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苦難深處注入陽光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8-9-30 2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林純綾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所衍生的問題,近年廣受談論,尤其在天災人禍發生時,情況愈發嚴重。解鈴還須繫鈴人,找出問題的原點,若能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轉化內在的煩惱,都將成為生命的能量和智慧,苦難的磨練往往產生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

美伊戰爭屆滿5周年,反對美國出兵的示威遊行在世界各地進行。遊行隊伍中,一身戎裝的退役美軍,以過來人的身分,高呼和平訴求,這場面,就和40年前站在遊行第一線高喊反戰的越戰退伍軍人一樣。

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立場和理由對戰爭表達意見,但親身參與戰役的退役軍人,他們的訴求則源自於親身的體驗。戰爭改寫了他們之中許多人的一生,他們是許多悲傷故事的主角,例如電影《七月四日誕生》中的湯告魯斯或是史泰龍飾演的經典人物「藍波」,兩者都借著電影的形式,控訴戰爭的殘酷與對退伍軍人造成的社會壓迫與身心侵害。

台灣法鼓文化出版的《正念戰役——從軍人到禪師的療愈之旅》一書,作者克勞德安信湯瑪斯(Claude Anshin Thomas),也是以越戰第一線的親身經歷,描述因暴力受創的心靈,如何將一個人的生命帶往絕境,又如何從佛法中找到療愈的方法,擺脫暴力陰影,求得真正的和平。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成因

越戰後,大批退伍軍人嚴重的社會適應不良,引發各界對「創傷后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種精神疾病的廣泛注意。「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是對威脅自身生命或安全事件的一種深層、持續、悲傷的心理反應。除了上述的戰爭,其他的大災難事件:台灣921大地震、非典型肺炎風暴、南亞海嘯、四川大大地震等重大災難,都會導致「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患者大量產生;此外,「創傷后壓力症候群」不只發生於重大災難,也可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受虐、被性侵犯、車禍或親人死亡等。

當一個人暴露於重大創傷事件中,使其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而產生極度害怕、無助、恐懼之感,或對自身極重要的事物在剎時間消失,這些情況都很容易導致「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發生。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主要有以下癥狀:

一、創傷事件的畫面、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噩夢中。

二、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

三、過度警覺反應,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易發怒。

人的一生中,難免遭遇重大打擊,而有震驚、哀傷或低潮的情緒,這些都屬於正常反應;但如果持續超過一個月還無法恢復正常生活,這時就應該向外界求援。

長期以來,醫界、心理學界、社工界以及宗教界等,都嘗試以各種方法,研究「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成因與治療,借藥物與心理輔導,陪伴並協助患者走出心情幽谷。宗教團體在這方面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逃避無法解決問題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做為一種精神疾病,已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協助病患走出傷痛,回復正常生活;但就像《正念戰役》的作者一樣,許多患者多年來深陷在創傷的陰霾里,因為逃避、拒絕,或潛抑制創傷記憶造成的心靈麻痹,導致錯失了一次次療愈創傷的契機。這好比一個人身體病了卻沒有去治病,病情就會愈來愈嚴重,心靈的病若沒有醫治,所導致的毀滅性結果,一點也不下於嚴重的生理疾病。

湯瑪斯在《正念戰役》中描述他的父親——同樣是一位退役軍人的死亡,如此寫道:

我的父親不是死了,而是活不下去。

對創傷的否認和壓抑,使他父親生活完全受酒精、菸癮和自我毀滅的傾向所控制。這就是「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所導致的悲劇典型。湯瑪斯在接觸佛法前,也和他的父親一樣,因對創痛的否認、壓抑,和種種積習與觀念上的迷思,使人生陷入絕境;但和父親不同的是,湯瑪斯後來走上了離苦的正道,也就是用佛法的正念教誨,透過觀念的疏導與方法的實踐,破繭而出,活出了不同的人生。

●以正念疏導創傷經驗

佛法四聖諦,開宗明義所道的,即為苦諦。從有人類以來,人間的悲劇就不曾間斷。人為什麼會製造悲劇?為什麼會發生悲劇?這其中的因素非常多,有社會的、家庭的、身心的,或其他的一些外緣因素。

台灣聖嚴法師在《禪的生活》一書中談到人間悲劇,「常常是因為自己束縛自己、自己困擾自己,當思想進入死胡同,鑽進牛角尖……如果沒有遇到另一個好的因緣來疏導,最後終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一顆受創的心,要如何疏導?台灣聖嚴法師表示:「首先要認知,我們處身的環境是個無常世界,好現象壞現象都是無常的、會變的,不用太得意,也不必太失望。」了解世間無常,就像為心靈注入了一劑預防針,當無常真的到來,就比較能夠以正念與平常心看待;不過要做到這一點,精神上、心靈上的修鍊都是不可或缺的。

佛法還提供另一個角度,看待生命中不時來去的創痛,也就是將創傷經驗視作助道的因緣。通常我們會覺得有煩惱、有苦難,是因為不明狀況,不了解原因;倘若了解煩惱和苦難生起的源頭,我們就會明白,煩惱是庸人自擾,而再大再多的苦難,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一般人處在安樂之中,多半不太會想到追究煩惱和苦難的根源,非得經過一番椎心瀝血的痛苦折磨,才會想去尋找答案,或是激發前所未有的潛能,以求突破困難。尤其若能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轉化內在的煩惱,都將成為生命的能量和智慧,因此,苦難的磨練往往造成柳暗花明的人生轉機。所謂「煩惱即菩提」。

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能拿出方法脫離苦難,固然很好;倘若無法改變現狀,那就用最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不怨恨、不絕望、也不是逆來順受,那才真正能從苦難中,吸收超越與成長的養分。

●為苦難找到意義

一位曾被關押多年的西藏僧人說他在獄中最可怕的經歷不是被毒打,而是在遭到毒打時差點失去對兇狠獄卒的憐憫;另一位西藏僧人,在獄中三十多年,受過無數苦刑。他怎麼熬過來的呢?他說:「眼看熬不住時,只要轉念一想,這正是修忍辱行的好機會,也正好趁此機會為眾生受苦、為自己消除往昔業障。」

第二次大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區下,過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囚禁生活,但是她用完全不同於別人的觀點,以豐富的感情,看待自身的苦難,並展現苦難中的人性之美。她的日記流傳至今,感動千千萬萬的人。

西藏僧人和猶太少女,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以他們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做見證:苦難,是生命中不被期待的逆增上緣,難忍難熬的身心之苦,通過正念佛法的轉化,除了有助於精進修行,也更堅定了修行者的悲心與愛心;而少女安娜的觀點,不但讓自己得以離苦,也讓眾生浸沐在人性的光明面。

當我們深陷於一己的創傷中,這些曾經飽受苦難的示現者,給予我們溫暖的支持,讓我們領略到苦難可以有它的意義,創傷通過正念的轉化,可以從中超撥出高貴的人性光華,支持我們走過生命中的黑暗,撫愈心靈的傷口。
Loving kindness

86

主題

3217

帖子

85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52
沙發
月華 發表於 2008-10-1 05:54 | 只看該作者
感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

主題

594

帖子

17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3
3
迷子 發表於 2008-10-1 11:19 | 只看該作者
好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