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反思:汪洋們的「汪洋」在哪裡?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9-24 2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提交者:syrbcx 加帖在 原創評論 【凱迪網路】 http://www.

    明星是那種既能製造新聞又喜歡被新聞追逐的人物。如果用這一點來衡量汪洋,把他視為今年的政治明星,毫不為過。
    2007年底從重慶到廣東主政的汪洋,一年不到,有關他的新聞卻接連不斷,而且,這些新聞幾乎都與「解放」、「改革」兩個字眼相關:
    1月初,汪洋剛到廣東報到,便發起開展新一輪思想解放大討論的熱潮。他利用到基層調研的機會一再強調,「廣東這次開展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主題是科學發展,重點是領導幹部」,強調「解放思想,幹部要洗腦」。
    2月初,汪洋和該省省長發布《致廣東網民的一封信》,通過網路給網民拜年,公開表示:「願意成為大家的網友,求計問策,接受監督。對於共同關心的話題,我們願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對於我們工作和決策中的不完善之處,我們也歡迎大家『拍磚』。」
    3月,汪洋在省政協黨組《關於政協第十屆廣東省委會第一次會議的情況報告》上批示:「政協要成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智庫,需要黨委、政府各部門對政協委員們建議、意見的重視和借鑒。」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汪洋特別批示「說了不白說」。
    4月,根據汪洋「解放思想需要殺出一條血路」的要求,該省在幹部評價與選用上實行改革。4月,湛江縣市委書記述職採用網路直播;6月,深圳試行局級幹部差額票選,區級人大代表試行直選。
    7月,汪洋由地震中的「堰塞湖」諧音延展而來,在省第七期領導幹部黨紀政紀法紀教育培訓班結業式上公開提出,要把民主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充分尊重並暢通民意,決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
    8月,汪洋接受記者訪談時明確指出,廣東就是要公開叫板新加坡,不但是物質文明叫板,還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他為此形象比喻:「在重慶考慮鹹菜怎麼分, 在廣東則是吃海味怎麼分。」   
    上面僅僅是記憶中的一部分,如果留意媒體,關於汪洋的報道隨手就有:《汪洋論廣東憂患 應以「殺開一條血路」氣魄創新》、《從汪洋邀網民當面拍磚看網路民主》、《汪洋亮廣東「家底」解放思想幹部要洗腦》等等。
    擁有工商碩士學位、今年53歲的汪洋書記應該是一位仕途十分通暢的人,他在1983年不到30歲就擔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一職,1988年擔任安徽省銅陵市市長,開始主政地方事務,2005年擔任重慶市委書記時,剛剛年滿50歲,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相當年輕。但實事求是地講,即便如此,他都沒有引起媒體太多注意,換句話說,從輿論影響的角度看,汪洋到廣東之前一直並不太「火」,能知道這個大名的,基本局限於他的治下,如果說對外開始有影響,也還是因2007年重慶那場「釘子戶事件」,但汪洋當時在其中並不是主角,作為一方大員,他只是捎帶著被媒體提及。然而,調到廣東以後,汪洋書記的大名迅速升溫,說一夜間如雷貫耳似乎偏頗,但日漸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成為不折不扣的新聞人物卻是事實。當然,媒體追逐他不是因其官加一級,成為地方官員中少有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而是其新穎的思想理念與工作不斷攪動著那片熱土。在那裡,他的一些與時代合拍的東西猶如一夜春風,不知怎麼一下冒出那樣多來。他不斷地製造新聞,也攪動著新聞。人們發現,這些新聞不管內容怎麼變化,主題卻始終與「真正思想解放,真正改革創新」連在一起。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我每天固定瀏覽的幾個網路上,時政新聞和評論中,地方領導作為被報道和評論的對象,出現次數最多、頻率最高的就是汪洋。
    坦率地講,對此現象我曾經有些納悶。人的思想觀念、工作理念、行為作風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過程。汪洋還是那個汪洋,他的思想理念轉變同樣需要時間,需要過程,他關於改革、關於創新方面的思想言行在重慶不能說沒有,但引起社會較大反響的並不多,可為什麼一到廣東,立刻就變得引人注目起來呢?我還發現,與此現象形成對應關係的是,一些默默無聞者在廣東深圳可以迅速成為新聞人物,可一旦離開那裡,他又迅速默默無聞起來。若干年以前,有一位領導在內地也不為社會注意,但到深圳擔任主要負責人以後,立刻成為輿論的焦點,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人物,連他在黨校學習時發表的一篇文章,也引起一場全國範圍的大討論。後來這位領導調離深圳,以後,除談及深圳的發展偶爾被人提及以外,他在現實世界很快就銷聲匿跡了。現在,內地某省的主要領導也是從深圳調來,但在內地,輿論影響力卻無論如何也回不到他在深圳時的情形了。
    現實讓我們明白,原來,廣東深圳讓人出名,得益於這裡的風水太好。這個「風水」,就是這裡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社會改革的觀念強、氛圍濃、力度大、推行順。這是表面成因,往更深處推究,是這裡的改革環境好、政策優。因為在當前,廣東深圳不僅是我國的經濟特區,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政治特區的角色,即一些政治(行政)領域的改革,國家允許可以在這裡試行。所以,有這麼大的政策環境空間,有社會的如此厚望,你不思改革、不被輿論追逐都不行。
    由此想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我國,如果各地都有廣東那樣的改革環境多好?其實,我們這個社會並不乏志士仁人,在官場內部,更是聚集著大量精英,他們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棟樑之才,中國的事情需要他們,改革也離不開他們,說他們看不清社會現狀,說他們不願社會進步,不思改革進取,實在委屈了他們。可以說,面對社會陋習厚重、黨內腐敗叢生的現實,他們比一般民眾更為焦慮,更知道改革的重要性,而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也做過甚至多次嘗試一些努力。以最近發生的事情為例:正在湖南全省開展的思想解放大討論,提出了「思想有多遠,改革和發展就能走多遠」的口號,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8月底全省電視電話會議上更是明確強調,這次解放思想重在「還權於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雲南省9月上中旬召集全省所有中高級官員專題研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的警民對抗事件及其深遠影響,愈五百官員學習《蘇共亡黨十年祭》,目的在於提醒權力在握的公僕們時刻牢記執政為民的諾言,隨時體察和關注民生的艱辛,以及民眾的利益訴求,重溫古今中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慘痛教訓;重慶市有關負責人日前向媒體透露,該市將再次進行大規模機構改革,這次被稱作「7+1框架」的改革,將嘗試「三權」分離,即探索如何建立系統而科學的權責劃分,把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有效分離,從而使高度集中的權力受到約束……
    應該承認,在現有背景下,上述三省市的探索與做法都值得肯定。但肯定歸肯定,可以預言的是,後期結果能否如願卻很難說。因為顯而易見的是,至少在目前,這三省市的體制、環境與我國其它省份並無二致,國家也沒賦予它們象廣東深圳那樣的靈活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多少阻力、能否如期推進,推進后能否堅持下去都不好預測。兩年前,我國不少地方不是轟轟烈烈地嘗試過鄉鎮領導直選嗎?此項改革雖然深得社會歡迎,但全國人大一位領導撰文,稱這種改革屬於違憲,結果,許多地方不得不悄然收兵。機構改革方面,誰都知道我國有過多次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經歷,箇中原因人所共知,不言自明,因此重慶的「7+1」能否重蹈舊轍還是疑問。而組織官員重溫執政為民,並沒有觸及我國政治體制中最敏感的神經,因為執政為民並不是通過學習就能解決的事情,現有政體中兩眼向上,過分強調對上負責及群眾話語表達權微弱的問題不解決,那些參加學習的人,誰敢保證以後就不會有新的「孟連事件」發生?
    所以,汪洋們的「汪洋」——改革所應有的空間領域,不是在現有體制、政策規定的條件中,而是打破禁忌,在思想不受束縛的前提下,在不唯上、不唯書的桎梏外。這一點做不到,不能進「禁區」,不能碰「敏感問題」,改革只能是紙上談兵。還是以廣東為例,汪洋仍是那個汪洋,但在廣東他能相對施展開改革的拳腳,無非表明這裡具有相對良好的改革環境罷了。當然,這是站在全國較低的起點上看廣東,如處在廣東自身的角度分析,當地對現有改革的認識和要求肯定又有不同,比如呼籲中央進一步放權就是其中之一。不放權,廣東的改革在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難獲得更多成功,不過這屬本篇之外的另一個話題。
    然而遺憾的是,社會雖然不斷呼籲深入改革,但至今,汪洋們有不少卻只能在外圍磨蹭。這不能全怪他們,因為在國家層面上,儘管改革開放已歷經30年,但除經濟領域(包括文化領域中含市場屬性的部分)以外,現在允許進入改革的空間有限,尤其在政治民主、社會民主、輿論自主這類最敏感、最現實、最迫切、老百姓呼聲最高、對社會牽動和影響最大的問題上,他們大都心存擔心,不敢貿然觸動,也不太願意觸動。說白了,汪洋們的現有改革,大多還是在劃定的區域之中,按照上面指定或喜歡的套路進行操作,在政治體制上,一些小打小鬧、花拳繡腿有一點,但究竟叫不叫改革,其實還值得討論。
    一句話,都30年了,在改革問題上,現在各級面臨的問題依然是放權,依然是體制創新。如果還是就湯煮麵,不行。
               作者博客:http://blog.gmw.cn/u/31171/archives/2008/29159.html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