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請教借詩,你對三個心理學家的看法。

[複製鏈接]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3 1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洛伊德
1856—1939)Sigmund Freud
  
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儘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翌年在那裡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經常會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由於他的研究領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應在本冊中名列前茅。


學術影響
  弗洛依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歷代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主要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和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四、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慾望的滿足,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癥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后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衝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心慾望或衝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 本帖最後由 同行天路 於 2008-9-23 11:26 編輯 ]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沙發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3 11:19 | 只看該作者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1875年7月26日生於瑞士圖爾高州。少年榮格靦腆而敏感,常常與父母的信念,老師的要求相悖。他和同學相比很特別,脆弱而且容易受傷害。1902年榮格獲得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該校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職自己開診所。1911 年被推選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主席。后因與弗洛伊德的分歧退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自創分析心理學。本世紀20年代,曾到非洲、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進行幾次旅行考察,開始研究種族潛意識的性質與現象,廣泛考察了古代神話及祭祀儀式。1961年去世。

  榮格在人格結構問題上,提出把人格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榮格畢生致力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學貫中西。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榮格對東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興趣,並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論當中。在他生前,曾寫過幾篇文章,論及心理學和東方宗教。他的涉獵很廣,藏傳佛教,印度瑜伽,中國的道學和易經,日本的禪學和東方的冥想,都有過深入的思考。他還曾引用過中國鍊金術的理論和佛教的曼陀羅圖治療過精神病。

  榮格在西方的「正統」心理學中,堪稱是異教徒。榮格雖然師承佛洛依德,也確從佛洛依德身上得到不少本事,佛洛依德甚至私下說「榮格是天才」,初期兩人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悸動,佛洛依德寫信給榮格時說:「如果我是摩西,你就是約書亞,將要擁有精神醫學允諾之地。」蜜月期很快過去,1912年榮格發表了《里比多的變化與象徵》,與弗洛伊德產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於對里比多的解釋。弗洛伊德認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潛力,榮格則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由此,榮格全盤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論。

  榮格曾不諱言的說,他的心理學理論,除了一部分來自「臨床心理學經驗」之外,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外部渠道與途徑,它包括了東方宗教在內的所有學問。 榮格的著作《心理學與宗教:西方與東方》,算是他對禪佛學問的最佳註釋。

  早在2500年前,在古希臘的德爾斐太陽神廟①前一座石碑上銹刻著一行字:「人啊,認識你自己。②」千百年來,站在世界思想山巔的思想者們一次次地探詢著「認識人」之謎。然而,認識人是多麼困難,以至於關於人的知識是如此貧乏。盧梭曾經說過:「 我覺得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年出生於瑞士。他的思想也在這美麗的祖國上漸漸地成長和成熟,最終滋潤了歐洲的心理學界和思想界。榮格理論發展的大致輪廓是從精神病學通過心理分析學轉向分析心理學,從原型理論⑥轉向宗教動機心理和東方哲學的心理機制。榮格年輕時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後來由於對研究的核心問題持不同看法,像阿德勒一樣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分道揚鑣。不過在早期榮格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榮格終於創造出其獨特的心理認識和實踐方法,自然而然產生了榮格自己的心理學領域,其思想非常豐實和具有魅力。

  歷史上,唯有極少數的靈魂擁有寧靜的心靈,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開創分析心理學的大師-榮格,便是這少數之一。他是佛洛伊德最具爭議性的弟子,並將神話、宗教、哲學與靈魂等佛洛伊德忽略的問題,引入了分析心理學派中。他,是現代思潮中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與現代社會緊密攸關的整個思想。

  榮格心理學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榮格所指的人格面具⑦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點,人格面具這個概念把人際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論層面,成為一種心理分析的工具。榮格認為:「人格最外層的人格面具掩蓋了真我,使人格成為一種假象,按著別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並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協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決定一個人一什麼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徵。」我們戴著人格面具表現著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們的Body language、衣著、裝飾等所體現。我們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去表現我們理想化的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於它維護了人的虛偽與怯懦,這種反應來自於自身對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懼,從而啟動了心理防衛機制,使人不自覺地步入了與真實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種嚴格的檢查機制,使人的行為在檢查的過程之後得到完成。但是我們並不必因此感到自責,人格面具的產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種社會的產物。

卡爾·榮格名言

  性格決定命運。—— 榮格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 榮格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 ——榮格
  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榮格
  由於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邁出了動物界。 —— 榮格
  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榮格
  沒經過激情煉獄的人從來就沒克服過激情。 ——榮格
  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榮格
  I+We=Fully I,(我+我們=完整的我)。 ——榮格
  外向直覺型個性適合於當今許多革新領導人物。 ——榮格
  
少年時代
  榮格1857年出生於瑞士的康斯維爾,一個對宗教相當熱衷的家族,他八個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擔任神職人員,父親則是一位虔誠的牧師,幾乎把信仰當成他生命的全部。自小他便具有特別的個性,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到了6歲之後,除了父親開始教他拉丁語課外,也開始他上學的生涯,藉著和同學們的相處,榮格慢慢發現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後回想起來,他將自己分成了兩個人格-一號和二號。一號性格是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時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念書、專心、認真學習;另一人格猶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靠近大自然。

  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確實改變命運的事情。一個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學時,一個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腦部受到了重擊。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似乎有種神秘的咒語縈繞在榮格的腦中,每當必須回到學校或者面對功課時,便陷入了昏厥的狀態。這種狀況的持續使其父母憂心不已,從各處請來的醫生亦無法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甚而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癲癇的狀態。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來面對這個問題:一開始,在認真十分鐘後,暈眩的感覺襲上心頭,但榮格未放棄,持續地強迫自己繼續看著父親的拉丁文書,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努力後,一切又回復了原狀,彷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日後回憶起這件事,他視其為經歷一次「精神官能症」。這個精神官能症對他而言是個秘密,一個可恥的秘密。但它卻誘發了榮格一種非同尋常的勤奮,每天五點準時起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並非做做樣子罷了。

  同一時期內,榮格還有一段重要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如同剛從濃密的雲層探出頭來一般,他找到了他自己,開始擺脫了以別人的意志來過生活,對自己有絕對的權威,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學校和都市生活則是佔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漸漸地,他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二號人格的世界則慢慢地消逝,二號人格容易讓他感到沮喪,他從二號人格的先入之見中解脫出來。他亦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系統性的探討自己所擬定的問題,深深為柏拉圖、畢達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對榮格而言,他們的思想很美,富有學術氣息,不像亞里斯多德式的唯智論令人生煩。在其中,最令榮格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對世界陰暗面的描述相當的符合榮格的看法:對於上帝,他們皆認為上帝樂於喚起人們的陰暗面更勝於光明且積極的一面,這對自幼便開始懷疑上帝是否為完美的榮格而言,無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正式走上醫學研究之路

   年紀越大,榮格越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游移不定,雖然將真理建立在事實上的科學頗受榮格的青睞,但是和比較宗教學有關的一切,像是希臘、羅馬、埃及史學考古亦吸收了他的注意力,並對埃及和巴比倫的一切感到興趣,而想成為一個考古學家。就在進退兩難時,他憶起了曾祖父曾經是個醫生,而學醫至少可和科學結緣,醫學的範圍又相當廣,以後也有許多機會專攻某項領域,所以他一腳踏入其中。

  大學生活對榮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他結交了許多和一樣對叔本華、康德有興趣的朋友,在幾次兄弟會會議中,他亦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大一時,他對某位神學家論述精神現象的書發生了興趣,這本書詳述了「唯靈論」的起源,書中都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例子,像鬼魂這類的描述。對榮格而言,這個新天地為他的生活帶來一片色彩,雖然連最親的朋友都認為這比他沉迷於神學還糟糕。畢業後,榮格選習精神醫學方面的課程和臨床實習,但課程內容卻不是那樣的讓人感興趣。在當時的醫學界中,精神醫學並未有完整的發展,醫生們和門外漢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猶如無葯可治的絕症一般。就在一次參加國家考試的經歷中,他掀開了由埃賓所編的教科書,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於精神醫學的發展還未完全,精神醫學的教科書或多或少被貼上了主觀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靈,作者將精神病患歸類為人格方面有問題,在這一閃即逝的啟示中,榮格獲得清晰的概念,認識到精神醫學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標。1900年的12月,他在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了助理醫師的執照,離開充滿腐朽傳統氣息的巴塞爾,

  這所嚴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開啟榮格的精神醫學之旅。頭幾年,他一直對「精神病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這個問題感到好奇,但是身邊的人卻無法完整的回答他,和這個問題比起來,如何去診斷這些人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以當時的趨勢而言,病人的人格和個性是毫無關係的;病人們按照他的診斷病歷和詳細紀錄而硬性分類,病患們的心理狀況無法吸引醫師們的興趣。1904年至1905年期間,榮格並積極的參予由布雷勒領導的一個實驗計劃,主題是如何治療早發性痴獃的問題,後來布雷勒則將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導下,榮格進一步的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式,藉著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字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來分辨出不同型態的心理情結及其原因。接著,他也嘗試將電壓檢流計探測皮膚和和線的方式來量度病患們的心理狀態,試著把字詞聯想測驗使用在偵測罪犯上。1905年,榮格的努力獲得了回報,他升任為蘇黎士大學的精神醫學講師,並在同年升格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講精神心理學,也講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學。隔年,他寄給佛洛伊德有關於字詞聯想的研究結果,為生命帶來了另一項轉捩點。

  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榮格決定親身一訪這位大師,1907年3月,兩人正式在維也納會面,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而言,佛洛伊德是他所遇見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佛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數年之後,他被推選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第一屆的會長,同時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

  慢慢的,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出現了差距,除了對心理學的看法不同之外,佛洛伊德有如父親式的權威亦讓榮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談之中,佛洛伊德說:「榮格,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壘。」但榮格對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論抱持著許多疑點,更無法認同「教條」及「堡壘」這樣的字眼,彷佛要壓下所有對性理論的懷疑,而這一切和科學判斷扯不上關係,只是個人的權威的擴張罷了。在這次的談話過後,榮格便知道兩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佛洛伊德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能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論,但榮格需要的卻是一個能和他切磋琢磨,將心理學發揚光大的夥伴,並且他不想犧牲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1909年3月,就在榮格拜訪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個晚上,佛洛伊德認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佛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為無稽之談。而對於佛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就在這受封為繼承人的夜晚,榮格竟然嘗試要推翻整個佛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次的交談,對他們的關係有著致命性的打擊。心理分析學派也面臨分裂成維也納和蘇黎士──也就是佛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危機,直到桑德˙法蘭茲發表了著名的聲明:「榮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諸於世。

  跟佛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1918年,他踏上面對潛意識的道路,竭力尋找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資料,以避免因自身的個人偏見對病人產生誤判。他認真研究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為它們最早正視潛意識世界,並探討其內容和受到直覺世界影響的種種意象。他又從鍊金術學中找到和諾斯替教派的歷史關聯,併發覺這個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然科學其實可稱為古代和現代的潛意識心理學溝通的橋樑。榮格發現,分析心理學以一種奇特方式和鍊金術學不謀而合;在閱讀古老的書本時,他發覺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種幻想意象、他在實踐時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從其中所得到的結論。在榮格的看法,意識心理學能滿足對現實生活的解釋,但如果要解釋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則是必須的,因為它比意識里的知識更深刻地反映一個人;另外,每當需要作非比尋常的決定時,我們就會做夢,如何詮釋這個夢,也需要比個人記憶中更多的知識才行。

  成立分析心理學派之路

   自1916年開始,他為自己的研究結果出版著作或是應邀演講,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並於1921年出版了「心理類型」一書,他希望能藉著這本書來界定自己的觀點和佛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出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個人對世界、他人、和事物的關係,並討論了五花八門的意識層面,亦即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發表著作,出版「基督教時代」,嘗試解釋基督的出現如何符合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對基督現象的研究,讓榮格重新思考如何依據個人的體驗來表達自身的現象問題,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交互作用,從潛意識到意識的發展,以及人格對每個人的衝擊。

  慢慢的,他將心中的思緒結合,合成了他分析心理學的大綱。他的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是心靈的結構和動力,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後者扮演補償意識型態的角色,如果意識太過於偏執相對的,無意識便會自動的顯現,以矯正平衡。潛意識可以透過內在的夢和意象來調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內容可以外顯出來,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現我們的周遭生活。找到心靈力量的動向則是心理分析人員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導許多前來求診的人,讓他們接受並學習他的方法,成為心理分析家。但是他常告訴他的學生們:「分析是面對面的參與,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過傷的醫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並且記住,不要追問病人嬰兒時期的記憶,不要忘了靈性方面的問題,更不可忘記病人的秘密故事。」

  晚年的榮格繼續為尋找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矛盾找尋答案,他隱居於在蘇黎士湖旁,完全按照自己設計規劃的塔樓式住屋中。他在這個安靜、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地方默默的思考著,陪伴的是在1925年前往東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國女人露絲.貝利,太太艾瑪早在 1955年就過世了。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飲下最後一瓶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的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參考資料
  1. <心理推理>系列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張老師文化
  2. 啟蒙學叢書 思潮與大師經典 漫畫 榮格, 立緒出版社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在榮格看來人格由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組成。意識是人格結構的最頂層,是心靈中能夠被人覺知的部分;個體潛意識是人格的第二層,它是潛意識的表層部分,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屬於個體性質的夢、幻等,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識很相似,是可以進入意識的;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部分它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沉澱物,包括人類的活動方式和人腦結構中的遺傳痕迹。如人對黑暗的恐懼。個體潛意識的內容是曾經有被意識過但被壓抑后從意識中消失,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從來沒在意識中出現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得來的。集體潛意識主要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種本原的模型。榮格認為原型是遺傳的先天傾向,不需要任何幫助,就可使一個人的行動在一定的情況下與人類祖先的行動相似。原型有多種,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種: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瑪(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

人格面具(persona),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榮格稱為從眾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對現代人的生活來說更是重要的,其產生與教育背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是與那些我們並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為各種社會交際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人格面具的產生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人格面具是以公眾道德為標準的,以集體生活價值為基礎的表面人格,具有符號性和趨同性。在榮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僅僅認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會受到排斥。像這樣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會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相疏遠而生活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因為在他過分發達的人格面具和極不發達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衝突。

Anima:阿妮瑪(Anima),拉丁文原來的意思是「魂」,男人的靈魂。阿尼瑪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是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補償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個集體的女性形象。榮格說:「在男人的無意識中,通過遺傳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個集體形象,藉助於此他得以體會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說:「『阿尼瑪』是一種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義是指這一事實:一個男人身上會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徵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現也不會消失,但始終存在於男人身上,並起著女性化的作用。」 榮格後來給阿尼瑪所下的定義便是「在男性無意識中起著一種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徵的表現。」當一個男人積極地對待阿尼瑪所傳遞的情感、心緒、憧憬和幻想時,他會將它們轉化為某種固定的形式: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如果一個人長期孜孜不倦於這種轉化,他的個體化過程就會不僅是一種幻覺,而且會逐漸成為一種實在,固定於這個人身上。這樣,便會在文學、繪畫音、樂等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才華。

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徵。榮格認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瑪一樣,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著某種男性意象。這種雌雄同體的現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著,只不過由於人格面具的作用,每個人身上的異性傾向潛藏在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從遺傳中獲得了男性的集體形象;女性在與男人的不斷接觸中獲得了自身對男性的體驗。母親是男性的阿尼瑪化身;與此相應,父親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傾向於呈現一種隱秘的「神聖」 信念。當某個女人以百折不撓的信念有所堅持時,當她運用某種強硬的方式和手段時,她內心中潛在的阿尼姆斯便顯現出來。
  顯然,阿尼姆斯有著它積極的一面,它給予婦女勇氣以及某些時候必不可少的好鬥性,並在女性無意識自我和創造性活動中建起一座橋樑。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對於女性是頗有好處的,能促進婦女對知識及真理的追求,並將她領向自覺自願的活動。它給予女人精神信仰,給她一種隱而不見的內心支撐力,以補償她外在的柔弱。

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內層、具有動物性的低級的種族的遺傳,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慾望、情結和行為,類似於弗洛伊德所說的 「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個體眾多原型中,陰影原型是最強大、最危險的,也容納著人的最基本的動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榮格說,絕大多數的人對自己或對他人都沒有他們所表現的那麼善良正直。我們所有的人都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貪婪、更喜歡妒忌,並認為人身上的一切邪惡的根源存在於陰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惡,就必須壓抑和排斥陰影中的獸性一面。然而,陰影卻驚人地堅忍不拔,不會被徹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壓抑的陰影總是暫時退隱到無意識之中,並且伺機進行反撲。陰影一旦進行反撲或突破,就會導致人格的分裂、甚至激發戰爭的慾望。而自我一旦接受了陰影並把它整合到整個精神中去,就會顯得富有活力並且極具創造性,甚至顯得瘋狂。

[ 本帖最後由 同行天路 於 2008-9-23 11:3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3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3 11:20 | 只看該作者
還差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4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3 11:21 | 只看該作者

馬斯洛

馬斯洛

目錄
    馬斯洛簡介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與"後人本心理學"
    馬斯洛關於年輕人的一些話
    <動機與人格>

編輯本段馬斯洛簡介
  【馬斯洛】 (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國心理學家,智商高達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偉大的先知,猶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主要著作是《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的境界》等。他沒有美學專著,其美學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學理論中的。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其美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 」,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創造美和欣賞美,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需要源於人的內在衝動,審美活動因而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的必要途徑。審美活動的形象性、無直接功利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使之對完美人格的創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審美與完美的緊密關係,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內容豐富的性質。這樣,通過審美活動,包含真、善、美於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審美活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體驗,是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狀態。高峰體驗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以外的知覺印象的尋求獲得,只要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覺印象的活動,都可能帶來高峰體驗,如愛的體驗、神秘的體驗、創造的體驗等等。高峰體驗中主客體合一,既無我,也無他人或他物;對於對象的體驗被幻化為整個世界;同時意義和價值被返回給審美主體;主體的情緒是完美和狂喜,主體在這時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發揮全部智能。
  馬斯洛認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張完美人性的可以實現性,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美學,但他離開社會實踐談審美體驗、審美活動,有抽象、片面之嫌。
  主要著作: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793139
  《動機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
  《科學心理學》(1967)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著名哲學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為你自己!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不僅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此,更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的確,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的一半,而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編輯本段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高到低。它們是:
  自我實現
  尊 重 需 求
  社 交 需 求
  安 全 需 求
  生 理 需 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
  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編輯本段馬斯洛與"後人本心理學"
  "後人本心理學"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譯"超個人心理學"、"超越性心理學"。
  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學探索》的序言中寫道:"我認為,人本主義的、第三種力量的心理學是過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種心理學發展的準備階段。第四種心理學是超越個人的、超越人類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等概念,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恬譯,第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我們需要某種'大於我們的東西'作為我們敬畏和獻身的對象。"(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恬譯,第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斯洛並沒有進一步指出第三種心理學與第四種心理學之間具體有什麼關係,也沒有指出"大於我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但馬斯洛的心理學思想具有極大的開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學成了一種具有終極關切的心理學,一種通向超越性心理學的橋樑。這種橋樑也是一種通向信仰廣義上帝的橋樑。
  馬斯洛在晚年還明確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在一些地方,他沒有把這一概念與自我實現需要區分開,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人性所必須的是,當我們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就會沿著歸屬需要(包括群體歸屬感、友愛、手足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帶來尊嚴與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實現以及形成並表達我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需要這一階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馬斯洛:《洞察未來》,第258頁,許金聲譯,改革出版社,1998年)這篇文章馬斯洛生前沒有發表,後來經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夫曼的編輯,收入了《洞察未來》一書。
  我們是否應該認為,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層次論呢?關於超越性需要問題,馬斯洛似乎還沒有考慮成熟。他並沒有明確地提出要在自我實現需要之上再增加一個層次,不過,他越來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不同層次問題。
  馬斯洛於1969年發表了論文《Z理論--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者》,這篇文章提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自我實現者的區別,後來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后發表的《人性能夠達到的境界》一書。在這篇文章中,他一共歸納了二十四條兩種不同自我實現者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種自我實現者沒有或者很少超越性體驗(即高峰體驗),一種自我實現者經常有超越性體驗。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實現者",後者是"健康的自我實現者",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有較多的高峰體驗,而後者沒有。(參閱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第56頁,許金聲等譯,三聯書店,1986 年)
  在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體驗的自我實現者與沒有超越性體驗的自我實現者相比,其潛能的發揮更加充分,其自我實現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馬斯洛並沒有提出自我實現之上還有更高的一個需要。由於在自我實現需要裡面已經包含了超越的層面,我們還有必要這樣做嗎?
  其實,關於人的超越性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論述。例如,魯道夫·奧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認為,對生活之意義感到困惑和不安,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了在我們本性的深處有一種尋求意義的內在衝動。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夠令我們滿足,那就必定是由於我們的生活具有從直接環境無法達到的深度。(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萬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他認為,在我們的身上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精神生命,這種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顯現。所以,它既是內在的,是"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生活最內在的本質"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
  魯道夫·奧伊肯所說的這種"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生活最內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他所說的東西,用馬斯洛的語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達,這就是"超越性需要"。馬斯洛認為,這種超越性需要與其他基本需要一樣,具有"類本能"的性質。
  "類本能"是馬斯洛需要理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概念。所謂"類本能",是指人類的基本需要既有與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與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類本能的)這一個詞,是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inct"後面加上後綴"oid"構成。"oid"的含義是"類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馬斯洛認為,基本需要是類本能的,它們有先天的遺傳基礎,但是,它們的滿足與表現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需要的層次越高,與先天遺傳的聯繫越弱,對於後天環境的依賴越大。
  無論是從進化論還是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類本能"這一概念都具有很大的思維空間。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從馬斯洛的"類本能"這一概念作進一步推演,我們似乎就可以引出人性不斷進化,人類的需要層次在不斷增加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人類的超越性需要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如果用神學語言來表達,我們的需要之所以是"類本能"而不是"本能",是上帝給了我們的意志自由,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是人類接近上帝的基礎。只有在自我實現的層次上,才能夠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狀態。
  從行為的生物發生和社會發生的統一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自我實現的人的身上,由於他們的超越性的進一步擴大,又進一步發展出了一些新的需要,但是,我們有必要用"超越性需要"來表示這些新的需要?這符合理論應該做到用語簡潔的要求嗎?
  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還必須做大量的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編輯本段馬斯洛關於年輕人的一些話
  (1)全面和準確地知覺現實。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準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註。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複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象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
  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準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
  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係,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鬥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5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3 11:44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東西說來話長,簡單瞎侃兩句。

100年前的時候,心理學就分為兩派。

現代心理學分支太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cognition (認知)、emotion/affect(情感)、behavior(行為)。還包括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motivation (動機/激勵)。

很多心理學分支還比較強調人的personality和self & identity。

現代社會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研究一般採用假設檢驗的方法,lab study和field study兩種手段,lab study 主要用於確定兩個變數間的因果關係。field study用於了解變數間的correlation。

人心理的三個組成部分——cognition/emotion/behavior——都是來源於人腦,受人腦的支配和控制,我們可以從對人腦的研究中找到所有心理活動的生物基礎。

最後說一句天路不愛聽的話,心理學認為:心理是人腦的產物,人腦是進化的產物,所以人的心理歸根結底是進化的產物——比如人的personality/self-identity等等,是人類適應環境進化而來的。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6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3 14:33 | 只看該作者
借詩,你覺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科學嗎?可靠嗎?

最後說一句天路不愛聽的話,心理學認為:心理是人腦的產物,人腦是進化的產物,所以人的心理歸根結底是進化的產物——比如人的personality/self-identity等等,是人類適應環境進化而來的。

哈哈,「心理學認為」這種表述太常見了,能不能準確點說,「心理學家認為」,或者更準確一點,「一部份心理學家認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7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0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樓 同行天路 的帖子

〉〉〉〉借詩,你覺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科學嗎?可靠嗎?

lab study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可重複試驗。只有變數間的因果關係是可重複的,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才能被證實。

關於可靠性,心理學有全套工具研究心理測量的效度(正確性)和信度(準確性)。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人的智商。我們現在不但可以正確和準確的說出人的智商是什麼,還可以測量它。



〉〉〉〉〉哈哈,「心理學認為」這種表述太常見了,能不能準確點說,「心理學家認為」,或者更準確一點,「一部份心理學家認為」。

這個可能涉及到paradigm change的問題。不過說老實話,心理學從進化論的paradigm 變到 神創論paradigm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人的心理活動是進化的產物,這個在心理學界是公認的。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332

帖子

7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1
8
罪求永生 發表於 2008-9-24 0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9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24 1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你有沒有問過他會不會心理學。不然你說的他都不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10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4 2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借詩,你覺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科學嗎?可靠嗎?

lab study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可重複試驗。只有變數間的因果關係是可重複的,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才能被證實。

關於可靠性,心理學有全套工具研究心理測量的效度(正確性)和信度(準確性)。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人的智商。我們現在不但可以正確和準確的說出人的智商是什麼,還可以測量它。


我承認智商是可以測量的,也是一種成熟的方法,但在心理學的應用價值來看,只是一個小的方面,因為智商高並不意味著成功。從你上面的研究方法來看,lab study只是其中一種,是否也有象其他社會學科那樣有一些統計學的研究方法?

〉〉〉〉〉哈哈,「心理學認為」這種表述太常見了,能不能準確點說,「心理學家認為」,或者更準確一點,「一部份心理學家認為」。

這個可能涉及到paradigm change的問題。不過說老實話,心理學從進化論的paradigm 變到 神創論paradigm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人的心理活動是進化的產物,這個在心理學界是公認的。

paradigm change是不是「範式轉變」的意思?哈哈,又說是心理學界公認的,這是公理對吧?

[ 本帖最後由 同行天路 於 2008-9-24 21:4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11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24 2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樓 同行天路 的帖子

簡單說只有基督是最好的心理學??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穌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和華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穌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和華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穌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和華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穌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和華菩薩
如果3合1 是道路,一定是極端的斜路
如果3合1 是真理,殺人家孩子是光榮
如果3合1 是生命,侮辱給我們生命的父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12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4 21:5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無限還原 於 2008-9-24 12:45 發表 [請教借詩,你對三個心理學家的看法。 - 信仰天地 -  backchina.com]  
你有沒有問過他會不會心理學。不然你說的他都不懂。。。

懂得不多,所以討教,其實求學沒有什麼可羞恥的。無限,你說對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3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2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樓 無限還原 的帖子

還好啦,我個人感覺,在天地里其實就是大家聊天,不必太認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14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24 2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哈哈,管它的,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穌菩薩, 南無慈悲大智慧耶和華菩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5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22:33 | 只看該作者
〉〉〉〉我承認智商是可以測量的,也是一種成熟的方法,但在心理學的應用價值來看,只是一個小的方面,因為智商高並不意味著成功。

「智商高並不意味著成功」這點,我同意。不過,心理學還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背後的動機,它好像不太研究人是如何成功的。而且,如何定義成功,爭論肯定極大。


〉〉〉〉lab study只是其中一種,是否也有象其他社會學科那樣有一些統計學的研究方法?

lab study 主要用到的統計方法是如下四種:ANOVA,ANCOVA,MANOVA,和MANCOVA。這些統計方法可以從multivariate analysis的書或psychometrics的書中找到。另外,在field study中,比較多見的統計方法是線性回歸和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paradigm change是不是「範式轉變」的意思?哈哈,又說是心理學界公認的,這是公理對吧?

之所以公認,是因為有證據。neuroscience角度的證據,說實話我了解不多,黑幕同學肯定了解的比我多。單純心理學的角度說,比如人的self-esteem和人的一些需求,都是進化的產物。

如果有興趣,可以翻翻一個叫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的期刊,專門研究這個的。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16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4 23:00 | 只看該作者
嗯,我沒有研究得那樣深入了,看來無神論在心理學研究及心理學界佔主導地位。記得文學city的一位反基大俠ICLL,就是通過心理學學習走上反基道路的,之前做過某教會的長老長達11年。

Anyway,學習和科普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也想了解基督教界對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下面的短文借詩怎麼看?

173.基督教的靈修與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基督教怎樣看心理學?



    心理學以往一直是無神論學者的領域,以人為本、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發掘自我潛力、自我肯定、自我實現、自我全面成長、自信、自尊、自愛、自立等,幾乎形成了一種自我崇拜的宗教。也因為這樣,以往教會中有些人乾脆走極端,一筆抹煞全部心理學,甚至稱之為魔鬼發明的偽科學,退避三舍不聞不問。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不少基督徒心理醫生、心理諮詢人員進入了這個領域,也還是多沿用無神論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仍然缺乏基督教系統的心理學研究。



    基督教強調舍己,但不是指消極地否定自己、否定人性(要是如此,就連創造者也否定了)。心理學方法對了解人性有一定的作用,以性格分析、情緒處理、潛意識作用等,從不同角度、人生的不同時期、社會文化不同特點去認識人的成長。這是神所肯定及使用的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靈修不能抽空人的精神結構,不能完全脫離人格氣質、情緒感知、人生階段認識等心理活動,來談人神關係的發展和成聖生活實踐。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確實改變了我們的靈修語言系統,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和描述靈修的內在精神動力。基督徒認識自己的氣質等心理差異,就不會再混淆罪性與性格類型,也不至在靈修中因對各種意識不了解,而產生憂慮或懼怕,也能更清楚分析自己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對靈修有很大的幫助。



    基督教認定人不能從人的角度了解自己,指的是人不能靠自我激發獲得超越的;而心理學預設的無神人本立場,無法明白聖靈介入意識與潛意識等領域的作用,也失去了這方面最強而有力的根基。這正是基督教大有可為的。基督教靈修學的系統研究發展,必然會給心理學研究開出一個新局面。

[ 本帖最後由 同行天路 於 2008-9-24 23:0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7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2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樓 同行天路 的帖子

我以前也偶爾去wenxue#city看看,但從來沒發過言(特不適應那裡的發帖方式)。

那位ICLL大俠的帖子我看過一些。還是實話實說,他的很多觀點,我個人認為有問題——比如他最拿手的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說,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8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23:1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行天路 於 2008-9-24 23:00 發表 [請教借詩,你對三個心理學家的看法。 - 信仰天地 -  backchina.com]  
基督教認定人不能從人的角度了解自己,指的是人不能靠自我激發獲得超越的;而心理學預設的無神人本立場,無法明白聖靈介入意識與潛意識等領域的作用,也失去了這方面最強而有力的根基。這正是基督教大有可為的。基督教靈修學的系統研究發展,必然會給心理學研究開出一個新局面。


關於潛意識,心理學有一些方法讓人們進入潛意識狀態。最常見的是催眠。還有心理學者認為人的意識是一種資源,只要「剝奪」這種資源,人的潛意識就會表現出來。有一些lab study研究人們的explicit awareness 和 implicit awareness,非常好玩。

關於聖靈,neuroscience有證據顯示,這和人腦的顳葉有關。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一位叫Michael Persinger的加拿大學者研究過顳葉和人的宗教體驗之間的關係。他的名字不一定記得對,我記人名的能力特差。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19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8-9-24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我個人覺得他有點騎虎難下,既要表明自己原來是個資深的基督教長老,對基督教體驗很深,反基有理,但另一方面又是背教者,所以心理上只能努力地反基,以獲得反基陣營的同情和支持。他運用心理學反基是挺在行的,而且現身說法,比較有說服力。

話說回來,我還是比較不能接受弗洛伊德凡事從性方面去分析,這樣一來,人人都成了潛在的色情狂,甚至男人和男人之間,父母兒女之間都充滿曖昧的聯想,讓人覺得不舒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20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9-24 2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樓 同行天路 的帖子

我對ICLL大俠不甚了解,所以我也說不好。。。。。

對於佛洛伊德,我記得以前上課時,對他的理論只是介紹一下而已,不一定非要接受他的觀點。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