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科大每千名學生出1名院士 招生規模50年不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9-30 0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8-09-23/165616666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 16:56   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9月19日電 題:大學精神在哪裡?——中國科技大學辦學50年之探索與發現

  記者宋斌、代群、熊潤頻

  在中國一流高校中,她成立的時間最短,可是每1000名畢業生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比例居全國高校之首。

  她的辦學經費排在全國高校30位左右,可綜合實力居於前列。

  她是全國一流的高校,可學費比一些普通大學還要低。

  各地考生報名踴躍,可她的招生規模幾乎50年不變——她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50年來,這所新中國建立后創辦的第一所科技大學,一直堅守「以學生為本、以學術為本、以報國為本」的辦學理念,不為名所動,不為利所驅,以其特有的文化傳承,堅持不懈,發揚蹈厲,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發展之路。

  以學生為本:從生活到授課、從研究到試驗

  從80年代初,科大開始自籌經費安裝暖氣。第一批是學生宿舍,第二批是教室和實驗室,第三批是教師宿舍,最後一批才是行政辦公樓……

  「一到冬天,周邊其他大學的學生喜歡到科大來上自習,因為科大教室內有通宵暖氣。」科大學生何江說。

  這只是科大校園內的一個小故事。沿著科大校園裡的暖氣管道,我們可以看到這所大學一些舊有的做法:先學生,后職工;先教師,后領導。

  「當時教師宿舍都沒有暖氣,有人不理解,學校領導就在會上提了個問題:窮人家有了點錢,買了點好東西,是自己吃還是先給孩子吃?當然是先給孩子吃。」科大黨委副書記鹿明說。

  「大學的第一要務是培養學生」,科大黨委書記郭傳傑說,學校的一切工作和人員都應以學生為中心。

  還有的故事也令人感動,比如對貧困學生的「隱形補助」。學校通過一卡通系統,可以適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就餐情況,如有學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費總額在150元以下,系統自動顯示,無須學生申請,無須學生給自己貼上貧困的標籤,其就餐卡中就會多出一筆150元由學校「隱形」提供的補助。

  科大教職工的收入水平在全國高校中處於中下水平,但是這所大學每年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兩個渠道,將平均為4000多元的學費的一半返還給學生。建校以來,這所高校沒有一名大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

  郭沫若校長給寒假不回家的學生髮壓歲錢,錢學森先生用稿費給學生買計算尺,傅承義先生為學生翻譯德文文獻……這些發生在科大創建階段的師生情誼,至今讓人難忘。正是這種薪火相傳,哺育了科大人「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

  這一思想不僅體現在生活資源的分配上,還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分配上。

  50年前,科大建校時首批招生1634人;50年後的今天,科大每年招收本科生1860人。

  科大校長朱清時說:「每一所大學都應該有一個『極限容量』。對於科大來說,一個班級有20-30名學生,那麼學生和老師之間就會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機會;如果是40-50人,就已經到了可以承受的極限;如果再多,上課就變成了報告會,很多學生就會失去和老師交流、進入實驗室實際操作的機會。」

  「以學生為本」,核心是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科大黨委書記郭傳傑說。

  科大隸屬於中國科學院。50年前,科大建校時,所有的系主任皆由中科院對口研究所所長擔任,如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系主任,就由當時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擔任。這種全國高校獨一無二的「所繫結合」育人模式延續至今。

  因此,科大學生完成學業不僅在校園裡,還要經過中科院研究所和大學實驗室。化學物理系本科生薑鋒說,他在大三結束專業課學習后,申請進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進行學習和實踐。由於實踐中表現出良好的素質能力,他被推薦為該所的免試研究生。

  目前科大每年有40%的本科生進入中科院研究所進行畢業實踐或完成大學生研究計劃,直接接觸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和課題。科大副校長竇賢康介紹,在科大講台上,目前為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達90%以上,上基礎課的比例達63%左右。

  大師給本科生上基礎課,這是科大的榮譽和驕傲。該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說:「教授不給學生上課,那還叫教授嗎?我現在已經70多歲了,每年依然給本科生上課不少於400課時,每年將授課內容更新30%,加入我對科研的最新認識。35年來一直如此。」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曾說,課堂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有學生在課堂上對他說:「卡斯帕爾教授,你錯了。」

  這種情形也可以在科大看到。該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曙光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

  「當時,我正在一個全國性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一位科大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李老師,這個問題你的看法不對。我認為應該是這樣……』」

  「您不怪這個學生莽撞嗎?」記者問。李曙光院士笑著說:「不怪,因為在學術圈內我也是有名的『質疑者』。我在科大讀書時,老師教我們要搞好科研,首先要學會質疑。現在我也告訴我的學生:質疑,是創新的第一步。」

  李曙光說,第二天他和提問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學術討論。

  「學生質疑我,我不僅不感到難堪,反而覺得欣慰。學生能夠向我提出學術問題,說明他對此已有相當研究;另外,學生的提問也說明我的報告引起了他的興趣,如果我講的東西大家聽了都要睡覺,那還有什麼意思?」李曙光院士說。

  「大學是崇尚真理、講求科學的學術園地,大學管理本質上是學術管理,以及與學術相關的管理,必須滲透學術文化,而不能以行政和權力文化為基調。」科大常務副校長侯建國說:「這就需要我們培育批評、質疑和相互尊重、寬容的氛圍,儘可能地減少來自各方的行政干預和影響,給教授、學生的學術研究提供儘可能大的空間和自由。」

  從大二就在科大細胞動力學實驗室參與研究的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學生何江說:「院里所有實驗室每周的學術討論會向師生公開,只要你能聽得懂,都可以參加;只要你能提出問題,可以隨時發言,不管你是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

  一位執教多年的科大老教授在給少年班學生上課時,發現一位學生的解題方法比自己的好。老教授當即將這位學生請上講台為全班同學講解,自己坐在學生座位上認真聽講。

  這裡寬容沒有成果的探索者,拒絕有成果的平庸者。科大黨委副書記鹿明說,每年學校都把科研經費切出一塊,專門鼓勵那些潛心研究但暫時無成果的研究者。

  改善科研環境捨得花錢。科大近年投資2億多元建立五個公共大型設備共享中心,即理化科學實驗中心、信息科學實驗中心、工程科學實驗中心、生命科學實驗中心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侯建國院士說:「大學就是要提供一個創新的土壤,讓每一個創新的種子都有機會在這塊土壤里發芽。」

  如今在科大,「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總數達到120餘人,占教師總數的13%。最近10年,科大學術論文數量排名中國高校第5,人均發表論文數全國高校第一,反映論文整體影響力的篇均被引頻次為第一名。

  同時,還有28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獎比例在理科領域居全國高校首位。2003年以來,科大連續有5項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出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胸懷為國志,勤讀更苦思。潛心做學術,權錢不移痴。」這是科大畢業生、少將李崇銀的一句人生格言。

  建校以來,近十分之一的科大畢業生進入國防科技領域,湧現出20多名共和國科技將軍和一大批國防科技中堅。

  「科大學生畢業時選擇的空間很大:可以出國深造,也可以進入一流研究所或者世界500強企業。但是,建校50年來,每年科大都有一大批品學兼優的畢業生投身國防科工事業。這是外界知之甚少的一個科大故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許武說。

  「你們是搞科學的,我是搞外交的,你們是我的後台。可我現在後台不硬呀。跟外國人打交道,說我是副總理、外交部長,他才不買賬呢,可你只要有『兩彈』(原子彈、氫彈)一晃,就好說話了。」該校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曙光回憶陳毅元帥在科大的這一講話,依然感慨萬分。

  李曙光院士說:「科大學生為何從建校之初就崇尚刻苦學習?為的就是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使中國不受別人欺辱!」

  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許武說:「隨著國家的開放,不少科大畢業生和其他名校生一樣,有機會出國深造,他們學成以後回國工作和創業的越來越多,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新的活力。」

  鄧中翰1992年從科大畢業后,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碩士、物理學碩士三個學位。1999年,他回國創建中星微電子公司,任「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成功地開發出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星光中國芯」,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在歷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中,科大年輕一代畢業生屢屢折桂。如期待「中國品牌在全世界叫響」的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用研究「兩彈」的精神來研究「龍芯」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偉武,立志「做國內電子商務老大」的神州數碼有限公司總裁郭為,「與光共舞」的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相里斌,五年中成果四次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科大教授潘建偉等,皆是科大畢業生的傑出代表。

  「這些科技人才絕大多數有國外留學深造的經歷。」許武說,「50年來,科大的出身和經歷形成了以創新報國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新中國成立后的每個不同時期,科大總是與國家戰略需求聯繫在一起,默默履行其肩負的強國使命。

  建校初期,科大設立了13個系,專業設置全部與「兩彈一星」有關,早期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國防科技和相關的科研院所。李曙光院士向記者介紹了一件趣聞:當年某航天基地發射中發現了問題,相關部門總工程師齊聚會診,結果到了會場一看,參會的總工程師,全是科大畢業生。

  文革以後,國家面臨巨大的人才斷層,科大在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創辦研究生院,第一個成立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第一個創辦少年班……以教育改革的新舉措,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在歷年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學家」等評比中,獲獎人數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如今,科大前瞻性的科研布局,在未來國家戰略需要方面再次搶得先機。

  從2001年開始,該校對物理學、材料學、生物學等5個一級學科進行系統集成。圍繞國家安全、信息技術、能源和人類健康等重大戰略需求,重點針對量子調控、量子通信、蛋白質科學、納米科技以及光電材料和燃料電池等領域的前沿基礎問題,開展基礎和攻關性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創新成果。

  在國家「十一五」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國家確定的量子調控等4個重大研究計劃,都有科大領銜承擔的項目,獲批項目數和研究經費居全國高校第一。

  「一所大學是不是一流,最重要的標誌不是發表多少篇論文,也不是得了多少獎,最重要的是她的學生在社會上有多高的威望。」科大校長朱清時如是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