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銀行重返華爾街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8-9-23 1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人又回來了。

九十年代初以來第一次,日本投資者在美國進行大規模高風險投資。不過,這次他們可沒有收購卵石灘(Pebble Beach)和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這樣的標誌著性資產,而是協助美國金融體系重新調整資本結構。

摩根士丹利不僅要轉變成銀行控股公司,而且還將引入三菱UFJ金融集團作為戰略夥伴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MUFG)周一表示,將收購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20%的股份。MUFG是日本市值最大的銀行集團。這一交易尚未完成,但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集團有意支付80億-90億美元。收購價較摩根士丹利上周五收盤價溢價大約三分之一。

同樣在周一,日本市值最大的證券經紀公司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通過拍賣成功購得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旗下亞洲業務。雷曼兄弟已經申請了破產保護。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野村證券斥資2.25億美元收購雷曼兄弟旗下亞洲(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股票、固定收益和投資銀行業務,其中還包括5,000萬美元的商譽。

從兩筆交易可以看出,美國金融危機為從亞洲到中東等實力雄厚的外資公司帶來了投資良機。儘管很多人預計中資銀行會表現更為突出,到頭來卻是日本金融公司行動最雷厲。相對而言,日本金融機構還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

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經曆數年蟄伏與謹慎支出以應對本國經濟問題后,日本銀行如今正在尋求增長機會。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日本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不斷老化的人口結構拖累了日本市場增長。為了確保未來光明「錢途」,日本金融機構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

不過,考慮到日本人出了名的避險意識,他們投資美國金融領域也確實令人意外。過去一年中,從新加坡到阿布扎比的主權財富基金在美國的投資都遭受了巨大損失。

摩根士丹利急切需要注資,因為該行和其他投資銀行發現自己沒有充足的資產負債實力,難以支持從美國抵押貸款到國際股市等諸多市場的槓桿投資。摩根士丹利去年年底從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獲得了注資,後者是中國政府的投資部門。

MUFG一直是日本金融領域行事最為大膽的銀行。在認識到本國沒有合適的增長機遇后,MUFG官員已經多次表示,他們正與幾家海外公司談判,希望尋找投資機遇,以便銀行擴大在投資銀行等戰略領域的業務。

MUFG於8月份宣布了第一筆此類交易,同意支付略高於1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尚未持有的UnionBanCal Corp. 35%的股份,從而使這家舊金山銀行控股公司成為MUFG的全資子公司。

MUFG發言人周一表示,公司希望與摩根士丹利在廣泛的投資領域進行合作。如果交易達成,MUFG將在摩根士丹利董事會佔據一個席位。

摩根士丹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麥晉桁(John J. Mack)表示,與MUFG達成的戰略聯盟將增強摩根士丹利的實力,我們會努力把握在金融領域迅速變動中呈現的投資機遇。

其他日本金融公司近來也紛紛投資西方銀行。日本市值排名第二的銀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Inc.) 6月份也表示,計劃向英國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注資將近10億美元。而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在今年1月份表示,將通過收購優先股方式向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投資12億美元。

這些交易也凸顯了日美兩國金融行業命運的風雲更替。10年前,日本銀行受自身不良貸款問題的沉重打擊,不得不請求日本政府投入將近4,400億美元予以支持。此後許多金融公司都進行了整合重組,在近期重新煥發了活力。

在本國市場因為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收縮之際,許多日本金融公司都熱衷於擴展海外,保持自身業務的增長。

Alison Tudor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