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守拙歸故園:論陶淵明的和諧棲居(圖)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8-9-23 0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news.ifeng.com/history/2/ ... 2_2666_797435.shtml
2008年09月22日 14:16光明日報



陶淵明四仕四辭,最終選擇了歸隱,實現了人生的和諧棲居。

首先,陶淵明保持了固窮守節的生存境界。他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中雲:「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總發抱孤介,奄出四十年。……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清楚表達了自己堅定的固窮守節的思想,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徹底保持。他後期歸隱,物質生活方面時好

時壞。如「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這是他物質上較豐盈時。但大部分時間較為貧乏。

陶淵明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雲:「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他所憂慮的是道不行,而不是富貴榮華,這是他能夠心平氣和保持「固窮」之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能夠做到「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贈羊長史》)「辛苦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擬古》其五)。最終「竟抱固窮節」(《飲酒》其十六)。

其次,陶淵明實踐了淡泊名利的事功思想,把秦漢以來的淡泊事功的精神推向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度。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動蕩、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他對當時的政治保持著清醒認知,決然不為名利而喪性損身。他在《詠貧士》中雲:「好爵吾不索,厚饋吾不酬。」《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體現了他對生前之名利的淡泊。對身後之名,他也視若浮塵。他在《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中雲:「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和劉柴桑》雲:「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從他四仕四辭,最終決然歸隱,都自然而忠實地實踐了這一淡泊名利思想。

第三,陶淵明通達生死的生命哲學。東晉南北朝戰爭頻繁,權力鬥爭異常激烈,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短暫。陶淵明對待死亡是比較達觀的。他的《輓歌詩》其一雲:「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形影神》雲:「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正確地認識到生與死的必然性。陶淵明不通道教的長生,也不信佛教的生死輪迴。這種思想在他的《形影神並序》中表達得很清楚。他的好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述及他臨終時「藥劑弗嘗,禱祀非恤。傃幽告終,懷和長畢」,平靜安詳的面對死亡;還叮囑家屬「省訃卻膊,輕哀薄斂。遭壤以穿,旋葬而窆。」與中國傳統的厚葬之風形成鮮明對比。真正做到了「視死如歸,臨凶若吉。」(《陶徵士誄》)充分說明了陶淵明對中國傳統儒釋道諸種思想精神有選擇的揚棄。宋代葉夢得在其《玉澗雜書》稱讚他說:「此公天資超邁,真能達生而遺世,不但詩人之辭,使其聞道而達一關,則其言豈止如斯而已乎?」

第四,陶淵明返本歸原,充分享受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陶詩中有約100首涉及到自然景象的描繪。其中經典的名篇如《和郭主簿》,《歸園田居》,《飲酒》等。這類詩歌中,又以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如《歸園田居》其一描寫田園風景,作者展示了一處生機勃勃的園林村居。南野新墾田疇的背景映襯下,簡陋而有序的草屋,雖無雕樑畫棟的堂皇富麗,卻有榆柳屋后的蔥蘢,還有桃李堂前的競芳;草屋與樹木和諧布局,素淡與絢爛交掩成趣;農村那種沒有戰火硝煙,沒有塵世紛擾,沒有曲意逢迎,沒有爾虞我詐的生活;遠人村、墟里煙、深巷狗吠、樹巔雞鳴,其樂融融,一派寧靜、安詳、快樂之景。這正是作者返本歸原,回歸自然的生命本真狀態,並充分欣賞和享受著這種狀態,實現了本我即自然。

第五,陶淵明身上體現了一種親善社會的仁者情懷。他不僅特別親愛自己的母親、妻子、弟妹、子女,對友誼也極為珍視。他辭官歸隱之後,江州從刺史到僚屬的許多官吏,都前來拜訪,彼此之間多有唱和。如《與殷晉安別》:「游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表達了對殷景仁一見傾心志趣相向的赤誠之誼。陶淵明對與他交往的下層文人和村居農夫,亦情同手足。如《移居》其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更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陶淵明與農民之間的交往,其情樸素而真切。如「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的人生範式,對他今天的景仰者來說宛若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但他的人生內涵具有極強的超越性。所以,學習陶淵明和諧棲居的人生內涵,對當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