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梁文道:毒奶粉事件與品牌泡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8-9-28 07: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09月27日08:03   南方網 
梁文道 鳳凰衛視主持人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論及「毒奶粉事件」的時候,特別提醒企業要盡社會責任。這讓我想起上個禮拜和一位教工商管理的教授聊天,她也批評中國大學里的工商管理系不注重社會責任,人家外國的管理學院不只專科教導學生什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甚至還把它列為必修課,確保學員將來都成為有良心的管理人。

但這真是「毒奶粉事件」的要害嗎?翻翻國外企業社會責任課的教材,裡頭說的多是如何平衡股東利潤最大化的要求與社會公益間的矛盾,生產過程不發生污染,產品要達到環保標準,勞工權利必須得到保障,甚至尊重多元文化主張等熱門課題。那些課程會教學生不能在食品里下毒嗎?當然不會,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根本不用教,更談不上是什麼企業該盡的社會責任;它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正如針對年輕人的性教育,會不會訓誡學生不能為了宣洩性慾而強姦他人呢?

假如一個國家的商學院要告訴學生食品不能下毒,性教育要教學生不準強姦,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可怕的國家嗎?但是非常不幸,我們的確正在面對這種道德最底線失守的危機。「毒奶粉事件」的起因可以歸咎於商人無良、官商勾結,也可以追溯至監管體系的缺失,行政隊伍的失效;可是尋根究底,它仍然是個基礎道德的問題。

平心而論,全世界任何一個乳品製造商都不會好端端地為了三聚氰胺而設計一道檢驗程序,因為他們壓根就想象不到居然有人會在牛奶里下這個東西。如果全中國所有產品的生產商都要為了各種超出常人想象範圍的有害物質設置檢驗工序,那麼「中國製造」的監管成本一定會是全球最昂貴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一堆大型「民族品牌」的興起實際是后十五年裡的事。區區十五年如何打造得出這許多獨霸一方、衝擊全球市場的名牌呢?許多商家靠的不是兢兢業業的踏實工作,不是苦心經營自己的產品質量,日積月累地建立起自己的聲譽;而是仰仗那些舶來的商貿潮流知識及術語,鸚鵡學舌地大談什麼新世代市場推廣與現代品牌形象的建立。說穿了,就是搞公關賣廣告;舍本而逐末。伊利和蒙牛等出了問題的大型乳品企業為了挽回公司的命運,聯手推出一個堂皇的宣言,要消費者重新回到他們的懷抱。其情可憫;但這份宣言無論怎麼看,還是不脫他們過去十多年來用慣的老招,徒有危機管理之形,卻不得其神。什麼是那個「神」呢?很簡單,看看管理人們平常喜歡引用的外國經驗吧,那就是最高領導層自行向股東請辭,去一人以存大局。

我常在媒體上看見某些企業老總誇誇其談,對著訪問者說一堆很時髦很懾人的營商哲學、品牌理念,一派高瞻遠矚的架勢;後來卻又聽說他們的公司出事,這些老總甚至還得為此鋃鐺入獄。搞了半天,沒想到他們居然就壞在最低級的錯誤上。

這情況就和對著一批在牛奶里添加有害物質的傢伙大談社會責任一樣,無異於告訴一幫連汽車都沒坐過的人該怎麼選擇最佳航班座位,是種無聊而虛幻的泡沫。從這個角度看,「毒奶粉事件」就是過去十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某種泡沫爆破了。它揭出的真相是:原來我們連站都還站不穩,居然就想飛了。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