嚴重不平等,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和不同的經濟基礎的法國人享有不同的「人權」。存在著名義上的「人權均等」和實際上的「人權差別」之間的強烈反差。舉一個例子:法國憲法規定法國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實際上,懷有政治雄心而沒有雄厚財力、政黨背景及社會關係的普通平民是無法闖入政界,實現抱負的,只有依靠經濟精英支持、具有政黨背景和廣泛的社會關係的政治精英才能登上政治舞台,摘取政治權力。

第二個例子:法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然而法國的富人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到收費昂貴、教育質量好的貴族學校,而窮人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收費低廉、教育質量一般的普通學校。因此,看一個學生在哪個學校讀書,就基本上能夠判斷他(她)出身於什麼樣的家庭、家境如何。富人的孩子在貴族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容易成才,將來的就業前途光明;而窮人的孩子在普通學校想要成功,就必須付出比富人孩子多幾倍的努力,否則連順利畢業都成為問題,前途一片黑暗。

第三個例子:法國憲法規定了公民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輿論權利,但實際上,法國許多媒體受投資商和廣告商的控制,甚至受到政府的控制,很難真正完全實現「客觀真實地報道」。如《巴黎人報(Le Parisien)》曾想報道現任總統薩科齊的前妻謝西麗亞在薩科齊競選總統時投了棄權票,后受到政府的壓力,不得不把文章撤下來。再如薩科齊的一位媒體大亨朋友控制下的《巴黎競報(Paris Match)》刊出了薩科齊2007年夏天在美國度假的照片,細心地把薩科齊腰部的贅肉「處理」掉了,使他看起來具有完美的身材。《鴨鳴報》把這件事情抖露出來,全國一片嘩然,不少有識之士譴責《巴黎競報》把新聞的客觀真實原則當成兒戲,而《巴黎競報》的編輯則辯稱這種做法已經成為媒體的潛規則。

第四個例子:法國憲法規定公民具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但是在求職時,條件相當而膚色不同或種族不同的候選人的獲選機會是大相徑庭的。因此一些黑人、阿拉伯人和黃種人更改自己的名字,取一個法國人的名字,以便使招聘負責人看資料時以為自己是法國人的後裔,產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這樣,有色人種求職時遭遇到的拒絕幾率是很大的。這可以解釋為何法國失業青年中,黑人和阿拉伯人佔了大多數。而有幸能夠被錄用的有色人種主要從事的是清潔、保安、建築、搬運、餐飲等勞動強度大、報酬低、白種人不樂於從事的職業。不僅就業如此,外來移民佔了相當比例的法國社會嚴重地存在著種族歧視。如法國媒體曾曝光巴黎的一些高級娛樂場所拒絕黑人進入。今年2月一對中國新婚夫婦在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場購物遭辱,這一轟動一時的事件也折射出了濃重的種族歧視。正由於種族歧視問題嚴重,長期得不到解決,法國2005年10月至11月爆發了大騷亂,深感受到社會排斥和歧視的年輕的黑人和阿拉伯人縱火燒毀汽車和公共建築,以發泄對社會的不滿。騷亂平息后,法國各界人士紛紛進行反思,呼籲政府重視解決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實現「文化接納」和「機會平等」,把外來移民真正地融入到法國社會大家庭中。

當代法國的民主危機值得引起法國的有識之士警惕、關注和反思,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避免危機繼續惡化,最終導致民主的「破產」。法國的民主危機也給其他進行民主建設的國家提供了「反面教材」,汲取教訓,從而更加謹慎地探索適合本國特點的民主模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沙發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08-10-16 11:3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新鮮人 於 2008-10-16 11:00 發表 [當代法國民主的六大危機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9/0926_23_806745.shtml
2008年09月26日 11:29光明網-光明觀察
法國公民的政治興趣逐漸減少,政治選舉的棄選率逐漸提高,目前達到40%左右,並有繼續攀高的趨勢。


讓一個不喜歡喝可樂的人選擇是喝可口可樂還是喝百事可樂,他當然只有棄權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