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
民間金融合法化突破在即
記者:正在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您預計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領域將有哪些政策有望突破?
杜曉山:2006年底,銀監會出台政策調整和放開農村金融市場,由此開始我國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的政策方向已經清晰,這次會議應該是已有農村金融改革政策的延續和深化。根據我的判斷,農村金融改革政策放開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引導民間金融合法化的政策或有所突破,尤其是對公益性的、商業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民間小額信貸組織應該儘快給其合法地位。
記者: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整體思路是什麼?
杜曉山:2004-2008年5個一號文件已經基本上清晰地勾勒出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思路,總結起來就是,採用市場化手段結合政府財政扶持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不同地區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切忌搞一刀切;目標是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放開農村金融市場,鼓勵多元化的金融機構發展;實現農村信貸、資本和保險三個市場的統一均衡發展。
記者:農村「貸款難、難貸款」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金融界內對改革模式的爭論還在繼續,您認為解決農民金融需求的矛盾,哪條路走得通?
杜曉山:我認為要堅持按照可持續、商業化的模式運作。事實表明,純粹的市場化運作、放開利率走不通,「三農」問題就是「三弱」問題,弱勢群體、弱勢產業、弱勢地區,這樣的環境不可能提供純商業化貸款的抵押擔保,所以國家的政策性扶持和補貼是必要的;但是完全扶貧性的財政補貼同樣走不通,尤其是直接貼息貸款會帶來嚴重的道德風險,我是堅決反對的。
記者:您對這兩個農村金融機構下一階段的改革有何建議?
杜曉山:農信社的改革要盡量保證縣一級聯社法人地位的穩定,一定要控制法人機構向省一級聯社集中,重走農業銀行撤離農村的老路。中國農村金融不缺大銀行,缺的是小而強的金融機構。據說農業發展銀行也有向商業性銀行轉型的想法,我看走不通,他與四大商業銀行相比缺少基層分支機構,所以我認為農發行還是應該堅持農村政策性金融的道路,成為政府財政補貼的有效載體,但是其具體的政策性貸款業務應該和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結合出來,比如委託貸款的方式。
記者: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進展怎麼樣?有哪些政策還需要調整?
杜曉山:今年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有望超過100家,整體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三類機構的進展並不均衡,其中農村資金互助社目前全國只有9家。我覺得在這幾類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上還應該進一步放開,現在註冊資金已經放開了,但是股東的構成還是受限。
村一級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推廣步伐應該加快,而且應該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起來,或者是允許農民專業合作社搞資金互助,現在的《農民合作社法》沒有賦予它這樣的權利,這方面應該放開。
政策上還期待突破的就是全國100多個紮根於國家級貧困地區,專註於公益性的、只放貸不吸儲、可持續發展的小額信貸組織,這些組織都存在了5年以上的時間,幫助農民幾萬戶,效果非常好,但是由於得不到合法的身份,拿不到政策扶持資金,很難發展壯大。這些組織需要得到政策上的認可。
據最新消息,醞釀已久的小額貸款公司9月將在浙江省全省鋪開試點,這是目前小額貸款公司進行的最大規模試點。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試點完成,允許小額貸款公司依法註冊成立,民間的金融才可能從地下轉到地上,實現陽光化操作。小額貸款公司是解決目前特殊時期需求的一種形式,最終會逐漸轉向小商人銀行、村鎮銀行或者社區銀行,成為正規的金融機構。這需要國家加快金融對內開放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