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蘇格拉底的時代,有許多其實不大知卻自以為知的人,憑著片面之知收補習生,叫人拿一大堆錢出來,結果教一些自己不大知的東西,害死別人,把知識當作賺錢的工具,卻對真理不負責。蘇格拉底一生拚死命反對這些人,他說:『第一,對所講的話都要負責,對所用的詞都要明白,對所下的定義,都要準確。』所以,他的第一個經驗,同第一個重要的人生責任,就是對真理的探求要虛懷若谷,對意義的追求,要真正謙卑,要準確的用詞。『第二,你要很謙卑的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樣你才能夠實實在在明白什麼叫做意義。』每一個人都以為他最有意義,他最厲害,每一個人以為他所知道的東西都比別人更多,特別是年輕人。你有理想,你的理想裡面有一個高的意義,這個高的意義到最後你達到沒有?現在論到這個題目的第二段:第一,理想是共有的,理想的本性、潛能是普世性的,理想的內容都是不一樣,但是所有有理想的人,他們很少很清楚的交代理想的共有性的源頭到底是什麼?從那裡來?第二,有理想的人,常常在他年老的時候,承認自己沒有達到,完成他理想所要的。所以,我們看所有的孩子都給我們樂觀的氣象,所有的老人都給我們悲觀的陰影,我不是說沒有樂觀的老人,但是,通常老人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什麼呢?『做人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忍耐,我從前,我從前,…。』小孩子呢?『我以後,我以後,,…。』(以後在哪裡?以後在前面,以前在後面,對不對啊?前天在後面,後天在前面,你還不懂嗎?前天有兩個人來找我,那個前天是什麼?過去了,是後面的事情,後天在前面,前天在後面,很矛盾的。不但中國人亂來,連美國人也亂了,他們說:」You look forward,that is afterward,you look backward,that is before,」所以在你前面的是後面,在你後面的是前面,時間的觀念是顛倒得不得了。)當人生差不多要結束的時候,你問那些曾經有過偉大理想的人:『你的理想達到了沒有?』他們會怎麼回答呢?『沒有。』很少人在他死之前說:『我已經達到了,我成功了,死得很甘願!』多數有偉大理想的人離開世界之前,都存著某一極沒有辨法達到最完整的理想,沒有辦法成全他最高願望的那個悲觀的心情,棲棲然的離開這個世界。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在世界上最後所講的一句話是什麼?在雷雨交加的那一天,他揮動看拳頭喊說:『難道我只寫這幾個音符,就這樣離開世界了,死了』』巴哈(J,s,Bach)的作品比他更多,韓德爾(G,F,Handel)的作品比貝多芬的作品加上巴哈的總和還要多,泰雷曼(G,P,Tallyman)比巴哈加韓德爾加上貝多芬三個人所有的作品還更多,六千多個作品(Opus),在貝多芬先前有兩個偉人,一個叫做海頓(J,F,Haydn),另外一個叫做莫扎特(w,A,Mozart),海頓寫了一百0四首交響樂,莫扎特至少寫了四十六首,到一九八六年的時候,又再發現莫扎特十二歲所寫的一首交響樂,而貝多芬寫九首就死了。當第九交響樂開演的時候,轟動世界。維也納的公園,引起許多人的注意,倫敦馬上寄一大筆錢到維也納去給貝多芬,請他寫第十交響樂,他就開始動筆草稿,全部的樂章整合起來演奏,長度還不到十分鐘,貝多芬就死了,他達到他的理想嗎?沒有!莫扎特達到他的理想嗎?沒有!愛迪生(T,A,Edison)達到他的理想嗎?沒有!毛澤東呢?更加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