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山下鄉40年了,知識青年又要發聲

[複製鏈接]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skhg 發表於 2008-9-29 0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中學校友給我寄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徵稿啟事」,文字不長,卻勾起我的不少感慨。
  轉眼又是十年了。記得近十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的書評,是針對1998年中國各地紀念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活動的。「老三屆」(1966~1968年高中和初中的畢業生)與「知識青年」這兩個概念,當然並不是一回事:「老三屆」中有少數人並沒有上山下鄉,其中軍乾子弟更有相當一批參了軍,現在當了少將、中將的很不少。而「知識青年」也並不都是「老三屆」,在「老三屆」之前,六十年代初期乃至更早,就有讀了初中、高中的學生當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老三屆」之後,一直到「文革」結束,每年都有數百萬中學畢業生當了知青。但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一個運動的發端,確實是1968年由「老三屆」開始。「老三屆」也是紀念這場上山下鄉運動的主力。
  當時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表述的若干觀點,今天看來,也還有現實針對性:

  ——「老三屆」這一代人,跨世紀之際雖然剛屆「天命」之年,已經逐漸被擠到了社會邊緣。儘管人們能夠數出若干「老三屆」當了這長那長,成了這家那家,但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的:老三屆人中的佼佼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作為老三屆的代言人?眼下「沉默的大多數」已經下崗或者面臨下崗,「發揮餘熱」這個往常只用在離休官員身上的詞,竟也開始用在他們身上了——即使帶些調侃色彩也減輕不了其壓力!

  ——「老三屆」確實就是這樣一茬人:彼此之間有一種天然的情感紐帶,以至不論走到哪裡,見到素不相識者,只要一相互介紹是「老三屆」,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本能的親近;「老三屆」不約而同地具有某種共性,儘管你難用理想色彩、吃苦精神、悲壯情懷之類的詞來一言以蔽之,也說不清道不明那究竟是長處還是弱點。更奇特的是,一般來說,社會群體的規模與成員的心理認同成反比——群體越大,心理認同感越低,越是小圈子越彼此親密;然而,中國還沒有一個社會群體,有「老三屆」「知青」這樣大的規模,又兼有如此之強的凝聚力,其他如複員軍人,大學畢業生,白領階層,個體戶,海歸……都難望其項背。

  ——筆者作為「老三屆」的一員,來品味這一代人沉甸甸的歷史命運,感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不待言。但更使我心頭沉重是另外一個問題:老三屆的「絕唱」,知音卻是誰呢?
  感興趣的都是同代人,在下一代人看來遠遠沒有什麼值得那麼大書特書。我親耳聽到過有人這麼譏諷:「老三屆」津津樂道當年所受的各種苦各種罪——從官吏壓迫,到惡霸欺凌,從農活勞累,到鄉村閉塞……但是講著講著,講出滿腹懷念,講出滿腔嚮往,思緒惟獨縈繞那一份「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們之間相贈最多的詩句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而那過去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以致於「老三屆」被人目為自戀患者了!「老三屆」對「老三屆」當年的重視,與別人對「老三屆」當年的漠視,形成了莫大的反差!

  ——全國各地為紀念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紛紛舉行花樣翻新的活動,這些活動少有官方組織,多由民間發起——到處都不乏一幫熱情很高的當事人去串聯、策劃和推動,這場全國規模的紀念活動,既可以看成「老三屆」自我打氣鼓勁、重新證明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誓師禮,也可以看成他們重新吸引歷史聚光燈的團體操。然而,為眾多當事人始料未及的是,紀念活動引發了對這一代人那麼大的爭議,使這一紀念活動也更像某種迴光返照、臨行一搏的「告別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這兩句詩,或許能表達「老三屆」這代人的憂思。但我仍然抱著一種盲目的信心,不管知音在哪裡,是否能聽到,「老三屆」仍然要發出「絕唱」。

  這次收到的這份徵稿啟事,不又證明了這一點么?不知我的同代人,又過了十年之後,對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又有了什麼新的感悟?這一次,是否能夠讓我們也長了十歲的子女們,更願意傾聽我們的心聲?



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徵稿啟事


  「中國知青運動」四十年了!
  不知道廣大知青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現象,在網際網路上安家的知青網站、知青論壇、知青之家已經遍布五湖四海、已經很難計數。
  近三千萬知青,在撫育了自己的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褐色的土地上,甚至在異國他鄉掀起了記憶的狂潮,表達了對這一段生活不了的情懷,永遠的牽掛。
  他們有理由重拾記憶。因為他們人人心中都有關於知青歲月的一支「難以忘懷的歌」。
  今年5月上海舉辦了知青油畫展,美術評論家毛時安作了如下的序言:
  ——「人類歷史上有因為戰亂和災荒的人口大遷徙,但從來沒有過一次人數如此眾多、時間如此漫長、以純粹年輕人為主體的如此壯觀的生命大遷徙。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人類歷史也未曾發生。上山下鄉運動,是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的歷史強音。」
「知青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給荒原帶來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成熟的身軀,支撐了共和國大廈。他們不僅將青春甚至生命託付給了自己為之奮鬥、深深摯愛的土地。歷史不會忘記知青,也不應該忘記知青。」
  知青們,你們當年對祖國、對民族的情感、你們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集體主義、理想主義、你們的獻身精神、你們的熱情、真誠、包括你們青春的憧憬,你們的思考、你們的遺憾、你們的痛苦,都是這段歷史的一部分。
  拿起筆,為世界絕無僅有的「中國知青運動」留下史詩!留下你們自己生命的見證!  
  我們會漸漸老去,而知青文學一定會是比我們生命更長久的事業。
  《六十年代》在紀念知青運動四十年之際,徵文並準備結集出版,現將具體事項說明如下:

  一、徵稿要求:


  1、徵稿包括文章和圖片,要求所有應徵稿件,必須真實記錄當年知青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情況,不可杜撰、修飾。
  2、文章體裁為記敘文(包括回憶錄、日記)、記敘散文、記敘性隨筆等,字數以3000字以下為宜,隨附圖片應有簡要文字說明。
  3、攝影作品可單幅,也可組照,最好投寄解析度較高可用於出版的電子文件,要求配有詳細說明文字,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作者,並徵得圖片涉及的當事人的同意。
  4、來稿請附300字以內個人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原學校、下鄉地、工作單位,並提供個人近照電子版,另請註明聯繫電話及E-mail地址。
  5、此活動為公益性活動,參加本次徵文,即表示作者同意其作品在本網站和本網編輯的《知青歲月――紀念知青上山下鄉40周年》(暫定書名)無償發表。誠望各屆熱心者以不同方式給予支持。

  二、徵稿及出版時間:


  徵稿時間從2008年9月開始至2008年12月底結束,視情將於2009年上半年印刷出版。

  三、徵文投寄方式:


  文稿及各類資料均請註明「知青歲月」字樣,發往以下電子信箱:
  1. whzfb@126.com
  2. xba119@163.com
  3. d.x.r.2006@163.com

    《六十年代》網站
  2008年8月28日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0-1 0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0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3
pat62 發表於 2008-10-1 11:20 | 只看該作者
——「人類歷史上有因為戰亂和災荒的人口大遷徙,但從來沒有過一次人數如此眾多、時間如此漫長、以純粹年輕人為主體的如此壯觀的生命大遷徙。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人類歷史也未曾發生。上山下鄉運動,是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的歷史強音。」
「知青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給荒原帶來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成熟的身軀,支撐了共和國大廈。他們不僅將青春甚至生命託付給了自己為之奮鬥、深深摯愛的土地。歷史不會忘記知青,也不應該忘記知青。」
感動的落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4
zdl7112 發表於 2008-10-1 17:46 | 只看該作者
現狀呢?我的父親就是一名知青,初中畢業就去了,一輩子獻給了農場的教育事業,退休了去不能安享晚年。一直還為落實退休金奔波上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